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
概述
中暑是在高温、高湿及通风不良环境中发生的机体受热过度的急性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口渴、多汗、疲乏、心悸、发热、脉搏加快等
主要治疗措施包括迅速降温、对症支持治疗、防治多器官衰竭并发症等
轻症可自愈,重症需要及时抢救;热射病严重者有死亡风险
中暑是什么?
定义
中暑是指在暑热季节、高温、高湿及通风不良等环境中,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发生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分型
热(日)射病又可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
中暑的三种类型可按顺序依次发展,也可交叉重叠。
发病情况
疾病分布
高发时间:中暑主要发生于夏季。
地区分布
世界各地均有中暑暴发的情况。
在美国,热浪期中暑死亡人数约为非热浪期的10倍。
我国热带、亚热带面积相对较大,是中暑的高发地区。
随着城镇化程度越来越高,产生“城市热岛效应”,城镇居民中暑的发病率也逐步上升。
高发人群:在温度较高而无防暑措施的情况下,婴幼儿、65岁以上老年人、肥胖人群、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等更容易中暑。
怎么发现中暑?
中暑可通过以下的方式确定:
先兆中暑:在高温场所活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等。移至阴凉、通风环境后可自行缓解。
轻症中暑:上述症状加重,出现面色潮红、大汗、脉搏快速等,体温38.5℃以上。
重症中暑:出现高热、抽搐、意识不清等。
有上述症状要立即转至凉爽处,及时去医院急诊科诊治。
天不是特别热也会中暑吗?
如果身体产热过多而无法有效散热,即使天不是特别热也会中暑。以下情况有可能中暑:
长时间在潮湿、不透风环境下剧烈活动。
一些发热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大量饮酒。
系统性硬化病、先天性无汗症、有广泛烧伤的皮肤瘢痕。
一旦中暑,要及时去医院急诊科诊治。
中暑以后“揪莎”有用吗?
“揪莎”对中暑是没有用的。
中暑的急救原则为快速降温、防止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应立即转移到阴凉、通风的环境,口服淡盐水、休息,使用凉毛巾帮助降温,严重者可向全身洒凉水,争取让患者的体温降下来。
对于严重中暑者,应及时送医院进行治疗,防止发生脑水肿等严重损害。
病因
在温度较高(>30℃)、湿度较大(>73%)和通风不良环境下,进行长时间体力劳动或剧烈活动,或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又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时,极易发生中暑。
致病因素
环境温度高
环境温度过高使人体从外界环境获取了过度热量。
日平均气温>30℃时,可以发生中暑。
日最高气温≥37℃时,中暑人数急剧增加。
人体产热增加
生理因素
在高温、高湿、不透风环境下,长时间从事体力劳动或剧烈活动,身体热量产生增加。
常见于重体力劳动者、运动员或者进行军事训练的军人。
疾病因素
一些发热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会使人产热增加。
药物因素
应用某些药物(如麦角酰二乙胺)等,也可使产热增加。
饮酒
饮酒也能产热,使体温升高。
散热障碍
环境湿度大、通风不良
相对湿度≥ 73%时,可以发生中暑。
当高温和湿度大同时存在时,中暑发生率明显增加。
汗腺功能障碍
皮肤汗腺分泌汗液(出汗)是人体重要的散热方式。
当患有系统性硬化病、先天性无汗症,或存在广泛烧伤的皮肤瘢痕,汗液难以正常排出,而散热不良。
服用抑制出汗的药物
服用了某些抑制出汗的药物,如抗胆碱能药或抗组胺药等。
体温调节能力下降
糖尿病患者,由于身体对内外温度变化反应迟钝,容易导致热量在体内蓄积。
心血管储备功能降低
可见于老年人,患有心血管疾病者,血容量不足者,脱水者,应用β受体阻滞药、钙离子阻滞药或利尿药者。
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疾病,可使中暑发生率增加10倍。
其他因素
肥胖、穿透气不良的衣服等。
发病机制
环境温度高时,大量出汗,引起失水、失盐。若机体以失盐为主或单纯补水,导致血电解质浓度降低,易发生热痉挛。
大量液体丧失会导致失水、血液浓缩、血容量不足,若同时发生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则易发生外周循环衰竭。
当外界环境温度增高,机体散热绝对或相对不足,汗腺疲劳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致体温急剧增高,产生严重的生理和生化异常而发生中暑。
易患因素
低龄(如婴幼儿)。
年龄在65岁以上。
肥胖。
患有系统性硬化病、先天性无汗症,或存在广泛烧伤的皮肤瘢痕。
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
饮酒。
服用使人体产热增加或抑制散热的药物,如抗胆碱能药等。
高温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
症状
主要症状
先兆中暑
在高温场所活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
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移至阴凉、通风环境后可以自行缓解。
轻症中暑
