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
简介
具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本身既是中药又可当作食物。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有出血倾向的人、孕妇慎用,阴虚火旺、里有实热的人忌用,不宜与赤石脂同用
中药介绍
肉桂(Cassia Bark)取自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因外表颜色如肉色,而被称为“肉桂”。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引起的腰膝冷痛、阳痿宫冷,元阳亏虚、虚阳上浮引起的头晕、视物旋转,胸阳不振、寒邪内侵引起的胸痹心痛等。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既是⻝品⼜是药品的中药名单》,肉桂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即⻝药物质,在⺠间简称为“药⻝同源”),在限定使⽤范围和剂量内作为药食两用。
主要药性
味辛、甘,性大热。归肾、脾、心、肝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广西、广东。
多在秋季剥取,阴干。用时捣碎。以皮厚、油性大、香气浓者为佳。
性状特征
肉桂
呈槽状或卷筒状,长30~40厘米,宽或直径3~10厘米,厚0.2~0.8厘米。
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有不规则的细皱纹和横向突起的皮孔,有的可见灰白色的斑纹;内表面红棕色,略平坦,有细纵纹,划之显油痕。
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棕色而较粗糙,内层红棕色而油润,两层间有1条黄棕色的线纹。气香浓烈,味甜、辣。
储存方法
放在阴凉干燥处。
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汤液本草》:“补命门不足,益火消阴。”
《本草求真》:“大补命门相火,益阳治阴。凡沉寒痼冷、营卫风寒、阳虚自汗、腹中冷痛、咳逆结气、脾虚恶食、湿盛泄泻、血脉不通、胎衣不下、目赤肿痛,因寒因滞而得者,用此治无不效。。
功效作用
治疗功效
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主治病证
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痛经经闭。
作用分析
补火助阳
肉桂辛、甘、大热,入肾经,能“大补命门相火,益阳治阴”,是补火助阳的重要药物。
主要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引起的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肾虚作喘等。
引火归元
肉桂可以补火助阳,能使因下元虚衰所致上浮的虚阳回归“故里”,名曰“引火归元”。
用于治疗元阳亏虚、虚阳上浮引起的头晕、视物旋转、面部发红、虚喘、汗出、心慌、失眠、脉微弱。
散寒止痛
肉桂甘热助阳以补虚,辛热散寒以止痛,善于去痼冷沉寒。
用于治疗寒邪内侵或脾胃虚寒引起的脘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
温通经脉
肉桂辛散温通,能行气血、通经脉、散寒止痛,是治寒凝疼痛的常用药物。
适用于寒凝血滞引起的月经不调,痛经或经闭,胸阳不振、寒邪内侵引起的胸痹心痛等。
临床应用
肾阳虚证
虚阳上浮诸证
治元阳亏虚、虚阳上浮引起的头晕、视物旋转、面部发红、虚喘、脉微弱等,可与山茱萸、五味子、人参等同用。
寒凝诸痛
治胸阳不振、寒邪内侵引起的胸痹心痛,常与附子、干姜、川椒等同用。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肉桂具抗消化性溃疡、止泻、利胆、镇痛等药理作用。
使用方法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肉桂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药膳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肉桂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1~5克;研末冲服时,每次1~2克。还可以焗服,或入丸、散剂。
采自粗枝条或幼树干皮的肉桂传统称为官桂,作用较弱,用量可适当增加。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肉桂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粗皮。用时捣碎。
