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概述
多种急性致病因素所致2个或2个以上脏器功能障碍
各种原因均可导致该病发生,常见有感染、休克、创伤等
在治疗原发病同时,早期发现并控制重要脏器功能受损
预后差,是临床危重症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定义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简称为MODS,是指机体在严重感染、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同时或先后出现2个或2个以上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的病情无法逆转。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临床危重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认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全身性炎症反应失控引起的多器官功能障碍,可以将其理解为全身性炎症反应+多个器官功能障碍。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慢性疾病终末期发生的多个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不属于本病。
分类
根据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的原因,以及全身炎症反应所起的作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指器官功能衰竭由损伤本身直接导致,如大量失血导致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继发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指由于损伤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从而导致其他器官发生功能损害,如胰腺炎患者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原发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如果不能及时纠正,随着病情进展会逐步发展成为继发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发病情况
我国目前尚缺乏详细统计资料,推测每年近100万人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因此,本综合征是临床急诊的常见病、多发病。
在重症监护室(ICU)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病率可达15%,并成为主要的死因之一。
病因
致病原因
各种原因均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常见疾病有:严重感染、休克、心肺复苏后、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烧伤/烫伤/冻伤、挤压综合征、重症胰腺炎、急性药物或毒物中毒等。
感染性因素
70%左右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由感染引起。
严重的全身性感染引起的脓毒症,是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及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
引起脓毒症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革兰阴性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
常见的感染部位有肺部感染腹腔感染、泌尿系感染等。
非感染性因素
严重创伤
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和严重外伤往往容易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由于组织损伤、坏死、脱落、失血和体液丢失等,无论有无感染均可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休克和休克后复苏
休克可引起多个组织器官的微循环血液灌流不足,或休克晚期形成大量微血栓,导致或加重组织缺血、缺氧,引起各器官的功能损害。
有些休克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后,也易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主要与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
免疫功能低下
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持续应激、肿瘤患者接受化疗或放疗等,均可导致全身免疫功能低下,易受严重感染等因素的打击,从而继发本综合征的发生。
大剂量使用激素可引起免疫抑制、消化道溃疡出血以及继发感染等。
其他
急性中毒时毒物常可直接或间接损伤机体组织器官,从而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大量的毒气吸入火灾现场的空气等情况,可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如同时出现其他器官的损伤,也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
诱发因素
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和死亡高危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各方面。
高龄。
慢性疾病。
营养不良。
昏迷。
创伤及危重病等。
易患因素
慢性基础疾病
