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转移性肝癌
概述
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细胞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肝脏而形成的肿瘤病灶
肝脏肿大、肝区疼痛、黄疸、消瘦、乏力、贫血、腰背痛、腹水等
其他器官或组织的恶性肿瘤细胞通过血液循环、淋巴系统进入肝脏或直接侵犯肝脏
手术切除、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
定义
转移​性肝癌又叫继发性肝癌,是指患者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细胞通过各种途径(包括血液循环、淋巴循环、邻近器官直接侵犯)转移到肝脏,继而在肝脏内定植、生长而逐渐形成的肿瘤病灶。
原发肿瘤主要为腹部的结、直肠癌,胃癌,胰腺癌和胃肠道的肉瘤等。
肺癌、乳腺癌、肾癌、宫颈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和头颈部肿瘤、恶性黑色素瘤等也可发生肝转移。
肝转移癌一般发生在原发病灶出现后几个月、几年内,小部分可以和原发病灶同时被发现,极个别的情况是转移灶先被发现,之后才找到原发肿瘤。
发病情况
人体大部分脏器发生的癌肿都可转移到肝脏。尸检证实在各种类型的转移性肿瘤中,肝转移癌占41%,仅次于淋巴结转移(57%)。
转移性肝癌中有57%是原发于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其中结、直肠癌最易发生肝脏转移。在结、直肠癌初次诊断时,已发生肝脏转移的概率为10%~25%,术后5年转移发生率为13.1%~22.2%。
其他较多发生肝转移的原发癌包括胰腺癌、乳腺癌、胆囊癌、肝外胆管癌、胃癌、卵巢癌、头颈部肿瘤等。
病因
致病因素
转移性肝癌的病因明确,就是来源于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到肝脏所致。
肝脏具有肝动脉和门静脉两套供血系统,使得其更容易成为恶性肿瘤血行转移的常见部位。
原发肿瘤生长过程中,具有迁移活性的肿瘤细胞可以通过门静脉系统、动脉系统、淋巴系统等途径进入肝脏,并在肝脏中定植、进展,继而形成肿瘤。
另外,胆囊、胃、肾上腺和胆管等器官,与肝脏位置邻近、关系密切,其原发恶性肿瘤长到一定程度后,可以直接扩散到肝脏,形成所谓的浸润转移。
症状
主要症状
由于原发癌部位不同,肝脏转移的程度亦有不同,所以转移性肝癌的临床表现也无特异性,临床上常见有四种不同的临床表现模式。
仅有原发肿瘤的临床表现 
主要见于无肝病背景的患者。当肝脏转移初始阶段、尚未出现肝脏的症状,而原发肿瘤已多属中晚期,则可以出现相应的症状:
比如​​​结直肠癌​的​​​便血​、​​​消瘦​、​​​腹胀​、​​​肠梗阻​,胰腺癌的​​​黄疸​、​​​腹痛或腰背部疼痛。
乳腺癌​的乳房肿块,​​​胃癌​的腹痛、黑便,​​​肺癌​的​​​咳嗽​、​​​咯血​、胸痛等等。
此类患者的肝转移癌多在原发肿瘤的检查、随访中发现,亦常会在手术探查时偶然发现。
仅有肝转移癌的临床表现 
主要见于原发肿瘤部位隐匿、不易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或其恶性度比较高,原发灶较小时即已出现较多的肝脏转移。
患者可有上腹部或肝区闷胀不适或隐痛,随着病情发展,出现乏力、食欲差、消瘦或发热等。
在上腹部能够摸到增大的肝脏,或质地坚硬有触痛的结节,晚期患者可出现贫血、黄疸和腹水等。
既有原发肿瘤,也有继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 
主要见于原发肿瘤及肝脏转移癌均已较晚,患者除肝脏的类似于原发性肝癌的症状和体征外,同时有原发肿瘤引起的临床表现。如结、直肠癌肝转移时可同时伴有排便习惯、粪便性状的改变及便血等。
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主要因原发肿瘤的部位隐匿,即使已发生侵袭性生长,但仍未表现原发肿瘤的症状,而肝脏的转移灶也尚属早期。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检查技术的提高,无症状的转移性肝癌的发现率大大提高。
就医
转移性肝癌常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有其他器官原发肿瘤病史的患者建议定期进行肝脏影像学检查,尤其是原发肿瘤控制欠佳时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某些多发的肝转移或中晚期肝转移会伴随肝功能异常及贫血、消化不良、腹水、黄疸等症状,可在消化内科或肝病内科就诊、对症处理。
肝胆外科
手术治疗是转移性肝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转移灶切除术或减瘤术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改善生活质量。肝转移患者可就诊于肝胆外科,评估手术的机会。
肿瘤内科
转移性肝癌的预后主要依赖原发肿瘤的治疗效果,原发灶的治疗和转移灶的内科治疗均需就诊于专门的肿瘤内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者就医前可对自己的症状和问题进行整理,因就医情绪紧张,难免有问题的遗漏。
患者就诊前需整理自己原发肿瘤的相关资料,包括诊断、治疗方案和周期、每个周期治疗效果评估报告。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无肝区疼痛、消化不良、贫血、消瘦?