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继而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
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重症中暑
热痉挛
多见于健康青年人。
在高温环境下剧烈活动后,出现头痛、头晕、肢体、腹壁肌群痛性痉挛、肢体活动受限,数分钟缓解。
无明显体温升高,无意识障碍。
热痉挛也可为热射病早期表现。
热衰竭
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
血容量不足,表现为多汗、疲乏、无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肌痉挛,心率明显增快、直立性低血压或晕厥。
中心体温升高不超过40℃,且无意识障碍。
此时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热射病。
热射病
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前者是内源性产热过多引起,后者是体温调节功能障碍致散热减少引起。
劳力性热射病
多发生在健康青壮年人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剧烈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后数小时发病。症状如下。
约50%患者大量出汗。
忽感全身不适,发热、头痛、头晕、反应迟钝。
可伴恶心、呕吐、呼吸急促等。
继而高热(40℃以上)、心率快(160~180次/分)、脉压增大。
可出现抽搐、谵妄、嗜睡和昏迷。
也可忽然晕倒,神志不清。
非劳力性热射病
多发生于居住在通风不良环境的小儿、老年体弱者、产妇,以及慢性患者群。症状如下。
一般慢性起病,刚开始症状不容易发现,1~2天后症状加重。
无汗,皮肤干热和发红,体温可达40~42℃,直肠温度最高可达46.5℃。
病初可表现为行为异常或癫痫发作,继而出现意识模糊、谵妄、昏迷、瞳孔对称性缩小等。
并发症
劳力性热射病并发症
横纹肌溶解
表现为肌肉酸痛、僵硬,肌无力,茶色尿或酱油色尿,后期可出现肌肿胀。
急性肾衰竭
尿量异常:少尿或无尿,之后多尿。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乏力、口干、呕吐、腹泻、抽搐、呼吸深长等。
可出现全身各系统症状,一般最早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
感染并发症,以肺部感染最常见。
急性肝衰竭
发病24小时后,肝转氨酶可迅速升至数万单位,第3~4天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
胆红素的升高相对滞后。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微血栓栓塞,可导致皮肤末端出血性斑点,手指或足趾坏疽。
可有多脏器功能受损表现。
可诱发休克。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全身性炎症反应:发热、心率加快、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头痛等。
肾损害:少尿或无尿等。
肝损害:皮肤、巩膜发黄等黄疸症状;肝酶升高等。
胃肠道损害:胃肠胀满不适、呕血、便血等。
呼吸衰竭: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口唇、甲床青紫色改变等。
循环衰竭:心悸、心前区不适等。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神志不清、嗜睡、昏迷等。
非劳力性热射病并发症
低血压及休克
头晕、黑矇、肢体无力、心悸、出冷汗、少尿等。
严重者可晕厥或休克。
心律失常
需要心电图检查发现。
可有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乏力、视物模糊等症状。
心力衰竭
心悸、胸闷、呼吸困难。
咳嗽、咳痰、咯血。
头晕、乏力、运动耐量减低。
尿量减少、下肢水肿。
腹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
肺水肿
胸闷、乏力、呼吸困难。
咳嗽、气急、咳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
皮肤、嘴唇、甲床青紫。
脑水肿
意识淡漠、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也可表现为躁动不安。
常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
其他
严重时也可出现急性肾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表现。
就医
就医科室
急诊科
如果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出现头痛、头晕、发热、面色潮红、心跳加快、呕吐、大量出汗、体温达38.5℃以上等表现,建议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抽搐、嗜睡、意识不清、休克、昏迷等情况,应由身边的人立即将其送到医院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中暑可严重危及生命,不要忽视,应及时就诊。
送诊前应及时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之处平卧休息,及时补充水分,除去过多衣物,有条件者可用湿毛巾擦拭全身,或用适量凉水喷洒全身等。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发病后是否有心慌、恶心、呕吐?
