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血肿
概述
组织内局限性的较大量出血,形成的局部肿块
表现为皮肤瘀斑、紫癜、疼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
外伤、医源性损伤、自发性原因等导致血管破裂引起
可采用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
定义
血肿是在身体组织内出现的局部血液积聚现象,通常是由于外伤、疾病或手术等原因导致血管破裂,血液外溢到周围组织中形成的。
血肿可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也可能发生在内部器官、肌肉和骨骼内。
分类
目前在临床上,血肿主要根据发生部位、病程进行分类。
按照发生部位
皮下血肿:发生在皮肤下层的脂肪和结缔组织中,通常因外伤导致,表现为皮肤表面出现紫色或黑色的肿块。
肌间血肿:发生在肌肉内部,常由剧烈运动、外伤或手术引起,会导致肌肉疼痛和功能受限。
关节周围血肿:发生在关节附近的组织中,常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
内脏血肿:发生在内脏器官(如肝脏、脾脏、肾脏、脑等)内部,通常由外伤、疾病或手术引起。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骨内血肿:发生在骨骼内部,常由外伤、感染或骨折引起。骨内血肿会导致骨痛和骨折愈合受阻。
腹腔内血肿:各种因素导致肠系膜血管破裂,出现肠系膜血肿,严重者甚至出现肠麻痹及腹膜刺激症状。创伤性腹膜后血肿有腹膜刺激症状,伴休克表现;自发性腹膜后血肿可出现腰腹部疼痛、肿块压迫症状等。
按照病程
急性血肿:急性血肿通常在受伤后立即发生。
慢性血肿:可能在受伤后数周甚至数月才出现。慢性血肿通常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因为老年人的血管更易受损,而且血液凝固能力减弱。
病因
导致血肿的原因主要有外伤、医源性损伤、自发性因素。
致病原因
外伤
在车祸、跌倒,与他人的碰撞过程中,局部受到了猛烈的撞击,导致患者皮下、内脏、颅内的组织及血管破裂,从而在局部形成瘀血,造成血肿的现象,如外伤性脾破裂、肝破裂,外伤导致的颅内血肿头皮下血肿等。
医源性损伤
医源性损伤导致的血肿指的是在医生诊疗过程中导致的损伤后形成的血肿,如穿刺、注射、手术等过程中,由于导致局部血管破裂,从而形成血肿,一般为躯体深部血肿。
自发性因素
由于自身的凝血功能障碍、高血压、血管硬化、血管畸形等原因,导致血管自发性的破裂后出血,从而形成血肿。可存在身体各部,以自发性的颅内血肿最为凶险。
高危因素
以下为形成血肿的高危患者,发生血肿的可能性较普通人更高。
未正确使用安全带的驾驶员、乘客。
未戴保护用具的运动员。
从事高危行业且未能遵守安全操作规范的从业者。
长期高血压、糖尿病,血压波动较大,血糖控制较差,未积极治疗患者。
凝血功能障碍者(肝功能衰竭、接受放化疗等),相较于正常人更易于出血,形成血肿。
新生儿体型过大,胎儿难以从母体娩出,助产钳的夹持易于引起新生儿的头皮血肿
行动不便的老人或其他人群,容易摔倒发生骨折,更易发生出血导致血肿。
使用某些药物,如抗凝药、抗血小板药等,可增加出血风险,从而导致血肿。
症状
血肿的主要症状为瘀斑、紫癜、疼痛。发生在表浅部位时会出现皮肤隆起。
主要症状
瘀斑、紫癜
血液淤积于皮肤下,形成红色或暗红色的瘀斑、紫癜,压之不褪色,是皮下血肿、头皮下血肿鼻中隔血肿的典型表现。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转为绿色、黄色。
皮肤隆起
皮肤局部出现隆起、突出,触之有波动感,按压会感到疼痛。
疼痛
基本所有血肿都有疼痛症状,与局部损伤、血肿的压迫有关,按压、活动血肿部位时疼痛加重。
其他症状
肢体活动障碍
因局部损伤、血肿的限制、血肿压迫脑神经等原因,患者可出现相应肢体的活动障碍,如崴脚后的血肿影响脚踝活动,脑出血的血肿导致单侧或双侧瘫痪等。
