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膀胱癌
概述
起源于膀胱,肿瘤未侵犯肌层且未出现转移的膀胱癌
主要表现为血尿及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
有多种高危因素,包括吸烟、长期接触工业化学产品、遗传等
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化疗等
定义
膀胱癌是主要起源于膀胱尿路移行上皮的恶性肿瘤。
早期膀胱癌主要指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是局限于黏膜和黏膜固有层内,尚未侵犯肌层的膀胱恶性肿瘤。
分类
早期膀胱癌是膀胱癌的早期阶段,按组织学类型,膀胱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膀胱尿路上皮癌:最为常见,占膀胱癌的90%以上。
膀胱鳞状细胞癌:占膀胱恶性肿瘤的5%。好发于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比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差。
膀胱腺癌:占膀胱恶性肿瘤的2%。好发于中老年人,比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差。
发病情况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约膀胱癌的75%,其中Tis占10%、Ta占70%、T1占20%。
病因
早期膀胱癌是膀胱癌的早期阶段,因此早期膀胱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与膀胱癌相同。以下描述的是膀胱癌的病因。
【提示】关于更多病因的内容,请参考阅读相关疾病词条,如膀胱癌等。
致病原因
膀胱癌具体致病原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吸烟、长期接触工业化学产品(如染料、橡胶、杀虫剂等)、炎症及异物刺激、遗传与基因异常等危险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
膀胱癌的发生发展是复杂、多因素、多步骤的病理过程,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研究证实,内在的遗传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均有重要作用。
症状
早期膀胱癌的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特异性的症状。
在出现症状的患者中,通常以血尿为最常见。
主要症状
血尿
是患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以间歇性、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为首发症状。
尿液可呈淡红色或深褐色不等,多为洗肉水色,可形成血凝块。少数患者仅表现为镜下血尿(肉眼下尿的颜色正常,但尿常规检测显示红细胞增多)。
膀胱刺激征
少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膀胱刺激征,主要有以下表现:
尿频:排尿次数显著增加。
尿急:迫切不可抑制地想要排尿。
尿痛:排尿时感觉疼痛。
就医
就医科室
泌尿外科
当出现血尿、尿频、尿急及尿痛等表现时,建议及时到泌尿外科就医。
肿瘤内科
当患者确诊早期膀胱癌后,需要进行化疗等内科相关治疗时,可选择肿瘤内科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早期膀胱癌患者一般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容易被忽视,所以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人群者如膀胱癌家族史者,应做好定期防癌体检。
记录出现的症状、持续时间等相关信息,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没有发现排尿后便池内尿液呈粉红色?发现多久了?
是否有排尿次数显著增加?
排尿时,是否感觉到疼痛?
最近体重有变化吗?食欲怎么样?
病史清单
是否有长期吸烟的习惯?
从事何种职业?是否长期接触染料、橡胶、杀虫剂等物质?
家族中是否有人患膀胱癌?
是否对药物或食物过敏?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生化检查。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及 CT尿路造影(CTU)、磁共振(MRI)。
专科检查:肿瘤标志物、膀胱镜及活检、尿脱落细胞学检查。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能有以下病史:
长期吸烟。
长期接触工业化学产品,如染料制造等。
有膀胱癌家族史。
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是无痛性血尿、尿频、尿急等。
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
实验室一般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一般状况以及是否适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常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离子测定、血脂、血糖、凝血功能等。
尿常规
尿常规检查,检查尿沉渣中是否存在红细胞及其数量,确定是否存在血尿。
尿细胞学检查
是早期膀胱癌诊断和术后随访的重要方法之一,尿液中检测出癌细胞是早期膀胱癌定性诊断之一。
尿液膀胱肿瘤标志物检测
该检查有助于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及术后监测。
早期膀胱癌患者尿液中可能出现上述肿瘤标志物的升高。
影像学检查
B超、CT检查
B超、CT检查通常无明显异常发现,对于诊断早期膀胱癌价值有限,但可用于排除诊断。
磁共振检查(MRI)
