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先天性血管瘤
概述
胚胎发育期间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血管瘤
临床表现以凸起的紫红色肿块,肿块周围伴有白色晕圈为主
部分可自行消退,无需治疗;若出现显著症状则以手术切除为主
如无并发症则一般预后良好,也有可能自愈
定义
先天性血管瘤是发生发展于胚胎期的一类疾病,是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而形成的良性血管源性肿瘤
先天性血管瘤在胎儿时期于母体子宫内发生发展并完成增殖,出生时即可见明显病灶,生后肿瘤可缓慢生长或短时间内迅速增大。
发生于浅表皮肤的先天性血管瘤临床表现以凸起的紫红色肿块,肿块周围伴有白色晕圈等症状为主。内脏尤其是肝脏也可累及,形成肝血管瘤,体积较大时出现腹部肿块。
分型
国际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研究学会(ISSVA)分类中根据先天性血管瘤临床疾病进程的不同,进一步分为以下3型。
快速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RICH)
RICH在妊娠晚期的最后几周会达到最大尺寸,常在出生后1年左右消退。
好发于肢体和头颈部,也可发生于躯干。
消退过程中可伴有出血、溃疡等并发症,极少数巨大病变可引起心力衰竭,亦可伴发凝血功能障碍。
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NICH)
NICH常分布在头颈部,其次是肢体和躯干。
NICH在出生时与RICH难以鉴别,但出生后会与身体等比例增长。
部分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PICH)
PICH表现出与快速消退型和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重叠的特征。
发病情况
先天性血管瘤是一种较常见的良性血管肿瘤,发病率在所有血管瘤中<3%。
临床上,先天性血管瘤的男女发病率接近1∶1,且多为单发病灶,常见于颜面部及四肢,而肝脏在内的内脏器官、头颅则罕见发生。
3种类型中,部分消退型最少见,快速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最常见。
发生在肝脏的先天性血管瘤,约占肝血管瘤的30%。
病因
致病原因
先天性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及病因仍不明确,可能与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有关。
发病机制
先天性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表明其机制可能与基因突变相关。
目前已鉴定出GNAQ和GNA11的谷氨酰胺209(Gln209)位点的互斥和镶嵌错义突变,通俗来说就是某个基因位点发生了错误引起疾病。
Gln209错义突变激活GTP依赖性信号,导致MAPK和(或)YAP信号传导的组成性激活,这些途径也可能参与了RICH和NICH的形成。就像一个链式反应,由于某个位点发生了错误,激活了其他传导通路,间接参与了疾病的形成。
症状
主要症状
快速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
皮损形态
为凸起的紫红色或紫蓝色肿物,表面见毛细血管扩张。
肿物周缘可见白色晕圈及扩张的静脉。
消退过程中可能出现出血、溃疡等。
皮损消退后形态
皮损消退后可以出现以下遗留表现。
局部皮肤松弛、变薄,真皮或皮下萎缩,有皮肤纹理和颜色改变。
持续存在的毛细血管扩张或静脉。
永久性毛发脱落。
浅表瘢痕粟丘疹
其他特点
皮损处可出现皮肤温度较周围皮肤高,有时可摸到搏动。
皮损常在出生后数日至数周开始消退,大多在6~14个月时完全消退。也可能在母亲子宫内时就发生消退,但罕见。
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
皮损形态
通常病变部位较平坦,呈边界清楚、圆形或卵圆形、斑块样或凸起的肿物,颜色从粉红色至蓝紫色或紫色不等。
肿物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周围色泽苍白,称苍白圈。
一般不发生溃疡、瘢痕及萎缩。
其他特点
皮损处皮温较高,周边界限清楚,近半数患儿有一定程度的疼痛。
皮损不会自行消退,通常随患儿生长等比例增长。
部分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
部分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在出生后先出现快速消退,但病灶并不完全消退,出现类似于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的临床特征。
其他症状
先天性血管瘤除发生于肢体及躯干浅表皮肤外,其他主要发生在肝脏。
发生于肝脏的先天性血管瘤呈腹部肿块,部分患儿可观察到短暂的血小板减少和贫血。
就医
就医科室
小儿外科
患儿皮肤表面出现凸起的紫红色肿块,肿块周围伴有或不伴有白色晕圈等症状时,均建议及时前往小儿外科或儿科就医治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儿就诊时,可能需要进行X线、CT或MRI检查,请避免穿带扣子的衬衫、有装饰亮片的上衣、带拉链扣子的连衣裙等含金属服饰。
记录出现的症状、持续时间等相关信息,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发现孩子这些症状的?是一生下来就有吗?
从孩子出生到现在,症状有变化吗?肿块有变大或变小吗?
肿块摸着是不是温度比周围皮肤高?
触摸或按压肿块孩子疼吗?
是否有腹部肿块,发现多久了?
病史清单
有无药物或食物过敏史?