常见配伍
肉桂配附子
肉桂、附子均为温里药。肉桂能走能守,偏暖下焦而温肾阳,更使相火归元以摄无根之火;附子辛热燥烈,走而不守,是通行十二经的纯阳佳品,彻内彻外,能升能降,回阳救逆。
二药配伍,能温肾助阳、引火归元。适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引起的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等。
肉桂配黄连
肉桂辛温,蒸腾肾水,引火归元;黄连苦寒,清心降火。
二药合用,可使肾水上济于心,心火下降于肾,水火即济,火不扰神,则神安而得眠。适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心烦、失眠。
肉桂配大黄
肉桂辛甘大热,性体纯阳,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宣导百药;大黄大苦大寒,气味重浊,沉降不行,走而不守,攻积导滞,导热下行,泻火解毒,凉血行瘀。
二者配伍,一热一寒,相互制约,肉桂振奋脾阳用来制约大黄的苦寒之性,又以大黄的寒凉制约肉桂燥热的弊端,同时寒热相济,并调阴阳,共同发挥振脾阳、通大便的作用。适用于脾阳不足引起的大便不通。
肉桂配丁香
肉桂擅长壮肾阳、暖胞宫;丁香可以益命门、壮肾阳。二者都有辛温助阳的作用。
二者合用可以增强温肾助阳的效力,适用于肾阳不足引起的腰膝冷痛,阳痿宫冷等。
肉桂配当归
肉桂辛散温通,能行气血、温通经脉;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是补血的常用药物。
两药合用,可以温养冲任、活血调经,补阳和活血并举。适用于冲任虚寒、寒凝血滞引起的闭经、痛经等证。
组成方剂
地黄饮子
功能与主治:滋肾阳,补肾阴,开窍化痰。适用于下元虚衰、痰浊上泛引起的喑痱证,常见表现为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水,脚冷面红。
右归丸
功能与主治:温补肾阳,填精益髓。适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常见表现为身体怕冷、肢体偏凉,腰膝软弱,阳痿遗精,或阳衰无子,或饮食减少,大便不成形,或遗尿,舌淡苔白。
右归饮
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茱萸、肉桂、山药、枸杞子、附子、杜仲、甘草。
功能与主治:温补肾阳,填精补血。适用于肾阳不足证,常见表现为神疲乏力,胆小易受惊吓,腹痛,腰酸,手足不温,阳痿遗精,大便不成形,小便频多,舌淡苔薄者;或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
少腹逐瘀汤
功能与主治:活血祛瘀,温经止痛。适用于寒凝血瘀证,常见表现为小腹瘀血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小腹胀满,或经期腰酸、小腹作胀,或月经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有瘀块,或崩漏兼小腹疼痛等。
保元汤
药物组成:黄芪、人参、肉桂、甘草、生姜。
功能与主治:益气温阳。适用于虚损劳怯、元气不足证,常见表现为倦怠乏力、气不足、怕冷;以及小儿痘疮,阳虚顶陷,迟迟不能成脓。
制成中成药
复方皂矶丸
药物组成:海马、西洋参、皂矶、肉桂、核桃仁、大枣(去核)。
心宝丸
桂附地黄丸
功能与主治:温补肾阳。适用于肾阳不足引起的腰膝酸冷,肢体浮肿,小便不通畅或小便量多,痰饮喘咳,消渴。
痛经宝颗粒
功能与主治:温经化瘀,理气止痛。适用于寒凝气滞血瘀引起的妇女痛经,小腹冷痛,月经不调,经色暗淡。
桂附理中丸
功能与主治:补肾助阳,温中健脾。适用于肾阳衰弱,脾胃虚寒,胃脘部、腹部冷痛,呕吐腹泻,四肢冰凉。
药膳食疗
畏寒肢冷,腰膝酸软
肉桂3克,粳米50克,红糖适量。
先将肉桂煎取浓汁去渣,再用粳米煮粥,待粥煮沸后,调入肉桂汁及红糖,同煮为粥。或用肉桂末1~2克,调入粥内同煮服食。一般以3~5天为一个疗程,早、晚温热服食。
小儿遗尿
肉桂末适量,雄鸡肝1具,等分捣烂,丸如绿豆大。
温汤送下,每日服用3次。
产后腹痛
肉桂末适量。
温酒送服约1克,每日3次。
心腹冷痛,胸痹,饮食不下
肉桂末50克,粳米200克。
将米淘净,煮粥至半熟,加入肉桂末调和,空腹服,每日1次。
脘腹冷痛,喜温喜按
