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砷中毒
概述
摄入过量砷化物而产生的中毒
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头昏等
与职业砷接触、日常砷接触(误服、自杀或投毒)、医学砷接触等因素有关
通过应用特效解毒药,对症处理进行救治
定义
砷中毒主要由砷化合物引起。
砷俗称砒,为银灰色晶体,毒性很小,其化合物都有毒性。其中水溶性较强的三氧化二砷、五氧化二砷、砷酸铅、五砷酸钠等毒性大,有机砷如甲基胂酸锌(或钙)也有较强毒性。
砷中毒主要为口服及经皮肤吸收,砷化氢为吸入中毒。
分类
按砷中毒病程进展进行分类,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急性砷中毒:短时间内接触大量砷及其化合物,以生活性常见,多因自杀、投毒。
慢性砷中毒:长期接触砷及其化合物,多见于工业生产中长期防护较差者。
病因
致病原因
日常接触
误食含砷的杀虫药,以及误食被杀虫药刚喷洒过的瓜果和蔬菜,毒死的禽、畜、肉类等。
三氧化二砷,又称砒霜,红、白信石,在我国北方农村常用于拌种,其纯品外观和食盐、糖、面粉、石膏等相似,可因误食、误用引起中毒,人为投毒或自杀时可因大量服用而中毒。
我国有些地方的饮水中砷浓度过高,可造成慢性中毒。
母亲砷中毒可导致胎儿及乳儿砷中毒。
年幼的儿童由于习惯将物品放入口中啃咬,有机会摄入少量含砷的泥土而致中毒。
职业接触
熔烧含砷矿石。
制造合金、玻璃、陶瓷、印染等行业生产。
含砷医药和农药的制造生产。
医学接触
常由含砷药物剂量过大或长期服用所致,如三氧化二砷、硫化砷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
国内报告有用三氧化二砷塞药治疗阴道滴虫病,引起中毒致出现呕吐腹泻,甚至引起死亡的病例。
高危因素
从事焙烧含砷矿石、制造合金、农药的生产等相关工作。
长期使用含砷药物。
地方性砷中毒,即居住在特定地理环境条件下的居民长期通过饮水、空气、食物摄入砷,主要有饮水型和煤烟型两种,以饮水型多见。
发病机制
砷化合物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肠道吸收率可达80%,进入体内的砷95%~97%迅速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中的珠蛋白结合,24小时内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
砷进入体内后,在红细胞内被砷酸盐还原酶还原,然后被肝细胞摄取,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三价砷可长期蓄积在毛发和指甲的角蛋白中,砷还可通过胎盘损害胎儿。
砷对人体可以产生多种损害:
直接损伤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壁,并导致血管平滑肌麻痹、血管通透性增加,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加重脏器损害。
干扰酶活性、体内氧化还原反应和能量生成,导致多脏器系统损害;诱发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生多种自由基。
与DNA聚合酶结合,干扰DNA合成和修复,抑制细胞分裂和增殖,造成DNA复制和转录错误,并导致基因表达异常。
三氧化二砷和三氯化砷对眼、上呼吸道和皮肤均有刺激作用。
症状
主要症状
急性砷中毒
多为误服或自杀吞服可溶性砷化合物引起,口服后10分钟到5小时出现多脏器损害表现。
消化系统表现
消化道症状常发生较晚且较轻。
表现为咽喉及胸骨后烧灼感,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
重症患者可出现水样便、血便。
神经系统表现
头痛、头昏、乏力,口周围麻木、全身酸痛。
重症患者烦躁不安、谵妄、妄想、四肢肌肉痉挛,意识模糊,以致昏迷、呼吸中枢麻痹死亡。
中毒1~3周后常出现多发性神经病,表现为四肢疼痛,痛觉过敏或减退,深感觉减退(指对于位置、运动、震动等的感觉),手、足瘫痪和肌萎缩等。
心脏表现
多在急性中毒早期出现。
表现为心悸、胸闷。
皮肤表现
皮肤接触部位可有局部瘙痒和皮疹
糠秕样脱屑,继之局部色素沉着、过度角化。
急性中毒后40~60天,几乎所有患者的指、趾甲上都有1~2毫米宽的白色横纹(Mess纹),随指甲生长移向指尖,约5个月后消失。
呼吸系统表现
急性吸入砷化物主要表现有咳嗽、喷嚏、胸痛、呼吸困难。
咽喉及食管烧灼感、声嘶、喉头水肿,以致窒息。
慢性砷中毒
神经系统表现
神经衰弱症:头痛、头晕、失眠、多梦、乏力。
四肢麻木、感觉减退等周围神经损害表现。
其他表现
突出表现为多种类型的皮肤损害,好发在胸背部皮肤皱褶或湿润处。
皮肤干燥、粗糙,可见丘疹疱疹、脓疱。
手掌的靠近小指的侧缘有许多小的、角样或谷粒状角化隆起,可融合成疣状物或坏死,继发感染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可转变为皮肤原位癌。
少数人有剥脱性皮炎。
皮肤呈黑色或棕黑色散在色素沉着斑。