多参数MRI检查在评估膀胱癌肌层是否受侵犯方面有重要价值,其敏感性为90%~94%,特异性87%~95%。
膀胱镜及活检检查
膀胱镜检查和活检是诊断早期膀胱癌最可靠的方法,也是术后复发监测的主要手段之一。
可以明确膀胱肿瘤的数目、大小、形态(乳头状的或广基的)、部位、生长方式及周围膀胱黏膜的异常情况,可以对肿瘤和可疑病变进行活检以明确病理类型。
目前不建议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正常膀胱黏膜进行常规的随机活检或选择性活检,其发现原位癌的可能性较低。
鉴别诊断
早期膀胱癌应与前列腺癌侵犯膀胱、腺性膀胱炎等疾病相鉴别:
前列腺癌侵犯膀胱
相似点:二者均可出现排尿困难症状。
不同点
前列腺癌可有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异常。
部分患者直肠指诊可触及包块。
MRI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膀胱镜检查能明确肿瘤来源。
腺性膀胱炎
相似点:二者均可出现尿频、尿急或无痛性血尿症状。
不同点:
腺性膀胱炎影像学检查显示膀胱近颈部可见大片肿物。
膀胱镜检查可见病变主要位于三角区及膀胱颈部,输尿管管口看不清。
活检可明确病理变化,病变形态呈多样性多中心性,常呈滤泡样、乳头样、分叶状,肿物近透明状,内无血管为腺性膀胱炎。
治疗
治疗目的: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力争临床治愈,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根据早期膀胱癌的分级、病理类型及患者状态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提示】关于更多治疗内容,请参考阅读相关疾病词条,如膀胱癌等。
手术治疗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
早期膀胱癌主要指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其标准治疗方案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也是重要的诊断方法。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目的是把膀胱肿瘤完全切除,直至正常的膀胱壁肌层。肿瘤切除后,建议把基底部组织单独送检,利于准确评估肿瘤组织分级、病理分期,指导下一步治疗方案。
TURBt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术后并发症:主要并发症有血尿、膀胱刺激症状、膀胱穿孔、持续性出血和尿道狭窄。少量血尿和膀胱刺激症状是术后早期最常见的并发症,常能自行缓解。
经尿道膀胱肿瘤激光手术
术前可通过经尿道膀胱肿瘤激光手术进行肿瘤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
激光手术可以凝固、汽化切割组织,术中出血和发生闭孔神经反射的概率低。
适合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治疗。经尿道膀胱肿瘤激光手术的疗效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相似。
膀胱部分切除术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对部分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亚组或极高危患者,若存在以下高危情况,可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多发及反复复发高级别肿瘤、高级别 T1 期肿瘤。
高级别肿瘤合伴原位癌、淋巴血管浸润、微乳头肿瘤或卡介苗灌注失败的患者。
膀胱灌注化疗
TURBt术后即刻膀胱灌注化疗能够杀灭术中播散或/和创面残留的肿瘤细胞,能显著降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复发率。
常用灌注化疗药物
膀胱灌注化疗副作用
膀胱灌注化疗主要副作用是化学性膀胱炎,与灌注剂量和频率相关,表现为膀胱刺激征及肉眼血尿,与灌注剂量及频率有关。
轻者在灌注间歇期可自行缓解,多饮水即可。若出现严重的膀胱刺激征,应延迟或停止灌注治疗,多数副作用在停止灌注后可自行改善。
膀胱灌注免疫治疗
膀胱灌注免疫治疗主要是卡介苗膀胱灌注治疗,其他还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化脓性链球菌、红色诺卡菌制剂等生物制剂。
卡介苗是通过膀胱内灌注免疫制剂,诱导机体局部免疫反应,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诱导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引起 Th1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效应而间接发挥抗肿瘤作用。
卡介苗能预防膀胱肿瘤复发、控制肿瘤进展,但对患者总生存及肿瘤特异性生存没有明确疗效。
其他膀胱内治疗方法
光动力学治疗
光动力学治疗是利用光敏剂(包括ALA、HAL)灌注到膀胱内,通过膀胱镜用激光进行全膀胱照射的治疗方法。
肿瘤细胞摄取光敏剂后,在激光作用下产生单态氧,使肿瘤细胞变性坏死。可降低肿瘤复发率及进展率,但其确切疗效尚需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证实。
可适用于膀胱原位癌。
热灌注疗法
通过加热设备对灌注化疗药物加热,利用热能及化疗药物联合以提高抗肿瘤效果。如丝裂霉素灌注液(丝裂霉素C 20mg+注射用水50ml)加热到42℃,维持1小时,与传统灌注化疗相比有一定优势。
前沿治疗
帕博利珠单抗是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关于其治疗既往卡介苗治疗失败、高危、有原位癌、不能或不同意行根治性膀胱切除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
预后
治愈情况
早期膀胱癌目前无法绝对治愈,但经过规范治疗后,一般可以获得临床治愈的机会,可以用5年生存率来大致评估。
关于早期膀胱癌,其5年生存率情况如下。
膀胱原位癌的5年生存率约为65%左右。
