•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小儿腹股沟疝
概述
指小儿腹腔脏器经腹膜未闭合处进入腹股沟管发生的疾病
表现为腹股沟区和/或阴囊区出现肿物,平卧可缩小或消失,站立可增大
腹膜鞘状突先天未闭合是基本原因,腹内压增高是诱发因素
根据病情选择非手术或手术治疗
定义
小儿腹股沟疝是指小儿腹腔脏器,经腹膜鞘状突未闭合处进入腹股沟区发生的疾病,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
腹股沟区是前外下腹壁的一个三角形区域,“前”即身体正面,“外”是远离身体中线的方向,“下”为站立时头向脚的方向。大致位于腹部和大腿交界的区域。
典型的表现是在腹股沟区和/或阴囊区(男童)出现肿物,儿童平卧时可缩小或消失,站立、哭闹及咳嗽时可出现或增大。
分型
小儿腹股沟疝可分为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其中前者占绝大多数。
小儿腹股沟斜疝:指疝出的内容物,经腹股沟管内环突入腹股沟管形成的疝。
小儿腹股沟直疝:指疝出的内容物,从直疝三角区,不经过腹股沟内环突出形成的疝。
发病情况
小儿腹股沟疝发生率在0.8%~4.4%。
11.5%的患儿有家族史,双胞胎患儿发病率较高,男性双胞胎为10.6%,女性双胞胎为4.1%。
小儿腹股沟疝有60%发生于右侧,两侧同时发生的占10%。
小儿腹股沟斜疝占腹股沟疝的绝大多数,发病率在出生后1年内最高,发病高峰为出生后前3个月;早产儿发病率最高,为16%~25%。
病因
致病原因
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合是小儿腹股斜沟疝发生的结构基础,而小儿腹股沟直疝则多与腹部肌肉发育不良或损伤有关。
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
如果小儿出生后,鞘状突未能正常关闭,那么腹腔内的肠管可以沿着鞘状突穿出,形成小儿腹股沟斜疝
腹部肌肉发育不良或损伤
如果小儿腹部某些肌肉发育不良(如腹内斜肌弓状下缘发育不全),或出生后发生损伤,也容易发生小儿腹股沟疝,尤其是直疝。
诱发因素
腹腔内压力升高是小儿腹股沟疝的诱因,一些正常的身体活动及疾病相关因素都有可能引起腹内压升高。
正常身体活动
也称为“生理性因素”,包括小儿哭闹、排便、站立、跳动,以及其他腹部用力的情况等。
疾病相关因素
也称“病理性因素”,如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咳嗽、喘憋等症状)、便秘、巨结肠、下尿路梗阻等。
发病机制
胚胎发育过程中,胎儿体内部分结构在身体内位置发生变化,如男性睾丸下降,女性圆韧带下降。
其下降过程中,腹膜、腹横筋膜等腹壁结构向外突出,形成鞘状突。
正常情况下,鞘状突在小儿出生前或出生后逐渐关闭,大多数在出生后6个月内关闭。
如果鞘状突没有关闭,腹腔内的器官就可以从此处穿出,形成腹股沟斜疝
如果鞘状突一部分关闭,另一部分有液体渗出积聚并扩大,在男性可形成各种类型的鞘膜积液,在女性则可形成圆韧带囊肿。
腹腔内压力增大可以促进腹股沟疝的发生。
症状
主要症状
小儿腹股沟疝典型症状为腹股沟区和/或阴囊区突出肿物。
腹股沟区和/或阴囊区肿物
肿物一般在腹腔内压力增大时(如患儿哭闹、站立、咳嗽或用力等)出现或增大。
患儿平卧后,或安静、睡眠时,肿物可逐渐缩小至完全消失。也可用手指由下向上轻压肿物,帮助其回到腹腔内。
如果疝出内容物在患儿安静、平卧或用手轻推时仍不能回纳入腹腔,且患儿哭闹或诉疼痛,则考虑可能发生嵌顿。如果发生了嵌顿,可出现肿物发硬、疼痛,局部按压痛、呕吐、腹胀等表现。
少数患儿于新生儿期即出现肿物,大部分在2~3个月或更晚时出现。
其他症状
小儿腹股沟疝一般不伴有其他不适,学龄儿童如果疝较大,可伴有行动不适感。
并发症
小儿腹股沟疝的并发症主要是由于疝出的内容物发生嵌顿所引起(嵌顿疝),包括肠梗阻或肠绞窄,卵巢缺血坏死、睾丸缺血坏死等。
肠梗阻或肠绞窄
如果疝出的是肠管,发生嵌顿后即可出现肠梗阻或肠绞窄症状,包括局部疼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及排便等,患儿可哭闹不止。
肠管绞窄坏死时,可出现体温升高,疝局部发红、肿胀、温度升高、疼痛,少数患儿可有便血。
卵巢缺血坏死
如果疝出的为卵巢,发生嵌顿或绞窄且时间较长,则可发生卵巢缺血坏死。
可表现为局部压痛、皮肤红肿,但也有些坏死无任何其它不适表现,通过手术才予以证实。
睾丸缺血坏死
如果男童精索长时间受压,则可能造成睾丸缺血坏死。
此情况较少见,低龄儿、特别是合并隐睾的男童相对易出现。
就医
就医科室
小儿外科
如果孩子出现腹股沟区肿物,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
急诊科
如果孩子腹股沟区有包块出现,平卧且充分安抚孩子后,超过2个小时仍不能回纳腹腔,或孩子同时出现腹胀、呕吐、便血等情况,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家长应注意观察,详细记录孩子表现、时间以及病情变化情况,供医生诊断时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发现孩子出现腹股沟区包块的?
