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痣
概述
复合痣是痣细胞和痣细胞巢位于表真皮交界处和真皮内的色素痣
典型的复合痣表现为淡褐色至深褐色的稍隆起于皮肤表面的丘疹
其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等有关
一般无需治疗,如有美容需要或恶变倾向,可采取手术治疗
定义
复合痣是痣细胞和痣细胞巢位于表真皮交界处和真皮内的色素痣。
色素痣,又称痣细胞痣、黑素细胞痣或黑痣,是皮肤黑素细胞增生所形成的良性肿瘤。根据发生的部位,色素痣可分为皮内痣、交界痣和复合痣(又称混合痣)。
发病情况
复合痣为色素痣的一种类型,尚无其单独的流行病学研究。
色素痣可见于各个年龄段,先天性色素痣出生时即有,而获得性色素痣一般会在儿童早期发生,青春期快速增加,之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退化。
男女发病无显著区别。
色素痣好发于肤色较浅者。
病因
复合痣为色素痣的一种类型,尚无其单独的研究,故致病原因、诱发因素和发病机制均基于色素痣。
致病原因
色素痣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等有关。一般认为,遗传在早期起作用,随后紫外线为主的环境因素发挥作用。
遗传因素:家族中可以表现为色素痣高发,特别是在家族性黑色素瘤中更高发,但其遗传模式相当复杂。
环境因素:紫外线照射对曝光部位发生的色素痣有诱导作用,而化学物质刺激、搔抓或创伤、不规范的治疗等可能使色素痣发生损伤。反复摩擦、外伤、紫外线或化学刺激等有可能使色素痣发生恶变。
年龄:获得性色素痣常出现于儿童早期,在20~29岁数量达到最多,随后随年龄增加新发色素痣逐渐减少。
其他:种族、肤色、发色、激素等因素与色素痣有关。有研究提示,肤色或发色浅者的色素痣多于肤色或发色深者;受性激素的影响,青春期色素痣会快速增加。
诱发因素
可因日晒(如长期日晒或间断性暴晒)、激素水平改变(如妊娠、艾迪生病)等诱发。
发病机制
普遍认为,色素痣起源于表皮基底层的黑素细胞,在黑素细胞由神经嵴向表皮移动时,由于偶然异常,黑素细胞发生局部聚集,导致色素痣。
症状
主要症状
复合痣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但以面颈部、躯干部最为常见。
典型复合痣皮损表现为色素性丘疹,隆起于皮肤表面,一般直径<6毫米,多为圆形,常对称分布,界限清楚,边缘规则,色泽均匀,数目多少不等。
一般表面光滑、呈淡褐色、深褐色或黑色。
其他症状
少数可发生于四肢部和手足部。
有时有毛发穿出。
就医
皮肤性病科
如果皮肤出现色素性丘疹,隆起于皮肤表面,建议就医。
如果皮疹的体积突然增大,颜色变黑,表面出现糜烂、溃疡、出血,自觉疼痛或瘙痒时,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诊前尽量避免搔抓患处,以免引起出血和继发感染。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发现皮疹或肿物的?
皮疹或肿物发生的部位有哪些?单侧还是双侧?单发还是多发?
是否伴有瘙痒、疼痛等?
皮疹或肿物持续多长时间?能不能自行缓解?
皮疹或肿物有没有发展变化,比如变大、边缘不规则、颜色变化等?
病史清单
是否对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过敏?
近期是否有感染?
近期是否有创伤?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皮肤镜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长期日晒或间断性暴晒史。
有使自身激素水平改变的情况发生,如妊娠、艾迪生病等。
有家族性黑色素瘤家族史。
临床表现
皮肤镜检查
复合痣以球状模式为典型特征。
病理检查
痣细胞巢位于表真皮交界处及真皮内。
表真皮交界处的痣细胞可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并聚集成巢;真皮浅层痣细胞一般呈上皮样外观,胞质内含黑素颗粒;真皮深层的痣细胞胞质减少,类似淋巴细胞,并常呈纵向线状排列。
鉴别诊断
黑色素瘤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皮肤上出现色素增多性皮损。
不同点:黑色素瘤皮损不对称、边界不规则、色素分布不均匀、皮损直径>6毫米。病理检查示黑素细胞发生间变或异型性改变,主要表现为细胞核增大、深染,固缩和细胞形态大小不一。
脂溢性角化病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皮肤上出现色素增多性皮损。
不同点:脂溢性角化病特点如下。
常好发于中老年人,头面部及手背好发,随年龄增长可逐渐增多,初期皮损为一个或多个扁平淡褐色斑,边界清,表面光滑或呈细颗粒状,直径一般<1厘米;后期,皮损常隆起于皮肤表面,有明显色素沉着和油腻性鳞屑覆盖,受刺激后可肿胀,伴渗液、结痂、出血。
治疗
一般无需治疗。如出现恶变症状或体征,或患者因美观需求要求治疗时,可采取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若出现恶变症状或体征,如痣的体积突然增大、颜色变黑、表面出现肿胀、溃疡、糜烂、出血等,应手术切除,同时行病理检查。
位于面部有碍美观时,如患者要求治疗,可考虑手术切除。
非手术治疗
一般不建议激光等非手术治疗,因为治疗往往不彻底,易复发。
预后
治愈情况
一般不需要治疗。
危害性
若治疗不彻底,残留的痣细胞可能会复发,但很少发生恶变。
发生于面部者,可能会影响美观。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无特殊饮食调摄,注意饮食均衡即可。
生活管理
避免搔抓、摩擦等刺激复合痣。
避免自行处置色素痣,如用指甲、刀具刮擦色素痣或尝试用腐蚀剂去除复合痣。
病情监测
注意监测色素痣的变化,如颜色、大小、形状、数目等。
预防
复合痣尚无有效预防措施,可通过以下措施减少其发病机会。
避免长时间的日晒,减少晒伤、间断性暴晒机会。
避免外伤、冻伤、化学烧伤及反复摩擦等。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