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咬伤
概述
由于猪牙齿所导致的创伤
局部红肿、疼痛、出血、皮肤软组织撕脱、缺损等
被家猪或野猪咬伤
根据伤口的大小及污染程度,清创消毒,预防并发症治疗
定义
猪咬伤是指由于猪牙齿所导致的创伤。
猪为杂食类哺乳动物,主要分为家猪和野猪,具有多种生活行为,其攻击行为可对人造成伤害。
发病情况
目前,我国尚无猪咬伤发生率的确切统计数据。
病因
致病原因
猪咬伤主要发生在与家猪有接触的养殖业饲养员。
在野外受到野猪攻击而受伤等。
症状
主要症状
猪咬伤的症状因咬伤部位不同,表现不同,多表现为被咬部位的皮肤等软组织损伤。
轻者表现为局部红肿、出血,严重者可出现局部皮肤软组织撕脱、缺损等。
如损伤神经,可出现疼痛、麻木、无力等。
并发症
狂犬病
破伤风
非特异性感染
表现为伤口及周围组织的红肿、疼痛、皮温升高或者全身发热,乏力等。
就医
就医科室
急诊科
如发生猪咬伤事件,患者应尽快转运至有动物伤害救治经验的急诊科或急诊外科,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医师进行规范处置,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保护伤口避免二次污染。
家属应陪同就医,以防发生意外。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出现伤口红肿热痛?
被咬部位是否有出血?
被咬部位皮肤是否完整或撕脱?
被咬多久了?
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病史清单
是否有过其他动物致伤病史?狂犬疫苗接种病史?
是否有过破伤风感染病史?破伤风疫苗接种病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肝肾功)检查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狂犬疫苗及被动免疫制剂
破伤风疫苗及被动免疫制剂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与猪接触咬伤史。
临床表现
局部红肿、疼痛、出血、皮肤软组织撕脱、缺损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了解白细胞是否升高,判断是否出现细菌感染。
鉴别诊断
有明确的被家猪或野猪咬伤史,不需要与其他疾病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及时清理伤口,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
治疗原则:清创缝合伤口,预防感染。
伤情评估
接诊医师首先会检查伤口有无活动性出血。
存在活动性出血的伤口首选压迫止血,对于压迫后仍有出血的四肢伤口应采用止血带止血。
伤口处理
伤口冲洗
无论患者是否曾经自行冲洗伤口,接诊医师应仔细进行伤口冲洗。
为减轻患者疼痛,可酌情进行局部麻醉。
对于皮肤伤口,应使用肥皂水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约15分钟。
如条件允许,建议使用具有国家二类医疗器械资质的专业冲洗设备和专用冲洗剂对伤口内部进行冲洗。
冲洗时应避免水流垂直于创面,应让水流方向与创面成一定角度,以提高冲洗效果并减少冲洗导致的组织损伤。
对于污染严重和就诊延迟(超过6小时)的病例,冲洗的同时用无菌棉球或无菌纱布擦拭创面以利于更彻底的清除创面附着的污染物。
对于小而深的伤口,适当扩创后冲洗。如不能扩创,应考虑将冲洗设备(如注射器针头)深入伤口中冲洗,避免伤口内水流交换不充分。
肥皂水冲洗后,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以避免肥皂液残留。
对于眼睛周围和黏膜伤口,应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约15分钟。
伤口消毒
彻底冲洗后用含碘消毒剂消毒伤口内部。
清创术
所有严重的猪咬伤伤口均需进行清创术,术中应仔细探查伤口,避免遗漏肌腱、血管、神经、骨等深部组织损伤,并避免异物残留于伤口内。
必要时可适当扩大伤口,肢体部位沿纵轴切开,经关节的切口作S形切开;由浅至深,切除失活的组织,清除血肿、凝血块和异物,对损伤的肌腱和神经酌情进行修复或用周围组织掩盖;最后再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并彻底止血。
伤口闭合
伤口是否进行Ⅰ期缝合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受伤时间、受伤部位、伤口的污染程度、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以及医务人员的临床经验等。
延期缝合
猪咬伤伤口感染风险较大,对于存在高感染风险因素的病例应避免Ⅰ期缝合。此类伤口应充分冲洗、清创、开放引流,可用透气性敷料覆盖创面,伤口内可放置引流条或引流管,以利于伤口污染物及分泌物的排出,3~5天后根据伤口情况决定是否延期缝合。
以下情况应延期缝合:
就诊延迟(超过6小时)。
不易冲洗清创的穿刺伤、贯通伤。
累及手足部位的伤口。
伴有广泛软组织缺损的伤口。
