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胃平滑肌瘤
概述
最常见的胃部非上皮性良性肿瘤,但整体仍然比较少见
可无明显症状,或者有上腹包块,伴压迫感、饱胀感
大多数手术切除可治愈
预后一般较好,单发肿瘤切除后不易复发
定义
平滑肌纤维和肌纤维之间少量的结缔组织异常增生时会形成平滑肌瘤,发生于胃壁时即形成胃平滑肌瘤。
胃平滑肌瘤是最常见的胃非上皮性良性肿瘤,很少出现症状,多是在由于其他原因需要进行X线钡剂造影、内镜检查或剖腹手术时意外发现。
但是整体来说,胃平滑肌瘤仍然比较少见。
分型
根据生长方式分型
根据肿瘤的不同生长方式可将其分为3型。
胃内型(黏膜下型):肿瘤向胃腔突出。
胃外型(浆膜下型):肿瘤向腹膜腔突出。
混合型(“哑铃”形):一些较大的肿瘤可向胃腔及腹膜腔内同时突出。
根据组织学特征分型
光镜下根据肿瘤细胞的组织学特征又可将其分为普通型平滑肌瘤、细胞型平滑肌瘤、上皮样平滑肌瘤。
普通型平滑肌瘤
最常见,肿瘤边界清楚。
细胞型平滑肌瘤
此型类似于恶性肿瘤,特别是一些细胞体积较大的细胞型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很难区分,但绝大多数的细胞型平滑肌瘤是良性的。
上皮样平滑肌瘤
上皮样平滑肌瘤临床上多为良性,但有恶性倾向,可发生浸润和转移。当有丝分裂象明显增多时,应考虑其为恶性。
发病情况
胃平滑肌瘤占胃肿瘤的1%~3%,其中2.1%的病例可恶变为平滑肌肉瘤。
临床上,内镜对胃平滑肌瘤的检出率只占0.2%,但在尸检中这是最常见的胃肿瘤,远远高于临床发现率,这是因为直径<2cm者往往无任何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中年人,国内资料统计,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3∶1。
平滑肌肿瘤多位于胃体部,其次为胃窦和胃底,幽门和贲门部极少见,其中良性者多位于胃小弯或胃前、后壁。
病因
致病原因
目前平滑肌瘤的致病原因及机制并不明确,有研究发现其与遗传、内分泌、体重等因素可能有关,但具体需要进一步研究。
有研究发现,家族中有胃平滑肌瘤患者的,发病风险增高。
消化道壁内平滑肌瘤可伴有多发性内分泌瘤1型,提示其发病可能与内分泌相关。
接受减重手术的肥胖患者术前进行胃内镜检查时,发现胃平滑肌瘤的比例明显增加,虽然不清楚肥胖和胃平滑肌瘤的具体关系,但是提示二者有一定关联。
症状
主要症状
胃平滑肌瘤很少出现症状,多是在X线钡剂造影、内镜检查或剖腹手术时意外发现。
临床表现与肿瘤大小、部位、性质、生长类型及有无并发症等有关。
上腹压迫感、饱胀感和牵引性疼痛。
上腹部包块并不少见,多数大而粘连固定,触之有囊性感,常无压痛。
位于贲门附近的平滑肌瘤可产生吞咽困难。
位于幽门区者可产生幽门梗阻
如果肿瘤发生溃疡、糜烂及出血,可以出现食欲不振、胃部不适、上腹疼痛等消化不良症状。肿块越大,出血量就越大,严重者可引起休克、贫血。
胃壁穿孔或肿瘤破裂,可出现腹膜刺激征
就医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如果出现胃部不适,可首先就诊于消化内科。
确诊胃平滑肌瘤后需要内镜下切除者,也可以就诊于消化内科。
普外科
如果出现胃部包块,可就诊于普外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医生可能会进行体格检查,建议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不要穿连衣裙、连体衣或不方便穿脱的衣物。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没有上腹部压迫感、饱胀不适?
有没有上腹疼痛、不明原因黑便、贫血、头晕等情况?
