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绝经后子宫内膜癌
概述
绝经后女性发生的子宫内膜癌称为绝经后子宫内膜癌,又称绝经后子宫体癌
主要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异常排液、腹痛等症状
以手术治疗为核心,辅以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的综合治疗
肿瘤的恶性程度及病变范围是最主要的预后因素
定义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又称子宫体癌。与子宫颈癌、卵巢癌构成了女性生殖系统三大常见恶性肿瘤。
子宫内膜癌多发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子宫内膜癌即绝经后女性的子宫内膜癌。
分型
根据发病是否与雌激素相关
雌激素依赖型(I型):发病与雌激素有关,由于缺乏孕激素抵抗,长期的单一雌激素刺激,导致子宫内膜增生,进而癌变。此类患者肿瘤分化较好,预后较好。
非雌激素依赖型(II型):发病与雌激素无关,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发病率较低,可能与某些基因突变有关,肿瘤恶性程度较高,预后不良。
病理分型
子宫内膜样癌、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粘液性癌、未分化癌等。
分子分型
POLE超突变型、微卫星不稳定(MSI-H)型或错配修复系统缺陷(dMMR)型、微卫星稳定(MSS)型或无特异性分子谱(NSMP)型或低拷贝型、p53突变型或高拷贝型等。
发病情况
子宫内膜癌在发达国家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是继宫颈癌之后、第二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部分发达城市,其发病率已位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首位。
2015年我国子宫内膜癌发病人数约为6.9万例,死亡1.6万例,发病率为10.54/10万,即每10万女性中,就有10~11人患有子宫内膜癌。目前尚缺乏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癌的流行病学数据。
病因
致病原因
病因尚不明确。雌激素依赖型(I型)内膜癌主要与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作用相关。
有研究显示,长期雌激素暴露以及基因突变累积共同作用,导致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高危因素
具有以下因素的女性易发生绝经后子宫内膜癌:
生殖内分泌失调性疾病,如既往存在无排卵性月经异常、无排卵性不孕、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又称子宫内膜癌三联征;
初潮早、绝经晚;
分泌雌激素的肿瘤性疾病,如卵巢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等;
药物作用,如长期使用外源性雌激素,三苯氧胺等;
遗传因素:如林奇综合征家族史或一级亲属,如母亲、姐妹、女儿有子宫内膜癌病史;
不孕不育;
年龄增长;
高糖、高脂饮食及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
症状
主要症状
绝经后阴道流血。绝大多数患者会出现绝经后阴道流血或阴道排液,其中“绝经后出血”最为常见,一般出血量不多。
阴道排液。早期可表现为少量浆液性或血性分泌物,晚期则多表现为伴有恶臭的脓血样液体。
疼痛。部分患者还有下腹胀痛、坠痛、痉挛样疼痛,或是下腹及腰骶部不适。
其他。晚期患者会出现贫血、消瘦,甚至皮包骨头、极度消瘦、全身衰竭等恶病质表现。
并发症
子宫内膜癌未及时诊治,会出现局部直接蔓延、淋巴结转移、血行转移,导致一系列临床表现,如局部压迫导致下腹、腰骶部疼痛,腹腔积水,出现肝脏、肺脏的转移灶,导致肝功能异常、咳嗽等临床表现。
就医
就医科室
妇科或妇科肿瘤专科
如果出现绝经后阴道出血、阴道流液等情况,应高度警惕,尤其是存在肥胖、糖尿病、雌激素药物应用史等高危因素的患者,一定要及时至妇科或妇科肿瘤专科就诊。
放疗科、营养科
确诊绝经后子宫内膜癌后,可在妇科肿瘤医生的指导下,继续前往相关专科接受治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子宫内膜癌若早发现、早治疗一般预后较好,所以出现绝经后阴道出血、流液等不适时一定及时就医,避免延误诊疗,影响预后。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阴道出血量、持续时间以及出现的次数等;
有无阴道流液,有的话何时出现,具体性状如何;
是否存在下腹部不适等症状,具体表现如何?
是否有消瘦、乏力、面色苍白等?
