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牛蒡
简介
牛蒡子宣肺透疹,利咽;牛蒡根散风热,消肿毒;牛蒡茎叶祛风清热,消肿解毒
牛蒡是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其中,牛蒡子和牛蒡根还可应用于保健食品中
气虚大便稀者慎用牛蒡子;有牛蒡子、牛蒡根、牛蒡茎叶过敏史的人群禁止使用
中药介绍
牛蒡子
牛蒡子(Great Burdock Achene)取自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
用于治疗风热感冒,麻疹,风疹等。
牛蒡根
牛蒡根(Burdock Root)取自菊科牛蒡属植物牛蒡的根。
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咳嗽等。
牛蒡茎叶
牛蒡茎叶(Burdock Stem and Leaf)取自菊科牛蒡属植物牛蒡的茎和叶。
用于治疗风热头痛,心烦口干,咽喉肿痛等。
主要药性
牛蒡子味辛、苦,性寒。归肺、胃经。
牛蒡根味苦、微甘,性凉。归肺、心经。
牛蒡茎叶味苦、微甘,性凉。归肺、胃经。
产地选材
牛蒡子
主产于河北、吉林、辽宁、浙江等地。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以粒大、饱满、色灰褐者为佳。
牛蒡根
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浙江等地。
10月间采挖2年以上的根,晒干。
牛蒡茎叶
产于河北、新疆等地。
6~9月采收,晒干或鲜用。
性状特征
牛蒡子
本品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
表面呈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果皮较硬,富含油性。
气味微弱。味苦,有轻微的辛味,而且稍有麻舌感。
炒牛蒡子
炒牛蒡子是牛蒡子的炮制品。
本品形如牛蒡子,略鼓起。色泽加深,呈深灰色,微有光泽和香气。
牛蒡根
本品呈纺锤形,具有肉质,形态直立。皮部呈黑褐色,有皱纹,内部呈黄白色。味微苦而有黏性。
牛蒡茎叶
本品呈大小长短不一的宽丝状。上面呈绿色或暗绿色,下面密集覆盖灰白色短绒毛。
储存方法
牛蒡子放置干燥容器内,密闭,干燥处。防蛀。
牛蒡根放置阴凉干燥处。
牛蒡茎叶放置通风干燥处。
古籍记载
《药性论》:“(牛蒡子)除诸风……利腰脚……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
《名医别录》:“(牛蒡根)主伤寒寒热,汗出,中风,面肿,消渴,热中,逐水。久服轻身耐老。”
《药性论》:“(牛蒡)茎叶取汁,夏月多浴,去皮间习习如虫行风。。
功效作用
治疗功效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
牛蒡根:散风热,消肿毒。
牛蒡茎叶:祛风清热,消肿解毒。
主治病证
牛蒡子: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
牛蒡根: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咳嗽,热毒面肿,咽喉肿痛,齿龈肿痛,风湿痹痛,癥瘕积块,痈疖恶疮,痔疮脱肛等。
牛蒡茎叶:用于治疗风热头痛,心烦口干,咽喉肿痛,痈肿,皮肤风痒。
作用分析
牛蒡子
疏散风热
牛蒡子味辛,能宣散邪气;味苦性寒,能清热;入肺经,能疏散风热。虽然发散的药力不及薄荷等药,但本品更擅长宣通肺气,祛痰,清利咽喉。
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症见咽喉红肿疼痛,或咳嗽痰多,咳痰不顺畅。
宣肺透疹
牛蒡子能够清泄并向外透散邪气,既可疏散风热,又可使疹毒向外透发。
能够治疗麻疹初起,疹出不顺畅;还可治疗风疹、湿疹等,具有疏散风邪,止痒的作用。
解毒利咽
牛蒡子还擅长清热解毒,利咽消肿,能用于治疗热毒邪气引发的咽喉疼痛、痄腮、痈肿疮毒等。
本品药性滑利,还有滑肠通便的作用,也可用于治疗上述热毒引发的病症兼有便秘者。
牛蒡根
散风热