最近食欲怎么样,体重有变化吗?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恶性肿瘤病史?
是否有多发性内分泌瘤病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专科检查:胃肠镜检查及活检、肿瘤标志物粪便隐血试验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检查。
影像检查:超声、CT检查、磁共振(MRI)、PET-CT。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能有以下病史,但有相关病史并非都会罹患平滑肌瘤
有恶性肿瘤家族史。
平滑肌瘤病史、多发性内分泌瘤病史。
临床表现
可以没有明显症状,或有以下表现:
触及腹部包块,与周围粘连。
上腹部压迫感、饱胀不适。
食欲不振、上腹疼痛。
不明原因黑便、贫血。
实验室检查
相关检查
血常规:当有不明原因的长期出血时,可发生血红蛋白降低等贫血征象。
便常规:当有少量出血时,便潜血可见阳性,甚至直接表现为黑便。
肿瘤标志物
平滑肌瘤为平滑肌组织良性肿瘤性病变,无特异性肿瘤标志物
影像学检查
腔内超声检查
可以表现为均质的低回声病灶,界限清楚、无网状结构的团块,常呈梭形或椭圆形,病灶边界清楚,包膜光滑,不向周围浸润生长,内部回声均匀。
但不能据此诊断胃平滑肌瘤。
X线
X线上可以表现为突入胃腔内的球形或者半球形肿物,边缘光滑规整,界限清楚,但同样不能确定肿瘤的性质,现已较少应用。
CT检查
是常用检查之一。
可发现胃壁呈灶性增厚,并与发生于邻近组织的病变作鉴别,以及明确肿瘤对周围器官的影响。
内镜检查
可以直接看到肿瘤,还可以取活检进行病理诊断。
内镜下平滑肌瘤常单发,约占90%,有时为多发,瘤体呈半球形隆起,大小不一,直径多<2cm,有时直径可大至10~20cm。肿瘤表面黏膜光滑,边界清楚,质地韧。中心可以形成溃疡。
诊断标准
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的辅助检查,可拟诊平滑肌瘤,病理学检查仍是确诊的金标准。
组织病理可见肿瘤由结节状排列的平滑肌细胞组成,结节之间为宽大的纤维结缔组织间隔,平滑肌细胞也可呈条束状或紊乱状排列。部分病例内可见到核分裂象。
消化道平滑肌瘤表达α-SMA、MSA、desmin和h-CALD,并可表达smoothelin。
鉴别诊断
胃平滑肌肉瘤
一些分化良好的平滑肌肉瘤形态上可表现为酷似良性平滑肌瘤,鉴别依赖于病理结果,特别是其中的有丝分裂数目。
部分学者认为每50个高倍镜视野有10个以上有丝分裂象应考虑为平滑肌肉瘤。
胃淋巴瘤
本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无明显症状,晚期可出现溃疡、出血,需与平滑肌瘤鉴别。
诊断依赖于内镜检查和病理活检,影像学检查和内镜超声检查有助诊断。
胃癌
早期胃癌可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腹部不适,腹部包块,需与平滑肌瘤鉴别。
但胃癌发展迅速,影像学可见广泛胃壁浸润和恶性溃疡,最终鉴别依赖于内镜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理检查。
治疗
治疗目的:彻底清除肿瘤,以预防引起并发症和恶变。
治疗原则:根据肿瘤大小、部位等,合理选择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
对直径<5cm的胃体、胃窦及胃底平滑肌瘤,可行肿瘤局部切除,切缘距肿瘤1cm。
位于幽门或贲门部位的平滑肌瘤,当肿瘤直径<3cm时可考虑行保守的局部切除手术或连同部分胃壁做楔形切除。
肿瘤直径>5cm,或幽门、贲门部位的肿瘤直径>3cm,行远端或近端胃大部切除,手术切缘距肿瘤2~3cm。
多发、直径>2cm,或有出血、梗阻等症状,或内镜活检、细胞学检查疑有恶变者,应予手术切除,手术方式可视病变的具体情况而定。
特别提醒
由于该肿瘤有恶变可能,手术中快速冷冻切片检查对良性的平滑肌瘤与平滑肌肉瘤的鉴别也十分困难。
因此,如有以下情况可按平滑肌肉瘤手术原则加以处理:
肿瘤直径>5cm。