毛发脱落。
手掌和脚掌有角化过度或脱皮。
指甲失去光泽,变厚而脆。
黏膜受刺激,可引起鼻咽部干燥、鼻炎、鼻出血,甚至鼻中隔穿孔结膜炎、齿龈炎、口腔炎和结肠炎等。
并发症
恶性肿瘤
砷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可致癌,接触人群中皮肤癌发生率较多。
无机砷可引起肺癌和皮肤癌。
有报道称,从事长期接触砷的从业者中呼吸道肿瘤的发病率较高。
致畸作用
有研究证明,实验条件下砷有致畸作用。
砷超标可导致孕妇流产、死产、低体重儿和畸形等。
其他脏器损害
中毒性肝炎:可出现慢性中毒性肝病,极少数发展成肝硬化,表现为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黄疸等。
肾脏损害:少尿、尿中出现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
血液系统损害:贫血、白细胞减少或增多等。
就医
就医科室
急诊科
如出现急性砷中毒或高度怀疑砷中毒,应立即拨打120,于急诊科就诊治疗。
血液科
如果出现慢性不典型的砷中毒症状,也可就诊于血液科,进行排查。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诊前尽量记录出现的症状及持续时间等情况。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出现过咽喉及胸骨后烧灼感,持续多长时间了?能否自行缓解?
是否出现过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水样便、血便?
是否出现过头痛、头昏、乏力?
是否出现过局部瘙痒和皮疹
是否出现过咳嗽、喷嚏、胸痛、呼吸困难?
是否出现过头痛、头晕、失眠、多梦、乏力?
是否出现过毛发脱落等,手掌和脚掌有角化过度或脱皮吗?
病史清单
发病前是否进食新鲜的瓜果和蔬菜,禽、畜、肉类等?
儿童是否有啃食泥土的习惯?
既往是否从事熔烧含砷矿石,以及制造合金、玻璃、陶瓷、含砷医药和农药、印染等高危行业?
是否长期服用三氧化二砷、硫化砷等含砷的药物?
发病前是否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特别是拌种过程中加入含砷的物质?
居住地是否为地方性砷中毒的高发区,如新疆、内蒙古等?
既往是否有神经系统疾病,如小脑性共济失调帕金森综合征等疾病?
既往是否有皮肤病?
既往是否有消化系统疾病
既往是否其他重大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清电解质、凝血功能等。
其他检查:脑电图、头部CT、头部磁共振、心电图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生素:左氧氟沙星头孢克肟素、红霉素等。
镇静药物:地西泮、苯巴比妥等。
诊断
诊断依据
急性砷中毒的诊断可根据摄食或接触史,临床出现“急性胃肠炎”、意识障碍、肝和肾功能损害等表现。
病史
日常接触史:误食含砷的杀虫药。
职业接触史:从事与砷化物接触的相关行业。
医学接触史:长期使用三氧化二砷、硫化砷用于疾病治疗。
临床表现
症状
咳嗽、喷嚏、胸痛、呼吸困难。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头晕、头痛、乏力、失眠、烦躁不安等症状。
皮肤干燥、粗糙,可见丘疹疱疹、脓疱。
体征
肌肉疼痛、四肢麻木、针刺样感觉异常、上下肢无力。
由肢体远端向近端呈对称性发展,以后感觉减退或消失。
重症患者有垂足、垂腕,伴肌肉萎缩,跟腱反射消失。
指(趾)甲上有1~2毫米宽的白色横纹(Mess纹),随指(趾)甲生长移向指(趾)尖。
实验室检查
尿砷
急性砷中毒患者尿砷于中毒后12小时起明显增高,停止接触2天即可下降19%~42%。
正常人群的尿砷均值为1.73μmol/L(0.13mg/L)。
发砷
可作为慢性砷接触指标。
正常值为0.686μg/g,高于1μg/g应视为异常。
血砷
急性中毒时升高。
正常水平为0.13~8.54μmol/L。
其他
砷中毒明显损害患者的血液系统,早期血小板持续下降,凝血指标异常。
心肌损害时表现为心肌酶谱升高。
心电图检查
发生心肌损害时,心电图会出现异常,表现为ST-T改变、心律失常、传导阻滞等。
神经电生理检查
神经肌电图:可见失神经电位,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的神经传导速率减慢。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无明显临床症状的中毒者,可发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视神经受损时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
鉴别诊断
急性胃肠炎
相似点:均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不同点:急性胃肠炎多有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或食入生冷腐馊、秽浊不洁的食品;砷中毒有砷接触史。行大便常规检查及粪便培养等检查可以加鉴别。