牛蒡根味苦,性凉,主要入肺经,可以疏散侵袭肌表的外邪,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引起的头痛、咳嗽等。
消肿毒
牛蒡根味苦,具有清热的作用,还可以解毒,消肿止痛,用于治疗热毒等引起的面部肿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痈疽疖肿,恶疮,痔疮脱肛等。
本品可治疗风寒湿邪引起的肢体筋脉麻木疼痛、活动功能受限等。
本品还可以消散结块,用于治疗癥瘕积块,症见腹部出现有形或无形的积块,伴有胀痛的感觉。
牛蒡茎叶
祛风清热
牛蒡茎叶味苦,性凉,具有祛风清热的作用,可治疗外感风热之邪引起的头痛,心烦口干,咽喉肿痛,皮肤风痒等。
消肿解毒
本品还有消肿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类痈肿,比如乳痈(即乳房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乳腺炎,症见乳房红肿疼痛,乳汁排出不畅)等。
临床应用
牛蒡子
风热表证,温病初起
治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表现为发热,咽喉肿痛等,常配伍金银花连翘、薄荷、桔梗等。
治风热引起的咳嗽,痰多,咳痰不顺畅,可配伍桑叶、桔梗、前胡等。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治麻疹初起,出疹不顺畅,或透疹后再次出疹,可配伍薄荷、蝉蜕、柽柳、葛根荆芥等。
治风疹湿疹,皮肤瘙痒,可配伍荆芥、蝉蜕、苍术防风、生地黄等。
咽喉肿痛,痈肿疮毒,痄腮,丹毒
治风热、火热之邪引起的皮肤表面红肿热痛,兼有便秘者,可配伍栀子、连翘、薄荷、大黄芒硝等。
治热毒引起的痄腮(即流行性腮腺炎),喉痹(相当于急慢性咽炎)等,可配伍玄参黄芩、黄连、板蓝根、金银花、连翘等。
治乳痈肿痛,乳汁排出不畅者,可配伍金银花、栀子、瓜蒌等。
治风热之邪引起的咽喉肿痛,可配伍蝉蜕、薄荷等。
治体内火热邪毒旺盛引起的咽喉肿痛,可配伍板蓝根、山豆根等。
牛蒡根
时气余热不退
治外感时气(与四季气候有关的病邪,相当于季节性流行疾病),症见发热,余热不退,烦躁口渴,四肢无力,食欲减退,进食减少,可单用牛蒡根绞取汁液服用。
邪热攻心
治邪热攻心,症见烦躁,精神恍惚,可单用牛蒡根捣汁,饭后服用。
头面肿痛
治感受热毒、风邪引起的手足、头面红肿,触摸疼痛,可单用牛蒡根洗净研烂,用酒熬成膏状,摊在纸上,贴敷于肿痛处。
小儿咽肿
治小儿咽喉肿痛,可单用牛蒡根捣汁服用,小口慢慢咽下。
牙龈肿痛
治热毒、风邪向上攻冲头面部引起的牙龈肿痛难忍,可单用牛蒡根捣汁,与盐花一起放入银器中熬成膏,使用时涂抹于牙龈处。
项下瘿病
治项下瘿病,症见颈前喉结两旁出现肿块,相当于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瘤甲状腺疾病,可单用牛蒡根煎汁服用,或研末,做成蜜丸服用。
老人风湿久痹
治老年人感受风寒湿邪,引起肢体筋骨麻木,拘谨疼痛,活动障碍,且长久未愈,可用牛蒡根配伍生地黄、大豆,在酒中浸泡后服用。
疮肿
治疮疡肿痛,可单用牛蒡根洗净,煮烂,再与米一起煮粥食用。
牛蒡茎叶
头风,脑掣痛
治头风,以及头部抽掣跳痛不止者,可用牛蒡茎叶捣取浓汁,配伍无灰酒、盐花,煎煮成黏稠的膏剂,用以按摩痛处。
喉痹
治喉痹,症见咽部红肿疼痛,或咽干,有异物感,或咽痒不适,吞咽困难甚至无法饮水,可用生牛蒡茎叶,涂于喉部。
小便不通
治小便不通,脐腹部拘紧疼痛,可用牛蒡茎叶汁、生地黄汁、蜂蜜,加水煎煮,再调入滑石末服用。
急性乳腺炎
治急性乳腺炎,可用适量新鲜的牛蒡叶,捣烂外敷患处。
横痃
治横痃,相当于性病引起的腹股沟淋巴结炎,可用牛蒡叶捣成汁外涂于患处;或用新鲜的牛蒡叶煎汤服用。
疖肿
治疖肿,可用新鲜的牛蒡叶,与研成细末的芒硝混合,调匀成糊状,摊敷于患处。
白屑
治白屑,即以头皮脱白屑为主的疾病,相当于干性脂溢性皮炎,可用牛蒡茎叶捣烂绞取汁液,随后熬煮至稍浓稠,睡前涂于头部,晨起后再用皂荚汤清洗掉。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牛蒡子具有抗病原微生物、调节免疫、降血糖、解热、利尿、镇静、镇痛等药理作用。
牛蒡根具有降血糖、抗氧化、抑菌、保肝、抗突变、免疫调节、抗炎、抗真菌等药理作用。
