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猴咬伤
概述
由于猴子牙齿所导致的创伤
伤口疼痛、出血,如出现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则出现相应症状
人与猴子密切接触过程中被猴咬伤
规范伤口处理,预防伤口非特异性感染,预防破伤风、狂犬病、猴B病毒感染
定义
由于猴子牙齿所导致的创伤。
分型或分类
可分为猕猴属猴咬伤和非弥猴属猴咬伤,被猕猴属猴(如恒河猴、食蟹猴、藏酋猴等)咬伤应视为B病毒暴露。
发病情况
目前我国尚无猴咬伤的确切流行病学数据。
病因
致病原因
人与猴子密切接触过程中被猴咬伤。
多发生于动物饲养管理人员,与猴接触的科研人员。
症状
主要症状
伤口疼痛、出血,伴有局部肿胀。
并发症
伤口非特异性感染
伤口持续疼痛,可出现发热,局部红肿、皮温升高,可伴有脓性渗出物。
破伤风
全身肌肉疼痛性痉挛,逐渐发展可出现张口困难苦笑面容,以致牙关紧闭,进一步加重可表现为颈僵硬、角弓反张板状腹等,重症患者可伴有自主神经过度兴奋症状。
猴B病毒感染
暴露后5日到3周,感染者可能出现以下3种表现:
暴露部位出现水泡状或溃疡性病变、麻刺感、疼痛或发痒,并且局部淋巴结肿大
流感样症状、伴发热和肌痛,后续可能出现暴露部位附近麻木或感觉异常、发热、结膜炎、腹痛、肝炎或肺炎,更严重者会继发中枢神经(CNS)症状。
恶心、呕吐以及头痛等CNS症状,可能进展为脑膜刺激征、脑神经缺陷、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癫痫发作、瘫痪、呼吸衰竭和昏迷。
就医
就医科室
急诊科
猴咬伤患者应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15分钟,尽快转运至有动物伤害救治经验的医疗机构,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医师进行规范处置。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保持镇静,家属应陪同就医,以防发生意外。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猴咬伤发生的时间?
被咬伤者伤口部位、大小、深度、有无出血和异物残留?
造成咬伤的猴种类、年龄、健康情况?
病史清单
是否曾全程接种破伤风疫苗?
是否曾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
诊断
诊断依据
咬伤史
猴咬伤史。
临床表现
伤口局部出现疼痛、出血、肿胀。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如果怀疑出现细菌感染,需要做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以判断是否有感染可能。
细菌培养:如果怀疑发生了细菌感染,还需要去伤口周围组织进行细菌培养,了解情况。
超声检查:如果已经发生了伤口周围脓肿,需要做超声检查,以了解伤口周围情况。
影像学检查:如果怀疑损伤肌腱、骨骼、神经等情况,还需要做CT检查,以便明确诊断。
病毒抗体检测:如果是背猕猴咬伤,易发生猴B病毒感染,需要进行血清猴B病毒抗体检测。
鉴别诊断
有明确的猴咬伤史,不需要与其他疾病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清创伤口,避免发生感染。
治疗原则:评估病情,伤口清洗消毒,缝合包扎,根据伤口情况酌情使用抗生素及预防破伤风。
伤情评估
首先需要检查伤口周围是否活动性出血,存在活动性出血的伤口需要首选进行压迫止血。对于发生在四肢的伤口,如压迫后仍有出血应采用止血带止血。
如果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需要首先纠正休克,以维持生命体征平稳。
伤口处置
伤口冲洗
为减轻患者疼痛,可酌情进行局部麻醉
尽快使用肥皂水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15分钟。
如条件允许,建议使用国家二类医疗器械资质的专业冲洗设备、专用冲洗剂,对伤口内部进行冲洗。
为提高冲洗效果并减少冲洗导致的组织损伤,冲洗时应避免水流垂直于创面,应让水流方向与创面成一定角度。
对于污染严重和就诊延迟(超过6小时)者,冲洗的同时需要用无菌棉球或无菌纱布擦拭创面,以便更彻底的清除创面附着的污染物。
对于小而深的伤口,可适当扩创后冲洗。如不能扩创,应考虑将冲洗设备(如注射器针头)深入伤口中冲洗,避免伤口内水流交换不充分。
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以避免肥皂液残留。
伤口消毒
彻底冲洗后用含碘消毒剂(如碘伏)消毒伤口内部。
清创术
严重的猴咬伤伤口,均需进行清创术,术中应需要仔细探查伤口,必要时可适当扩大伤口,避免遗漏肌腱、血管、神经、骨等深部组织损伤。
切除失活的组织,清除血肿、凝血块和异物,对损伤的肌腱和神经酌情进行修复或用周围组织掩盖。
最后再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并彻底止血。
缝合
Ⅰ期缝合
伤口是否进行Ⅰ期缝合(伤口清创后立即缝合),医生会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受伤时间、受伤部位、伤口的污染程度、伤者的基础健康状况以及医务人员的临床经验等。
头面部伤口,由于美观的需求较高,并且头面部供血丰富,伤后6小时以内,建议进行Ⅰ期缝合。
延期缝合
猴咬伤伤口感染风险较大,对于存在高感染风险因素的病例应避免Ⅰ期缝合。
