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慢性荨麻疹
概述
一种常见的风团样皮疹,停止治疗后每周至少发作两次,通常持续6周以上
皮肤出现局限性水肿隆起(风团),周围有红晕,多伴有瘙痒
可由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引起
主要治疗方式为去除病因和药物对症治疗
定义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风团样皮疹,停止治疗后每周至少发作两次,通常持续6周以上。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皮损为风团样,突出于皮肤或黏膜表面,严重时融合成片,周围可有红晕,多伴瘙痒,常在24小时内消退,可反复出现。
所有的荨麻疹一开始都是急性的,一部分患者会在一段时间后变成慢性。
经过一段时期后,荨麻疹的发作不再如此频繁,一般称其为间断性(或复发性)荨麻疹。
分类
按照有无明确病因,一般分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和慢性诱导性荨麻疹。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无明确病因而突然发生的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发作超过6周。
慢性诱导性荨麻疹
由外源性刺激因素引起,包括物理性和非物理性因素。主要为物理性因素引起。
物理性荨麻疹
物理性荨麻疹是最常见的慢性诱导性荨麻疹,占所有慢性荨麻疹的20%~30%。
人工荨麻疹:又称皮肤划痕症,占物理性荨麻疹的40%~73%。
寒冷性荨麻疹:占物理性荨麻疹的0.5%~30%。
其他:如延迟压力性荨麻疹、热接触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振动性荨麻疹等,相对罕见。
非物理性荨麻疹
包括水源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接触性荨麻疹等。
发病情况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病,一般人群中慢性荨麻疹的终身患病率为2%~3%。
大多数类型的荨麻疹更常见于女性,如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男女患病率为1∶2,但延迟压力性荨麻疹男性多于女性。
慢性荨麻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在30~40岁人群中高发。
韩国2019年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慢性荨麻疹和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年患病率分别为3.08%和1.4%;慢性荨麻疹占所有荨麻疹病例的42.92%~47.48%。
中国台湾地区的研究显示,慢性荨麻疹患病率为0.69%~0.79%,男女患病率之比为1∶1.27。
病因
致病原因
外源性因素
物理因素
摩擦、压力、冷、热、日光照射等。
食物因素
动物蛋白:如鱼虾类、蛋类等。
蔬菜、水果类:如柠檬、芒果、西红柿等。
酒类饮品,腐败食物,某些食品添加剂如甲苯酸盐、亚硫酸盐等。
药物
免疫介导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
非免疫介导药物:如吗啡、可待因阿司匹林等。
植入物
人工关节、吻合器、心脏瓣膜、骨科用钢板或钢钉及节育器等。
内源性因素
感染因素: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慢性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
疾病因素: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淋巴瘤、白血病以及炎症性肠道疾病等。
营养因素:维生素D缺乏等。
其他自身因素:劳累、精神紧张等。
发病机制
各种外源性因素或内源性因素,导致以肥大细胞为主的多种炎症细胞活化、脱颗粒,释放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白三烯等。
炎症介质可引起血管扩张和血管通透性增高,平滑肌收缩及腺体分泌增加,导致表浅的真皮肿胀(风团)和/或深部的皮肤、黏膜肿胀(血管性水肿)。