是否有四肢或全身抽搐?
是否有大汗或者无汗?
是否出现过意识丧失?
是否有排尿?尿量及尿液颜色是否有变化?
病史清单
是否在高温天气长时间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
是否有发热、甲亢、心脑血管疾病等?
是否有在夏季穿着不透气的衣服?
运动过程中是否大量出汗,未及时补充水分?
出现症状前是否有饮酒?
有没有药物过敏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中成药:藿香正气水、十滴水
诊断
疾病诊断
病史
多见于夏季高温天气。
发病前通常有长时间在高温湿热环境下工作或活动的经历。
临床表现
在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下之后,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疲乏、心悸、发热、面色潮红、皮肤灼热、脉搏加快等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抽搐、嗜睡、昏迷等,甚至可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发病早期,可出现血红蛋白升高、血细胞比容增加。
血小板发病初期正常,后期迅速下降。
合并感染者可出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等。
血常规检查前无须禁食禁水。
尿常规
由于尿液浓缩,颜色可为茶色。
肾功能受损时,可有不同程度的尿蛋白、血尿。
酱油色尿提示横纹肌溶解。
尿常规检查前可正常饮食。
便常规、粪便培养
主要用于鉴别和排除有相似症状的肠道感染性疾病,如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等。
如粪便培养出现阳性结果,则可辅助诊断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检查前无特殊注意事项。
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检测
为检测感染的指标。
出现感染时可有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升高。
检查前无须禁食禁水。
血生化
肾功能:血尿酸、肌酐和血尿素氮水平升高,提示肾功能障碍。
血生化检查前需要遵医嘱禁食禁水。
血糖检测
劳力性热射病肝衰竭时容易出现低血糖。
电解质检测
横纹肌溶解可出现高磷血症。
肌肉损伤可出现低钙血症。
还可出现低钾、低钠、低氯。
凝血功能检查
重症患者常有止血或凝血指标异常。
动脉血气分析
非劳力性热射病时,可出现呼吸性碱中毒。
劳力性热射病时,出现严重代谢性酸中毒。
由于动脉血压较高,检查后需要按压伤口处至少
其他检查
必要时还需要进行一些评估脏器功能的检查。如心电图、超声、颅脑CT或磁共振成像、脑电图、脑脊液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等。
鉴别诊断
热射病应与流行性乙型脑炎、脑膜炎、伤寒、斑疹伤寒、脑恶性疟疾、中毒型细菌性痢疾、脑卒中(脑出血或脑梗死)、震颤性谵妄、甲状腺危象、高渗性高血糖综合征合并感染、抗胆碱能药中毒或抗精神病药恶性综合征鉴别。
流行性乙型脑炎
相似点:均可出现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
不同点:流行性乙型脑炎有蚊虫叮咬史,夏秋季常见,多发生于儿童,在血液或脑脊液中,检测到乙脑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或特异性核酸有助于诊断。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相似点:均可有高热、头痛、畏寒、惊厥等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均可出现多脏器功能不全,或嗜睡、昏迷等症状。
