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马拉色菌性毛囊炎
概述
马拉色菌性毛囊炎曾称为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引起的慢性复发性毛囊炎性皮肤病,毛囊堵塞可能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本病好发于脂溢部位,多见于夏秋季节。皮损为密集或散在分布的红色毛囊性红斑、丘疹和脓疱。
病因
本病的病原菌为马拉色菌,不仅能侵犯皮肤表面和毛囊漏斗部顶端,亦能侵犯毛囊深部。长期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会促发病原菌在毛囊内大量繁殖,其脂肪分解酶使毛囊的甘油三酯变为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口产生脱屑,引起毛囊导管阻塞。细胞碎屑积聚和游离脂肪酸的刺激,引起阻塞的毛囊扩张,继而破裂,内容物释放入组织而产生炎症。
症状
本病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好发于颈部、前胸与肩背部,典型的皮损为半球形炎性毛囊丘疹或小脓疱,直径2~4mm,形态和大小较一致,密集或散在分布,数目很多,可有痒感,不并发花斑糠疹,少数患者的皮损可发生于面部。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直接镜检:取皮疹毛囊角栓加15%氢氧化钾液直接镜检,见短粗菌丝或成堆的圆形或卵圆形厚壁孢子。
(2)真菌培养:在沙堡培养基加1~2ml橄榄油或其他植物油,接种鳞屑后37℃培养,3天后即有奶油色酵母样菌落生长。
2.病理组织检查
(1)受累的毛囊上皮角化过度,由于角质物质的堆积致毛囊漏斗部角栓形成。毛囊漏斗内和周围炎症细胞浸润。
(2)PAS染色,扩大的毛囊腔内可见PAS染色阳性而淀粉酶阴性的球形或卵圆形的芽生孢子,无菌丝。
诊断
1.典型症状
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皮疹形态相对单一。主要表现为红色毛囊性较粗大的圆顶状丘疹,有少许脓疱。自觉有轻度痒感或不适感。
2.辅助检查
镜检在毛囊角栓内发现短粗菌丝或成堆的圆形或卵圆形厚壁孢子,或培养有奶油色酵母样菌落生长。病理检查毛囊腔内见PAS染色阳性而淀粉酶阴性的球形或卵圆形的芽生孢子。
检查结果结合典型症状,诊断不难。
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应与痤疮鉴别,痤疮多在青春期发病,好发于颜面部,少数发于胸背,可见白头粉刺和黑头粉刺,抗生素治疗有效。
治疗
1.局部治疗
本病侵犯毛囊,部位较深。外用一般抗真菌药效果较差,含有渗透剂的外用抗真菌药疗效显著,但易反复发作。①用2%酮康唑洗剂洗澡,每天1次,在患部擦至发泡后,先停留5分钟,再用清水冲干净。与其他药联合应用可有协同作用。②联苯苄唑酊或霜外用,本品含渗透剂,疗效较好。
2.全身治疗
可口服伊曲康唑
马拉色菌性毛囊炎如何治疗
马拉色菌性毛囊炎可以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治疗。
1.一般治疗:马拉色菌性毛囊炎的患者,需尽量祛除诱因,并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净。治疗期间需将衣物彻底清洁消毒,注意个人卫生,以免再次感染。
2.药物治疗: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伊曲康唑乳膏等,症状严重者可口服伊曲康唑、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可以控制马拉色菌感染,改善疾病症状,促进恢复。
一旦患者确诊为马拉色菌性毛囊炎,应该积极配合医生采取相关治疗措施。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