原有慢性疾病的基础,遭受急性打击后更易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常见的慢性基础疾病包括慢性心、肾、肝功能障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
其他危险因素
研究表明,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主要危险因素还有:复苏不充分或不及时、持续存在感染或炎症病灶、年龄≥55岁、嗜酒、严重创伤、营养不良、肠道缺血性损伤和手术意外等。
发病机制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其确切机制仍未完全明确,已知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涉及循环、体液、代谢、神经、免疫等多个方面,存在多种假说。
目前认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不仅与原发病直接损失相关,更与机体应对原发病的免疫炎症反应失控相关,可能与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肠道屏障功能破坏、细菌毒素等有关。
症状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复杂,由于受损器官的数目、不同的器官受损等都不相同,因此患者间表现差异大。
临床表现还受原发疾病、功能障碍器官受累范围和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再次受到病患侵袭(二次打击甚至多次打击)的影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主要症状
症状
循环系统: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等。
呼吸系统:进行性呼吸困难、呼吸窘迫、皮肤或者黏膜青紫(发绀)等。
肾脏:少尿、无尿。
肝脏:皮肤、黏膜发黄(黄疸)。
胃肠道:胃肠胀气、应激性溃疡,甚至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便血等)。
血液系统:凝血功能异常甚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表现为皮肤瘀斑、紫癜、呕血、黑便、咯血等。
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的神志和精神改变、抽搐甚至昏迷。
发病特点
起病大多比较隐匿,有的在原发病后2~3天就出现,大部分在1周左右发生,也有的到3周后才出现,但起病后病情往往快速加重。
脏器功能受损或衰竭的发生并无固定顺序,由于病因不同而各异。
多数是从一个器官开始,再累及其他器官,肺经常是最早受累的器官,患者往往会首先表现出呼吸困难。
病程平均为30天,与累及脏器的数目和严重程度有关。
并发症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情危重,恶化为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随衰竭器官数量的增加而上升,总病死率约40%左右,其中2个器官功能衰竭为52%~65%,3个或3个以上器官功能衰竭达84%,4个或以上器官功能衰竭者近乎100%。
就医
就医科室
重症监护室
所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患者均应收入重症监护室(ICU)治疗。
其他相关科室
如有中毒、外伤、车祸等,可于急诊科就诊,待确诊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后,需转入重症监护室。
由基础疾病导致者,在发病初期,根据其原发病,可于呼吸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等专科就诊,待确诊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后,需转入重症监护室。
经过治疗,病情平稳后,经医生评估可根据其主要疾病,从重症监护室转回相应科室。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诊前尽量记录出现的症状及持续时间等情况。
出现中毒、外伤、烧伤、严重感染后,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第一时间就诊。
如病情危急,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应立即行现场心肺复苏,积极抢救生命。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患者最主要的异常症状及疾病是什么,因何种疾病入院?
是否有发热、寒战?
是否有头痛、胸痛、腹痛?是否有其他部位的疼痛?
是否伴有呼吸困难?胸闷、气短?
是否意识障碍?昏迷?
是否有少尿、无尿?
何时出现以上异常表现?症状是否越来越重?
病史清单
入院前是否有外伤史?是否行心肺复苏
既往是否有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是否存在心、肺、肝、脑等器官的疾病?
是否有手术、感染、中毒病史?
既往有哪些重大疾病?
既往有哪些慢性疾病?
近期是否住过院,因何种疾病住院?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尿常规等。
影像学检查:头CT、胸部CT、全腹CT。
其他检查:心电图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生素:头孢克肟左氧氟沙星等。
降压药:硝苯地平、贝那普利、富马酸比索洛尔等。
诊断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断,主要根据是否有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因、有相关临床表现、有相关的辅助检查结果支持、对治疗措施的反应,进行综合分析。
诊断依据
病史
具有严重创伤、感染、休克等诱发因素。
存在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或脓毒症临床表现。
先后发生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
有明确感染灶或高度可疑的感染灶。
临床表现
症状
全身炎症反应:发热、寒战等。
