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毛细血管瘤
概述
由于未成熟毛细血管增生形成的血管瘤
主要表现为皮肤局限性血管扩张,呈鲜红色
与血管内皮细胞过度增生有关
根据病情选择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手术治疗等
定义
毛细血管瘤是指未成熟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大多位于皮肤浅表位置,一般在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现。
位置浅表的毛细血管瘤多可完全自然消退,常采取保守性治疗,而位置较深者常无法完全消退。
分类
根据毛细血管瘤出现的部位,可以分为体表毛细血管瘤肺毛细血管瘤、膈肌毛细血管瘤、眼部毛细血管瘤等,本文主要介绍最常见的体表毛细血管瘤。
发病情况
毛细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人群发病率约4%~5%。
病因
致病原因
毛细血管瘤的致病原因和具体机制目前还没有完全清楚,可能与胚胎性组织残余、外伤、缺氧及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有关,导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出现增生,最终形成毛细血管瘤。
毛细血管瘤是皮肤软组织常见的良性血管疾病,病变位于真皮内,由增生的毛细血管组成。
高危因素
白种人、早产儿以及低体重婴儿是毛细血管瘤的高危因素,其发病率高于正常胎儿。
症状
主要症状
体表毛细血管瘤
体表毛细血管瘤在患儿出生时或出生后3个月内出现,好发于头颈部,其次是躯干、四肢及外阴,大多为单个出现。
整体可经历早期增殖期、晚期增殖期、消退期等三个阶段。
瘤体最初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样的斑片、红斑,周围可有白晕。
在早期增殖期可迅速增大,明显高于正常皮肤表面,外观呈鲜红色,似草莓或肿瘤,与周围皮肤边界清楚。
之后增殖变缓,6~9个月为晚期增殖期,也可持续至1岁后。
进入消退期后,瘤体可逐渐消退,大多数可完全消失,也可留下瘢痕、萎缩、皮肤松弛等皮肤改变。
其他部位毛细血管瘤
其他部位或皮肤深处的毛细血管瘤在外观上不容易发现,一般无特殊症状,瘤体过大可产生压迫症状(如累及眼睑可出现斜视),破裂时可有相应出血症状等。
并发症
溃疡
位于臀部、背部等易摩擦、浸渍及潮湿部位的毛细血管瘤容易出现溃疡。
溃疡面常有浆液、脓液或血液等,边缘陡直、倾斜或高于周围正常皮肤。
就医
就医科室
儿科
如果婴儿出现皮肤斑片、隆起于皮肤草莓状红斑等,建议及时就医。
皮肤科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也可前往皮肤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毛细血管瘤一般在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短期内出现,因此监护人应当注意观察婴儿皮肤情况,记录症状出现的时间、发展趋势等,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间发现孩子有皮肤异常?
红斑、斑片是否有扩大或缩小?
皮肤异常是否加重或减轻?
病史清单
是否是早产儿?
是否为低体重儿?
检查清单
近1个月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CT、磁共振成像
其他:病理学检查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儿可为早产儿或低体重儿。
临床表现
患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即发现皮肤有毛细血管扩张样斑片,可逐渐增大,高于皮肤,呈鲜红色,似草莓状,压迫可无明显变化。
如出现在其他位置,可出现相关压迫症状,如眼睑部位毛细血管瘤可出现斜视等表现。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了解瘤体范围及其血液供应情况,为治疗提供参考。
CT、磁共振成像
如毛细血管瘤发生于重要器官周围以及头皮等部位,可通过CT及磁共振成像等,了解其与周围器官的关系以及影响情况。
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发现增生的毛细血管,增生的毛细血管呈分叶状或结节状排列,小叶间为纤维结缔组织,小叶内或小叶间可见管径较大的营养性血管。
鉴别诊断
毛细血管畸形
相似点:均可出现皮肤红色斑片。
不同点:毛细血管瘤是由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过度增生导致的,多可自然消退;毛细血管畸形是指先天性真皮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低流量血管畸形,多不会自然消退。通过病理学检查可明确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消除瘤体,恢复正常外观和功能。
治疗原则: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必要时可根据患儿情况选择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手术治疗等措施。
一般治疗
毛细血管瘤在数月至数年内可自行消退,不会出现严重后遗症,所以大部分患儿不需要特殊治疗。
但家长仍需注意监测毛细血管瘤的生长和消退,避免局部因摩擦发生破损。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β受体阻断剂
常用药物为普萘洛尔
应依据瘤体部位、大小、患儿年龄等因素综合决定口服普萘洛尔或外用β受体阻滞剂(如外用噻吗洛尔/卡替洛尔滴眼液)。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可用于有禁忌证不能使用β受体阻断剂的患儿。
长期使用可出现恶心呕吐、易感染、皮疹等不良反应,应遵医嘱用药。
激光治疗
脉冲染料激光可用于浅表性毛细血管瘤的治疗。
手术治疗
对于早期出现并且有消退可能的毛细血管瘤不建议手术治疗。
部分毛细血管瘤可采取手术切除,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医生会根据皮损部位、患儿年龄、皮损大小及有无并发症等综合因素考虑。
宝宝毛细血管瘤怎么治疗
宝宝毛细血管瘤部分可以自行消失,需根据病情进行观察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来治疗。
1.观察治疗:部分的毛细血管瘤,会在一岁左右逐渐停止而转入退化期,瘤体逐渐消失,比如草莓状毛细血管瘤等。
2.药物治疗:如果毛细血管瘤生长较快的小儿,可以遵医嘱考虑使用普萘洛尔(治疗期间注意其副作用),抑制细胞的增长。
3.物理治疗:对浅表性毛细血管瘤,可以考虑激光治疗,通过高温破坏相关组织达到治疗的效果。
上述药物需要遵医嘱使用,宝宝毛细血管瘤时,建议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经医生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预后
治愈情况
毛细血管瘤多可在数月至数年内消退,或经过有效治疗可获得满意外观,恢复皮肤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毛细血管瘤应当根据医生评估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治疗不当反而可能遗留瘢痕,影响外观。
危害性
毛细血管瘤多位于浅表皮肤,可影响患儿外观,也可能给家长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毛细血管瘤多可完全消退,不留痕迹,但也可能留有瘢痕、皮肤松弛等皮肤改变。
体表毛细血管瘤可能导致多种临床症状,治疗较体表毛细血管瘤更为困难,严重影响患儿生活及健康。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患儿最好采取安全、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母乳喂养方式。
如果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母乳喂养,可以选择合适的配方奶粉进行喂养。
一般6个月以上患儿在保证奶量的前提下可科学添加辅食,确保辅食和母乳(或配方粉)组合能够为患儿提供全面的营养。
生活管理
注意保护患儿皮肤损害部位,减少摩擦,防止外伤、出血。
家长应当注意患儿卫生情况,定期帮助患儿洗澡。
定期给患儿剪指甲,避免抓挠皮肤。
衣物和尿布需要采用柔软、吸水、无刺激的棉质品,避免穿人造纤维等材质的衣物。
如果接受手术治疗,需要注意伤口区卫生,定期消毒、换药,避免哭闹,如出现红肿、出血、流脓等异常,应及时请医生处理。
家长应在明确诊断后认识到毛细血管瘤是良性疾病,避免过度焦虑。
预防
毛细血管瘤目前还没有特定的预防方法,出生后及时诊断和治疗,有助于防止病情进展。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