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石
简介
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组成方剂、中成药
具有润燥软坚、通淋的功效
体弱者及孕妇禁用
中药介绍
硝石为硝酸盐类硝石族矿物钾硝石经加工精制成的结晶体或人工制品。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小便排出不畅、小便时排出砂石,或小便突然中断,尿道疼痛以及痈疽疮毒等疾病。
主要药性
味苦、微咸,性温,有小毒。归脾、肺经。
产地选材
硝石主产于山东、江苏、湖南、湖北、贵州、青海、西藏。
全年均可开采和炼制,取含硝石的土块,砸碎后,用水浸泡调匀,经多次滤过,取澄清滤液,在锅内蒸去水分,取出,冷却收集结晶。
性状特征
呈六棱长柱状或板柱状,白色或近无色,半透明至透明,玻璃光泽。硬度近于指甲。
质脆,易折断,断面平滑或参差不齐。气无,味较咸、凉,有刺舌感。
储存方法
储存在干燥容器内,放置在阴凉干燥处,防火,防潮。
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
《名医别录》:“辛,大寒,无毒。”
《本草纲目》:“辛、苦、微咸,有小毒,阴中之阳也。。
功效作用
治疗功效
润燥软坚,通淋。
主治病证
五脏积热,胃胀便秘,小便不利,石淋疼痛,痈疽疮毒。
作用分析
润燥软坚
硝石味苦、微咸,性温,有润燥软坚的作用。
能用于治疗五脏积热、胃胀便秘等。
通淋
硝石味苦,性善下降,有通淋的功效。
能用于治疗小便排出不通畅,小便时排出砂石或小便突然中断、尿道疼痛等。
临床应用
五脏积热
治疗心内热、情志狂妄,可以配伍丹砂等。
治疗治肺热有痰、咽喉不利,可以配伍半夏等。
治疗邪热上攻引起的目睛疼痛,可以配伍龙脑,青黛等。
胃胀便秘
治疗黄疸引起的胃胀、便秘、身黄、额头黑,可以配伍矾石等。
小便不利
石淋疼痛
痈疽疮毒
治疗热疮肿毒,可以配伍生麻油等。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硝石具有利尿等药理作用。
使用方法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硝石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硝石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1.5~3克,一般是入丸、散服用;外用可研末点目,吹喉,或水化外敷。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以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硝石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打碎。
制硝石
炒制:取净消石,放置在合适的容器内,用无烟小火加热炒至无水分为度,取出,冷后装缸内。
萝卜制:取萝卜,洗净切片,放置在锅内加水煮透后,加入硝石一起煮至全部溶化,取出,滤过,浓缩后放置,待析出结晶,取出晶体,晾干。一般硝石100千克使用萝卜30千克。
组成方剂
大黄硝石汤(《金匮要略》)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适用于黄疸腹泻,小便不顺畅、色黄,白天不自主地出汗,稍动出汗就加重,表和里实等。
硝石矾石散(《金匮要略》)
药物组成:硝石、矾石。
功能主治:清热化湿,消瘀利水。适用于黄疸,小便急,小腹满,身黄,额黑,足下热,腹胀如水状,大便黑,大便不成形,近代也用于胆石症。
制成中成药
红灵散
功能与主治:祛暑,开窍,辟瘟,解毒。用于中暑昏厥,头晕胸闷,恶心呕吐,腹痛泄泻。
胆石利通片
功能与主治:理气解郁,化瘀散结,利胆排石。用于胆石病气滞证,表现为右上腹胀满疼痛,痛连及肩背,胃部胀满不适,厌食油腻。
益胆片
齿痛冰硼散
药物组成:硼砂、硝石、冰片。
功能与主治:散郁火,止牙痛。用于火热内闭引起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硝石时,需要关注其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体弱者及孕妇禁用硝石,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孕妇禁用。
体弱者禁服。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硝石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目录
简介
功效作用
使用方法
安全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