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前病变
概述
宫颈癌前病变是指具有癌变潜能的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
无特殊症状,偶有阴道排液增多,伴或不伴异味,或伴阴道异常出血
主要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有关
以手术治疗为主
定义
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cervical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IL)是与子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子宫颈病变,可分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和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
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具有癌变的潜能,又称为癌前病变。
发病情况
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多见于25~35岁妇女。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多个性伴侣、性生活过早、吸烟的女性发病率较高。
病因
致病原因
近年来,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病因比较明确,一般来说由以下因素引起。
HPV感染
大多数的宫颈癌中几乎都能找到高危型的HPV,其中约70%与HPV16型和18型有关。
高危型HPV会产生病毒癌蛋白,其中E6和E7分别作用于宿主免疫细胞的抑癌基因p53和Rb,继而就会被动的通过一系列地病变发展,最终导致癌变。
性行为及分娩次数
性行为:多个性伴侣,初次性生活<16岁,组织易受损,增加HPV感染几率。
分娩次数:早产、多产,易让女性身体免疫力降低,增加HPV感染风险。
其他
吸烟会增加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效应。
高危因素
以下因素均与子宫颈癌前病变密切相关,应定期做好个人检查。
多个性伴侣、性生活过早(<16岁)。
与有阴茎癌、前列腺癌、或其性伴侣曾患子宫颈癌的高危男性性接触的妇女。
既往有性传播疾病史。
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如艾滋病或接受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更易发生病毒持续感染。
吸烟。
症状
没有明显的症状,偶尔阴道分泌物增加,伴或不伴有异味。
阴道的异常出血,比如性接触或是妇科检查操作时。
就医
就医科室
妇科
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有异味,或性生活后接触性出血,或不时地伴有腹痛,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一晚注意清洗外阴,但应避免自行进行阴道冲洗,或阴道用药。
就医前一晚避免性生活。
就医时,需避开月经期。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阴道分泌物较之前有改变吗?有无特殊气味?
阴道发生过异常的出血吗?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症状出现的时间?进展状况如何?
腹部是否出现过疼痛?
病史清单
家中是否有人患宫颈癌?
是否注射过HPV疫苗?几价?注射的年龄?
是否有过HPV感染?做过检查吗?
是否有多个性伴侣,性伴侣是否有过感染?
以前是否患过性传播疾病?是否有慢性病毒感染?平常免疫力情况如何?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宫颈细胞学检查、HPV检测。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性激素类药物:亮丙瑞林、曲普瑞林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HPV感染、多个性伴侣、吸烟、性生活时间过早(<16岁)、性传播或其他疾病、宫颈癌患者家族史、口服避孕药和免疫系统抑制等影响因素。
临床表现
症状
阴道分泌物增加,有或没有异味。性生活或妇科疾病检查后出现阴道接触性出血。
体征
子宫颈可光滑,或仅见局部红斑、白色上皮,或子宫颈糜烂样表现,未见明显病灶。
实验室检查
子宫颈细胞学检查
检查目的:是子宫颈癌筛查、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的重要手段。
检查意义:检查结果可提示鳞状上皮细胞异常。
注意事项:一般女性在性生活以后开始筛查,美国指南推荐21岁以后,WHO指南认为可以在30岁以后再开始,之后需要定期复查。
HPV检测
检查目的:检查患者有无HPV感染,及感染的病毒类型。可与细胞学检查联合,可应用于25岁以上这些女性的子宫颈癌筛查。
检查意义:HPV检测阳性妇女需进一步用细胞学分流。
注意事项:不推荐25岁以下妇女采用HPV初筛,检查前避免阴道用药,避开月经期检查。
阴道镜检查
检查目的:若上述筛查发现异常,如细胞学检查有不典型鳞状细胞伴HPV检测阳性、或细胞学低级别上皮内病变及以上、或HPV检测16/18型阳性者,建议行阴道镜检查。
检查意义:阴道镜下图像存在异常。
注意事项:阴道镜检查的最佳时间是在月经干净后至下一次月经前10天之间,检查前48~72小时内禁止阴道性交、冲洗和上药,以免影响检查结果。有急性下生殖道感染者需在炎症控制后再做检查。
子宫颈活组织检查
检查目的:是确诊治疗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可靠方法。
检查意义:检查结果可提示宫颈病变程度。
注意事项:月经前期不宜做活检。急性、亚急性生殖器炎症或盆腔炎性疾病应治疗后,再取活检。
