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
概述
最严重的中暑类型,不及时救治会危及生命
体温多超过40℃,同时出现抽搐、昏迷等
需要立即降温并紧急送医,治疗并发症
限制在高温环境中的时间、多喝水等可预防
定义
热射病是由于暴露于热环境和/或剧烈运动所致的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以核心温度升高(>40℃)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为特征,如精神状态改变、抽搐或昏迷,并伴有多器官损害的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
属于中暑最严重的类型,病死率极高。
分型
根据病人发病时的状态和发病机制,热射病可分为以下两型。
劳力型热射病
主要由于高强度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导致。
常见于夏季剧烈运动的健康青年人,比如在夏季参训的官兵、运动员、消防员、建筑工人等。
尽管劳力型热射病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更容易发生,但环境条件并非必需。
经典型热射病
主要由于被动暴露于热环境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
常见于年幼者、孕妇和年老体衰者,或有慢性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
发病情况
疾病分布
高发时间:主要发生于夏季。
地区分布:世界各地均有热射病暴发的情况。
在美国,热浪期中暑死亡人数约为非热浪期的10倍。
我国热带、亚热带面积相对较大,是热射病的高发地区。
随着城镇化程度越来越高,产生“城市热岛效应”,城镇居民热射病的发病率也逐步上升。
发病率
国内研究显示,部队官兵在训练或战争中劳力型热射病发病率可达43.6%。
病死率
热射病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免疫功能紊乱,造成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如不及时有效治疗,病死率可高达 60% 以上。
病因
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高温高湿的气候因素和高强度体力活动。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体温调节功能容易失衡,各种原因引起产热大于散热,导致体温迅速升高,超过40℃,并出现神经系统障碍。
致病原因
目前相关研究认为热射病主要由以下因素引起。
环境温度过高
处于高温、高湿环境。
产热增加
重体力劳动、发热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使用某些毒品、饮酒可使产热增加。
散热障碍
环境湿度大、通风不良或无风天气、肥胖、穿透气不良衣服等可引起散热障碍。
汗腺功能障碍
系统性硬化病、广泛皮肤瘢痕、先天性无汗症、抗胆碱能药或滥用毒品可抑制出汗。
易患因素
低龄(如婴幼儿)。
年龄在65岁以上。
肥胖。
患有系统性硬化病、先天性无汗症,或存在广泛烧伤的皮肤瘢痕。
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
饮酒。
服用使人体产热增加或抑制散热的药物,如抗胆碱能药等。
高温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
症状
体温升高是热射病的主要特征,一般超过40℃,早期就会出现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嗜睡、昏迷、说胡话、幻觉等。还可能会出现头痛、恶心、呼吸急促、肌肉痉挛、无力等症状。
主要症状
高热
体温升高,多超过40℃。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常有抽搐、谵妄、行为异常、昏迷等症状。
皮肤温度升高或持续出汗
热射病可伴大量出汗或无汗。
肝损伤
重度肝损伤是劳力型热射病的重要特征。
可有肝转氨酶明显升高。
严重热射病发病24小时后肝转氨酶可升至数万单位,可出现黄疸。
不同分型的症状
劳力型热射病
可有心率快(160~180次/分),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增大。
可有虚弱、发热、多汗、昏沉、混沌、饥饿感或眩晕等低血糖症状。
可有乳酸酸中毒。
可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DIC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经典型热射病
84%~100%患者无汗,皮肤干热和发红。
可出现行为异常或癫痫性发作,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和瞳孔对称缩小。
可有头痛、头晕,快浅、短促的呼吸等呼吸性碱中毒症状。
可有尿量减少症状。
并发症
劳力型热射病
横纹肌溶解症
表现为肌肉酸痛、僵硬,肌无力,茶色尿或酱油色尿,后期可出现肌肿胀。