就诊延迟(超过6小时)。
不易冲洗清创的穿刺伤、贯通伤。
累及手足部位的伤口。
伴有广泛软组织缺损的伤口。
合并糖尿病、免疫功能缺陷以及接受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病例等。
应充分冲洗、清创、开放引流,可用透气性敷料覆盖创面,伤口内可放置引流条或引流管,以利于伤口污染物及分泌物的排出,3~5天后根据伤口情况决定是否延期缝合。
敷料选择
猴咬伤的伤口可采用纱布、灭菌脱脂棉、绷带等包扎。
包扎的方式需注意防止过于紧密的包扎,进而造成局部血运障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通过“湿性愈合”的方式加速伤口的愈合。
预防伤口非特异性感染
对于非常表浅的猴咬伤伤口,不需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于存在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推荐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应选择覆盖猴口腔和人体表皮肤菌群,包括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覆盖,推荐优先选择加酶抑制剂的复方β内酰类抗生素。
预防性口服抗生素的时间为3~5天。
得到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后应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菌素使用。
以下情况属于感染高危因素,推荐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咬伤手部或生殖区。
难以清创的深部伤口。
伴有深静脉和/或淋巴受损的伤口。
伤口毗邻骨或关节(包括人工关节)。
糖尿病和免疫功能障碍的患者(如艾滋病、肝炎、脾切除后、恶性肿瘤、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以及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等)。
伴有挤压伤的伤口。
预防破伤风
猴咬伤伤口属污染伤口,感染破伤风概率较高,应根据《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19年版)》中附件1《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进行破伤风预防。
预防狂犬病
猴虽非狂犬病储存宿主,但可能感染发病,尤其是野生猴咬伤,具有一定传播狂犬病的风险,应根据现行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的规范、指南进行狂犬病预防。
预防猴B病毒感染
预防B病毒感染的关键是尽早(5分钟以内)开始规范的伤口处理,尤其是及时的、充分的伤口冲洗和消毒。
不建议在冲洗前从伤口采集培养标本,因为这会延迟冲洗,甚至可能会使伤口表面的病毒进入伤口深部,可在冲洗结束后采集标本送培养,但培养结果阳性只能说明存在高风险暴露,但不能证明感染了B病毒。
接诊医生应根据猴B病毒暴露风险决定是否启动暴露后预防。
伐昔洛韦是B病毒暴露后预防的首选药物,伐昔洛韦在胃肠道中会转化为阿昔洛韦,可比直接口服阿昔洛韦获得更高的阿昔洛韦血药浓度。
由于其具有妊娠期间用药经验,阿昔洛韦被推荐为妊娠女性的B病毒暴露后预防首选药物,并且也可作为非妊娠者的伐昔洛韦的替代药物。
推荐在暴露时、暴露后3~6周(或在有症状时)各采集一次患者血清进行抗体检测,若两次抗体滴度升高≥4倍,提示B病毒急性感染。
对于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暴露后预防的患者应在暴露后3个月复查血清抗体。
预后
治愈情况
猴咬伤如未出现并发症,通常预后良好。
危害性
猴咬伤,尤其是野生猴咬伤,除可造成伤口非特异性感染外,还可能引起狂犬病、破伤风以及猴B病毒感染。
狂犬病病死率几乎为100%,重症破伤风病死率为30%~50%,B病毒感染即使经过积极抗病毒治疗,病死率仍约为20%。
日常
日常管理
休息,避免受伤处剧烈活动。
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污染。
注意增加营养,促进伤口愈合。
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消除恐惧心理,维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病情监测
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发热、伤口疼痛加重、伤口出血、伤口渗液、伤口周围红肿等,可能为伤口感染,建议立即医院就诊。
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张口困难肌肉痉挛、抽搐等,可能为破伤风,建议立即医院就诊。
观察病情变化,如伤后5日到3周,出现皮肤损害、淋巴结肿大流感样症状,或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能为猴B病毒感染,建议立即医院就诊。
随诊复查
遵医嘱定期伤口换药和复查。
预防
因职业原因与猴密切接触者,如动物饲养管理人员等,应注意职业防护,制定咬伤后应急预案。
野外旅游的游客,应与猴保持安全距离,避免投喂、挑逗、恐吓等行为。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