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耳后瘘管
概述
耳后有肿块、瘘口,脓性分泌物由瘘口处溢出
多由于中耳乳突炎耳后骨膜下脓肿破溃所致
采用手术和抗生素治疗,清除瘘管,消除感染
规范治疗预后较好
定义
耳后瘘管是指位于耳后的一种异常通道,通常连接到皮肤表面。
耳后瘘管主要由耳周围组织感染,尤其是中耳乳突炎耳后骨膜下脓肿破溃所致,少部分是先天性发育畸形的结果。
典型表现是耳后有瘘口,分泌物流出。感染严重时可有头痛、发热,耳后红肿热痛。
分类
耳后瘘管可以分为2类:
先天性耳后瘘管
遗传因素导致的胚胎期发育畸形,如第一腮沟瘘管,可能与听力损失等并发症相关。较为少见。
后天性耳后瘘管
通常由耳朵周围组织感染或耳部外伤引发,如耳后骨膜下脓肿、慢性肌皮膜炎、感染性淋巴管炎皮脂腺囊肿及其他皮肤病的患者可能出现耳后瘘管。
发病情况
先天性耳后瘘管较为少见,患病率因地域、种族等因素有所差异。根据一些研究结果显示,亚洲地区的患病率较高,其中以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为主。
后天性耳后瘘管及其他原因造成的瘘管因耳部感染、外伤等因素,患病率无明显地域差异。
在中国,耳后瘘管的患病率为1%~10%。
病因
耳后瘘管主要由耳周围组织感染所致,少部分为先天性发育畸形的结果。
致病原因
耳后瘘管主要由耳周围组织感染所致,最常见于化脓性中耳炎,特别是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急性发作期,炎症穿破骨皮质,乳突腔内蓄积的脓液经乳突外侧骨板破溃区流入并聚集于耳后乳突骨膜的下方,形成耳后骨膜下脓肿。脓肿穿破骨膜和耳后皮肤,形成耳后瘘管。
慢性肌皮膜炎、感染性淋巴管炎皮脂腺囊肿及其他皮肤病的患者也可能出现耳后瘘管。
少数患者为先天性因素所致,遗传导致的胚胎发育畸形,如第一腮沟瘘管。在耳后或耳下区皮肤溃破排脓形成久治不愈耳后瘘管。
诱发因素
耳局部感染:如中耳炎、外耳道炎等耳部感染。
外力刺激:如耳部摩擦、挤压等外力导致瘘管破溃感染。
高危因素
遗传因素:家族史中有先天性耳后瘘管患者。
慢性耳部疾病:如反复发作的中耳炎、外耳道炎。
免疫系统低下:如身体抵抗力下降、糖尿病、艾滋病等导致免疫力降低的患者。
症状
耳后瘘管的典型表现是耳后有瘘管口,分泌物流出。感染严重时,会头痛、发热,耳后红肿热痛。
主要症状
皮肤突起
耳朵后部出现异常的皮肤突起,触摸时可能感觉类似皮下肿块。
瘘管口
耳朵后部出现小孔,外观比周围皮肤颜色稍深,可能有分泌物排出。
红肿疼痛
瘘管感染时,可出现局部红肿、热痛、化脓等症状。
其他症状
发热:瘘管感染严重时,可能出现全身发热症状。
局部皮肤溃疡:瘘管沿皮肤表面扩散,皮肤破损,形成溃疡。
并发症
耳部感染扩散:瘘管感染可能进一步扩散至耳部其他组织,导致中耳炎、外耳道炎等。
面神经损伤:严重感染可能侵犯到附近的面神经,导致面部肌肉无法正常运动。
乳突感染:感染蔓延至乳突,可能引发乳突炎、乳突脓肿等极其严重的后果。
就医
有外耳道排脓、耳后有瘘管口或排液情况时,不可大意,应尽快就医,以免病情加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就医科室
耳鼻喉科
出现以下情况,尽快就医耳鼻喉科:
耳后瘘管局部红肿疼痛,伴有脓性分泌物排出。
耳朵周围肿块不断增大,皮肤溃疡,全身出现发热等症状。
尝试自行处理无明显改善,症状持续加重。
皮肤科
出现耳周围皮肤红肿、排脓,也可到皮肤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保持耳部清洁卫生。
回顾整理病史,便于与医生沟通。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瘘管何时出现?持续有多长时间了?
是否有外耳道流液?或者耳后流脓?
分泌物的颜色、性状是怎么样的?
是否有耳后疼痛或头痛等症状?
是否发热?体温是多少?
病史清单
耳部受过外伤史吗?
患过中耳炎、中耳胆脂瘤外耳道胆脂瘤、慢性肌皮膜炎、感染性淋巴管炎等疾病吗?
家族中是否有类似情况?
过往耳部病史及治疗情况如何?
