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经前期烦躁障碍
概述
以在月经前1~2周及月经期间周期性发作的负性心境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障碍
以情绪波动、易激惹、紧张焦虑等心境症状为主,可能伴随部分躯体症状
与激素、神经递质功能等生物因素及个体特质、应激事件等社会心理因素均有关
轻症者适用生活方式干预,中、重症者需接受药物治疗,也可结合心理治疗
定义
经前期烦躁障碍(PMDD)是抑郁障碍的一种亚型,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抑郁、易激惹、烦躁不安、紧张、焦虑等心境症状的周期性发作,常伴疼痛等躯体症状。
经前期烦躁障碍通常周期性发作于月经周期的经前期(经前7~14天)及月经期间,并在月经来潮后的几天内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
该障碍也被定义为经前期综合征(PMS)的严重形式,其中:
经前期综合征的特征是躯体和行为症状均存在,这些症状反复发生于月经周期的经前期,并对女性生活的某些方面造成显著干扰。
经前期烦躁障碍作为经前期综合征的严重形式,其烦躁、易激惹和紧张、焦虑、抑郁症状等心境问题更为明显。
发病情况
本病发生于育龄期女性,高发年龄为25~45岁。
50%~80%的育龄期妇女存在轻度及以上的经前症状,30%~40%有经前期综合征症状的妇女需要治疗;其中,3%~8%的妇女符合经前期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约2%的妇女进一步符合经前期烦躁障碍的诊断标准。
经前期综合征及经前期烦躁障碍可发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甚至是普遍不了解这种疾病的女性群体中。调查显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前期综合征及经前期烦躁障碍症状的出现概率相近。
症状
主要症状
情绪不稳定
患者在发作期多表现出明显的情绪不稳定症状,具体表现可有如下几种:
情绪显著波动,突然感到难过或流泪,或对拒绝的敏感性增强等。
易激惹、易怒或人际冲突增加。
情绪低落、抑郁,绝望感或自我否定。
焦虑、紧张,频繁感到烦躁,坐立难安。
感到不知所措、被压垮或失去控制。
兴趣缺乏及意志减退
患者也可能出现其他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如兴趣缺乏、意志减退等,具体表现如下:
对日常活动的兴趣下降。
主观感觉注意力集中困难或难以做出决定。
萎靡不振、易疲劳或明显的精力下降。
躯体症状
明显的食欲变化,如食欲减退、暴饮暴食或对某些食物强烈渴求。
嗜睡或失眠。
乳房压痛或肿胀,关节或肌肉疼痛,整体“肿胀”感或体重增加。
腹泻、便秘,双下肢的轻度水肿等。
次要症状
经前期是女性自伤、自杀的高危期,患者可能出现与自伤、自杀有关的冲动和行为。
本病患者在经前期也可能出现妄想和幻觉症状,但较少见。
发作特征
本病为周期性发作,症状发作平均持续时间约6日(每个月)。
本病症状通常发生于经前期(典型表现为月经开始前1~2周),在月经来潮前2~3天达到顶峰,在月经开始后的几天内出现好转,月经后的一周逐渐减轻或消失。
共病情况
经前期烦躁障碍患者常报告共病(指同时符合两种或以上疾病的诊断)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很多患者在本病确诊前曾有抑郁发作的经历。
很多躯体疾病和其他精神障碍可能在本病发作期间发生恶化,比如:
躯体疾病:偏头痛、哮喘、过敏症、癫痫、肠易激综合征等。
精神障碍:抑郁和双相障碍、焦虑障碍、神经性贪食症、物质使用障碍等。
病因
经前期烦躁障碍及经前期综合征的病因尚不明确,相关病因研究更多集中于生物因素,可能与神经内分泌、神经递质等有关,但心理社会因素也对本病发病有影响。
生物因素
