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致伤
概述
水蛭吸附人体组织吸血引发的疾病
常出现出血、皮肤瘙痒及皮疹,罕见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咳嗽咯血、阴道或尿道出血
无防护措施下进入水蛭栖息地,造成水蛭吸附入侵
去除水蛭、止血、控制感染
定义
水蛭吸附人体组织吸血,从而诱发人体局部出血或合并感染。
水蛭主要生活在淡水沟渠、水稻田、池塘中,以有机质丰富的池塘或无污染的小河中最多。
水蛭为杂食性动物,以吸食动物的血液或体液为主要生活方式。
病因
致病原因
无防护措施下进入水蛭栖息地,造成水蛭吸附入侵人体。
还可寄生在人体鼻腔、咽喉、尿道、生殖道、消化道等。
多发生于水蛭栖息地游泳、捕鱼、劳作者。
发病机制
损伤机制
水蛭的口吸盘附着皮肤吸血时,能分泌一种含有水蛭素和组胺样物质的唾液,前者能阻止血液凝固,后者能使血管扩张。
感染机制
水蛭唾液中含有大量细菌,通过咬伤的皮肤黏膜,有利于细菌入侵繁殖。
症状
主要症状
皮肤瘙痒及皮疹
水蛭在皮肤上爬行引起皮肤过敏、皮肤颜色改变到皮肤表面隆起或发生水疱。
无痛性出血
由于水蛭的唾液能分泌麻醉和抗凝作用的物质,在其吸血时,人往往无感觉,当其离去后,伤口仍流血不止。
其他症状
头痛、头晕
水蛭寄生于鼻腔、阴道、咽喉、声门、眼等部位,引起患者情绪紧张、恐惧、头晕、头痛等症状。
恶心、呕吐
水蛭寄生于肠道部位引起患者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咳嗽、咯血
水蛭寄生于呼吸道,患者可出现鼻塞、呼吸受阻、出血、咳嗽、咯血、声音嘶哑等症状。
阴道、尿道出血
水蛭寄生于阴道或经尿道入侵膀胱,则引起患者阴道轻、中、重不同程度的出血、疼痛与泌尿、生殖器官的损伤和功能障碍
并发症
局部感染
水蛭致伤后细菌滞留在伤口内,如处理不及时,易造成伤口局部感染,甚至溃烂。
菌血症
炎症引起全身反应时,会引起发热,甚至菌血症。
传染性疾病
水蛭是病毒和细菌的携带者,病毒可能在水蛭中长达5个月。病毒、细菌可通过水蛭吸血感染人体,引起相应病原体感染。
就医
就医科室
急诊科
当水蛭自行去除困难或伴有出血感染时,建议及时急诊就诊。
感染科
当合并传染性疾病时,建议感染科就诊。
其他
当水蛭寄生于特殊部位如鼻腔、阴道等,建议相应专科(如:耳鼻喉头颈外科、妇产科等)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去除水蛭时应特别小心,避免用手强行拉出。
一旦水蛭断裂,颌骨留在伤口中,需尽快就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皮肤瘙痒及皮疹?
是否有无痛性出血?
是否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
是否有咳嗽、咯血?
是否有阴道、尿道出血?
病史清单
是否在池塘及沟渠游泳、捕鱼、洗脸?
是否饮用池塘及沟渠生水?
是否有水田间劳作或在阴雨天上山作业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与内镜检查:B超、喉镜及鼻腔镜等内镜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在池塘及沟渠游泳、捕鱼、洗脸、饮用池塘及沟渠生水、有水田间劳作或在阴雨天上山作业史。
临床表现
鉴别诊断
有明确水蛭致伤病史,不需要与其他疾病鉴别。
对于接触了可能存在水蛭的生水后出现的不明原因鼻、咽喉、阴道等出血,应考虑到存在水蛭致伤可能,通过详细查体或相应内镜检查,可明确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去除水蛭,清创伤口,避免发生感染。
治疗原则:伤口清洗消毒,根据伤口情况酌情使用抗生素及预防破伤风。
去除水蛭
可采用手掌或鞋底拍击叮咬附近皮肤,或局部使用盐、盐水、醋、松节油、酒精等方法去除水蛭。
去除水蛭时应特别小心,防止内容物回流到伤口以增加感染及出血风险,避免用手强行拉出,一旦水蛭断裂,颌骨留在伤口中,应扩大伤口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取出残留,以防止继续流血。
止血
通常采用压迫止血法止血,即用无菌敷料压迫伤口处20分钟以上。
也可局部应用止血药物或止血敷料协助止血。
失血较多者可静脉输注氨甲环酸等止血药物,必要时可输血。
预防感染
预防非特异性感染
应用大量清水或肥皂水冲洗伤口,去除伤口内残留的水蛭分泌物和其他异物,再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将伤口内的清水置换出,最后用无菌棉球蘸干伤口。
用含碘的消毒剂,如碘伏涂抹伤口内部及伤口周围2遍。无需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预防破伤风
水蛭致伤的伤口属于污染伤口,有感染破伤风的风险,应根据《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19年版)》中附件1《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进行破伤风预防。
预防破伤风的基础是规范的伤口处置,对于既往有破伤风基础免疫的患者,根据完成基础免疫距离受伤的时间间隔来决定是否需要加强接种1剂破伤风疫苗。
对于未完成破伤风基础免疫的患者,清洁伤口需全程接种3剂破伤风疫苗,对于不洁或污染伤口,在全程接种疫苗的基础上,还需应用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
水蛭寄生于罕见部位的治疗
预后
治愈情况
及时就医,经过规范的处理后可治愈。
危害
若处理不及时或不规范可并发感染、溃烂、菌血症、传染性疾病或破伤风,预后不佳。
日常
日常管理
休息,避免劳累。
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污染。
注意增加营养,促进伤口愈合。
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消除恐惧心理,维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病情监测
观察伤口有无红肿热痛、渗液、流脓、溃烂等。
随诊复查
定期复查伤口愈合情况,进行换药或再次清创处理。
预防
在池塘及沟渠游泳、捕鱼、水田间劳作或在阴雨天上山作业时,做好防护措施。
减少直接用池塘及沟渠水洗脸。
避免直接饮用池塘及沟渠生水。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