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秦艽
简介
具有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有秦艽过敏史的人禁用
中药介绍
秦艽(Largeleaf Gentian Root)为龙胆科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茎秦艽或小秦艽的干燥根。因为其主要生长于陕西省内的中部平原地区,根呈现出相互交纠,左右旋转,错综如织的螺纹,所以称其为“秦艽”。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骨蒸潮热、疳积发热等疾病。
主要药性
味辛、苦,性平。归胃、肝、胆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甘肃、青海、内蒙古、陕西、山西。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秦艽及麻花艽晒软,堆置“发汗”至表面呈红黄色或灰黄色时,摊开晒干,或不经“发汗”直接晒干;小秦艽趁鲜时搓去黑皮,晒干。切厚片。以色棕黄、气味浓厚者为佳。
性状特征
秦艽
秦艽呈类圆柱形,表面黄棕色或灰黄色,有纵向或扭曲的纵皱纹。皮部黄色或棕黄色,木部黄色。
麻花艽呈类圆锥形,多由数个小根纠聚而膨大。表面棕褐色,粗糙,有裂隙呈网状孔纹。断面多呈枯朽状。
小秦艽呈类圆锥形或类圆柱形。表面棕黄色。断面黄白色。
粗茎秦艽呈类圆锥形或类圆柱形。表面黄棕色或暗棕色。外皮松泡。
秦艽饮片
秦艽饮片是秦艽的炮制品。外表皮黄棕色、灰黄色或棕褐色,粗糙,有扭曲纵纹或网状孔纹。
切面皮部黄色或棕黄色,木部黄色,有的中心呈枯朽状,有的饮片有裂隙。
储存方法
置于通风干燥的地方。
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
《名医别录》:“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
《本草纲目》:“手足不遂,黄疸,烦渴之病须之,取其祛阳明之湿热也。阳明有湿,则身体酸疼烦热,有热则日晡潮热骨蒸。。
功效作用
治疗功效
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
主治病证
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湿热黄疸,骨蒸潮热,小儿疳积发热。
作用分析
祛风湿
秦艽具有祛风湿的作用,能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
还能祛风邪,舒筋络,可以用于治疗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四肢拘紧挛急,舌强不语等。
清湿热
秦艽性苦,又归属肝胆经,能清肝胆湿热而退黄,可以用于治疗湿热黄疸。
止痹痛
秦艽具有止痹痛的作用,对于风湿导致的骨节酸痛具有治疗效果。
退虚热
秦艽具有退虚热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骨蒸潮热,小儿疳积发热。
临床应用
痹证
治疗风湿热痹,常与黄柏延胡索川牛膝等同用。
治疗风寒湿痹,常与肉桂、细辛桂枝等同用。
湿热黄疸
单用为末服用,或与茵陈、栀子、大黄等同用。
骨蒸潮热,疳积发热
治疗骨蒸日晡潮热,常与青蒿鳖甲知母等同用。
治疗小儿疳积发热,常与薄荷、炙甘草等同用。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秦艽有抗炎、镇痛、降压和保肝等药理作用。
使用方法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秦艽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秦艽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3~10克。
可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常见配伍
秦艽配鳖甲
二药都有退蒸除热作用。秦艽为风药中之润剂,退虚热、除骨蒸在于辛散宣清;鳖甲退虚热在于滋阴清热。
二者配合,补清共用,共同养阴、透肌、退热,适用于虚劳潮热、骨蒸盗汗等症。
秦艽配地骨皮
二药皆能清热除蒸,但秦艽偏于清蕴藏隐伏的热邪;地骨皮偏于凉血滋阴,清阴分之热。
二者相配,清热除蒸效果更佳,适用于温病余邪不尽,邪伏阴分,骨蒸潮热。
秦艽配络石藤
二者均有祛风胜湿,通络止痛和清热的功效。
两药配伍,常用来治疗风湿热痹,四肢拘急,麻木等。
秦艽配天麻
秦艽可以祛风胜湿,通络止痛;天麻能祛外风,通经活络。
两药相须为用,有祛风除痹,通络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风湿痹证,关节疼痛及中风手足不遂或麻木等。
