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小儿肠套叠
概述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临床上常见的是急性肠套叠,慢性肠套叠一般为继发性。急性肠套叠最多见于婴儿期,以4~10个月婴儿多见,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男女之比为2~3:1。肠套叠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末夏初发病率最高,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及病毒感染有关。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占婴儿肠梗阻的首位。
病因
1.急性肠套叠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饮食改变  生后4~10个月,为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
(2)回盲部解剖因素  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婴儿90%回肠瓣呈唇样凸入盲肠,长达1厘米以上,加上该区淋巴组织丰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肿、肥厚,肠蠕动易将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牵拉肠管形成套叠。
(3)病毒感染  系列研究报道急性肠套叠与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有关。
(4)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  由于各种食物、炎症、腹泻、细菌毒素等刺激肠道产生痉挛,使肠蠕动功能节律紊乱或逆蠕动而引起肠套叠。
(5)遗传因素  有些肠套叠患者有家族发病史。
(6)先天性肠管畸形和其他器质性疾病  如梅克尔憩室、先天性肠重复畸形等都会成为急性肠套叠的诱因。
2.慢性复发性肠套叠
多见于年长儿及成人,其发生原因常与肠道存在气质型病变而引起的继发性套叠,肠管器质病变常见有肠息肉、憩室、重复畸形、紫癜血肿、肿瘤及结核等。
小儿肠套叠征兆有哪些
小儿肠套叠的三大典型症状是腹痛、血便和腹部肿块。此外还有呕吐、高热等其他症状,根据病程长短主要分为急性肠套叠和慢性肠套叠两型。
1.急性肠套叠:
(1)腹痛:患儿突发剧烈的有规律的阵发性绞痛,患儿常出现哭闹不安、感膝缩腹、面色苍白。
(2)呕吐:初为反射性,含未消化食物,晚期可吐粪便样液体。
(3)血便:患儿最初几小时大便可正常,以后大便少。很大部分病例发病后排出果酱样黏液血便。
(4)腹部包块:常可在患儿右上腹季肋下可触及腊肠样肿块。
(5)全身情况:患儿早期一般情况尚好,随着病情加重,常有高热、昏迷及休克等症状。
2.慢性肠套叠:一般缺乏特异性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不痛时腹部平坦、柔软、无包块。当套入的肠管过多引起肠梗阻时可以出现恶心、呕吐、腹膜炎等症状。
小儿如有上述不适症状,尽快到医院就诊,根据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
症状
小儿肠套叠分为婴儿肠套叠(1岁以内者)和儿童肠套叠,临床上以前者多见。
1.婴儿肠套叠
为原发性肠套叠,临床特点如下:
(1)阵发性哭吵  常见既往健康肥胖的婴儿,突然出现阵发性有规律的哭闹,持续约10~20分钟,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表现,然后有5~10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暂时安静,如此反复发作。此种阵发性哭闹与肠蠕动间期相一致,由于肠蠕动将套入肠段向前推进,肠系膜被牵拉,肠套叠鞘部产生强烈收缩而引起的剧烈疼痛,当蠕动波过后,患儿即转为安静。肠套叠晚期合并肠坏死和腹膜炎后,患儿表现萎靡不振,反应低下。
(2)呕吐  初为奶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以后转为胆汁样物,1~2天后转为带臭味的肠内容物,提示病情严重。
(3)腹部包块  在2次哭闹的间歇期检查腹部,可在右上腹肝下触及腊肠样、稍活动并有轻压痛的包块,右下腹一般有空虚感,肿块可沿结肠移动,严重者可在肛门指诊时,在直肠内触到子宫颈样肿物,即为套叠头部。
