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黄
简介
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中成药中。本品还可用于保健食品
脾虚进食减少、大便不成形、湿滞腹满的人忌服,胃虚进食减少、脾虚有湿的人慎服
中药介绍
生地黄(Unprocessed Rehmannia Root)取自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因其色黄,质重下沉,所以被称为“生地黄”。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可用于治疗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等。
主要药性
味甘、性寒。归心、肝、肾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河南。
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以切面乌黑者为佳。
性状特征
鲜地黄
是生地黄的鲜品,呈纺锤形或条状。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木部黄白色。
气微,味微甜、微苦。
生地黄
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的厚片。外表皮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切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
气微,味微甜。
熟地黄
熟地黄是生地黄的炮制品,为不规则的块片、碎块。表面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有光泽。
气微,味甜。
生地炭
生地炭是生地黄的炮制品,形如生地黄,表面焦黑色,质轻松膨胀,外皮焦脆,中心部呈棕黑色并有窝状裂隙。
有焦苦味。
储存方法
鲜地黄放在阴凉干燥处,或埋在砂土中,防冻;其他地黄制品贮存在干燥容器内,密闭,放置在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珍珠囊》:“凉血,生血,补肾水真阴。”
《本草经疏》:“此乃补肾家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
功效作用
治疗功效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主治病证
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
作用分析
清热凉血
生地黄性寒入血,既能清营分、血分的热邪,又能止热入血分,损伤血络引起的出血,擅长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
生地黄味甘、性寒、质润,具有清热养阴,生津润燥的功效,适用于治疗热病损伤阴液所致的舌色深红、长时间口渴和多饮、口干咽燥、津伤便秘,以及内热引起的消渴(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
生地黄入肾经,具有滋阴降火的功效,适用于治疗阴虚发热、阴火虚旺导致的骨蒸潮热(午后和夜间从骨骼内向外发出热气),以及温病后期,余热还没有消散,阴液却已经损伤而导致的夜热早凉、舌色红等。
生地黄滋润寒凉,擅长润滑大肠,还适用于治疗老年人津液枯绝引起的大便燥结[4.6]。
临床应用
营血热证
血热出血
治热入血分、损伤血络引起的吐血、鼻血,可见血色鲜红、口干咽燥,可与生侧柏叶、生荷叶、生艾叶同用。
热病伤阴,口渴消渴,津伤便秘
治大肠干燥、津液亏损引起的大便秘结,常与玄参、麦冬同用。
虚热证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生地黄具有增强免疫、促进造血、降血糖、降压等药理作用。
使用方法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生地黄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药膳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生地黄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10~15克,鲜品12~30克。
以鲜品捣汁入药或熬膏。外用适量,捣敷或捣汁涂。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以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鲜地黄
取鲜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用时切厚片或绞汁。
生地黄
取干药材,除去杂质,洗净,闷润,切厚片,干燥。
熟地黄
取净生地黄,加黄酒拌匀,置蒸制容器内,密闭隔水炖至酒吸尽,药物显乌黑色光泽,味转甜,取出,晒至外皮黏液稍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每100千克生地黄,用黄酒30~50千克。
取净生地黄,置蒸制容器内,隔水蒸至黑润,取出,晒至八成干,切厚片或块,干燥。
生地炭
取生地黄片,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炒至焦黑色,发泡,鼓起时,取出,放凉。或用闷煅法煅炭。
常见配伍
生地黄配牡丹皮
生地黄具有清热,养阴,凉血的功效,重在滋阴,能够使阴液化生而容易退热;牡丹皮具有凉血祛瘀,透散的功效,能够退热,有利于阴液的恢复。
两药配伍,能够增强凉血散瘀,清热养阴的功效。适用于治疗阴虚血热引起的吐血、鼻血,及热病后期、邪热未去、阴液已伤引起的夜热早凉。
生地黄配熟地黄
生地黄甘寒质润,功效重在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黄甘而微温,功效重在养血填精,补益肝肾。
两药配伍,能够增强补血凉血,滋阴生津的功效。适用于治疗血虚兼血热所致的崩漏,肝肾精血亏虚所致的腰膝酸软、遗精,以及阴虚精亏所致的消渴(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和便秘等。
生地黄配玄参
生地黄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的功效;玄参具有滋阴降火,凉血解毒的功效。
两药配伍,能够增强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
适用于治疗热入血分引起的吐血、鼻血、发热,以及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还有热病阴伤引起的心烦口渴,虚火上炎引起的咽喉肿痛,和阴虚内热引起的消渴,症见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