神经系统症状
一般为颅内血肿的症状,根据血肿出现的具体位置及范围大小,可有不同表现。
可出现呕吐、躁动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嗜睡等,甚至可能昏迷。
并发症
瘫痪
颅内出血后形成血肿,压迫大脑神经,引起瘫痪,具体症状与血肿位置与范围有关,常见的有偏瘫、僵硬、麻木、无力、口眼歪斜等。部分患者大小便可失禁。
脑疝形成
颅内血肿导致颅内压增高、脑组织移位,患者出现意识转差、深度昏迷、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呼吸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随着时间延长,生命体征逐渐转差,表现为血压降低,呼吸慢且困难,脉搏降低,患者最终会出现心跳,呼吸停止。
感染
血肿部位可发生感染,特别是外伤导致者,局部出现红肿、发热、脓性分泌物等。
出血性休克
严重的内脏血肿导致大量出血,引发出血性休克,表现为低血压、心率加快、头晕、虚弱等。
就医
一般就诊于急诊科、普外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等。
就医科室
急诊科
一般为血肿的首诊科室。如果患者因外伤导致血肿,或突然出现腹痛、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时,应立即前往医院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
普外科
一般由外伤导致的皮下血肿、腹腔内血肿,以及医源性血肿需就诊普外科。
神经外科
外伤、自发性原因导致的颅内血肿,需入神经外科进行进一步治疗。
心胸外科
位于胸腔内的血肿(胸膜血肿、心包血肿等)需由胸外科治疗。
泌尿外科
位于泌尿系统的血肿(肾周血肿、膀胱血肿等)需由泌尿外科治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除了外伤原因导致的皮下范围不大的血肿,可以暂时观察外,其他原因导致的血肿均需及时就诊,以明确病情,切勿等到患者出现生命体征变化时才就诊。
外伤后皮下血肿范围持续增大,皮下不明原因出现血肿,外伤导致的头皮下血肿鼻中隔血肿,穿刺、注射等操作后出现血肿,外伤后或莫名原因出现意识障碍、呕吐等情况,均建议及时就医,以防出现更严重的症状。
家属尽量记录患者导致血肿出现的原因、有过的症状及持续时间、采取过何种处置等,以便给医生参考。不建议在医生做出疾病诊断前使用镇痛药物,以免掩盖病情。
患者必须有家属陪同,以免发生意外情况,并协助医生采集病史,护理患者。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血肿在哪里?具体范围有多大?是否持续扩大?
是否有局部瘀斑、紫癜?
血肿是否隆起于皮肤表面?
是否有疼痛?疼痛性质如何?
是否有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头晕头痛等症状?
意识障碍是进行性加重吗?中间是否有恢复清醒的时候?
目前若清醒,能不能活动自己的肢体?能不能听懂或回答他人的问题?
除了以上症状外,还有什么其他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有外伤史?若为外伤导致的,当时受伤的场景是什么样的?具体是哪个部位受伤?
排除外伤、医疗操作引起,患者是第一次出现血肿吗?若不是第一次,上一次出现的时间?接受了何种治疗?大概出现过多少次了?
是否患有凝血功能障碍相关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肝硬化伴脾大等?
是否接受过医源性操作,如局部穿刺、注射、外科手术等?具体因为何病接受的该医疗操作?
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或静脉血管畸形等疾病?