食物中毒
相似点:均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不同点:根据进食可疑食物后短期内出现的急性胃肠炎症状,结合相应的流行病学资料,一般不难做出临床诊断。对可疑食物、病人呕吐物和粪便进行培养,如果分离出相同病原菌,则可以确诊细菌性食物中毒
吉兰-巴雷综合征
相似点:均有双下肢无力、肢体麻木。
不同点:吉兰-巴雷综合征常有前驱感染史,呈急性起病,进行性加重,多在2周左右达高峰。行神经电生理、血清学检查等可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尽可能祛除体内残存的砷,减少脏器损伤。
治疗原则:应用特效解毒药,积极对症处理。
一般治疗
立即脱离现场,皮肤或眼受污染者应立即用清水彻底冲洗。
经口服含砷物中毒者,应及早用温水、生理盐水洗胃。
哺乳期妇女砷中毒后,应及时停止哺乳。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中和毒物、导泻
意外经口中毒者,经洗胃催吐后可灌入药用炭、氧化镁或蛋清。
也可立即口服新配制的氢氧化铁,使其与砷形成不溶性的砷酸铁。
给予硫酸钠导泻,加快毒物排出,减少吸收。
应用特效解毒药
急性砷中毒有特效解毒药,二巯丙磺钠二巯丁二钠等都有较好的驱砷效果,青霉胺也有一定的驱砷作用,应尽早应用。
慢性中毒的解毒剂有二巯丙磺钠或二巯丁二酸胶囊,根据病情确定疗程次数。
其他药物
皮肤或黏膜病损处可用二巯丙醇油膏或地塞米松软膏。
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
其他治疗
透析与换血
重症患者应尽早予以血液净化治疗,可有效清除血中砷,并防治急性肾衰竭。
根据病情需要可给予输血或换血。
对症治疗
防治和纠正脱水、休克及电解质紊乱
迟发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予对症处理。
急、慢性中毒过程中所出现的脑、周围神经、肾、肝、心及皮肤等症状,其处理都与其他上述器官组织的有关疾病处理相同。
预后
治愈情况
急性中毒时,症状较轻者且能及早应用特效解毒剂预后良好。
急性中毒严重患者,可于中毒后24小时至数日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少数患者可在中毒后迅速死亡。
慢性中毒者可有肝硬化、肢体瘫痪、皮肤癌等并发症。
危害性
母亲砷中毒可导致胎儿及乳儿砷中毒。
砷中毒可致多器官损伤,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砷性皮肤原位癌常为多发性,局部切除不能完全防止复发和转移。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通常在砷中毒早期治疗时,要给予胃肠减压和灌肠以促进毒素排出,在治疗恢复早期可口服流质食物,待肠道功能恢复逐渐正常饮食。
增加蔬菜、水果摄入,加强营养补给,增加蛋白质摄入。
注意合理饮食,少食或不食辛辣、油炸、刺激性食物。
生活管理
砷具有挥发性,患者呼出的气体也会含有砷的成分。
对于神经损伤活动障碍者,可制定居家康复锻炼方案,联合按摩、推拿等锻炼其关节活动,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活动,其间要预防跌倒。
皮肤护理
砷中毒者多有皮肤损伤,要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水温太热、太冷刺激皮肤,不可使用浴巾用力搓擦,不可过度抓挠皮损,以免造成局部感染,影响治疗。
保持床单被褥清洁,及时清扫皮屑,嘱患者勤换内衣,减少感染机会。
心理管理
对于精神紧张、抑郁、胆怯、自卑的患者应给予心理关怀。
向患者普及健康常识,正确认知砷中毒的治疗、预后等信息,树立信心。
经常与患者沟通交流,解除思想顾虑。
病情监测
治疗期间遵医嘱用药,治疗后按时复诊,行尿砷、发砷、血砷等检查。
日常生活中密切关注身体变化,如有恶心、呕吐、腹痛、头晕、头痛、皮肤损伤,或出现其他并发症时,应及时就诊复查。
随诊复查
复查的意义
经系统治疗后,应定期复查,监测预后情况,以评估治疗效果。
复查的主要项目
复查主要项目包括查体、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心肌酶谱、心电图、发砷、尿砷、神经-肌电图等。
具体要结合患者病情,由医生制定个性化复查方案,患者应遵医嘱到医院复查。
复查的时机
可在治疗后第一个月复查一次,之后每三个月可以复查一次,具体请遵医嘱。
病程中如果有任何不适,请随时就诊,不必遵照事先制定的复查计划。
预防
工业预防
对于砷接触的从业人员应加强健康教育,普及砷中毒的相关知识,严格遵守砷防护的相关规章制度。
长期接触砷化物的工作的人群,应做好个人防护,定期进行毒物水平监测。
日常预防
防止含砷矿渣受潮,勿服含砷药物及饮过高浓度的砷水等,以避免中毒。
防止误食含砷物,科学使用含砷成分的药物。
改用低砷煤或燃气,预防地方性砷中毒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