目前认为,在易感女性中,经前期性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和中枢神经递质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促发经前期综合征/经前期烦躁障碍的主要生物因素。
性激素因素
雌激素水平过高、黄体酮水平下降、催乳素水平增高,体内雌激素和黄体酮的平衡被破坏,均可能引起女性个体情绪方面的问题。
黄体酮的水平下降可引起醛固酮的分泌增加,后者也可导致精神症状的产生,特别是引起焦虑和抑郁。
研究显示,黄体酮、黄体酮代谢物和黄体酮受体的缺陷可能会引发经前期综合征/经前期烦躁障碍症状。
神经递质因素
雌激素和黄体酮的周期性波动会导致阿片系统、γ-氨基丁酸(GABA)系统和5-羟色胺系统发生显著变化,进而促发经前期综合征/经前期烦躁障碍。
5-羟色胺
在神经递质中,5-羟色胺似乎在经前期综合征/经前期烦躁障碍病因中发挥最重要的作用:
与对照者相比,在月经周期黄体期(排卵后),经前期综合征患者的全血5-羟色胺和血小板5-羟色胺摄取率及丙咪嗪结合率较低。
经前期综合征的症状可被5-羟色胺激动剂芬氟拉明改善,而因5-羟色胺前体色氨酸的急性消耗而加重。
β-内啡肽
β-内啡肽具有抑制中枢组胺能神经系统,减少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释放的作用,使个体产生情绪的变化。
研究显示,在月经周期的围排卵期和经前期,经前期综合征/经前期烦躁障碍患者的外周β-内啡肽水平与活性高于对照组。
维生素和矿物质因素
有限的数据表明,维生素B6高摄入量与经前期综合征/经前期烦躁障碍风险降低相关。
一些研究表明,经前期综合征/经前期烦躁障碍患者在月经周期中细胞内镁水平可能较低。
另有少量研究显示,钙摄入不足可能与经前期综合征/经前期烦躁障碍发病有关。
遗传因素
有初步证据表明,经前期烦躁障碍的风险与雌激素受体α基因(ESR1)的遗传变异有关。
社会心理因素
人格特质
具有神经质特征(内向、敏感、情绪化)、焦虑特质的个体容易体验到经前期综合征/经前期烦躁障碍症状。
应激因素
研究表明,应激或负性生活事件可加重经前症状,而休息或放松可减轻,说明社会心理因素在经前期综合征/经前期烦躁障碍的发生或延续上发挥作用。
其他外部环境因素
季节变化对于本病的发病也有一定影响。
关于女性行为的总体社会文化因素(如过度保守、封闭)也对本病的发病率有一定影响。
高危因素
有抑郁障碍、焦虑障碍个人史或家族史。
有创伤暴露史,或遭遇应激事件、负性生活事件等。
有酒精、咖啡因或药物依赖史。
生活在相对贫穷落后、文化过于保守的地区。
具有易感性的个人特质,如情绪化、过度敏感、易焦虑、挫折耐受性差等。
就医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当周期性地在月经前或月经期间出现情绪不稳定,如易怒、焦虑、抑郁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认为自己可能实施自伤或自杀行为时,请立即拨打120或当地的紧急求助电话,到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经前期烦躁障碍也会出现一些躯体症状,如食欲变化、乳房胀痛、肌肉疼痛等,若担心有躯体疾病,建议及时到医院相应科室进行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后于精神心理科就诊。
特别提醒:如果出现自杀念头,可考虑拨打自杀干预热线电话或心理援助热线。全国各地均有24小时自杀干预热线或心理援助热线,请搜索当地城市的电话,进行免费的心理咨询。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第一次注意到自己的症状?
症状发作前后和发作过程中各有什么表现?
异常表现发生的时间是否有规律(出现在月经周期的哪几天)?
有其他心理或身体的问题吗?
病史清单
有患精神心理障碍的血亲吗?
患过任何精神心理方面疾病吗?
以前在别的医院就诊过吗,诊断是什么?