急性肾衰竭
尿量异常:少尿或无尿,之后多尿。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乏力、口干、呕吐、腹泻、抽搐、呼吸深长等。
全身各系统症状:一般最早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
急性肝衰竭
消化道症状:腹部胀气明显,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明显出血倾向:可出现皮肤紫癜或淤斑、自发性齿龈出血、鼻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等。
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典型表现为多部位出血。
黑便、血便、咯血、血尿、心肌出血、颅内出血。
术中、术后伤口不断渗血及血液不凝固。
微血栓栓塞,可导致皮肤末端出血性斑点,手指或足趾坏疽。
可与多脏器功能受损合并出现。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短时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或者系统同时或陆续发生功能障碍。
可累及呼吸系统、肝脏、肾脏、胃肠道、血液、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
经典型热射病
低血压
可有精神疲倦、健忘、头晕、头痛、甚至晕厥等表现。
休克
可有血压下降。
可有头晕、乏力、神志淡薄或烦躁不安、嗜睡或昏迷等精神神经症状。
可有皮肤苍白、四肢湿冷、脉搏快而弱或消失,少尿或无尿等周围器官灌注不足的症状。
心律失常
可出现心悸、心慌、气短、胸痛、胸闷、烦躁不安等症状。
心力衰竭
可出现呼吸急促、严重的呼吸困难、咯血等心力衰竭症状。
肺水肿
可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咯血、发绀等症状。
脑水肿
可出现嗜睡、烦躁或嗜睡烦躁交替表现。
同时还有面色苍白、口唇发灰。
伴有惊厥、血压升高、呼吸增快、频繁或呈喷射状呕吐。
凝血功能障碍
典型表现为多部位出血。
皮肤紫癜、瘀斑、穿刺或注射部位出血点、结膜出血。
黑便、血便、咯血、血尿、颅内出血。
术中、术后伤口不断渗血及血液不凝固。
可有多脏器功能受损表现。
可诱发休克。
就医
一般就诊于急诊科。
就医科室
急诊科
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出现头痛、头晕、发热、面色潮红、心跳加快、呕吐、大量出汗、体温高等表现,建议及时就医。
出现抽搐、嗜睡、意识不清、休克、昏迷等危急症状时,应由身边的人立即将其送到急诊科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热射病可严重危及生命,不要忽视,应及时就诊。
就诊前应及时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之处平卧休息。
及时补充水分,除去过多衣物。
有条件者可用湿毛巾擦拭全身,或用适量凉水喷洒全身。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发病后是否有心慌、恶心、呕吐?
是否有四肢或全身抽搐?
是否有大汗或者无汗?
是否出现过意识丧失?
是否有排尿,尿量及尿液颜色是否有变化?
病史清单
是否在高温天气长时间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
是否有发热、甲亢、心脑血管疾病等?
是否有在夏季穿着不透气的衣服?
运动过程中是否大量出汗,未及时补充水分?
出现症状前是否饮酒?
有没有药物过敏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气分析、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检查
影像学检查:CT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中成药:藿香正气水、十滴水
抗胆碱能药:阿托品、山莨菪碱、东莨菪碱
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诊断
根据患者病史及典型症状,一般便可作出诊断。但同时会进行多项检查,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指导治疗。
诊断依据
病史
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
有长时间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工作或活动的经历。
患有系统性硬化病、先天性无汗症,或存在广泛烧伤的皮肤瘢痕。
有服用使人体产热增加或抑制散热的药物(如抗胆碱能药)史。
低龄(如婴幼儿)或年龄在65岁以上。
有肥胖史。
有饮酒史。
临床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如昏迷、抽搐、谵妄、行为异常等)。
核心温度超过 40℃。
多器官(≥2个)功能损伤表现(肝脏、肾脏、横纹肌、胃肠等)。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DIC。