秦艽配茵陈
二药皆能清热利湿退黄疸,且茵陈为治黄疸要药。
两药相配,利湿退黄的作用更强,适用于湿热黄疸,小便不利。
组成方剂
大秦艽汤
药物组成:秦艽、羌活独活白芷防风细辛当归白芍、熟地、川芎白术茯苓黄芩石膏、生地、甘草
功能与主治:疏风清热,养血活血。适用于风邪初中经络。口眼歪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
秦艽鳖甲散
药物组成:秦艽、鳖甲、知母、当归、柴胡、地骨皮、青蒿乌梅
功能与主治:滋阴养血,清热除蒸。用于治疗阴亏血虚,风邪传里化热之风劳病。症见骨蒸盗汗,肌肉消瘦,唇红颊赤,口干咽燥,午后潮热,咳嗽,困倦。
秦艽散
药物组成:秦艽、甘草、薄荷。
功能与主治:退热除蒸。用于治疗骨蒸潮热,减食,消瘦。
秦艽天麻汤
药物组成:秦艽、天麻、羌活、陈皮、当归、川芎、桑枝、炙甘草、生姜。
功能与主治:祛风,活络,止痛。用于治疗肩背臂膀痛。
制成中成药
痛风定胶囊
药物组成:秦艽、黄柏川牛膝延胡索赤芍泽泻车前子土茯苓
功能与主治:清热祛湿,活血通络定痛。用于湿热瘀阻所致的痹病,症见关节红肿热痛,伴有发热,汗出不解,口渴心烦,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痛风见上述证候者。
强肝糖浆(丸)
药物组成:秦艽、茵陈、板蓝根、当归、白芍、丹参郁金、生黄芪党参、泽泻、黄精地黄、山药、山楂、六神曲、甘草。
功能与主治:健脾疏肝,清利湿热,益气养血。用于肝郁脾虚、湿热蕴结所致的两胁胀痛、乏力、脘痞腹胀、面色无华、腰膝酸软;慢性肝炎见上述证候者。
追风透骨丸
药物组成:秦艽、制川乌、白芷、制草乌香附、甘草、白术、没药、川芎、乳香地龙、当归、茯苓、赤小豆、羌活、天麻、赤芍、制天南星桂枝甘松、朱砂、麻黄、细辛、防风。
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散寒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肢节疼痛,肢体麻木。
风湿液
药物组成:秦艽、桑寄生牛膝鹿角胶﹑鳖甲胶、羌活、独活、防风、当归、白芍、川芎、红花、白术、红曲、木瓜、甘草。
功能与主治:补益肝肾,养血通络,祛风除湿。用于肝肾血亏、风寒湿邪所致的痹病,症见骨节疼痛、四肢麻木;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见上述证候者。
祛痹舒肩丸
药物组成:秦艽、威灵仙、桂枝、羌活、地龙、黄芪、黄精、当归、淫羊藿巴戟天骨碎补三七、延胡索(醋)、夏天无
功能与主治:祛风寒,强筋骨,益气血,止痹痛。用于风寒湿闭阻、气血不足、肝肾亏虚所致的肩痹,症见肩部疼痛,日轻夜重,局部怕冷,遇热痛缓,肩部肌肉萎缩;肩周炎见上述证候者。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秦艽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秦艽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有秦艽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秦艽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鉴别用药
秦艽与独活
二药均能祛风湿,止痹痛,为治疗风湿痹痛的常用药。
秦艽虽为风药,质地滋润,无苦燥伤阴之弊,性微寒,能祛风清热,尤适宜于热痹,关节红肿热痛者;秦艽还能退虚热,除湿热,用于骨蒸潮热,小儿疳积发热,湿热黄疸等。
独活辛苦而温,为祛风除湿散寒要药,以肝肾膀胱为主,且性温而燥,尤适用于风寒湿痹寒湿较重者;独活又能祛风解表,散寒止痛,可用于风寒挟湿表证、少阴伏风头痛、风火牙痛等。
秦艽与防风
两者均为风药中之润药,均能祛风胜湿止痛,用于风湿痹病,肢节疼痛,筋脉挛急等。
秦艽味辛苦,性平,还能通经络,清热除蒸退黄,可用于治疗风中经络,手足不遂,骨蒸潮热,湿热黄疸,小儿疳积发热等。
防风为辛甘微温,以辛散解表为主,主治外感表证、风疹瘙痒;又能治疗一切风邪,用治破伤风等。
秦艽与威灵仙
两者同为祛风湿药,均能祛风湿,止痹痛,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
秦艽性平而偏凉能清热,质地滋润﹐祛风不燥﹐故治疗风湿偏热者;秦艽还能清热退蒸,治疗骨蒸劳热及湿热黄疸等。
威灵仙性温而善走窜,故治疗风湿偏寒证之疼痛明显或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者较好。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简介
功效作用
使用方法
安全用药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