有无​​​便血​、​​​消瘦​、​​​腹胀​、腹痛?
有无​​​黄疸​、​​​腹痛​或腰背部疼痛?
有无乳房肿块、溢液、胀痛等?
有无​​​咳嗽​、​​​咯血​、胸痛?
有无肿瘤其他部位转移的症状,如头痛、腰背痛?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恶性肿瘤病史?
是否对药物或食物过敏?
是否有长期吸烟饮酒史?
是否有肝病病史、肿瘤病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专科检查:胃肠镜检查及活检病理报告、肿瘤标志物粪便隐血试验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检查、凝血、感染四项。
影像检查:超声、CT检查、磁共振(MRI)、PET-CT。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有无长期及近期用药,并关注药物使用后症状的变化。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能有下列病史,但并不代表所有具有下列病史的患者都会发生转移性肝肿瘤
除肝以外,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病史。
肝脏基础病史。
恶性肿瘤家族史。
临床表现
有无肝区疼痛、消化不良、贫血、消瘦、黄疸、腹水。
原发肿瘤部位相应症状​,如胃肠道肿瘤可有​​​便血​、​​​消瘦​、​​​腹胀​、腹痛;胰腺癌可有​​​黄疸​、​​​腹痛​或腰背部疼痛;乳腺癌可有乳房肿块、溢液、胀痛;肺癌可有​​​咳嗽​、​​​咯血​、胸痛等症状。
有无肿瘤其他部位转移的症状,如头痛、腰背痛。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
肝功能检查可以正常,但病情重者多有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的升高。
肿瘤标志物
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CA125)等对胃癌、结直肠癌胆囊癌、胰腺癌、肺癌、卵巢癌等的肝转移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甲胎蛋白(AFP​)检测在继发性肝癌中常为阴性,但个别消化道肿瘤如胃癌等转移至肝脏时可出现AFP的低水平升高,AFP的浓度一般在100μg/L以下,少数患者AFP也可明显升高。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在继发性肝癌的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不仅能发现肝脏占位,而且能借此推测转移性肿瘤,并可能显示原发癌的部位,以确立诊断。
B超检查
是继发性肝癌诊断的重要方法,其常见特点为:
肝脏很少合并肝硬化征象如肝脏形态失常、回声增粗、脾大等。
可显示多发圆形肿块,其大小可相同或不同,偶见单发肿瘤。
肿瘤与周围肝组织分界清楚,包膜完整,后壁远端回声无明显增强。
肿瘤回声类型多样,可呈高回声、低回声、等回声或混合回声等多种回声表现,特征性“牛眼征”、“靶征”等。
一些较大的转移癌内部血供较少,中心易坏死,可见液性坏死腔,部分病例可出现混合型表现,如肿物伴有囊性变或呈现囊实混合型等。
CT检查
因原发肿瘤的不同CT检查可表现多样,通常表现为:
平扫肝内可见单发或多发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大多表现为低密度,且在低密度病变内可存在更低密度区域。
增强肿瘤可强化,边界清楚,中央密度多低于周围部,动脉期及门脉期肿瘤边缘可显示环形不规则强化,部分可见“牛眼征”。
少数肿瘤内部可坏死、液化表现为囊性变,壁较厚或有不规则强化,也可合并有钙化而呈高密度灶。单发性较大体积转移瘤CT增强时可呈环形强化,中心坏死而形成“靶征”。
MRI检查
多数病灶在T1及T2加权表现呈相对于肝实质的低信号及高信号,可出现相对特异性的“靶征”或“牛眼征”,增强后表现为轻度不均匀强化或不规则的边缘环状强化。与CT相比,MRI对较小的转移癌也比较敏感。
PET-CT
此项检查在继发性肝癌的诊断中有特殊的价值,可整体显示全身各部位的异常高代谢性病灶,有助于了解转移癌的来源及扩散转移的程度,但不易辨别原发和继发病灶之间的因果关系,需结合其他检查,且目前费用较为昂贵。
X线检查
