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药物热
概述
由用药所致的发热称为药物热,它是临床常见的药源性疾病,药物过敏反应是最普遍的机制。药物热与一般感染性发热不同,它的特征如下:如果是首次用药,发热可经7~10天左右的致敏期后发生;再次用药发生的药物热因为发生的快,容易联想到与用药有关;药物热一般是持续的高热,常达39℃~40℃。但发热虽高,患者的一般情况尚好,与热度不成比例;应用各种退热措施(如退热药)效果不好;但如停用致敏药物,有时即使不采取抗过敏措施,体温也能自行下降。
药物热与发烧的区别
药物热和发烧的区别主要在于其病因或诱因不相同,以及引起的症状表现的原因也不相同。
药物热多是指使用了某种药物之后,引起的发热,其一般有着明确的诱因,也多见皮疹,另外其通常不会伴有其它伴随症状。
发烧的原因包括感染引起的发烧、肿瘤引起的发烧和变态反应引起的发烧等。
感染引起发烧多表现为头疼、头晕、咳嗽、尿频尿急尿痛等感染部位的特写症状;肿瘤引起发烧通常持续时间较长,且多表现为低热;变态反应多表现为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等现象。
出现发热,应及时就诊,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诊断,查明发热的原因并治疗。
病因
药物热是在治疗疾病使用药物的过程中因药物导致的发热;在临床中,药物热并非罕见。
症状
药物热常伴药疹,也有不伴药疹的单纯性药热。表现有恶寒(或寒战)发热,热型有弛张热稽留热间歇热或微热。还可伴有周身不适、头痛、肌肉疼痛、关节痛、淋巴结肿痛和消化系症状等,继而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皮疹呈多形性对称性分布,并往往伴有瘙痒或烧灼感;皮疹类型有猩红热样红斑、荨麻疹及麻疹样红斑、固定性红斑等;严重的药疹可表现为剥脱性皮炎。皮疹严重者,停药后热度可持续较长时间。
检查
临床上药物热不容易判断,也容易被忽略:
只有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经过仔细的体检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所有可能导致发热的病因(包括感染、风湿、吸收热等等),才可考虑药物热。
诊断
1.对待发热一定要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检,并通过各种辅助诊断进行综合分析,如为“药物热”,则缺乏明显的感染病灶。
2.虽然体温超出正常(多表现为持续高热),但中毒现象并不显著,精神状态一般良好,也无慢性病容。
3.除发热以外,常同时伴有皮疹,这更有助于药物过敏反应的判断。抗生素引起的药物热往往不伴皮疹或仅有轻度的皮疹。体温多于停药后两天内恢复正常。
4.平时若有对食物或药物过敏的现象,尤应警惕药物热的可能。
5.在应用抗生素的疗程中,如病情已改善,体温下降或已趋正常之后再度上升或热度重现者,应考虑药物热的可能。如果发热出现在使用抗生素之后,由于输液大多在白天,所以到了夜间患者体温会有下降趋势,这是药物热的一个特点。这与感染性疾病所致的发热正好相反。此时如患者原有感染已获控制,且无新感染或二重感染的证据,而白细胞总数不高,无明显的左移与中毒性颗粒,或有嗜酸粒细胞增多,停药而热度下降、皮疹消退者,则“药物热”的诊断即可肯定。
治疗
对于药物热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停用可疑药物,补液有利于药物的排泄和退热。重症者可应用糖皮质激素,对高热或超高热患者可同时应用物理降温,对酒精过敏者禁做酒精擦拭。
发生药物热怎么处理?
发生药物热,建议停用该种药物,给予物理降温、药物降温。
1.停用该药物:药物热指的是使用某种药物以后出现发热,与感染等其他因素无关,建议要停止使用该种药物,
2.物理降温:当体温在38.5℃以下,可以通过物理降温的方法进行退热,如酒精擦浴和多喝温开水的方式。
3.药物降温:如果体温超过38.5℃,则需要使用一些退烧药物,比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混悬液等帮助降低体温。
发生药物热,建议及时就医,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治疗,不建议自行服药。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治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