0期膀胱癌5年生存率约为98%。
Ⅰ期膀胱癌5年生存率约为88%。
注意:5年生存率是指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比例。统计数据来源于大样本的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研究,不代表个人具体的生存期,患者的个人生存期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能一概而论。
预后因素
预后因素是指对患者的总生存期及生存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
早期膀胱癌的预后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分级、肿瘤大小、肿瘤复发时间及频率、肿瘤数目以及是否存在原位癌等因素密切相关。
此外,年龄、日常体能状态等也被证明与膀胱癌患者预后有重要的相关性。
一般来说,分期早、肿瘤越小、数目越少、及早规范治疗、发病前个人身体素质较好的患者,预后相对好。
复发与转移
与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肿瘤的数量(≥8个)和复发频率(>1次/年)。
与进展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分期(T1)、分级(G3 或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和存在原位癌。
NMIBC患者危险度分组
根据复发风险及预后的不同,NMIBC分为 4 组。
低危NMIBC
原发、单发、TaG1(低级别尿路上皮癌、PUNLMP)、直径≤3cm、无Tis(必须同时具备上述条件)
中危NMIBC
所有不包括在低危和高危分类中的NMIBC患者
高危NMIBC
符合任何1项,同时满足:多发、复发和直径>3cm的TaG1G2(或低级别尿路上皮癌)。
G3(或高级别尿路上皮癌)。
T1期肿瘤。
Tis。
极高危NMIBC
符合任何1项:
T1G3(高级别尿路上皮癌)伴发膀胱Tis多发、大的、复发的T1G3(高级别尿路上皮癌)。
T1G3(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并发前列腺部尿道Tis或受侵犯。
尿路上皮癌伴不良组织病理亚型。
卡介苗膀胱灌注治疗失败的NMIBC。
淋巴血管侵犯。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合理安排饮食,做到清淡饮食,营养均衡,食物种类丰富多样。
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蔬菜,补充机体所需的维生素,促进恢复。
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鱼肉等。
应避免吃腌制、油煎、油炸食物。
适当多饮水,防止尿路感染和结石形成。
生活管理
戒烟酒,避免劳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日常生活中需要保持健康的体重,适当活动,如慢走、太极拳、游泳、慢跑等,帮助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身体抵抗力。
心理支持
良好的情绪和心态是药物所不能替代的。
确诊后患者可能会产生恐惧感,会害怕疼痛、被遗弃和死亡等。在医生和亲朋好友的鼓励和帮助下,患者需要尽快摆脱恐惧,正视疾病,积极遵医嘱治疗,对预后抱有乐观向上的态度。
家人要注意倾听患者的心声,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缓解焦虑症状。
建议患者家属给予支持,让患者以良好心态积极面对手术及其他治疗。
在治疗间期和治疗结束后,建议家属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与家务,重新融入社会角色。
随诊复查
因病情和患者的其他情况存在差异,所有患者均应严格遵医嘱进行复查。以下关于复查的一般情况仅供参考。
复查时间
低危患者术后3个月内进行膀胱镜检查,如第一次膀胱镜检查阴性,建议术后1年时行第二次膀胱镜检查,之后每年1次直到第5年。
高危患者推荐前2年每3个月行1次尿细胞学及膀胱镜检查,第3年开始每6个月1次,第5年开始每年1次直到终身;高危患者每年1次上尿路检查(CTU检查)。
中危患者随访方案介于两者之间,依据患者个体预后因素和一般情况决定。随访过程中,一旦出现复发,治疗后的随访方案按上述方案重新开始。
复查项目
超声检查是最常规的复查手段。
膀胱镜检查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复查时的首选的方法,建议患者在术后3个月时进行第一次膀胱镜检查,若手术切除不完全、肿瘤进展快可适当提前。检查中若发现膀胱黏膜可疑病变,应行活检明确病理结果。
必要时行尿脱落细胞学、CT/CTU或MRI/MRU等检查,但均不能完全代替膀胱镜检查。
患者随访期间出现细胞学检查阳性和膀胱未见肿瘤时,推荐采用随机活检或荧光或内镜窄带成像术膀胱镜引导活检和CT/CTU(了解上尿路情况)、尿道前列腺活检。
预防
早期膀胱癌是膀胱癌的早期阶段,因此严格来说,应该预防的是膀胱癌,无法精准预防某个临床阶段。
但是目前尚无针对性预防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内容尽量减少发生可能。
【提示】更多膀胱癌的预防,请参考阅读词条膀胱癌。
一般预防
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减少高动物脂肪的食物摄入,保持健康体重。
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
避免过于辛辣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造成前列腺的过度充血。
日常生活中多饮水、避免憋尿、久坐不动。
建议科学、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
谨慎选择性伴侣,保持专一的性生活,避免多个性伴侣。
定期筛查
早期膀胱癌早期多无任何症状,绝大多数是通过体检筛查发现的,所以对于年龄在40岁以上、有明确膀胱癌家族史或存在患病危险因素的人群,需要定期进行筛查。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