X线胸部平片检查对于了解继发性肝癌同时伴肺转移有较大帮助,而上消化道、全消化道钡餐、钡灌肠以及逆行肾盂造影等检查则可对判别消化道或泌尿道原发性肿瘤的来源有一定的意义。
肝动脉造影作为肝脏肿瘤诊断的重要手段,灵敏度高,定位准确,可用于转移性肝癌的鉴别诊断及肝转移灶可切除性的评估。
诊断标准
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的辅助检查,可拟诊转移性肝癌,在原发肿瘤存在的情况下,转移瘤的诊断可不依赖于病理。
但如果原发灶不明或无法区分原发灶与转移灶的情况下,需要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肿瘤组织的来源。
人体各部位的癌肿常经由四种途径转移到肝脏:
经门静脉转移为主要转移途径。消化道及盆腔部位的恶性肿瘤多经此道转移入肝,约占继发性肝癌的35%~50%。
任何血行播散的肿瘤均可循肝动脉转移至肝脏,如肺癌、乳腺癌、肾癌、恶性黑色素瘤、鼻咽癌等可经此途径转移入肝。
肝外肿瘤经淋巴回流转移至肝内形成转移者较少见。胆囊癌可沿胆囊窝淋巴管扩展至肝实质内,也可以经肝门淋巴结循淋巴管逆行转移到肝脏,此时转移肿瘤多不形成结节,而是沿着胆管周围淋巴管蔓延生长,部分肿瘤的转移可局限于肝门淋巴结而导致阻塞性黄疸。
肝脏邻近器官的肿瘤,如胃癌、横结肠癌、胆囊癌和胰腺癌等均可通过原发肿瘤与肝脏的粘连,而致癌细胞直接浸润扩散至肝脏,右侧肾脏和肾上腺的肿瘤也可直接侵犯至肝脏。
鉴别诊断
原发性肝癌
多有肝炎、肝硬化背景,AFP升高、乙肝或丙肝标志物常阳性,影像学检查肝内实质占位病灶常单发,有时合并门静脉癌栓。
肝海绵状血管瘤
发展慢,病程长,临床表现轻。CEA、AFP均阴性,乙肝与丙肝标志物常阴性,
B超为强回声光团,内有网状结构,CT延迟像仍为髙密度,肝血池扫描阳性。
肝脓肿
常有肝外(尤其胆道)感染病史,有寒战、高热、肝区痛、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多。
超声、CT可见液平,穿刺有脓液,细菌培养多阳性。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
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其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以及B超、CT等影像学表现都与继发性肝癌相似,临床上鉴别非常困难。尤其是原发癌隐匿的继发性肝癌。
一般只能通过穿刺活检进行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最大限度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治疗原则:转移性肝癌须综合治疗,肝脏病变的治疗方法与原发性肝癌相似,但必须兼顾原发肿瘤的治疗,仍应将外科手术切除作为综合治疗的首选。临床上常根据原发肿瘤的治疗情况,选择方案和具体方法。
手术治疗
适应证
原发肿瘤已切除者,如患者全身情况良好,无其他脏器的广泛性转移,肝脏病变为孤立性,但仍局限于肝脏的一叶或一段,应首选肝叶切除术。
原发病灶未被发现,但肝脏病变可切除时,可积极行肝切除术
如肝脏病变较小(<3cm)、多发(<3个),亦可行经皮酒精注射疗法(PEI​)、经皮射频消融、冷冻、微波固化等治疗。
对原发和肝脏继发性肿瘤均可切除者,如肝脏病变符合上述手术适应证,原发灶又有可能切除者,应首选原发和继发肿瘤的外科治疗。
对于首次治疗不可手术的转移性肝癌,部分患者通过综合治疗可能得到降期,并最终得到切除。
禁忌证
无论原发​​肿瘤还是转移到肝脏的肿瘤,只要有一处病灶不能通过手术切除,那么原则上患者首先需要考虑行非手术治疗,如:
原发病灶稳定,而肝脏转移灶已较广泛或出现并发症。
肝脏转移癌属早期,但原发灶已广泛侵犯,且有短期内出现肠梗阻胃潴留、破裂出血等并发症。
原发和继发病灶均已属晚期,多数患者仅能行化疗、放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以及生物治疗和中医中药等,必要时行并发症的外科或非外科处理。
手术方式
包括肝叶切除、肝移植术等。
综合治疗
原则上对于转移性肝癌患者应根据不同的转移癌的种类,选择相对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大限度的肿瘤降期,获取手术治疗的机会,延长患者生存。
化疗
化疗药物一经使用,可作用于全身,既对转移性肝癌起到治疗效果,也对原发灶起到一定作用。
15%左右不可手术切除的肝转移癌可成功地经系统性化疗而获得降期治疗的机会。