平常生活习惯如何?是否常年抽烟、熬夜、喜食油腻食物等?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肝功能、肾功能、凝血、血小板抗体等。
影像学检查:腹部CT、彩超、颅脑CT或MRI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控制血糖药物:二甲双胍、胰岛素等。
止疼药物:如布洛芬胶囊、塞来昔布胶囊等。
降脂药物:非诺贝特等。
抗凝药物:肝素、华法林等。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诊断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医生查体并进行相关检验、检查,血肿的诊断并不困难。
诊断依据
病史
有明确的外伤史。
患有凝血功能障碍相关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曾接受过一些医疗操作,如局部穿刺、注射、外科手术等。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或静脉血管畸形等疾病。
平常生活习惯较差,常年抽烟、熬夜、喜食油腻食物等。
有抗凝、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史。
临床表现
外伤后,皮肤局部出现隆起、突出,触之有波动感,伴有疼痛感,按压、活动部位时疼痛程度加重。
外伤一般1~2天后,局部开始形成红色或暗红色的瘀斑、紫癜,压之不褪色。
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在膝盖、皮下出现红色或暗红色的瘀斑、紫癜,压之不褪色。
在进行某些医疗操作后,如穿刺、注射、外科手术等,血肿位于皮下的可出现瘀斑,合并出现局部疼痛;血肿位于深部的若流血持续,除导致疼痛外,还会出现血压降低,心率增快,严重者甚至出现休克症状。
莫名原因突发倒地,出现头痛、呕吐、躁动、颅内压增高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嗜睡,甚至昏迷。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血生化、肝功能、肾功能、凝血、血小板抗体、血气分析等。
血常规
可帮助了解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情况,对身体是否有进行性出血做出大致判断。
血生化检查
可了解肝肾功能异常、有无电解质紊乱、有无糖尿病等。
凝血
了解是否有凝血功能异常。
肿瘤标志物检查
如果疑似血肿与肿瘤出血有关,可以检查相关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等,辅助明确原因。
影像学检查
彩超
彩超检查可显示皮下或深部组织的血肿具体位置、范围,动态观察是否进行性增大等。
对于疑似心包积血的患者,心脏彩超可以直观地显示心包内是否存在积液或血肿,评估心脏功能和血肿对心脏的压迫程度。
X线
如果四肢出现血肿,X线检查可方便、快捷、经济地判断是否有骨骼的损伤。
CT检查
CT扫描可以提供详细的横断面图像,有助于诊断和评估肌肉、内脏和颅内血肿。CT可以清晰地显示血肿、周围组织和结构的关系。
血肿在CT图像上表现为密度增高的区域,新鲜血肿呈高密度,随着时间推移,密度逐渐降低。
MRI
MRI对于软组织结构的显示非常敏感,可以用于评估肌肉内、骨内和颅内血肿。MRI可以提供血肿的详细信息,如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血肿在MRI图像上的信号特征取决于血肿的年龄,新鲜血肿呈高信号,随着时间推移,信号逐渐改变。
血管成像
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
对于疑似动脉瘤破裂引发的血肿,血管造影可以帮助确定出血部位,评估血管的状况和破裂的动脉瘤。
心电图
对于疑似心包积血或心肌梗死引起的心包血肿的患者,心电图检查可以帮助识别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症状,有助于确诊和评估病情。
神经功能检查
神经功能检查包括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肢体力量、感觉、反射和协调等。
对于颅内血肿、脊髓血肿或神经受压的情况,医生可能会进行神经功能检查,以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和损伤程度。
鉴别诊断
肿瘤
相似点:两者都可能表现为局部肿块或肿胀。
不同点:肿瘤常伴随其他症状(如疼痛、体重下降等),且在影像学检查中有特异性表现。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MRI、超声等)和活组织检查进行鉴别。
淋巴结肿大
相似点:两者都可能表现为皮下肿块。
不同点:淋巴结肿大通常与感染、免疫反应或肿瘤相关,且在触诊和影像学检查中有特异性表现。
脓肿
相似点:两者都可能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和皮肤发红。
不同点:脓肿是局部化脓性感染所致,通常伴有感染症状(如发热、寒战等),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和化脓性分泌物培养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减轻局部血肿、防止进一步扩大、缓解患者症状、减少继发器官或功能损害。
治疗原则:包括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等。
非手术治疗
对于轻度血肿,可以采取非手术治疗。
冷敷及热敷
冷敷及热敷一般针对于除了颅内血肿、躯体深部血肿以外的其他血肿类型。
若血肿较小,可在受伤初期,应用冷敷促进毛细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血肿。