肿瘤呈浸润性生长,或局部有转移病灶。
瘤体有出血、坏死者。
病变部位胃黏膜有溃疡形成。
内镜治疗
单发、有蒂或瘤体直径<2cm者不需外科治疗,可通过内镜电凝切除或者采用高频电圈套器摘除。
<2cm的低平隆起病变,可采用内镜下黏膜内切除(EMR),其优点是能增加切除的面积和深度,达到根治的目的。
≥2cm的早期癌及癌前病变,若肿瘤界限清楚,瘤体无坏死,瘤体部位胃黏膜无溃疡,腹腔又无转移灶,可以采取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SD)。
胃平滑肌瘤和间质瘤哪个好治疗
胃平滑肌瘤和胃间质瘤哪个好治,临床上虽然没有这样的可比性,但是胃平滑肌瘤属良性肿瘤,恶性转化率极小,术后大多能痊愈。而胃间质瘤是一个存在恶性潜能极大的肿瘤,术后复发率高。
胃平滑肌瘤和胃间质瘤位置性质都不同,胃平滑肌瘤发于胃黏膜下胃壁的肌肉层,大多属于良性(胃部恶性肿瘤多来自于胃黏膜层,也就是胃壁最深的一层,在一定的条件刺激下,也可能会转化癌变,临床概率比较低)。而胃间质瘤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多是恶性潜能。必须要进行明确的术后跟踪检查,评估复发风险。
相关医学知识,建议咨询专科医生。
预后
治愈情况
平滑肌瘤为良性肿瘤,多数可通过手术达到治愈,预后较好。
手术完整切除复发率低,未完整切除者有一半病例面临复发,如术后局部出现复发应警惕患有平滑肌肉瘤的可能性。
预后因素
手术切除的完整性和肿瘤组织的核分裂指数影响预后,完整切除、核分裂指数低者,预后更佳。
此外,较小的肿瘤通常预后更好,部分原因可能跟它们更容易被完整切除有关。
危害性
胃平滑肌瘤一般没有明显症状,但是肿块较大时,可能会引起上腹部饱胀、疼痛等不适,还可能会引起出血,严重时导致贫血甚至休克。
它是良性肿瘤,一般不会发生转移,但是有恶变可能。
日常
日常管理
心态与情绪调整
良好的情绪和心态是药物所不能替代的。
确诊后患者可能会产生恐惧感,会害怕疼痛、死亡等。家人要注意倾听患者的心声,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缓解焦虑症状。
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支持,让患者以良好心态积极面对手术及其他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
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适量活动,避免劳累及受凉。
术后1~3个月,不要参加重体力劳动。
遵医嘱规律服药,不可擅自更改用药方式。
饮食管理
调节饮食结构,以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如蛋类、鱼类。
随诊复查
大多数平滑肌瘤经过手术等治疗可达到根治目的,对于未完整切除的平滑肌瘤要定期监测随访。
一般在术后1~3个月要每月复查,之后可每3~6个月复查,或遵医嘱。
有新发症状或原有症状的加重,可能提示病情加重进展,应及时就医。
预防
目前平滑肌瘤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还未完全阐明,通过预防可能减少疾病的发生发展,但不能完全防止肿瘤发生。目前主要是疾病的三级预防模式:
改善生活方式
合理安排膳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碳水化合物和粗纤维的食物。
养成良好生活方式,不抽烟、不酗酒、积极参加体力活动、控制体重。
生活及工作中避免接触各种致癌因子。
早发现、早治疗
当有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谨遵医嘱,做到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控制疾病发展,及早恢复功能。
促进功能恢复
在治疗间期和治疗结束后,应遵照医嘱进行功能训练,尽早重新融入社会角色。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