意识障碍、行为失常、昏迷、呼吸增快,头痛、上消化道出血等循环、呼吸、神经、消化系统的表现。
体征
神经系统:表情淡漠,对语言和疼痛等刺激反应减退,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
呼吸系统:呼吸频率增快,端坐呼吸,肺部可有湿啰音
循环系统:四肢湿冷,心音异常,可闻及心脏杂音
消化系统:可见黄疸肠鸣音减弱。
血液系统:皮肤可有出血点。
生命体征:体温>38℃或<36℃,心率>90次/分,呼吸频率>20次/分,收缩压<90mmHg。
运动系统:骨骼肌萎缩、无力。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包括计数和分类,脓毒症期间可见非成熟白细胞增多或减少。
血小板在急性发作期通常可见升高,当其发生下降时,必须考虑DIC的可能。
白细胞计数在细菌感染时可达15×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大于1.5×109/L。
血糖检查常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肝、肾功能
包括血清肌酐、尿素氮、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和转氨酶等。
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肌酐可升高。
血清乳酸
对判断器官的低灌注,指导治疗和估计死亡率是很有帮助的。
在危重患者,尽管有良好的供氧,但肠道和肺仍可以产生大量的乳酸,同时肝脏对乳酸的处理能力也会降低,两者均可导致血乳酸升高。
凝血功能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维蛋白原、红细胞碎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可作为常规筛选试验。
当怀疑出现DIC时,需要进行纤维蛋白溶解产物、血小板、纤维蛋白和凝血因子等的检查。
血培养
虽然可能只有不到一半的病例具有阳性的血培养结果,但如果成功,细菌培养可以为诊断和抗生素的运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全血培养最好在两个部位以上采样。
尿液分析和尿培养
判断是否存在隐匿性尿路感染。
老年患者的尿液分析和尿培养可为隐匿性尿路感染提供依据。
组织染色和培养
包括各种体液、分泌物和活检组织等。
革兰染色可以从中鉴别细菌感染及其种类,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其他检查
动脉血气分析:可了解氧供和代谢、酸碱平衡等情况。
电解质检查:包括镁、钙、磷酸盐等。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
在临床不能肯定的肺部感染患者,胸部X线可以发现潜在的浸润灶。
可作为发热而无明显感染灶患者和中性粒细胞缺乏症者的常规检查之一。
部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胸部X线片可见双肺浸润。
腹部X线
对腹腔内病灶的检查有所帮助。
当存在深部的软组织感染时,X线往往可以发现感染位置,并可用于判断感染扩散情况,同时为外科探查提供参考。
超声检查
是腹腔脏器尤其是胆道系统感染检查的主要方式。
具有检查便捷、价格便宜等优点。
CT检查
对胸腹腔、腹膜后的脓肿很有价值。
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头部的CT扫描有助于判断颅内感染
临床监测
常规监测指标包括血压、呼吸、脉搏、尿量、中心静脉压等。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必须有动脉压监测,休克患者最好行肺动脉导管置管。
鉴别诊断
失血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见于大量失血后的微循环障碍,常见于创伤失血、胃溃疡出血、宫外孕、产后大出血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结合大量失血史,可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鉴别。
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具有明确的严重心脏病病史,主要见于广泛的心肌病变和心功能障碍,急性心肌梗死是最常见病因。
根据是否有心脏病史、心电图和心功能检查可以鉴别。
神经源性休克
神经源性休克常见于:各种穿刺如胸腹腔,心包穿刺、骨髓穿刺、腰椎穿刺、血管穿刺等;过快静注巴比妥类药物(如硫喷妥钠),过量使用神经节阻滞剂降压药物;麻醉意外、腔镜检查等。
可通过病史、重要脏器功能检查等予以鉴别。
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是由于抗原与相对应抗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即刻反应,导致全身毛细血管扩张,循环血容量迅速减少而致心排血量急剧下降,危重者可危及生命。
过敏性休克多有明确用药史、进食动/植物史、毒虫刺咬史,可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进展,保护各器官功能,积极挽救生命。
治疗原则:积极治疗原发病,早期发现器官功能损害,避免二次打击。
一般治疗
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
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监测中心静脉压和动脉血压。
必要时留置尿管方便计量尿量。
所有患者若无禁忌,都应床头抬高30°~45°。
意识障碍的患者应采取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严重创伤、休克、失血和缺氧等都可引起强烈的应激反应,需针对这些应激反应的原因进行治疗,如镇静、镇痛和控制体温等都很重要。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抗生素
尽早开始静脉应用抗生素,在获得细菌培养和药敏检查结果前可经验性使用抗生素。
药物抗菌谱要广,选择一种或多种对可能的细菌/真菌有效且能够渗透到感染部位的抗生素。
获得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后,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注意针对耐药菌株感染的治疗。