极少数患者可能不依赖肥大细胞发病。
症状
主要症状
不同类型的荨麻疹发作形式多样,主要为风团,多伴有瘙痒,可伴发血管性水肿
风团
为皮肤局限性水肿隆起,发作特点如下:
皮损直径可为几毫米或更大,如手掌大小,数个或多个。
风团为粉红色或苍白色,周围有红晕,有瘙痒。
大多数患者的单个风团通常持续时间不超过24小时,但疾病发作过程需要持续很长时间。
血管性水肿
受累的部位颜色正常或呈淡粉色,面积比风团大,边界比风团模糊,感觉疼痛,通常持续2~3天。
其他症状
病情严重者可伴心慌、烦躁,甚至血压降低、晕厥、畏寒、乏力等全身症状。
胃肠道黏膜受累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累及喉头、支气管时,可出现喉梗阻、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不同类型荨麻疹特点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自发性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发作>6周,且每周发作至少两次。
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出现大小不同、多发、瘙痒性风团。
风团可发生于任何时候,常见于夜间,往往由于瘙痒而干扰睡眠。
患者全身症状一般较轻,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生,常达数个月或数年之久。
慢性诱导性荨麻疹
人工荨麻疹(皮肤划痕症)
用钝器划过或用手搔抓皮肤后,1~5分钟内局部形成沿划痕的线条状风团,伴或不伴瘙痒。
风团症状可持续数周、数个月至数年,持续2~3年可自愈。
寒冷性荨麻疹
接触冷风、冷水、冷空气或冷物后,暴露或接触部位出现风团。
皮肤受累面积较大时,可出现皮肤潮红、头痛、腹痛,甚至晕厥等系统性症状。
病程为6~9年;遗传性寒冷性荨麻疹罕见,可从婴幼儿开始发病,持续终身。
延迟压力性荨麻疹
接触部位受到压力刺激后30分钟至24小时,局部形成肿胀的斑块,可持续数天。
可出现烧灼及疼痛感,部分患者可出现畏寒等症状。
病程为6~9年。
热接触性荨麻疹
局部(如皮肤)接触温度较高的物体(如温水)后,数分钟接触部位形成风团,可伴刺痛感,持续1小时左右。
日光性荨麻疹
暴露于紫外线或可见光照射后发生风团和红斑,1~2小时内可自行消退。
严重患者在身体非暴露部位亦可出现风团,自觉瘙痒和刺痛。
振动性荨麻疹
局部皮肤接受振动刺激(如慢跑、毛巾来回摩擦、摩托车震动等)后,数分钟内出现局部红斑和水肿。
胆碱能性荨麻疹
皮肤受产热刺激,如运动、摄入辛辣食物、出汗或情绪激动,躯体深部温度上升,通过神经冲动促使体内乙酰胆碱释放,作用于肥大细胞而发病,可发生直径1~3毫米的风团,周围有红晕。
自觉剧烈瘙痒、麻刺感或烧灼感,有时仅有剧烈瘙痒而无皮损。
偶伴发乙酰胆碱引起的全身症状(如流口水、头痛、脉搏缓慢、瞳孔缩小及痉挛性腹痛、腹泻)等,头晕严重者可致晕厥。
水源性荨麻疹
接触水后发生风团。
皮损好发于躯干上半部分,伴瘙痒,持续时间在1小时之内。
接触性荨麻疹
皮肤接触一些物质如变应原(过敏原)、食物防腐剂和添加剂后发生红斑或风团,伴瘙痒。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性病科
如果反复发生红色团块状皮疹,伴有不同程度瘙痒,建议尽快就医。
急诊科
有呼吸困难、心慌、烦躁等症状时,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医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皮肤病变可能随时间发生变化,手机拍照保存既往皮疹形态可能会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诊前可局部湿敷缓解瘙痒,尽量避免搔抓,以免引起出血和继发感染。
如果面部有异常表现,就医前不要化妆。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发现皮疹的?
皮疹发生的部位有哪些?是否伴有瘙痒、疼痛等?
皮疹发生前接触过什么物质?
皮疹持续多长时间了?能不能自行缓解?
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对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过敏?
近期是否精神紧张、压力大?