使用方法
牛蒡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药膳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牛蒡子
牛蒡子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6~12克。入煎剂宜打碎。
本品多炒用,可降低其寒性,使苦寒、滑肠的药性稍减弱。
外用适量,可煎水含漱。
牛蒡根
牛蒡根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6~15克。
本品还可以捣成汁饮用,或研末,或以酒浸泡之后服用。
外用适量,可以捣碎外敷;或熬膏涂抹;或煎水外洗患处。
牛蒡茎叶
牛蒡茎叶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10~15克。鲜品用量加倍。
本品还可以捣成汁内服;或捣烂,绞取汁液,熬膏外用于患处。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牛蒡子
取原药材,去除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炒牛蒡子:取干净的牛蒡子,放在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炒至略微鼓起,微有香气,断面呈浅黄色。用时捣碎。
牛蒡根
去除杂质,洗净,以定量的水或者其他溶液浸润药材,使水分缓缓进入药材内部,直至药材完全吸收水分,切成厚片,晒干。
牛蒡茎叶
取原药材,去除杂质,喷淋定量的水或其他溶液,使水分缓缓进入药材内部,切宽丝,干燥。
常见配伍
牛蒡子配桔梗
牛蒡子擅长疏散风热,宣通肺气,清利咽喉;桔梗擅长宣通肺气,利咽开音,祛痰止咳。
二者配伍,共同发挥疏散风热,宣肺利咽,祛痰止咳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引起的咽喉肿痛,咳嗽,咳痰不顺畅等。
牛蒡子配连翘
牛蒡子能够疏散风热,解毒消肿;连翘擅长清热解毒,消除痈肿,疏散结块,疏散风热。
二者配伍,疏散风热,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的作用增强,常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以及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疮疡等。
牛蒡子配白芷
牛蒡子能清热解毒消肿;白芷能消肿排脓。
二者配伍,能增强解毒消肿排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疮痈肿痛,或脓已成但尚未破溃等。
组成方剂
因牛蒡根、牛蒡茎叶组成的方剂较少,故以下以牛蒡子为例进行相关方剂介绍。
银翘散
药物组成:牛蒡子、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穗淡豆豉、苦桔梗、竹叶、生甘草
功能与主治: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适用于治疗温病初起,表现为发热,微微怕冷,无汗,或汗出不顺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等。
消风散
药物组成:牛蒡子、荆芥防风蝉蜕苍术苦参石膏知母当归、胡麻、生地、木通、甘草。
功能与主治:疏散风邪,祛除湿邪,清热养血。适用于治疗风疹、湿疹,表现为皮肤瘙痒,疹出色红,或疹子遍身呈片状、斑点状分布,抓破后渗水等。
普济消毒饮
药物组成:牛蒡子、黄芩、黄连、陈皮、生甘草、玄参、柴胡、桔梗、连翘、板蓝根、马勃、薄荷、僵蚕升麻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疏风散邪。适用于治疗大头瘟,表现为发热怕冷,头面红肿热痛,眼睛睁不开,咽喉不适,舌燥口渴等。
制成中成药
因牛蒡根、牛蒡茎叶组成的中成药较少,故以下以牛蒡子为例进行相关中成药介绍。
羚羊感冒胶囊(片)