有药物过敏史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耳部B超、头颅CT、瘘管造影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生素:头孢氨苄、阿莫西林
诊断
根据典型的中耳炎病史,及耳后肿块、瘘口、排液等表现,结合耳部B超、瘘管造影等检查可确诊。
诊断依据
病史
遗传因素:具有家族史的患者;
耳部外伤史:疑似后天损伤导致的瘘管;
慢性疾病史:患有中耳炎、中耳胆脂瘤外耳道胆脂瘤、慢性肌皮膜炎、感染性淋巴管炎皮脂腺囊肿等病史。
临床表现
耳后皮肤突起,皮下肿块;
耳朵后部出现小孔,外观比周围皮肤颜色稍深,可能有分泌物排出;
耳后红肿疼痛。
常用检查
耳部B超:了解瘘管内部结构、周围软组织情况;
头颅CT:评估骨组织及周围结构受损情况;
瘘管造影:注射造影剂了解瘘管流向、深度,辨别与其他器官、结构之间关系;
伤口或分泌物细菌培养:明确感染病原菌种类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鉴别诊断
耳后瘘管主要表现为耳后肿块、瘘口和排液,在诊断时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
皮脂腺囊肿
相同点:均可出现耳后皮下肿块。
不同点:
皮脂腺囊肿无瘘管口;
头颅CT 、B超检查可发现囊肿内部的皮脂分泌物;
皮脂腺囊肿可能伴有患者的发炎和感染表现,但缺乏耳后瘘管特征。
感染性淋巴管炎
相同点:均可引起耳后皮肤肿胀。
不同点:
淋巴管炎可能出现红线状,沿淋巴管传播;
头颅CT 、瘘管造影无特异性瘘管表现;
B超检查会显示受影响区域的淋巴结肿大
耳后骨膜下脓肿
相同点:均可引起耳后红肿痛感;可发展形成脓肿,有脓汁排出。
不同点:耳后骨膜下脓肿在头颅CT、 B超等检查中可看到脓肿密集区;脓肿穿破皮肤时,其位置和形态与耳后瘘管不同。
治疗
治疗目的:彻底清除瘘管,消除感染,避免复发。
治疗原则:针对病因,综合运用手术、抗生素、护理等方法进行治疗。
无症状者可不处理。局部有分泌物溢出者,宜行手术切除。有感染者行局部抗炎症治疗,脓肿形成应切开引流,应在炎症消退后行瘘管切除术。
手术治疗
瘘管切除术
将瘘管完整切除,对瘘管周围受感染的组织进行清理。此方法治疗效果较好,但术后可能出现瘢痕
穿刺引流术
针对瘘管内部有积脓的情况,对瘘管内进行穿刺引流,排出瘘管内脓液。
针对骨膜下脓肿继发瘘管的治疗
并发于急性乳突炎者,行单纯乳突切除术;
并发于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者,可根据其他并发症的有无以及鼓室传声结构破坏的情况行乳突根治术或改良乳突根治术;
较大的耳后瘘管,可用转移带蒂皮瓣来修补。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抗生素治疗:用于控制感染,例如头孢类(如头孢氨苄)、青霉素类等抗生素。抗生素需在医生开处方后使用,注意药物过敏史及用药禁忌。
保守治疗
局部热敷:在非感染期对瘘管周围局部进行热敷,以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
护理:保持耳后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患处受外力损伤,防止感染扩散。
预后
耳后瘘管经积极治疗,通常预后较好。
治愈情况
耳后瘘管的预后通常较好,通过手术切除瘘管及药物治疗感染等方法,大多数患者可以成功治愈。但术后可能留有瘢痕
预后因素
耳后瘘管的预后与以下因素有关:
手术治疗效果:瘘管切除干净与否影响预后,刀切不完全可能导致瘘管复发;
感染控制:及时控制感染,防止感染扩散及导致术后并发症;
个体差异:患者自身恢复能力、体质等因素对愈合速度及预后有一定影响。
危害性
耳后瘘管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可能产生以下危害:
局部感染:瘘管内可能滋生细菌,导致耳后部分出现化脓、红肿、疼痛等感染症状。
感染扩散:如处理不当,感染可沿瘘管扩散至深部组织,引起颅内感染,颈部感染,甚至引发全身感染。
复发:术后瘘管切除不干净,或患者抵抗力低下,都可能导致瘘管复发;
影响美观:手术会留下瘢痕,对患者外观有一定影响。
日常
耳后瘘管通常正常均衡饮食即可,注意局部清洁卫生,按照医嘱观察治疗。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增加富含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以增强抵抗力和促进组织修复。
避免过敏食物,如海鲜、牛奶,预防过敏反应与皮肤感染。
生活管理
保持耳朵周围清洁干燥,避免局部受到损伤,预防瘘管感染。
加强个人卫生,防止细菌繁殖感染。
避免头部剧烈运动和抓挠瘘管,防止瘘管扩散恶化。
心理支持
患者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面对治疗,遵医嘱进行治疗。
可与家人和朋友沟通交流,分享病情,获得心理支持。
如有需要,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调适。
病情监测
患者需要观察以下病情变化指标:
瘘管开口处的分泌物:注意是否有明显的脓液、血液等分泌物排出;
耳后部分红肿、疼痛、瘙痒等症状:如有明显加重,可能表示感染恶化;
发热、全身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观察这些情况可以及时发现感染和炎症的加重或其他并发症,以便及时就医。
随诊复查
根据医生建议,术后定期复查,一般在术后1~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等时间段进行复查。
需要复查的项目包括:
耳部检查:观察瘘管治愈情况、局部感染和炎症。
头颅CT 、耳部B超等影像学检查:评估耳周围组织恢复情况,检查有无复发迹象;
如有感染症状,可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评估感染情况。
预防
由于耳后瘘管发病原因多样且与遗传因素相关,部分患者无法完全预防。可以针对一些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耳后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细菌感染;
及时处理耳部感染:如有耳部发炎、感染症状,应及时就诊,避免感染蔓延导致耳后瘘管的形成;
注意生活习惯对耳部的保护:避免耳部受到外力损伤,减少炎症和瘘管的出现概率;
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良好的身体状况可以降低感染风险,减少耳后瘘管的发生可能。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