不同点: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多见于2~7岁儿童,感染症状重,往往在感染数小时或数十小时后出现肠道症状。可通过病史、血液生化指标、粪便常规或粪便培养等鉴别。
脑卒中
相似点:均可有头晕、头痛、意识不清、昏迷等表现。
不同点:脑出血发病前,一般有情绪激动、过量饮酒、过度劳累等诱因,且多有高血压病史。脑梗死发病前,可有短暂性脑缺血的表现,如头晕、头痛、突然不会说话、半侧肢体不听使唤等,意识多数清醒。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颅脑CT、磁共振成像等检查鉴别。
震颤性谵妄
相似点:均可有意识不清、出汗、心率过速等症状。
不同点:震颤性谵妄是酒精依赖者在戒断期出现的急性精神病症状,通常在停饮或减少饮酒量后48小时至1周出现,特征是意识错乱、定向力丧失、偏执观念、妄想、错觉、幻觉、不安、注意易转移、震颤、出汗、心动过速及高血压等。
甲状腺危象
相似点:均可出现高热、大汗、心跳加快、恶心、呕吐、谵妄等症状。
不同点:甲状腺危象患者有甲亢病史,多在甲亢未治疗、控制不良、感染、手术创伤或突然停药后出现。另外,可根据甲状腺功能、血液生化检查等鉴别。
高渗性高血糖综合征
相似点:均可有脱水症状及神经精神症状。
不同点:高渗性高血糖综合征主要见于2型糖尿病的老年人,早期有典型的多饮、多食、多尿症状,逐渐出现反应迟钝、烦躁或淡漠、嗜睡、陷入昏迷,晚期尿少,甚至无尿。其脱水症状和神经精神症状较中暑更为突出。
治疗
治疗目的和原则
治疗目的:轻症患者康复;重症热射病减少死亡风险。
治疗原则: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者,一般经现场救护,及时脱离高温环境、快速降温后即可缓解;重症中暑则需要及时到医院急救。
治疗方法
现场处理
迅速脱离高温环境: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平卧休息,除去衣物,并按摩皮肤、肌肉,促进散热。
快速降温:用适量凉水喷洒全身,或用湿毛巾擦拭全身,扇风加快水分蒸发,对流散热。
补充水盐:适量饮用含盐清凉饮料。
及时送医院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降温治疗
物理降温
重症患者入院后,需要继续采取物理降温措施。
降温措施包括降低环境温度,冷水或冰水浸泡降温,使用冰帽、冰毯、冰袋等冷疗法调节体温等。
体内降温
体外降温无效时,可采用体内降温。
可采用4℃生理盐水进行灌肠。
也可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腹膜腔灌洗。
病情严重时,可以实施血液透析,或将自体血液体外冷却后,回输至体内降温。
药物降温
药物降温常用氯丙嗪,氯丙嗪有调节体温中枢的功能,可使血管扩张、肌肉松弛,并降低氧耗。
通常用生理盐水500毫升加氯丙嗪25~50毫克静脉输注。
使用时应注意监测血压。
同时可用哌替啶等控制寒战。
对症支持治疗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高钾血和低钠血者,需静脉输注碳酸氢钠。
保持气道通畅
昏迷患者,应进行气管内插管,保持气道通畅,避免误吸,并加强护理。
纠正低血压
低血压者可静脉输注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和氯化钾,或乳酸林格液,以恢复血容量。
容量复苏后低血压不恢复时,静脉输注异丙肾上腺素以提高血压。
应忌用其他血管收缩药,以免影响皮肤散热。
降低颅内压
有颅内压增高者,可使用甘露醇,在30~60分钟内静脉输注。
控制癫痫发作
癫痫发作者,可静脉输注苯二氮䓬类药物。
抗凝治疗
可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目的在于阻断或减缓血管内凝血过程的发展。
防治消化道溃疡及出血
应用H2受体拮抗药或质子泵抑制药,预防应激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
多器官衰竭的治疗
并发急性呼吸衰竭者,给予呼吸支持治疗。