患者因此也可获得较佳的长期生存(5年生存率30%~60%)。
介入
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是一种介入治疗方法:对多发转移性肝癌而言,虽然转移性肝癌多为乏血供性肿瘤,但少数随机对照研究表明经肝动脉的灌注化疗、使用载药微球仍可提高患者生存。
肝脏门静脉栓塞(PVE)
通常认为PVE后2至4周,肝脏残余体积可增大至极限(增加8%~12%),此时如无肝硬化患者残余肝脏体积超过30%,肝硬化患者超过50%,则可接受手术治疗。
预后
治愈情况
继发性肝癌的预后取决于原发癌的性质,原发和继发癌发现时的严重程度,对治疗的反应性等多种因素,虽总体预后不佳,但积极的综合治疗手段可显著改善其预后。
近年来少数肿瘤如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由于新辅助化疗方案或靶向药物的应用,预后有所改善。降期治疗观念的改变扩大了外科手术的适应证,使部分晚期患者获得了长期生存。
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切除术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30%~70%,部分不可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降期手术后10年生存也达到20%。
部分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行积极手术治疗其5年和10年生存率也分别达到63%和40%。
非切除的继发性肝癌生存超过5年者甚为少见,TACE后5年生存率为3%~7%,放射治疗后的中位生存期为9~12个月,全身化疗后的中位生存期为6~8个月。
继发性肝癌的肝移植术亦已经较多尝试,报道的术后生存期最长达4年10个月,但总体疗效尚未得到肯定。
日常
日常管理
心态与情绪调整
良好的情绪和心态是药物所不能替代的。
确诊后患者可能会产生恐惧感,会害怕疼痛、被遗弃和死亡等。家人要注意倾听患者的心声,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缓解焦虑症状。
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支持,让患者以良好心态积极面对手术及其他治疗。
在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后,建议家属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与家务,重新融入社会角色。
调整生活方式
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适量活动,避免劳累及受凉。
术后1~3个月,不要参加重体力劳动。
饮食管理
调节饮食结构,以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如蛋类、鱼类。
随诊复查
临床上继发性肝癌多见于已有原发癌手术史的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易发生肝转移的各种原发肿瘤,在其根治性切除术后,应定期(每3~6月)随访检查,其中肝脏B超检查尤为重要;
如原发肿瘤有某种或某些肿瘤标志物升高,根治性切除术后又重新上升,除证实原发肿瘤复发外,必须做相应的肝脏检查以发现早期的肝脏转移;
原发肿瘤根治术后,出现不易以原发癌解释的症状时,尤其如上腹胀痛不适,不明原因的低热等,也应作肝脏影像学检查。
预防
目前转移性肝癌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还未完全阐明,通过预防可能减少疾病的发生发展,但不能完全防止肿瘤发生。
目前主要是疾病的三级预防模式:
改善生活方式
合理安排膳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碳水化合物和粗纤维的食物。
养成良好生活方式,不抽烟、不酗酒、积极参加体力活动、控制体重。
生活及工作中避免接触各种致癌因子​,如霉变食物、射线等。
早发现、早治疗
临床上继发性肝癌多见于已有原发癌手术史的患者,临床上容易漏诊,易发生肝转移的各种原发肿瘤,在其根治性切除术后,应定期随访检查。当原发肿瘤某些肿瘤标志物升高或原发肿瘤控制欠佳时,及时做肝脏相关检查。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