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藤
简介
具有祛风湿、活血通络、消肿定痛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孕妇,心、肝、肾功能不全,白细胞减少,严重心律紊乱,严重贫血的人均禁用
中药介绍
雷公藤(Tripterygium Root)取自卫矛科植物雷公藤的干燥根或根的木质部。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关节红肿热痛,肿胀难消,热毒疔疮等。
主要药性
味苦,性寒,有毒。归肝、肾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浙江、安徽、福建、湖南等地。
春、秋二季采挖根部,剥取根皮,晒干,切段。以块大、断面红棕色者为佳。
性状特征
雷公藤
根圆柱形,扭曲,常具茎残基,商品常切成长短不一的段块。
表面土黄色至黄棕色,粗糙,具细密纵向沟纹及环状或半环状裂隙;栓皮层常脱落,脱落处显橙黄色。皮部易剥离,露出黄白色的木部。
质坚硬,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断面纤维性;横切面木栓层橙黄色,显层状;韧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密布针眼状孔洞,射线较明显。
根茎多平直,有白色或浅红色髓部。
雷公藤饮片
饮片为类圆形薄片,直径0.5~2cm。表面可见纵向略扭曲的沟槽。切面黄褐色,纹理细腻,可见细管。质坚硬。气微,味苦。
储存方法
放在干燥的地方,防潮。
古籍记载
《草药方》:“蒸酒服,治风气。。
功效作用
治疗功效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定痛。
主治病证
风湿痹痛,关节僵硬,屈伸不利,腰膝疼痛,皮肤瘙痒。
作用分析
祛风除湿
雷公藤味苦,性寒,药性猛烈,有祛风除湿的功效,该药苦燥而能除湿,祛风而可止痒。
可以用于治疗风湿痹证,长时间不痊愈,关节红肿热痛,肿胀难消,晨起关节僵硬,功能受限,甚至关节变形,也可以用于治疗皮肤瘙痒等。
活血通络
雷公藤可以入肝经,有祛风活络、活血破瘀的功效。
可以用于治疗血瘀阻滞经络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甚至关节变形等。
消肿定痛
雷公藤味苦性寒,清热力强,善于消肿止痛。
临床应用
痹证
皮癣、疮疡等
治疗热毒疮疡,可以配伍蟾酥等。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雷公藤具有免疫抑制、抗炎镇痛、神经保护、保护肾脏及抗纤维化等药理作用。
使用方法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雷公藤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中成药中,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雷公藤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1~3克,适合先煎。
外用适量,可以研粉或捣烂敷,或制成酊剂、软膏涂擦。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夏、秋采收。因根皮部毒性比木质部大,有些地区将根皮剥净后入药。
制成中成药
雷公藤片
药物组成:雷公藤提取物。
功能与主治:具有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用于类风湿关节炎。
雷公藤多苷片
药物组成:雷公藤多苷。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雷公藤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雷公藤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孕妇等人群禁用,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孕妇禁用雷公藤。
心、肝、肾功能不全和白细胞减少者慎用雷公藤。
有严重心律紊乱、严重贫血的人群禁用雷公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雷公藤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雷公藤不宜与其他细胞毒药物、免疫抑制剂同用。如果您正在服用这些药物,请务必提前告知医生。
雷公藤外用的时间一般不建议超过半小时,否则容易导致皮肤起疱。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不良反应
雷公藤中毒后可有口干、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
雷公藤中毒后会影响女性卵巢功能,导致月经紊乱、月经量减少、闭经,育龄妇女不孕;还会影响男性睾丸、精子发育,导致精子减少,生育能力下降;少儿可因药物致青春期性腺发育障碍,引起生殖器发育不良。
雷公藤中毒后会出现肾肌酐清除率下降,较高剂量或长期服用雷公藤中毒的患者严重的可发生急性肾衰竭,甚至导致死亡。
鉴别用药
雷公藤与海风藤
两药都是祛风湿药,都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的功效,都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
雷公藤味苦性寒,清热的功效强,有较好的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的功效,善于治疗热痹、顽痹,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长时间不痊愈,关节红肿热痛,肿胀难消,甚至关节变形。雷公藤还能除湿、消肿,可用于治疗皮肤瘙痒等。
海风藤味辛苦,性微温,善于祛风湿,行经络,和血脉,止痹痛,多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关节酸痛,屈伸不利,筋脉拘挛等。
目录
简介
功效作用
使用方法
安全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