实验室检查
动脉血气分析
检查血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压、酸碱度变化,判断是否存在酸碱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如果二氧化碳分压(PaCO2)降低、pH值升高或正常,提示呼吸性碱中毒。
血常规
如果结果显示血红蛋白降低,提示可能存在贫血或失血。
如果结果显示白细胞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感染。
血生化
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等肝酶升高,提示肝功能损伤。
肾功能:肌酐、尿素氮水平升高,提示肾功能损伤。
凝血功能检查
了解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明显延长,提示凝血功能障碍。
影像学检查
CT检查
有助于排除脑出血等疾病。
鉴别诊断
脑炎
相似点:都可有发热、意识障碍、抽搐。
不同点:脑炎由某种病原体感染引起,脑脊液检查可有助于鉴别。
脑膜炎
相似点:都可有发热、意识障碍、抽搐。
不同点:脑膜炎可有脑膜刺激症状,脑脊液检查可有助于鉴别。
脑出血
相似点:均可出现发热、昏迷、抽搐。
不同点:
脑出血常见诱因是高血压、微小动脉瘤等。
不会出现面部潮红、皮肤灼热等表现。
头颅CT检查有助于鉴别。
伤寒
相似点:持续高热、表情淡漠等症状。
斑疹伤寒
相似点:均有高热、神志改变等症状。
不同点:斑疹伤寒有在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发病后4~6日会出现皮疹,血清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脑恶性疟疾
相似点:均有高热、神志改变等脑炎症状。
不同点:脑恶性疟疾有在疟疾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由恶性疟原虫感染所致,疟原虫检查有助于鉴别。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相似点:均可出现发热、昏迷、呼吸急促。
不同点:
酮症酸中毒者有糖尿病病史。
为深快呼吸,吐出气体有烂苹果味。
血糖及血酮体检查有助于鉴别。
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
相似点:均可出现高热、大汗、心跳加快、恶心、呕吐、谵妄等症状。
不同点:
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
多在未治疗、控制不良、感染、手术创伤或突然停药后出现。
甲状腺功能检查等有助于鉴别。
抗胆碱能药物中毒
相似点:均可出现高热、皮肤干热、心动过速和精神异常。
不同点:抗胆碱能药物中毒有瞳孔散大,而很多热射病患者瞳孔缩小。
抗精神病药恶性综合征
相似点:均具有特征性“铅管征”样强直。
不同点:抗精神病药恶性综合征有服药史,以高热、肌紧张、意识障碍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出汗、心动过速、尿潴留)表现,可由此鉴别。
血清素综合征
相似点:均有体温升高、寒战和中枢神经系统改变。
不同点:
血清素综合征有典型精神改变三联征(自主神经过度兴奋、中枢神经系统血清素活性增高和因此继发的神经肌肉异常)。
有近期违法接触药品史或治疗性用药史有助于鉴别。
治疗
首先需要进行快速、有效、持续的降温,同时进行紧急抢救,进行静脉输液,防治并发症。
治疗目的:轻症康复,重症减少死亡风险。
治疗原则:尽早脱离热环境,早降温补液、有效控制体温,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对症支持治疗。
一般治疗
迅速脱离高温环境
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平卧休息,除去衣物,并按摩皮肤、肌肉,促进散热。
快速降温
物理降温
用凉水喷洒全身,或用湿毛巾擦拭全身,扇风加快水分蒸发,对流散热。
入院后,需要继续采取物理降温措施。
降低环境温度。
冷水或冰水擦浴降温。
使用冰帽、冰毯、冰袋等。
体内降温
体外降温无效时,可采用体内降温。
4℃生理盐水灌肠。
无菌生理盐水腹膜腔灌洗。
病情严重时,可以实施血液透析,或将自体血液体外冷却后,回输至体内降温。
特别提示
热射病不推荐使用药物降温。
补充水、电解质
清醒者适量饮用清凉的电解质饮料。
意识不清者禁止喂水。
尽快输注平衡盐溶液,根据检验结果补充电解质。
气道保护与氧疗
将昏迷者头偏于一侧,及时清理口腔、气道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畅通。
如有条件,可置入口咽通气道或留置气管插管。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高钾血和低钠血者,需静脉输注碳酸氢钠。
控制抽搐
抽搐者,可静脉输注苯二氮䓬类药物。
纠正低血压
补液:静脉输注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或乳酸林格液,以恢复血容量。
升压药物
补液后低血压不恢复时,静脉输注异丙肾上腺素等提高血压。