急性肾衰竭时,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肝衰竭者,符合肝移植指征者,可行肝脏移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可根据病情输注新鲜冷冻血浆和血小板,酌情使用纤溶抑制剂。
中药治疗
前沿治疗
亚低温治疗,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其能降低热射病的死亡率,但可能改善预后。
预后
治愈情况
先兆中暑及轻症中暑者,经及时正确救护,一般可自行恢复。
重症中暑中,热射病病死率为20%~70%,50岁以上患者高达80%。
降温速度是决定病死率的重要因素。如果在发病30分钟内,将直肠内温度降至40℃以下,通常不会死亡。降温延迟,病死率明显增加。
危害性
重症中暑者,由于体温过高,对细胞产生直接损伤作用,引起酶变性、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膜稳定性丧失,以及有氧代谢途径中断,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心血管功能不全
持续高温可引起心肌缺血甚至坏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呼吸功能不全
高热时,呼吸频率增快和通气量增加,可导致呼吸性碱中毒。
肺血管内皮损伤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肝肾功能损害
由于严重脱水、心血管功能障碍和横纹肌溶解等,可发生急性肾衰竭、肝衰竭。
消化系统损害
由于热力损伤和胃肠道血液灌注减少,引起胃肠道缺血性溃疡,甚至消化道大出血。
热射病患者,发病2~3天后几乎都有不同程度肝坏死和胆汁淤积。
血液系统损害
严重中暑者,发病后2~3天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又可进一步促使重要器官(心、肝、肾)功能障碍或衰竭。
横纹肌溶解
劳力性热射病患者,常发生严重肌损伤,引起横纹肌溶解和血清肌酸激酶升高。
日常
日常管理
皮肤管理
高热、出汗多时,穿轻薄的衣物,并及时更换衣服和被子,保持皮肤的清爽。
勤翻身,预防褥疮。
口腔管理
高热时,勤漱口,或者用棉球擦洗口腔,保持口腔清洁。
安全管理
高热惊厥时,病床要加护栏,并加强看护,防止患者坠床或自伤。
饮食管理
以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宜,可适当食用绿豆汤等清凉解暑饮品,避免进食炸鸡、肥肉等油腻食物。
特殊注意
对于中暑患者,一般药物降温无效。
对于热射病患者,解热镇痛药水杨酸治疗不仅无效,还可能有害。
预防
做好防暑降温措施
炎热的夏季,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时间。
在室内合理使用空调、风扇等进行降温。
穿着轻薄、浅色、宽松、透气性好的衣服。
外出时使用遮阳伞、防晒服、防晒霜等进行防晒。
合理安排户外活动
在炎热天气建议减少户外活动或体育运动。
如果运动过程中,出现心跳加速、心慌、头晕、呼吸困难等情况,需要停止运动,到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
保证饮水量
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时,应及时补充水分,最好是喝一些淡盐水或运动饮料,而不要喝含糖或含酒精的饮料。
清淡饮食
高温天气,饮食要清淡,不宜吃辛辣、油腻食物,如辣椒、洋葱、油炸食品等。
可以多吃一些防暑降温的食物,比如绿豆汤等。
预防儿童中暑
带儿童外出时,切勿将儿童或婴幼儿留在停放的汽车内。离车时检查,确保所有人都下车,不要忽视在车里睡着的孩子。
关注身边人群
在高温环境工作时,互相关心同伴的状况,一旦出现先兆中暑的症状应及时处理。
对于婴幼儿、65岁以上老年人、肥胖者、慢性病患者,或服用某些药物的人,在高温天气中,应给予更多关注,避免其发生中暑。
热适应训练
寒区、温区部队进驻热区之前,或热区部队每年夏初进行高强度训练之前,应组织部队进行热适应训练,提高队员对热的耐受能力,预防中暑。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