抗生素使用时间一般为7~10天,如临床效果不佳、感染灶未清除或免疫缺陷患者可适当延长。
液体复苏
休克患者应进行液体复苏,根据不同适应证选择不同种类的液体。
液体复苏同时,需要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血管活性药物
在扩容基础上可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维持平均动脉压及组织循环。
常用药物有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
营养支持
应用肠内营养,包括口服和经导管输入两种途径。
早期经空肠营养可能有助于维持肠道内正常菌群和屏障功能,减少细菌内毒素的移位。
肝功能损伤的治疗
保护肝细胞:维生素C、谷胱甘肽转移酶、辅酶Q10和甘草酸二铵等。
解毒治疗:如还原型谷胱甘肽、腺苷蛋氨酸、茵栀黄注射液等。
脑损伤的治疗
治疗脑水肿:可应用20%甘露醇或50%葡萄糖降颅压,合并心功能不全者可用呋塞米
控制高热:物理降温或冬眠药物降温,如盐酸异丙嗪+盐酸哌替啶等。
镇静治疗:可应用地西泮、苯妥英钠等。
其他用药
有出血或出血倾向的患者要除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间断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恢复胃、肠的运动功能,保护胃、肠黏膜,防治肠道菌群紊乱及细菌和内毒素移位。
其他治疗
呼吸支持
机械通气:可用有创或无创方式。
体外膜肺氧合(ECMO):可起到部分心肺替代作用,维持人体脏器组织供氧和血供。
肾功能支持
包括肾脏替代治疗和血液净化治疗,清除体内蓄积的有害代谢产物,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目前不建议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常规进行肾替代,或者采用超常规剂量的肾替代治疗。
清除感染源
尽早确定特异性的感染部位,积极控制感染源。
如脓肿或局部感染灶的引流、清除感染坏死组织。
如发现尿管、中心静脉置管等为潜在的感染源,应尽早取出。
预后
治愈情况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情危重,可发展为不可逆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尚无有效特异的治疗方法,预后差。
虽然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情危重的认识不断加深,临床治疗手段有所进步,但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并无明显下降,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目前总死亡率在50%以上。
衰竭器官的数目越多,病死率越高,两个器官衰竭者病死率为50%~60%,3个为75%~80%,4个或4个以上者病死率近100%。
存在呼吸衰竭和肾衰竭患者、老年患者及原有慢性病基础者病死率更高。
同时发生几个脏器功能损害者较这些器官先后发生者预后更差。
预后因素
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是器官衰竭的程度、数量和器官衰竭持续的时间。
其他因素包括高龄,耐药菌感染,免疫抑制和既往活动耐量差等。
危害性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情危重病死率很高,可高达70%以上,是ICU患者死亡最常见原因之一。
部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情危重患者,因意识障碍需长期卧床,可继发坠积性肺炎、褥疮及双下肢静脉血栓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戒烟、戒酒。
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机能,可给予高蛋白易消化流质饮食。
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生冷食物。
对不能进食的患者,需给予鼻饲饮食,家属需掌握该操作。
生活管理
协助训练患者的肢体,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萎缩,以促进康复。
协助患者活动,行动不便者防止坠床。
协助患者叩背排痰。
长期卧床者,协助其翻身活动,避免出现压疮及局部皮肤的感染。
如出院后仍需口服药物,不得自行停药或增减药物剂量。
插管护理
部分患者需要长期留置导尿管及胃管,注意定期更换,保持管路清洁。
平时应妥善固定各种插管,避免牵拉、滑脱,如有脱出,及时请医生更换。
心理支持
平时多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保持良好心态。
及时发现患者情绪波动,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
病情监测
监测患者尿量、尿色变化。
注意有无腹痛、腹泻等情况,注意大便性状。
观察患者有无头晕、心悸、冷汗。
平时可监测患者血压、脉搏、血糖变化。
随诊复查
复查的重要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预后差,治疗后仍需监测恢复情况。
复查的时间: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随诊方案,具体应遵医嘱。
复查时需要做的项目:查体、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胸部CT等。
预防
重视对原发疾病和创伤的治疗,应该尽早诊治,防止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对于存在感染的患者,应规范用药治疗,避免疾病加重出现脓毒血症。
对于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平时应规范用药,注意监测血压、血糖变化,定期复查,避免病情加重。
手术病人,注意观察术后恢复情况,如有外科并发症应及时就诊复查。
戒烟酒,平时加强营养,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