病史清单
既往妇科疾病史及诊治经过;
既往月经史、妊娠史、哺乳史等;
是否有长期使用雌激素类药物史;是否有吸烟酗酒史;
是否患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结直肠癌、乳腺癌等;
家族是否有人患有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结直肠癌等疾病;
既往是否有外院就诊?若有,曾就诊于哪个医院,何时就诊,诊断为何种疾病,给予了何种治疗,效果如何?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近半年是否行妇科超声、盆腔磁共振成像(MRI)及CT、肿瘤标志物、人乳头瘤病毒(HPV)+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阴道分泌物等检查,若有,请携带检查结果就诊以供参考。
近期是否行宫腔镜检查、分段诊刮,若有,请携带病理报告及石蜡切片就诊。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若存在特殊用药史,如外源性雌激素、他莫昔芬等,请务必告知具体药物名称、用法、用量及使用时间。
近期是否使用药物治疗阴道流血、排液、腹痛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家族中有子宫内膜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卵巢癌等病史;
既往有排卵性月经异常、无排卵性不孕、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月经初潮早、绝经晚;
有长期雌激素用药史。
临床表现
绝经后出现阴道出血、流液、腹痛均要警惕,注意观察有无皮肤苍白等贫血貌。
妇科专科检查可能有子宫增大、压痛、固定感,部分患者还可在宫旁触及异常增生组织、肿物或肿大淋巴结,宫颈口有异常分泌物或组织脱出等。部分患者可触及腹股沟肿大淋巴结。
大多数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检查可没有异常。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部分患者可有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的下降,提示贫血。
血生化检查:多数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或心血管疾病,可有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的异常。
肿瘤标志物检查:子宫内膜癌没有特异性标志物,部分患者可有糖类抗原(CA)125或CA19-9等的升高。
影像学检查
子宫双附件的超声检查:可以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形状、宫腔内有无赘生物、内膜厚度、肌层有无浸润等。彩超还可以提供组织血流情况。超声检查可以做出初步判断,并为进一步检查提供参考。
CT:盆腔CT可协助判断有无子宫外及淋巴结等转移。晚期患者还需行胸部CT除外肺部转移。
磁共振成像(MRI):可以对肌层浸润深度及宫颈间质浸润情况进行较准确的判断,是子宫内膜癌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较少应用于初诊患者,其优势在于可对中晚期患者进行全身评估。
病理学检查
细胞学检查:经宫腔获取内膜脱落细胞,进行制片检查。具有简单易行且创伤更小的优势,目前国外开展更普遍,国内正在逐渐开展。
子宫内膜活检:子宫内膜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获取内膜的方法主要有分段诊刮及宫腔镜下活检。
诊断标准、分级和分期
病理组织学诊断是绝经后子宫内膜癌诊断的金标准。
子宫内膜癌中占比最高的子宫内膜样癌存在组织学分级:1级、2级、3级。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目前提出子宫内膜样腺癌的两分法分级方案,1级和2级称为低级别,3级为高级别。级别越高,预后越差。
目前采用FIGO 2009年发布的手术病理分期标准,对子宫内膜癌进行分期。
a肿瘤局限于宫体
ⅠAa肿瘤浸润肌层深度<1/2
ⅠBa肿瘤浸润肌层深度≥1/2
a肿瘤侵犯宫颈间质,未超出子宫b
Ⅲ期肿瘤局部和(或)区域扩散
ⅢAa肿瘤侵犯浆膜层和(或)附件c
ⅢBa累及阴道和(或)宫旁c
ⅢCa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c
ⅢC1a盆腔淋巴结转移
ⅢC2a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和(或)盆腔淋巴结转移
a累及膀胱和(或)直肠黏膜,和(或)远处转移
ⅣAa累及膀胱和(或)直肠黏膜a
ⅣBa远处转移,包括腹腔内和(或)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注:
G1、G2、G3代表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数字越大,分化越差。
上标a指任何G1、G2、G3。
上标b指累及子宫颈管腺体应考虑为I期,超过此范围则为II期。
上标c指细胞学阳性必须单独报告,但不改变分期。
鉴别诊断
老年性阴道炎
常见于绝经后女性,表现为血性白带,查体可见阴道黏膜萎缩、变薄、充血、可见出血点,局部激素治疗后可好转。
可通过超声、宫颈细胞学检查明确诊断。
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子宫肌瘤
超声或磁共振成像(MRI)可见宫腔内占位,部分患者可有下腹部坠痛等。
宫腔镜检查及组织病理可明确诊断。
治疗
治疗目的:早期患者应实现根治性治疗,晚期患者尽量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根据病理诊断、组织学类型、分子分型,以及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等综合评估以制定治疗方案。通常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射治疗(放疗)、化学治疗(化疗)、激素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
手术治疗
首选治疗方法,标准范围是全子宫和双侧附件切除,非早期的高分化内膜癌还需行盆腹腔淋巴结切除术。
手术可经腹、经阴道切除,或腹腔镜、机器人手术。需完整取出子宫。