是否有鼻炎、哮喘等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血生化、血清总IgE或特异性IgE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口服或注射药物:吗啡、可待因阿司匹林、磺胺类药物、氯雷他定
外用药:炉甘石洗剂、硼酸溶液、依沙吖啶氧化锌
其他:维生素片/胶囊、蛋白粉、其他保健品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可有过敏史及个人感染史。
可有生活习惯、工作和生活环境改变、情绪波动等。
发作前可有剧烈运动或食用辛辣刺激食物等。
可有钝器划过或用手搔抓皮肤等。
可有暴露于日光、水、压力、冷风、过热物体、变应原、食物添加剂等外界刺激史。
临床表现
主要有以下症状。
皮肤出现局限性水肿隆起(风团),风团大小、形态不一,发作时间不定。
风团通常是粉红色或苍白色,周围有红晕,有瘙痒;若出现血管性水肿,受累部位皮损面积增大,边界模糊,可伴有疼痛。
大多数患者的单个风团通常持续时间不超过24小时,但疾病发作过程需要持续很长时间。
局部皮肤可有皮肤划痕。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主要是寻找荨麻疹发病的病因,或排除某些疾病。
常规检查
慢性荨麻疹患者若病情严重、病程较长或对常规剂量的抗组胺药治疗反应差时,需要排除感染及风湿免疫性疾病等。
可进行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补体、粪虫卵等检查。
病因检查
可进行变应原筛查、自体血清皮肤试验、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甲状腺自身抗体测定和维生素D测定等。
诱导性荨麻疹,还可做划痕试验、光敏实验、冷热临界阈值等检测。
鉴别诊断
荨麻疹性血管炎
常有发热,通常风团持续24小时以上,可有疼痛感,皮损恢复后留有色素沉着,病理提示有血管炎性改变。
其他
本病还需要与表现为风团或血管性水肿形成的多种疾病鉴别。
例如:荨麻疹型药疹、血清病样反应、丘疹性荨麻疹、败血症、成人Still病、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大疱性类天疱疮肥大细胞增生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严重变态反应等。
可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或病理检查鉴别。
治疗
慢性荨麻疹治疗的目的是控制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病因治疗
消除诱因或可疑病因有利于慢性荨麻疹的自然消退。
对于诱导性荨麻疹,避免相应刺激或诱发因素可改善临床症状,甚至自愈。
人工荨麻疹应避免搔抓,通过药物治疗缓解。
当怀疑药物特别是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和萘普生)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等)诱导的荨麻疹时,可考虑避免使用该类药物(包括化学结构相似者),或用其他药物替代。
对疑为与食物相关的荨麻疹,患者应进行饮食记录。可以试用饮食控制,比如不食用含食品添加剂和天然水杨酸的食物。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抗组胺药物
大多数的慢性荨麻疹主要采用抗组胺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瘙痒、使风团消退、缩短风团持续时间、减少风团数量等。
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等,以达到有效控制风团发作为标准,治疗有效、症状有所缓解后可减量。
疗程一般不少于1个月,必要时会延长至3~6个月,或更长时间。
考虑到不同个体或荨麻疹类型对治疗反应的差异,若1~2周症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医生会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可更换抗组胺药品种。
可联合第二代抗组胺药以提高抗炎作用。
可联合第一代抗组胺药(氯苯那敏等)睡前服用以延长睡眠时间。
可酌情将原抗组胺药增加2~4倍的剂量。
其他药物
当常规抗组胺药物疗效不佳时,可以选择以下药物辅助治疗。
糖皮质激素
如泼尼松或泼尼松龙
几乎对所有类型的慢性荨麻疹都有效果,可适用于抗组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好转后逐渐减量。
疗程通常不超过2周。
多塞平
多塞平是一种三环类抗抑郁药,同时具有强大的H1和H2抗组胺作用,但容易引起嗜睡。
可用于成人慢性荨麻疹患者夜间治疗。
孟鲁司特
孟鲁司特是一种白三烯抑制剂。
主要用于治疗延迟压力性荨麻疹或难治性慢性荨麻疹。
柳氮磺胺吡啶