最近有没有经历什么变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激素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
影像学检查:脑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B超检查
其他检查:心理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抑郁类药:帕罗西汀、氟西汀、文拉法辛、舍曲林
抗焦虑类药:地西泮、劳拉西泮、艾司唑仑、氯硝西泮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阿立哌唑
心境稳定剂:碳酸锂、丙戊酸盐、卡马西平、拉莫三嗪
诊断
诊断流程
健康史采集
月经史、症状和月经周期之间的关系。
药物使用情况,包括是否正在接受激素治疗,是否正在使用口服避孕药等,及症状出现是否与所接受的药物治疗有密切的时序关系。
躯体和心理疾病史,包括既往的妇产科病史。
身心状况评估
借助症状严重程度每日记录量表(DRSP)、经前期症状日记(PMSD)等前瞻性量表评估患者的临床表现。
辅助性检查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水肿,测量体重,并与之前体重比较。
妇科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实验室检查:借助血清TSH测定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
医学诊断标准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经前期烦躁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
A. 在大多数的月经周期中,下列症状中至少有5个在月经开始前1周出现;在月经开始后几天内症状开始改善,在月经1周后症状变得轻微或不存在。
B. 必须存在下列1个(或更多)症状:
明显的情绪不稳定(例如,情绪波动,突然感到悲伤或流泪,或对拒绝的敏感性增强)。
明显的易激惹、愤怒,或人际冲突增多。
明显的抑郁心境、无望感,或自我贬低的想法。
明显的焦虑、紧张和/或感到烦躁,或有“站在悬崖边”的感觉。
C. 必须另外存在下列1个(或更多)症状,结合诊断标准B的症状累计符合5个症状。
对日常活动(如工作、上学、朋友、爱好)的兴趣下降。
主观感觉注意力难以集中。
昏睡、易疲劳或精力明显不足。
明显的食欲改变,进食过多或对特定食物有渴求。
嗜睡或失眠。
感到被压垮或失去控制。
躯体症状,例如乳房疼痛和肺胀,关节或肌肉疼痛,感觉“肿胀”或体重增加。
注:在过去一年绝大多数的月经周期中,必须符合诊断标准A-C的症状。
D. 这些症状与临床上明显的痛苦有关,或干扰了工作、上学、平常的社交活动或与他人的关系(例如,回避社交活动,在工作、学校或家庭中的社交效率下降)。
E. 这种障碍不仅仅是其他障碍症状的加重,例如重性抑郁障碍、惊恐障碍、持续性抑郁障碍(心境恶劣),或某种人格障碍(尽管它可以与这些障碍中的任一种共同出现)。
F. 诊断标准A应该在至少两个症状周期中,通过前瞻性的日常评估予以确认。(注:在确认之前可以临时作出诊断。)
G. 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滥用的毒品、药物或其他药物治疗)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
鉴别诊断
经前期综合征
经前期综合征与经前期烦躁障碍有一些共同的症状特点,经前期烦躁障碍有可能误诊为经前期综合征。
经前期烦躁障碍可被视为经前期综合征的严重形式,也即,经前期综合征在经前期的症状较轻,且较少表现出情感症状,多以躯体症状为主,可据此鉴别二者。
痛经
痛经是一种以疼痛为特征表现的月经综合征,其躯体症状可能与经前期烦躁障碍相混淆。
痛经不具有情绪变化相关症状,且通常起始于月经来潮(在月经来潮前几天出现症状的病例相对少见);经前期烦躁障碍的特征症状集中于情绪波动等负性心境,且症状发作于经前期。可据此鉴别二者。
双相障碍、重性抑郁障碍和心境恶劣
抑郁及心境障碍与经前期烦躁障碍在症状发作特征上有显著差异,前者的发作或不具周期性特征,或周期与月经周期无关,可据此鉴别二者。
很多抑郁及心境障碍的女性患者在就诊前常误认为自己可能患有经前期综合征或经前期烦躁障碍,借助经前症状日记等前瞻性工具可帮助这部分群体进行初步自我评估。
激素治疗的不良反应
部分中度至重度经前症状可能与个体所正在接受的激素治疗(包括激素类避孕药)有关。详细的用药史可用于鉴别二者。
自评量表
经前期症状前瞻性评估工具
经前期烦躁障碍的诊断常需借助前瞻性评估工具,对个体在至少近1个月(1个月经周期)的症状表现及变化进行评估。常用工具主要有如下几种:
症状严重程度每日记录量表(DRSP)
根据DSM-Ⅳ及DSM-5诊断标准制订,适用于评估经前期综合征/经前期烦躁障碍的症状表现及严重程度。