合并糖尿病、免疫功能缺陷以及接受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病例等。
Ⅰ期缝合
伤后6小时以内就诊的头面部伤口,由于美观的需求较高,并且头面部供血丰富,建议进行Ⅰ期缝合。
敷料选择
猪咬伤的伤口一般采用导流性较好的惰性敷料,如吸水纱布、灭菌脱脂棉、绷带等。
包扎的方式需注意防止过于紧密的包扎,进而造成局部血运障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通过“湿性愈合”的方式加速伤口的愈合。
预防伤口非特异性感染
预防伤口感染的关键在于尽早正确地进行彻底的伤口冲洗、清创及伤口覆盖或闭合。
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原则
对于非常表浅的猪咬伤伤口,不需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于存在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推荐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在得到药敏结果前建议使用广谱抗生素,应覆盖包括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葡萄球菌、侵蚀艾肯菌以及多杀巴斯德氏菌等猪口腔中常见细菌,推荐含酶抑制剂的复方β-内酰胺类抗菌药,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口服3~5天。
如伤口感染风险高,应首剂静脉给药。
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替代。
得到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后应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使用。
抗生素使用指征
以下情况属于感染高危因素,推荐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治疗。
咬伤手部或生殖区。
难以清创的深部伤口。伴有深静脉和(或)淋巴管受损的伤口。
伤口毗邻骨或关节(包括人工关节)。
糖尿病和免疫功能障碍的患者(如艾滋病、肝炎、脾切除术后、恶性肿瘤、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以及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等)。
伴有挤压伤的伤口。
预防破伤风
猪咬伤伤口属污染伤口,感染破伤风概率较高,应根据《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19年版)》中附件1《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进行破伤风预防。
预防破伤风的基础是规范的伤口处置,对于既往有破伤风基础免疫的患者,根据完成基础免疫距离受伤的时间间隔来决定是否需要加强接种1剂破伤风疫苗。
对于未完成破伤风基础免疫的患者,清洁伤口需全程接种3剂破伤风疫苗,对于不洁或污染伤口,在全程接种疫苗的基础上,还需应用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
预防狂犬病
猪虽非狂犬病储存宿主,但可能感染发病,尤其是野猪咬伤,具有一定传播狂犬病的风险,应根据现行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的规范、指南进行狂犬病预防。
预后
治愈情况
伤口及时彻底清创处理,预后良。
如并发破伤风、狂犬病等并发症,预后不佳。
预后因素
伤口的规范处理及救治时间。
危害性
如并发伤口感染,则有伤口愈合不良。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高蛋白、高能量、高维生素饮食。
多饮水,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规律生活
病情稳定后可在医师指导下适当运动。
遵医嘱进行被动功能锻炼,按摩患肢及关节,避免出现关节僵硬、萎缩。
避免劳累,注意休息。
戒烟。
保持心理健康
对于猪咬伤后出现心理创伤的患者,应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必要时,建议患者前往心理科进一步就诊,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干预手段,促进患者的心理康复。
病情监测
应观察伤口情况,有无渗液,敷料有无脱落等。
如有包扎固定,应注意观察有无过紧过松,影响血液循环等。
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按时伤口换药处理。
如有必要,可遵医嘱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
随诊复查
医生会根据受伤部位、受伤程度等,制定复查时间。遵医嘱按时复查。
预防
与家猪有接触的生猪养殖业饲养员,应提高警惕,规范操作,避免刺激猪,引起咬伤。
在野外有野猪出没的区域,建议结伴而行,遇到野猪,立即躲避。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