受伤72小时后可进行局部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消除血肿。
卧床休息及抬高患肢
所有类型的血肿均应尽量卧床休息,四肢出现血肿的,可将有血肿的肢体抬高,加速血液往向心端回流,促进血肿消退。
加压包扎
对于轻度血肿,特别是发生在肢体的血肿,可以采取加压包扎的方法以减缓血肿的发展。
加压包扎可以通过压迫血管,减少血流量,从而帮助止血。
加压包扎的力度和时间需要适度,以免过度压迫导致局部血流受阻,影响组织的供血和修复。
药物治疗
经医生诊断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具有活血化瘀效果的药物,促进血肿的吸收和消散。
考虑有感染风险的,可辅助使用阿莫西林等抗生素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有凝血功能障碍和进行性出血的,可补充凝血因子及其他的一些止血药物。
颅内血肿导致颅内压升高,应使用甘露醇等药物进行降颅压治疗。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改善营养
当发生颅内血肿和躯体深部血肿,造成呕吐、无法自主进食的,需根据病人的出入量及应补充的水量计算需补充的液体总量(晶体、胶体),以纠正缺水和酸碱失衡。
胃肠道功能正常的,经评估适宜肠内营养的患者,应尽早通过鼻饲等方式给予肠内营养。
维持基本生命体征
主要针对颅内血肿的患者。根据生命体征监测的结果,将氧分压、血压、血糖、心率、体温等维持在正常水平。
手术治疗
绝大多数颅内血肿需要及时手术治疗,而其他类型的血肿若经非手术治疗效果较差,血肿范围持续扩大,甚至导致患者出现生命体征变化时,应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包括血肿清除术、减压术等。
适用于较大的血肿、严重影响功能的血肿或颅内血肿等。
常见的并发症有感染、切口愈合不良、昏迷、偏瘫、癫痫等。
预后
血肿的预后与发生部位、出血量有关。积极规范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
治愈情况
除了颅内血肿以外,其他血肿只要能够寻找和去除诱发因素,并且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大多数患者是可以得到治愈的。
颅内血肿预后与血肿出现部位、出血量及是否有并发症相关,由于损伤的脑组织无法修复,因此无法真正治愈。
危害性
血肿可能机化或吸收,根据出现位置不同,危害性不一。
关节部位的血肿会导致关节功能障碍,需要在合适时选择手术清除血肿、硬块,以恢复关节功能。
腹腔内的血肿若不及时治疗,患者可出现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颅内的血肿可压迫脑组织、神经、脑干以及各种功能区,引起颅高压,形成脑疝,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甚至导致死亡。存活下来的,可遗留有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出现感觉异常、偏瘫,失语等,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日常
血肿患者如果无法进食,需要鼻饲饮食。如果可以正常进食,均衡清淡饮食即可。日常生活中需勤翻身,适量运动,同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遵医嘱定期复诊。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颅内血肿导致患者无法进食,一般胃肠道功能尚正常,可通过胃管进行营养液的鼻饲。其他大部分血肿并不影响患者进食,科学、规律膳食即可。
均衡膳食,不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
提倡多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的食物。
少食多餐,清淡饮食,切勿暴饮暴食。
戒酒。
日常管理
卧床患者应至少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间并不是固定的,但翻身时必须检查皮肤情况。
可下地者应尽量多下床活动,促进胃肠蠕动,帮助营养物质吸收,防止出现便秘。
经颅内血肿治疗后的患者,需尽早进行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生活训练、认知训练等。
患者需要规律作息,适度锻炼,提高自身身体素质。
心理支持
发生颅内血肿的患者由于多数遗留神经功能症状,会出现抑郁、易怒等心理症状。患者应放平心态,不要给自己过大的精神压力,保持治疗信心。家属应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使患者尽量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
若是家属心理支持方面难度较大,可寻求专业心理医师帮助。
病情监测
若因外伤、自发性、医源性等原因导致患者出现瘀斑、皮肤隆起、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情况,一定要立即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随诊复查
各种原因导致的血肿,复查时间、项目不一。复查时间遵医嘱即可。
复诊的项目有颅脑CT、腹部CT、彩超、血常规、肝肾功、血生化等。
预防
积极治疗、控制好各类基础疾病,如肥胖病、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性疾病、凝血障碍疾病。
科学、营养、规律饮食,并戒烟。
在注意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运动锻炼,量力而行,提高身体素质。
危险行业工作者应遵守安全操作规范。
在进行医疗操作时,遵守操作规范,及早发现可能存在问题。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