公鸡去皮及内脏,洗净切块,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放入上述药材,加入适量葱、酱油、食盐,以小火炖烂,撒入少量胡椒面。酌量吃鸡肉饮汤。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肉桂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肉桂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肉桂不宜与赤石脂同用,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有出血倾向的人、孕妇慎用。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肉桂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肉桂不宜与赤石脂同用。如果您正在服用赤石脂或其他药物,请务必提前告知医生。
阴虚火旺、里有实热的人忌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不良反应
肉桂含桂皮油、桂皮醛等成分,有动物实验证明大剂量使用时出现毒性反应。毒性反应的主要表现为轻则恶心呕吐、头晕,重则血压下降、动失调、痉挛、呼吸急促、腹痛腹泻等,甚至死亡。
有关肉桂成方制剂不良反应的研究表明,其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感官系统。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损害, 涉及循环、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常与其药物配伍复杂程度及毒性成分含量有关,某些不良反应呈隐性表现常伴随蓄积性的肝肾损伤,病情严重者可导致全身多系统损害。
鉴别用药
肉桂、附子与干姜
干姜主入脾胃,擅长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而止呕。还可以温肺化饮,用于治疗肺寒痰饮咳喘。
肉桂还能引火归元、温通经脉,用于治疗虚阳上浮、胸痹、阴疽、闭经、痛经等。
附子回阳救逆的作用更强,常与干姜配伍使用,用于治疗亡阳证。
肉桂、附子味甘而大热,散寒止痛的作用较强,善于治疗严重的脘腹冷痛以及寒湿痹痛证,二者又能补火助阳,用于治疗肾阳虚证以及脾肾阳虚证。
肉桂与桂枝
两者都来源于肉桂这一植物,均味辛、甘,性温,能散寒止痛、温经通脉,用于治疗寒邪凝滞引起的胸痹心痛、胃寒冷痛、血寒经闭痛经、产后腹痛、风湿痹痛等痛证。
肉桂擅长温里寒,是治疗里寒证的佳品;又能补火助阳、引火归元,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引起的阳痿宫冷,下元虚衰、虚阳上浮引起的虚喘、眩晕、面红等。
桂枝善于散表寒,用于治疗风寒表证;又能助阳化气,用于治疗心悸、痰饮、水肿等。
药食同源
肉桂既是中药又是食品,在限定使用范围和剂量内作为药食两用,可熬粥、炖汤、代茶饮等,日常用途广泛。
特点介绍
肉桂药食两用性质的双重性决定了其用途的多样性,其使用根据不同用途有所区别。
肉桂作为食品使用时,它的用法用量可能与作为药品使用时有所不同。
比如,药用时可以生用,其使用量严格按照组方的要求,不可随意增加或减少。
而作为食品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烹饪方式(如熬粥、炖汤、代茶饮、泡酒等),而其使用量也可根据个人的需要或增或减。食用药膳前应先咨询专业医师。
吃法用量
肉桂作为中药时,成⼈每天⽤量为1~5克。
肉桂作为食物时,适量食用,可熬粥、炖汤、代茶饮、泡酒,也可做食品添加剂和调味品使用。肉桂在调味品中也称为“桂皮”。
药膳应用
粥类
肉桂粥
材料:肉桂3克,干姜6克,粳米100克,红糖适量。
做法:先将肉桂、干姜煎取浓汁备用,再将粳米用清水熬成粥,粥将熟时加入桂姜汁和红糖,稍煮即可。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汤类
羊肉肉桂汤
材料:羊肉150克,肉桂5克,生姜,大枣,料酒,食盐,食用油。
做法:将羊肉洗净,切成块,加入料酒、食用油及食盐少许,拌匀腌渍;将肉桂、生姜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煎煮,去渣,加入羊肉、大枣,煲至肉烂熟时,加入食盐调味,即可食肉喝汤。
功效:温脾散寒。
茶类
肉桂红糖茶
材料:肉桂、高良姜各5克,红糖适量。
做法:上述材料水煎去渣,分两次温服。
功效:散寒止痛。
酒类
肉桂酒
材料:肉桂15克,黄芪30克,白酒1000毫升。
做法:将肉桂、黄芪洗净,焙干,研成细末,过40目筛,放入酒瓶,密封浸泡15天,即可开封备用。
功效:温肾补气,散寒止痛。
归桂酒
材料:肉桂30克,当归50克,黄酒1000毫升。
做法:以上2味,共捣为细末,用白纱布袋包好,放在干净的容器中,用黄酒浸泡7天,去掉药袋,过滤备用。
功效:调经,温中。
营养成分
含氨基酸,钙、铜、铁、镁、锌、磷、硒等。
食用注意
有出血倾向的人以及孕妇慎用;婴幼儿以及老年人不宜长期大量服用。
根据中医九种体质学说,阳虚体质人群更为合适,不适宜湿热体质人群。
不宜与赤石脂同用。
目录
简介
功效作用
使用方法
安全用药
药食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