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黄草
简介
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散瘀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中药配伍、中成药中
脾胃虚寒的人慎用
中药介绍
溪黄草取自唇形科植物线纹香茶菜的干燥地上部分。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湿热黄疸,胁肋部疼痛,腹泻等。
主要药性
味苦,性寒。归肝、胆、大肠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广东、广西、湖南。
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以叶多、水浸渍呈黄色液体者为佳。
性状特征
茎枝方柱形,密被倒向微柔毛。
叶对生,常破碎,完整叶多皱缩,展开后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面沿脉被微柔毛。
聚伞花序具梗,由5至多数花组成顶生圆锥花序;苞片及小苞片狭卵形至条形,密被柔毛;花萼钟状,外面密被灰白色柔毛并夹有腺点,萼齿三角形,近等大,与萼筒等长。
花冠紫色,花冠筒近基部上面浅囊状,上唇4等裂,下唇舟形;雄蕊及花柱不伸出于花冠。
储存方法
储存在干燥容器内,密闭,放置在干燥处,防潮。
功效作用
治疗功效
清热利湿,凉血散瘀。
主治病症
湿热黄疸,胆胀胁痛,痢疾,泄泻,跌打损伤。
作用分析
清热利湿
溪黄草味苦性寒,苦味可以降泄,性寒可以清热,溪黄草又可以入肝、胆经,可以清利肝胆湿热。
可以用于治疗湿热黄疸,胆囊疼痛,胁肋部疼痛等。
凉血散瘀
溪黄草可以入血分,性寒可以凉血,可以入大肠经起到凉血散瘀的功效。
可以用于治疗湿热痢疾,腹泻、跌打损伤等。
临床应用
急性黄疸型肝炎
痢疾,肠炎
治疗痢疾,肠炎,可以单用本药捣汁冲服,或者水煎服,或者研粉装胶囊内服用。
癃闭
治疗癃闭,表现为小便排出不利,甚至完全排不出等,可以配伍鲜石韦、鲜车前草等。
跌打肿痛
治疗跌打肿痛,可以配伍猪殃殃煎水兑酒服用,也可以将药渣捣烂外敷。
急性眼结膜炎
治疗急性眼结膜炎,表现为眼部发红、疼痛、异物感、畏光、分泌物增多等,可以用本药水煎后去渣过滤,用药汤洗眼。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溪黄草具有抗肝损伤、利胆、抗菌、抗炎等药理作用。
使用方法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溪黄草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中成药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溪黄草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15~30克;外用适量,可以捣敷或者研末外搽。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水洗净,润软,切成段,干燥。
常见配伍
溪黄草配大黄
溪黄草味苦性寒,善于降泄,有清热利湿、凉血散瘀的功效;大黄味苦性寒,善于泻火通便。
两药配伍,可以使湿热邪气从大小便排出,可以加强清热的功效,适用于湿热黄疸,热重于湿的患者。
制成中成药
复方胆通片
消炎利胆片(胶囊)
药物组成:溪黄草、穿山莲、苦木。
功能与主治:清热,祛湿,利胆。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胁痛、口苦;急性胆囊炎、胆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十味溪黄草颗粒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健脾消滞。可用于肝胆湿热,脾胃失运型急性肝炎所致的黄疸,胁胀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疲倦乏力等。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溪黄草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溪黄草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脾胃虚寒的人慎用溪黄草,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溪黄草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脾胃虚寒的人慎服溪黄草。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鉴别用药
溪黄草与地耳草
两药都是利湿退黄的药物,都归肝、胆经,有利湿退黄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湿热黄疸。两药又都有活血散瘀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等。
溪黄草可以入血分,性寒凉血,入大肠经,既能清热利湿又能凉血,常用于治疗湿热或血热痢疾,腹泻等。
地耳草还可以清热解毒消肿,用于治疗疮痈肿毒等。
目录
简介
功效作用
使用方法
安全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