包块的大小有变化吗?
孩子安静或睡着时是否会缩小或消失?
孩子哭闹、咳嗽、跑跳时包块是否会增大?
有没有尝试轻柔推动包块?是否会缩小?
病史清单
有没有发生嵌顿的病史?
孩子是否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或双胞胎?
孩子直系亲属是否曾患腹股沟疝
孩子是否有其它疾病病史,如上呼吸道感染、便秘、巨结肠、下尿路梗阻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儿是否为早产儿或双胞胎。
腹股沟疝家族史。
患有上呼吸道感染、便秘、巨结肠、下尿路梗阻等易引起腹内压升高的疾病。
临床表现
症状
腹股沟区和/或阴囊出现可复性包块,即包块在哭闹、站立等腹压增高时出现或增大,安静、平卧或睡眠时缩小或消失。
体征
站立或哭闹时,小儿患侧腹股沟区出现包块,或与对侧相比,腹股沟部饱满,小儿安静平卧时,包块自行消失,腹股沟区恢复正常,与对侧比较无区别。
可触及光滑、整齐、略带弹性的包块,可还纳入腹腔。
用手电筒灯泡直接照射包块,只在灯泡接触部位出现红亮(而不是全部红亮),即透光试验阴性,多提示为腹股沟疝,可帮助鉴别诊断。
影像学检查
主要应用超声检查明确诊断。超声检查时需要孩子腹股沟区或阴囊出现包块,否则无法进行检查。
X线片、CT等多用于诊断嵌顿疝引发的并发症。
鉴别诊断
小儿腹股沟疝以斜疝为主,因此其鉴别诊断主要是与其他腹股沟区肿物疾病鉴别。
鞘膜积液
相似点:均可有腹股沟区和/或阴囊肿大。
不同点:鞘膜积液透光试验多为阳性(即灯照包块,全部红亮),一般形状及大小不变。
隐睾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腹股沟区包块。
不同点:隐睾的腹股沟区包块小,活动度大,视诊和触诊可发现同侧阴囊空虚,无正常睾丸。
睾丸肿物
相似点:均有无痛性肿块。
不同点:肿物位于阴囊,有沉重感,不能还纳。
子宫圆韧带囊肿
相似点:均有腹股沟区包块。
不同点:触摸有囊性感,边界清楚,透光试验阳性。
腹股沟软组织感染
相似点:均有腹股沟区包块。
不同点:腹股沟软组织感染所形成的包块活动度小或固定不动,压痛阳性,可通过超声等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恢复局部正常的解剖结构和功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原则:小儿腹股沟疝需要医生根据患儿年龄、是否发生嵌顿及其他合并症等情况选择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
一般用于出生后6个月以内的患儿,经医生评估认为合适的,也可放宽至1岁。
由于腹股沟疝有一定概率发生嵌顿,尤其是婴儿,并且仅有部分小儿腹股沟疝可能自愈,因此,是否可进行非手术治疗需要医生评估。
非手术治疗包括密切观察;疝气带辅助治疗,即把患儿疝内容物还纳入腹腔,再用特制的棉线束带或绷带压住腹股沟深环,防止疝块突出。可在深环处皮肤表面放置海绵或绒布,调节束带压力,防止皮肤擦伤或压红皮肤。
如发生嵌顿,需要急诊科就诊,尝试手法复位。
手术治疗
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或不宜进行非手术治疗的患儿,均应遵医嘱择期手术治疗,其目的是关闭开放的鞘状突。
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可降低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方式包括传统开放性疝囊高位结扎术,以及腹腔镜微创手术。两者一般均不需进行腹壁修补。
术后并发症少,最常见是阴囊血肿或水肿,多在术后逐渐消退,但消退前应定期复诊。
预后
治愈情况
部分小儿腹股沟疝患儿有自愈的可能,但出生6个月后自愈率明显下降。
经过手术治疗,一般可痊愈,但部分患儿可出现疝气复发。目前无确切复发率的统计数据及原因分析,早产儿复发率相对高。
危害性
小儿腹股沟疝不影响生长发育,如无并发症亦不会危及生命。随患儿年龄增长,可造成局部不适感,影响正常活动。
如发生嵌顿,未能及时就诊治疗,可导致肠梗阻、睾丸或卵巢缺血坏死,严重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6个月以内患儿可正常喂养。
6个月以上已添加辅食的患儿,应注意保证新鲜蔬菜、水果等摄入量,避免便秘。
生活管理
注意安慰及陪伴患儿,避免其剧烈哭闹。
如选择手术治疗,术后家长应遵医嘱指导患儿进食及日常活动,避免便秘,按时换药。
若手术后再次出现腹股沟区和/或阴囊肿物,则及时就诊。
如选择非手术治疗,应注意观察患儿腹股沟区包块情况,避免发生嵌顿而不知,延误治疗。
若应用疝气带治疗,则注意束带周围皮肤,避免皮肤损伤。
心理支持
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需要多加安慰和沟通,减少其恐惧、焦虑等情绪。
预防
小儿腹股沟疝的先天因素一般无法预防,但可避免部分诱发因素,防止腹腔内压力增高,达到预防的目的。
合理喂养,添加辅食时应注意膳食纤维摄入量,大龄儿可适当增加蔬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以防便秘。
尽量避免婴儿进入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以预防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防止剧烈咳嗽。
关注儿童,尤其是婴儿需求,及时喂养、更换尿布等,防止因饥饿或排泄等带来的不适引起用力哭闹。
如有巨结肠、下尿路梗阻等情况,应积极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