对有子宫外转移的晚期患者,经多学科会诊评估为可完全切除病灶,且患者可耐受时,也可以考虑行肿瘤细胞减灭术。
放疗
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有效方法之一,分近距离照射及体外照射两种。
单纯放疗:仅用于有手术禁忌证或无法手术切除的晚期患者。
放疗联合手术:II期、IIIC和伴有高危因素的I期患者,术后辅以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风险,改善患者的无瘤生存期。
放疗联合手术、化疗:对于III期、IV期患者,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化疗
为全身治疗的一种,适用于晚期,即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III~IV期,或复发子宫内膜癌、特殊病理类型患者。
化疗也可用于有高复发风险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
常用的化疗药物有铂类,如卡铂顺铂;紫杉类,如紫杉醇、多西他赛;蒽环类,如多柔比星等。
激素治疗
全身治疗的一种。可用于治疗晚期、复发或无法手术治疗的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患者。
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大剂量高效孕激素,如甲地孕酮醋酸甲羟孕酮;芳香化酶抑制剂,如来曲唑、阿那曲唑等。以高效、大剂量、长期应用为宜。对肿瘤分化良好、孕激素受体阳性者疗效较好,治疗时间尚无定论,至少应用6个月以上。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针对肿瘤组织特定靶点,利用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的特异性杀伤作用,发挥疗效。
目前已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仑伐替尼等用于晚期、高度微卫星不稳定型或错配修复缺陷子宫内膜癌的治疗。
此外,还有血管生成因子(VEGF)抑制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等的应用探索,主要用于晚期、复发性、其他方法治疗无效的子宫内膜癌患者。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有助于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减少放化疗不良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对于改善患者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可发挥一定作用。
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怎么治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绝经后子宫内膜癌可以通过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
1.手术治疗:绝经后子宫内膜癌一般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全子宫切除术、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以及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具体采用哪种方式需要根据病变程度具体决定。
2.放射治疗:放射治疗也是治疗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有手术禁忌证或无法进行手术的患者。主要包括体外放疗、阴道近距离放疗等方式,具体方式的选择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3.化学药物治疗:化学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来杀死癌细胞,主要用于易复发的患者。
综上所述,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方法有多种,建议及时去医院检查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预后
治愈情况
整体而言,早期患者预后良好,晚期患者预后较差。
非特殊类型的I期和II期患者术后复发率约15%。大多数复发发生在治疗后3年内。
局限于阴道或盆腔的复发,治疗后仍有较好的效果。
预后因素
患者的预后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肿瘤的恶性程度及病变范围,包括分期、组织学类型、肿瘤分级、淋巴脉管间质浸润、分子分型等;
全身状况;
治疗方案选择等。
危害性
绝经后子宫内膜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患者的生存时间,治疗需要较大的精力及金钱投入,也会给大多数患者带来较重的心理负担。
日常
日常管理
治疗期间,清淡饮食,补充蛋白质和纤维素,可少食多餐。
注意休息,充足的睡眠可增加机体免疫力,也可更好地耐受放化疗等。
家属应给予患者充分的支持和关爱,必要时可心理科门诊就诊,寻求帮助。
病情监测
按时返院复查,出院后注意是否有阴道出血、下腹不适、腰背部疼痛等情况。
随诊复查
一定要坚持定期随访。研究显示,75%~95%的复发发生在术后2~3年内。完成治疗后,前2~3年需每3~6个月随访复查1次,以后每6~12个月随访1次。
随访内容包括:
可能的复发症状,戒烟酒、均衡营养、适度运动等生活方式改变及性健康咨询等;
部分患者还需进行糖类抗原(CA)125的监测;
相关影像学检查。
预防
均衡饮食,适度锻炼,控制体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控血糖、血脂、血压,若已存在肥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建议积极就医,科学治疗。
避免长期使用雌激素治疗,必要时,遵医嘱定期监测。
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定期检查,出现症状时更要及时就诊,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