药物组成:羚羊角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荆芥、淡豆豉、桔梗、淡竹叶、薄荷素油、甘草。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表。适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症见发热,怕风,头痛头晕,咳嗽,胸闷,咽喉肿痛等。
小儿清咽颗粒
药物组成:炒牛蒡子、玄参、蒲公英、连翘、薄荷、蝉蜕、板蓝根、青黛牡丹皮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表,解毒利咽。适用于治疗小儿外感风热引起的感冒,症见发热,头痛,咳嗽,声音嘶哑,咽喉肿痛等。
清肺消炎丸
药物组成:牛蒡子、麻黄、石膏、地龙苦杏仁葶苈子、人工牛黄、羚羊角。
功能与主治:清肺化痰,止咳平喘。适用于治疗痰热阻滞肺部,症见咳嗽气喘,胸部及胁肋部胀痛,咳吐黄稠痰;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部感染的患者,见上述证候亦可选择本药进行治疗。
药膳食疗
红眼病,见风流泪,眼屎多、黄稠,白眼球发红肿胀
菊花10克,牛蒡子5克。
牛蒡子略炒成焦黄色,研细末,与菊花装入纱布袋中,开水冲泡,10分钟后代茶饮用。
口腔溃疡较多,或满口糜烂,灼热疼痛
牛蒡子200克,用小火炒至微鼓起,呈微黄色并略有香气,取出放凉,研成细末。
每次服用5克,开水冲泡,代茶饮。每日2次。
外感风热,发热怕风,胸胁胀痛,烦躁不安
薏苡仁30克,葱白4茎,豆豉10克,牛蒡根(切)30克,薄荷6克。
先将葱白、豆豉、牛蒡根、薄荷放入砂锅,加水煎煮30分钟,去渣留汤液待用;再将薏苡仁倒入砂锅,加水煮粥,粥熟时,兑入药液搅匀即可食用。
邪伤肺卫引起的水痘、痄腮
取牛蒡根榨汁约50毫升,粳米50克。
用粳米煮粥,即将煮熟时放入牛蒡根汁,搅匀即可。空腹时趁温热服用,每日服用1~2次。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牛蒡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牛蒡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本品应按照医生叮嘱的剂量和疗程使用,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牛蒡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牛蒡子性寒,滑肠通便,气虚大便稀者慎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不良反应
目前,暂无权威资料证实使用牛蒡子、牛蒡根、牛蒡茎叶会引起明确的不良反应,如需用药,建议先咨询医生,不宜擅自使用。
鉴别用药
牛蒡子与炒牛蒡子
炒牛蒡子是牛蒡子的炮制品。
牛蒡子生用寒性较强,擅长疏散风热、解毒散结,多用于治疗风温初起,热毒太盛导致的痄腮丹毒、痈肿疮疡等。
经过炮制后的炒牛蒡子寒性减轻,能避免伤及脾胃之气,而且气味香,宣散作用更强,擅长解毒透疹、利咽散结、化痰止咳,多用于治疗麻疹不透、咽喉肿痛、风热咳嗽等。
牛蒡子与薄荷
两者均属于辛凉解表药,均有疏散风热、通利咽喉、透发疹子的功效,常合用治疗外感风热表证、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咽喉肿痛等。
牛蒡子性味苦寒,主入肺、胃经,清热解毒疗效较强,可用于治疗热毒壅滞于头面、颈项导致的诸多病证,如大头瘟、痄腮、咽喉肿痛等;还可通行二便,可用于治疗体内热毒积聚,兼有大便干结者。
薄荷性味辛凉,主入肺、肝经,除了能宣透肺经风热之邪,还能宣散肝经风热,可治疗肝经风热向上攻冲头目引起的头痛、眼睛发红等;薄荷还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可治疗肝气郁滞,胸闷不舒,胁肋胀痛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简介
功效作用
使用方法
安全用药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