需每晚填写,连续填写2个月经周期。结果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为6个等级。
量表包括14个项目,涵盖情绪波动症状、兴趣减退症状、认知功能缺陷(如注意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等)、睡眠及进食障碍症状、躯体疼痛等。
佩恩每日正装等级(DSR)
适用于评估经前期综合征/经前期烦躁障碍的症状表现及严重程度。
个体需每晚对量表所涉及症状进行评估,持续填写一个至数个完整的月经周期。结果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为5个等级。
量表列举出了17项常见的经前期烦躁障碍症状,包括:易怒、情绪波动、神经紧张、忧虑、情绪失控、协调功能减退、精神错乱、失眠、易哭、疲劳、易于饥饿、乳房压痛、腹胀、抽筋、腹痛、头痛。
经前期症状日记(PMSD)
根据经前期综合征/经前期烦躁障碍的诊断标准制订,多应用于对经前期综合征的初步筛查,也适用于根据症状严重程度辅助评估经前期烦躁障碍。
需连续填写PMSD2~3个月。结果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为4个等级。
量表包含21个项目,涉及易激惹水平、情绪波动水平、社交情况、性欲及食欲改变、睡眠情况、躯体疼痛情况等。
抑郁症状自评工具
经前期烦躁障碍作为抑郁障碍的一个亚型,其症状表现与抑郁症的核心症状有所重叠,因此可借助主流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辅助评估,主要包括:
患者抑郁自评工具(PHQ-9)。
贝克抑郁问卷(BDI)。
抑郁自评量表(SDS)。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或消除躯体、心理症状,减少对个人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生活质量的影响,并使治疗的不良反应尽可能降至最低。
治疗原则:以个体化治疗为主要原则,轻症者适用生活方式干预,中、重症者需接受药物治疗,也可结合心理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
对于经前期症状轻微,未引起显著痛苦和社会适应功能障碍的女性,建议采取生活方式干预措施,例如规律运动和减压手段。主要干预措施包括如下几种:
辅助运动治疗
运动治疗包括有氧项目和/或力量训练,有证据表明其对于稳定患者情绪状态、改善患者情绪调节能力有较好效果。
放松训练
可尝试放松训练(如呼吸放松训练、肌肉放松训练)等辅助方式,通过身体上的放松达到心理上放松,舒缓焦虑、紧张和抑郁情绪。
饮食疗法
改变饮食习惯,增加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摄入,减少糖分、盐分及其他刺激性物质摄入,可能会对症状缓解有帮助。
可适当多摄取富含维生素E、维生素B6和微量元素镁的食物,如猪肉、牛奶、蛋黄和豆类食物等。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对于躯体及情感症状明显,社会适应功能损害相对严重,及合并抑郁或焦虑障碍、物质滥用障碍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在中重度经前期烦躁障碍的所有可选治疗方案中,SSRIs的疗效最显著,有研究表明其对情绪症状比对躯体症状更有效。
常用药物:舍曲林西酞普兰、依他普仑或氟西汀
不良反应: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药物依赖,同时出现恶心、头痛、失眠和性欲减退等不良反应。
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
同样适用于改善经前期烦躁障碍患者的情绪症状,研究证明效果优于安慰剂。
常用药物: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
不良反应:可能引起嗜睡、食欲改变及性欲减退,便秘口感、恶心等。其停药反应大于SSRIs,因此不作为首选药物治疗方案。
口服避孕药
主要作用为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功能及排卵。对于避孕也是优先考虑事项的患者,口服避孕药也是首选药物治疗方案。
常用药物:低剂量雌激素和高效孕激素复合片,如去氧孕烯炔雌醇片、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屈螺酮炔雌醇片等。
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乳房胀痛、情绪异常等。对于35岁以上或有糖尿病、高血压、血栓史、吸烟等高危因素者,会增加发生血栓的风险。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