忌用其他血管收缩药,以免影响皮肤散热。
防治应激性溃疡及出血
预后
未治疗者不能自愈,如果发病后30分钟内能将直肠内温度降至40℃以下,通常不会死亡。部分患者可能会遗留后遗症。
治愈情况
未治疗
未治疗不能自愈,可出现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甚至死亡。
治疗后
发病30分钟内的降温速度与病死率直接相关。
如果发病后30分钟内能将直肠内温度降至40℃以下,通常不发生死亡。
治疗不及时,可出现休克等并发症,甚至死亡。
预后因素
主要与神经系统、肝、肾等器官衰竭数目及血乳酸浓度有关。
无尿、昏迷或心力衰竭病人病死率高。
昏迷超过6~8小时或发生DIC者预后不良。
血乳酸浓度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危害性
热射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心血管功能不全
持续高温可引起心肌缺血甚至坏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呼吸功能不全
高热时,呼吸频率增快和通气量增加,可导致呼吸性碱中毒。
肺血管内皮损伤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肝肾功能损害
严重脱水、心血管功能障碍和横纹肌溶解等时,可发生急性肾衰竭、肝衰竭。
消化系统损害
由于热力损伤和胃肠道血液灌注减少,引起胃肠道缺血性溃疡,甚至消化道大出血。
发病2~3天后,几乎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肝坏死和胆汁淤积。
血液系统损害
严重者,发病后2~3天可出现不同程度的DIC。
DIC又可促使重要器官(心、肝、肾)功能障碍或衰竭。
横纹肌溶解
劳力型热射病患者,常发生严重肌损伤,引起横纹肌溶解和血清肌酸激酶升高。
日常
尽量减少在高温高湿环境中的时间,多喝水。在阳光下活动时做好防晒。不要将婴幼儿或儿童单独留在车里。防暑降温药物可能会降低中暑的发生率,但不能完全避免。
日常管理
降温管理
不论使用何种方法,坚持、努力、迅速降温,直到体温降到38℃。
将患者浸泡在浴缸的凉水里。
将患者放在凉水淋浴下。
用浇花的凉水喷洒在患者身上。
用凉水擦拭患者的身体。
凉湿毛巾或冰袋冷敷头部、腋下及大腿根部。
天气干燥时,将病人裹在凉水浸湿的单子或衣物里用风扇猛吹。
抽搐管理
热射病发生不自主的抽搐时,要阻止病人伤害到自己。
不要在病人的嘴里放任何东西,不要试图喂液体补充水分。
如果发生呕吐,应使患者侧躺,以确保其呼吸道通畅。
病情监测
降温期间连续监测体温变化。
监测生命体征(血压、呼吸、脉搏等)及尿量。
预防
热射病常由中暑加重导致,应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编写的《公众高温中暑预防与紧急处理指南》进行预防。
大量饮水
高温天气应少量多次饮水。
不应等到口渴时才喝水。
不要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
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
如果正在进行低盐饮食,在喝运动饮料或服用盐片之前,应当咨询医生。
注意饮食及休息
少食高油高脂食物,饮食尽量清淡。
摄取足够热量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
保证充足的睡眠,睡觉时避免电风扇或空调直吹。
穿着合适的衣服并涂抹防晒霜
夏季应穿轻薄、宽松、浅色、透气衣服。
在阳光下活动时,戴宽边遮阳帽、太阳镜,使用SPF15或以上防晒霜。
仔细计划行程
炎热天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在11:00~15:00暴晒。
不要呆在日晒强烈的地方,比如广场、海滩。
如户外运动,需慢慢开始,逐渐增加强度,让身体慢慢适应外界的环境。
待在凉爽的环境里
尽量在室内活动,应开启空调,使用电扇。
如果家里没有空调,可以借助商场、图书馆等公共场所避暑。
尽量减少炉灶、烤箱等的使用。
结伴行动,互相关心
应互相留意彼此的健康状况。
热浪来袭时,建议65岁以上老人的家人或朋友,至少每天上下午两次电话确认老人的健康状况。
关心高危人群
对于高危人群中的成年人,请至少每天上下午两次确认他们的安危,密切关注他们是否有中暑的迹象。
婴幼儿及儿童应当给与更多更频繁的关注与照顾。
学会帮助自己适应环境
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下工作、生活的人,应当有意让自己接触一些高温环境。
适当关闭一段时间的空调,清晨或傍晚到户外活动。
如需去更炎热的地方出差或旅行,请用几天的时间适应当地的气候,再进行强度大的工作或运动。
不要将婴幼儿或儿童单独留在车里
在太阳照射下车内温度仍然会迅速升高并造成危险。
永远不要把婴幼儿或儿童留在停放好的车里。即使车窗留了缝隙,也不要这样。
请时刻提醒自己还有一个孩子需要照料。
当停好车辆准备离开时,请确认所有人都已经下车。不要忽视睡着的孩子。
充分利用常识,不要忽视生活中的小事
如果有饲养宠物,请为宠物准备好充足的淡水,并将水放在阴凉处。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