子宫颈管搔刮术(ECC)
检查目的:对于宫颈转化区3型或者可疑腺细胞病变时,搔刮宫颈管组织送病理,以了解子宫颈管的病变程度。
检查意义:ECC结果可呈阳性。
注意事项:术前应保持局部清洁卫生,避开月经期。
鉴别诊断
宫颈炎
相似点:都可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气味的改变异常,或阴道异常出血(如性交后出血)。
宫颈癌
相似点:两者都需要警惕HPV的感染,一定要做好及时筛查和复查的准备。
不同点:宫颈癌前病变大多无明显症状,如果不及时干预治疗,会有发展为宫颈癌的风险。而宫颈癌早期可能无任何症状,晚期会有接触性子宫出血,阴道异常流血等症状。通常妇科检查时,宫颈癌前病变无明显外生肿物,而IB期及以上宫颈癌都有明显可见的宫颈病灶。两者需要做病理学检查加以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早期诊断宫颈癌前病变,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治疗原则: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
手术治疗
手术名称
子宫颈锥切术,包括子宫颈环形电切除术和冷刀锥切术。
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
适应证
若阴道镜检查不充分、或不能排除HSIL、或ECC阳性者采用子宫颈锥切术。
阴道镜检查充分者可用子宫颈锥切术。
经子宫颈锥切确诊CIN3、或锥切切缘未净、年龄影响较大、无生育能力要求、合并有其他妇科病疾病具有手术指征的HSIL,可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
注意事项
子宫颈锥切手术应在月经周期后3~7天内进行,子宫切除术避开月经即可。
阴道、宫颈、子宫、盆腔等有急性或亚急性感染的患者,要先控制好炎症后再进行手术治疗,注意外阴清洁,防止术后感染。
手术后2个月内避免性生活和盆浴,以免出血和伤口感染。
其他治疗
细胞学为HSIL(一般CIN2者),且阴道镜检查充分者可采用冷冻和激光等消融治疗。
特殊情况的处理
当妊娠期间合并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时,要注意考虑孕周、其对妊娠分娩的影响等,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分级为LSIL:不治疗,产后复查再次评估。
分级为HSIL:孕期随访,一般选择产后6周宫颈细胞学及阴道镜重新评估。随访中高度病变、提示可疑浸润癌时,需要严密随诊,推荐必要时重复性宫颈组织活检,甚至诊断性宫颈锥切术。
预后
治愈情况
未治疗
宫颈癌前病变具有癌变潜能,是可进展性病变,未经治疗可能会发生癌变。
治疗后
宫颈癌前病变是可以治愈的。这是因为宫颈癌前病变不是癌症。
一般高级别宫颈病变,治愈的可能性比低级别病变要低,但是如果积极地去进行治疗、定期的复诊,临床治愈的可能性很高。
危害性
如果不积极处理,可能发展成宫颈癌。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高级别的宫颈癌前病变发展为宫颈癌也需要进行一定时间,通常可通过有效的治疗避免癌症发生。
日常
日常管理
戒烟戒酒,减少对身体的损伤。
合理膳食,保证一日三餐营养均衡适量。可以根据膳食金字塔调整自己饮食结构,并注意添加维生素和各种微量元素。
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每周根据身体状况安排一定量的运动。
减少生活工作压力和自身心理压力,生活娱乐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如定期参加娱乐活动等,增加生活乐趣。
空闲时间,可以多了解一下相关的医学科普,提升自己对疾病的认识。
随诊复查
随诊的重要性:宫颈癌前病变患者应定期复查,观察疾病进展情况及治疗效果,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随诊的时间:建议遵医嘱进行复查。
预防
宫颈癌前病变病因明确,可以做到有效预防,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以下措施可降低发病风险。
预防措施
接种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疫苗。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建议在9~14岁(没有性生活之前)接种高危型HPV疫苗。且所有未接种足够疫苗的26岁以下人群都应接种。但疫苗不能治疗或预防已经存在的HPV感染。
不吸烟或戒烟。
尽量可以避免高风险性行为。避免性生活过早,应固定性伴侣。注意性卫生,正确使用安全套。
及时治疗生殖道感染疾病。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筛查
已婚或有性生活史3年及以上的女性都建议进行宫颈癌筛查。
21~29岁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每3年1次。
30~65岁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每3年1次或者高危型HPV与宫颈细胞学联合筛查,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每5年1次。
筛查结束时间:>65岁且既往多次检查均示阴性,则结束筛查;若曾诊断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病史者,再持续筛查20年,筛查频率视病情而定。
接受过子宫全切术的女性(无宫颈),且过去20年里未曾有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原位癌或浸润癌的女性,不需要检查。
接种过HPV疫苗的女性,遵循特定年龄的建议(与未接种疫苗的女性一样)。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