对以延迟压力性荨麻疹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荨麻疹有一定疗效。
达那唑
达那唑是一种合成代谢类固醇,对严重的胆碱能荨麻疹可能有效。
免疫抑制剂
雷公藤多甙片:要注意其不良反应,包括对造血系统的抑制、肝脏的损伤及生殖毒性等。
环孢素:对任何剂量抗组胺药均无效的严重荨麻疹,可使用环孢素,但需监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剂量有关。
生物制剂
对多数难治性慢性荨麻疹有较好疗效,如奥马珠单抗(抗IgE单抗),可能需要使用6个月或更长时间。
抗感染药物
临床上怀疑与感染或炎症相关的慢性荨麻疹,其他治疗抵抗或无效时,医生会酌情考虑抗感染或抗炎等治疗。
其他治疗
部分慢性诱导性荨麻疹,在抗组胺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采用其他治疗方法辅助治疗。
适应性脱敏治疗
接触性荨麻疹,可进行冷水适应性脱敏治疗。
胆碱能性荨麻疹,逐渐增加可接受的水温和运动量,并进行汗液脱敏治疗。
物理治疗
人工荨麻疹和日光性荨麻疹,可选择补骨脂素长波紫外线或中/长波紫外线照射治疗。
自体血清注射或血浆置换治疗
对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或证实体内存在自身抗体者,常规治疗无效且病情严重时,可酌情考虑加用免疫抑制剂、自体血清注射治疗或血浆置换等治疗方式。
特殊人群的治疗
妊娠期女性
应尽量避免使用抗组胺药物。
若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可采用相对安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但仍需要谨慎使用(相关人体研究不充分)。
目前孕期使用奥马珠单抗的科学研究数据不充分;除非确实必须,否则妊娠期间不应使用本品。
哺乳期女性
所有的抗组胺药都可能经乳汁分泌。
第一代抗组胺药可能引起婴幼儿食欲降低和嗜睡等。
哺乳期应首选无镇静作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
儿童
儿童患病人群,医生会酌情使用抗组胺药。
无镇静作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是治疗儿童荨麻疹的一线选择。
若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无效,而使用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时,患儿的监护人需关注药物对其学习、生活等带来的影响。
老年人
建议选择无镇静作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也可选择第一代抗组胺药。
需要防止由此引起的跌倒风险及青光眼排尿困难、心律失常等。
肝肾功能异常者
医生会根据患者肝肾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合理调整抗组胺药物的种类和剂量。
依巴斯汀、氯雷他定通过肝代谢,西替利嗪通过肾代谢,若使用需要酌情减量或更换为其他种类抗组胺药。
预后
治愈情况
部分患者去除病因或诱因后可自愈,50%仅有风团的患者可在一年内治愈。
部分患者可反复发作,或久治不愈。具有风团合并血管性水肿的患者症状可持续多年。
危害性
患者常伴有瘙痒,影响睡眠、工作和生活,降低生活质量。
若出现在皮肤裸露部位,影响美观,对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严重情况下,可因喉头水肿、呼吸道阻塞发生窒息风险,或因休克危及生命。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明确为食物接触性荨麻疹者,需要特别注意避免接触此类食物。
其他类型荨麻疹,饮食无特别注意,建议饮食清淡,均衡营养。
生活管理
正确认识疾病带来的影响,日常生活保持规律,心情愉悦。
衣着应当宽松、舒适,尽量穿全棉衣物,避免皮肤过度摩擦。
避免外伤引起的刮擦或使用刺激性卫生用品。
接触性荨麻疹患者,避免接触变应原(食物、药品、花粉等)或含食品添加剂的食物等。
如对紫外线过敏者,外出时尽量对皮肤进行遮挡并涂抹防晒霜。
运动诱发荨麻疹者,应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有氧运动。
病情监测
若发生风团症状,应当观察风团数目、瘙痒程度,随身携带抗组胺类药物等以备发作时及时治疗。
若发生呼吸困难、胸闷、喘息(感觉喉咙不通畅)、恶心、腹痛等严重不适症状时,应立即求助或前往医院急诊科就诊。
预防
避免食用明确或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尽量不吃含食品添加剂的加工食品或已变质的食物等。
遵医嘱使用药物,不要自行用药。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甲状腺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