生地黄配乌梅
生地黄甘寒质润,具有清热养阴的功效;乌梅味酸性平,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
两药配伍,酸甘化阴,能增强养阴生津的功效。适用于治疗阴虚内热引起的消渴(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及暑热伤阴引起口渴多饮、心烦发热。
生地黄配墨旱莲
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墨旱莲具有滋阴泻热,凉血止血的功效。
两药配伍,能够增强清热养阴,凉血止血的功效。适用于治疗肺痨咳血及血热妄行引起的出血证。
组成方剂
清营汤
功能与主治: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适用于治疗热入营分证,可见发热夜晚加重、精神烦躁睡眠减少,以及时长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经常睁眼或闭眼,口渴或不渴,斑疹若隐若现,和舌色深红发干等。
青蒿鳖甲汤
功能与主治:养阴透热。适用于治疗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可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色红舌苔少等。
导赤散
功能与主治:清心利水养阴。适用于治疗心经火热证,可见心胸烦躁发热、口渴面部发红、想喝冷水,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转移到小肠,可见小便颜色深、排尿滞涩刺痛、舌色红等。
清胃散
功能与主治:清胃凉血。适用于治疗胃火牙痛,可见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牙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色红,舌苔黄等。
制成中成药
金莲清热颗粒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生津利咽,咳化痰。用于治疗感冒热毒壅盛证,症见高热口渴、咽干、咽痛、咳嗽、痰稠等;以及出现上述症状的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
脏连丸
功能与主治:清肠止血。用于治疗肠热便血、肛门灼热、痔疮肿痛等。
糖尿灵片
功能与主治:滋阴清热,生津止渴。用于治疗阴虚燥热所致的消渴病,症见口渴、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手足心胸烦躁发热等;以及出现上述症状的2型糖尿病患者。
维血宁颗粒(合剂)
功能与主治:滋阴养血,清热凉血。用于治疗阴虚血热所致的出血;以及出现上述症状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
养心定悸膏(口服液)
功能与主治:养血益气,复脉定悸。用于治疗气虚血少、心慌气短、心律不齐、睡觉时出汗但醒来又停止出汗、失眠,以及咽干舌燥、大便干结等。
药膳食疗
咽干、吞咽困难、反胃呕逆
麦门冬10克,生地黄15克,藕200克。
取麦门冬、生地黄、藕分别洗净切碎,一同加入锅中并加水适量,煎煮40分钟,去渣取汁。分顿服完。
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血晕等
鲜益母草汁10克,鲜生地黄汁40克,鲜藕汁40克,生姜汁2克,蜂蜜10克,粳米100克。
先用粳米煮粥。待米熟时,加入上述药汁及蜂蜜,煮成稀粥即成。温服。
适用于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血晕等、恶露不净,瘀血腹痛及吐血,衄血,咳血,便血。
消渴,心中烦热
生藕汁半盏,生地黄汁半盏。二味药汁相混合,温服,分3次服用。
吐血,呕血,衄血,血淋,血尿及一切血证
韭菜5千克,捣汁,生地黄25千克(切碎)浸泡在韭菜汁内,烈日下晒干,晒到生地黄黑烂、韭菜汁干;放入石臼内,捣数千下,捣成烂膏样无渣状,制成弹子大的丸。
每日早、晚各服2丸,白萝卜煎汤服下。
热淋,小便涩少
葡萄汁、藕汁、生地黄汁、蜂蜜等份,和匀,煎为稀汤,每次饭前服用。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生地黄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生地黄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脾虚进食减少、大便不成形、湿滞腹满的人忌服生地黄。胃虚进食减少、脾虚有湿的人慎服。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如果有生地黄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本品。
生地黄寒滑腻滞,所以脾虚进食减少、大便不成形、湿滞腹满的人忌服。胃虚进食减少、脾虚有湿的人慎服。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鉴别用药
生地黄与鲜地黄
两药都味苦、甘,性寒质润,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通便的功效。
主治温病热入营血引起的高热神昏、温毒发斑;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鼻血、便血、崩漏和斑疹紫黑;久病伤阴引起的骨热潮蒸(午后和夜间从骨骼内向外发出热气)、内热消渴(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及阴虚肠燥便秘等。
但生地黄质润,甘味重于苦味,清热力稍差,功效更擅于滋阴,多用于治疗阴虚血热、骨热潮蒸(午后和夜间从骨骼内向外发出热气)等。
鲜地黄多汁,苦味重于甘味,清热凉血生津的功效更好,热甚伤津者多用。
地黄与知母
两药都味苦甘性寒,具有清热养阴,生津润燥的功效,用于治疗热病心烦口渴、骨热潮蒸(午后和夜间从骨骼内向外发出热气)、肠燥便秘,以及阴虚引起的消渴(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
但生地黄属于清热凉血药,功效擅于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多用于治疗温热病热入营血、血热妄行引起的斑疹、吐血,或阴血不足兼血热等。
知母属于清热泻火药,功效擅长清肺胃气分实热,除烦止渴,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热病、高热烦渴;又具有清泻肺火,滋阴润肺的功效,能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痰黄黏稠,或阴虚燥咳、干咳少痰。
目录
简介
功效作用
使用方法
安全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