对于SSRIs、SSRIs/SNRIs联合口服避孕药治疗均无效的患者,可尝试采用GnRH-a联合口服避孕药替代治疗。
常用药物:醋酸亮丙瑞林、醋酸戈舍瑞林、醋酸曲普瑞林
不良反应:主要是低雌激素血症引起的围绝经期症状,如潮热、阴道干燥、性欲下降、失眠及抑郁等。长期应用则有骨质丢失的可能。
心理治疗
针对情感症状较明显的中、重度患者,可在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使用心理治疗。常用治疗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认知行为治疗(CBT)
认知行为治疗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并矫正自身的错误信念,缓解情感压力,达到减轻症状、改善患者应对能力,最终达到降低疾病复发率的目的。
常用的干预技术包括:
识别自动性想法、认知错误和逻辑错误。
真实性检验:让患者在现实生活中检验自己的一些假设,认识到一些消极认知与现实的不相符。
记录情感和活动情况的日记。
支持性心理治疗
通过倾听、安慰、解释、指导和鼓励等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疾病,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治疗。通常由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员实施。治疗重点为:
积极倾听。
引导释放情绪。
疾病健康教育。
鼓励,增强信心。
婚姻和家庭治疗
婚姻和家庭治疗的特点为聚焦于家庭成员或配偶间的互动,从家庭系统角度解释个人的行为与问题,个人的改变有赖于家庭或婚姻关系的整体改变。
其他治疗
光照治疗
有证据表明,光照治疗对经前期烦躁障碍患者有效。
研究显示,该疗法的作用效果与调节患者紊乱的生物节律、血清素水平及儿茶酚胺系统有关。
手术治疗
对于症状严重程度极高,且已被证实应用SSNIs无明显疗效的罕见病例,可行双侧卵巢切除术,使月经周期消失而减轻症状。
双侧卵巢切除术将导致手术绝经,因此适用于年龄较大、已完成生育的患者。
预后
治愈情况
经前期综合征/经前期烦躁障碍症状可在月经初潮后任何时候出现,但常出现在20岁出头时;如果不进行治疗,症状通常持续贯穿整个育龄期,并于绝经期消失。
经过及时、恰当的治疗后,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可完全治愈。
危害性
周期性发作的情绪波动症状及躯体不适症状,常对患者的工作、社交和生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对于有躯体疾病病史或其他精神障碍病史的个体,经前期烦躁障碍的周期性发作可能导致患者共病疾病病情加重或不利于病情缓解。
日常
个人护理
生活护理
记录月经日记,识别症状的周期性发作模式,便于提前做好准备,更好地应对症状发作。
养成定期运动的习惯,每周进行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如瑜伽、快走等)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
做好时间管理,保证充足睡眠。
饮食护理
戒酒,限制咖啡因、巧克力等刺激性物质的摄入;养成低盐饮食的习惯。
保障膳食营养均衡,可适当增加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比例。
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E、维生素B6及微量元素镁、钙的食物,如鸡蛋、鱼禽肉、瘦肉、低脂乳制品、新鲜蔬果等。
心理护理
日常要注意情绪的变化,增强心理弹性,多培养爱好、兴趣。
学习一些自我放松、舒缓压力的方法,如放松练习等。
遇到压力事件,或感到情绪不稳定,无法自控时,向家人或朋友寻求支持,也可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家庭护理
家属应注意对患者的陪护,避免苛求责备,充分表达支持。
可以进行适当的开导,帮助患者客观看待自身疾病,辩证地看待问题。
保持对未来的乐观心态,增强患者信心。
预防
由于目前经前期烦躁障碍的病因尚不明确,因此无确切、直接的方法可预防本病。做到以下几点对本病的预防有积极意义:
注意压力调控,疏导情绪。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定期运动,保证膳食营养平衡。
定期体检,排查躯体疾病导致的情绪问题。
保持一定的社交活动,维护人际关系,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关注心理卫生,出现心理问题或困惑时及时咨询心理专业人员。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症状
病因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