(4)果酱样血便  婴儿肠套叠发生血便者达80%以上,为首要症状就诊,多在发病后6~12小时排血便,早者在发病后3~4小时即可出现,为稀薄黏液或胶冻样果酱色血便,数小时后可重复排出。
(5)肛门指诊  有重要临床价值,有些来诊较早患儿,虽无血便排出,但通过肛门指诊可发现直肠内有黏液血便,对诊断肠套叠极有价值。
(6)全身状况  依就诊早晚而异,早期除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外,营养状况良好。晚期患儿可有脱水,电解质紊乱,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反应迟钝。发生肠坏死时,有腹膜炎表现,可出现中毒性休克等症状。
2.儿童肠套叠
儿童肠套叠临床症状与婴儿肠套叠相比较,症状不典型。起病较为缓慢,多表现为不完全性肠梗阻,肠坏死发生时间相对比较晚。患儿也有阵发性腹痛,但发作间歇期较婴儿为长,呕吐较少见。拒统计儿童肠套叠发生便血者只有40%左右,而且便血往往在套叠后几天才出现,或者仅在肛门指诊时指套上有少许血迹。儿童较合作时,腹部查体多能触及腊肠型包块。很少有严重脱水及休克表现。
检查
1.腹部超声
为常用检查方法,可以通过肠套叠的特征性影像协助临床确定诊断。在肠套叠横断面上显示为“同心圆”或“靶环”征,纵切面上,呈“套筒”征。
2.空气灌肠
在空气灌肠前先作腹部正侧位全面透视检查,观察肠内充气及分布情况。注气后可见在套叠顶端有致密软组织肿块呈半圆形,向结肠内突出,气体前端形成明显杯口影,有时可见部分气体进入鞘部形成不同程度钳状阴影。诊断明确的同时也可加压进行复位治疗。
诊断
当患儿出现阵发性哭闹不安、呕吐、果酱样血便,腹部检查触到腊肠样包块时,即可确定诊断。但临床有10%~15%病例,来院就诊时缺乏急性肠套叠的典型表现,或只有其中1~2个症状,此时应仔细检查腹部是否可触及包块,右下腹是否有空虚感,肛门指诊观察指套上是否有果酱样黏液便,以便进一步确诊。必要时做腹部超声等辅助检查,协助诊断。
小儿肠套叠怎么判断
小儿肠套叠可以通过临床表现,比如果酱样黏液血便,辅助检查,腹部B超,腹平片等方法诊断。
1.临床表现,腹痛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年幼的患儿可出现剧烈的哭闹,屈膝缩腹,面色苍白。同时伴有呕吐、血便、腹部包块,呕吐可含有乳块和食物残渣,后期出现粪便样液体,出现果酱样黏液血便。
随着病情延长,可出现肠坏死,表现为全身的症状,比如嗜睡、高热等。
2.辅助检查,常用的是腹部B超检查,可在肠套叠位置发现同心圆或者靶环状的肿块。也可选择腹平片。
怀疑孩子有肠套叠的情况,及时到医院就诊,发病早期医生可进行灌肠治疗。
治疗
小儿急性肠套叠分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两种。在非手术疗法中有空气灌肠、钡灌肠和B超下水压灌肠复位疗法,其中空气灌肠复位已被长期广泛应用。
1.非手术疗法
空气灌肠复位肠套叠:采用自动控制压力的结肠注气机,肛门插入Foley管,肛门注入气体后即见肠套叠肿块各种影像,逐渐向回盲部退缩,直至完全消失,此时可闻及气过水声,腹部中央突然隆起,可见网状或圆形充气回肠,说明肠套已复位。空气灌肠复位率可达95%以上。
空气灌肠复位并发症:严重并发症为结肠穿孔,透视下出现腹腔“闪光”现象,即空气突然出现充满整个腹腔,立位见膈下游离气体。拔出肛管无气体自肛门排出。患儿呼吸困难,心跳加快,面色苍白,病情突然恶化。应立即用消毒针在剑突和脐中间刺入排出腹腔内气体。
2.手术疗法
手术治疗的指征为:
(1)肠套叠经空气加压灌肠等非手术复位未成功者。
(2)发病超过24~48小时,临床疑有肠坏死者。
(3)复发性肠套叠,尤其发生于儿童者。
(4)成人肠套叠。
手术前应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禁食水、胃肠减压,必要时采用退热、吸氧、备血等措施。麻醉多采用全麻气管插管。
较小婴儿可采用上腹部横切口,若经过灌肠已知肠套叠达到回盲部,也可采用麦氏切口。开腹后显露肠套叠包块,检查有无肠坏死。如无肠坏死,用压挤法沿结肠框进行肠套叠整复。肠套叠复位后要仔细检查肠管有无坏死,肠壁有无破裂,肠管本身有无器质性病变等,如无上述征象,切除阑尾,将肠管纳入腹腔,按层缝合腹壁。对不能复位及肠坏死的病例,应行坏死肠段切除吻合术。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治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