家里有其他人得过血管瘤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磁共振(MRI)。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检查。
其他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
诊断
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患儿皮肤可有凸起的紫红色肿块,肿块周围伴有白色晕圈。根据肿块出生后是否消退及消退程度可确定分型。
触诊一般可发现皮损处温度高于其他部位皮肤,有时还可触及动脉搏动。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了解有无贫血、血小板情况等。
生化检查:帮助初步判断肝肾功能是否异常,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血脂异常等情况,指导下一步治疗。
凝血功能分析:纤维蛋白原的浓度、纤维蛋白裂解产物(D-二聚体))测定。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手段,具有简便、实惠、有效等优点。
产前超声最早可在怀孕12周时就检测到先天性血管瘤,但并非所有先天性血管瘤都可以在宫内被检测到。
病灶一般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组织团块,动静脉血流丰富,病灶内可见扩张的管道样结构。
磁共振检查
通过MRI检查,可清楚看到病灶大小、结构、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病灶特点是边界清楚,呈现T1低信号,T2高信号,均匀强化,病灶内的流空影提示高血流量特点。
病灶内还可发现动脉瘤、血栓及钙化,由于这在婴幼儿血管瘤中极罕见,有助于区分。
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显示不均匀的实质,大而不规则的供血动脉、静脉扩张及小分流,还可观察到动脉瘤和动静脉瘘
组织病理学检查
如临床未能明确诊断,或有皮损触诊坚硬、迅速生长、溃疡形成及固定于筋膜等特征,怀疑为恶性肿瘤时,应活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大小不等的毛细血管增生性小叶构成,小叶周围被致密的纤维组织包绕,还可见局灶性血栓形成和钙化、基质含铁血黄素沉积。
鉴别诊断
先天性血管瘤需与婴幼儿血管瘤、丛状血管瘤、Kaposi样血管内皮瘤静脉畸形等疾病相鉴别。
婴幼儿血管瘤
相似点:两者均可出现皮损、肿块等表现。
不同点:
婴幼儿血管瘤一般在生后2周出现,约1/3可在出生时观察到类似瘀斑或局部毛细血管扩张的前期表现。
婴幼儿血管瘤的皮损演变为生后1年内快速生长,1年后开始缓慢消退,12年后多能完全消退。
婴幼儿血管瘤的免疫组化CH GLUT-1染色主要表现为阳性。
丛状血管瘤
相似点:两者均出现紫红色结节表现。
不同点:组织学显示丛状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与外皮细胞呈多结节样、同心旋涡状排列,以典型的“炮弹样”模式散在分布于整个真皮,可以鉴别。
Kaposi样血管内皮瘤
相似点:两者均可出现紫红色肿块表现。
不同点:Kaposi样血管内皮瘤的病理特点是具有轻度异型性及核分裂的梭形细胞,及有含铁血黄素沉积的裂隙状或新月形血管。
静脉畸形
相似点:两者均可出现紫红色肿块表现。
不同点:
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缓慢血流、边界不清的血管病变。
组织学检查显示扩张的静脉伴内皮细胞形态异常。
与先天性血管瘤不同,静脉畸形的WT1蛋白染色阴性。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患儿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需根据皮损的大小和部位、自行消退的倾向及是否存在并发症而进行个体化管理。一般来说,可自行消退或皮损保持无症状且不影响患儿时,无需治疗;如需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快速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
由于快速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能自行消退,一般无需治疗,除非血管瘤体积巨大或存在并发症如溃疡形成、出血。
消退前
消退前应定期进行临床检查。
患儿至少需随诊至12~18个月,建议每月随诊一次,以证实是否出现预期的皮损缩小。
同时需进一步评估任何可能意外发生的并发症,如疼痛、溃疡形成、感染等。
一般不需进行常规实验室检查,除非观察到血小板减少等异常情况,血小板正常后则不需再检查。
快速消退期
快速消退期应每日在皮损表面多次涂抹凡士林预防溃疡形成。
合并溃疡持续不愈或有反复出血史的皮损需早期手术切除。
完全消退后
完全消退后可通过手术修复残留皮肤改变。
脉冲染料激光可能有助于去除表面扩张的毛细血管。
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和部分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
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不会随着时间消退,部分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也不会完全消退,如无症状且不影响患儿,则没有必要治疗。
当病灶位于特殊部位而影响功能或外观,例如病灶位于眼皮上方而遮挡视野,造成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障碍或影响生活,可以进行治疗。
激光治疗
可考虑到美容科治疗,脉冲染料激光可能有助于减淡表面颜色。
手术和栓塞治疗
手术治疗是针对较大、较厚或症状较重皮损的首选治疗方法。
根据血流情况在术前实施血管栓塞,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
但手术切除的最佳时机尚不确定,多数专家推荐在学龄前期进行,以防止外表缺陷对儿童心理发育造成影响。
肝脏先天性血管瘤
一般来说,肝脏的先天性血管瘤仅需支持治疗和密切监测,不需特殊治疗或手术切除。
如果快速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消退的过程中发生腹水,导致其他功能异常,则是手术治疗的指征。
预后
治愈情况
先天性血管瘤为良性肿瘤,一般不会癌变,预后较好,目前尚无关于本病的治愈情况数据。
部分先天性血管瘤有“自愈”的特点,预后良好。
如果瘤体较小、生长部位比较表浅,容易治疗,一般不会复发。
但大部分先天性血管瘤颜色异常,而且使皮肤表面凹凸不平,如果长在面部等暴露部位,会影响美观,对患儿心理造成负担。
预后因素
预后因素是指对患儿的总生存期及生存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
对于先天性血管瘤来说,无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呼吸衰竭、肝衰竭等并发症时,多预后良好。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患儿最好采取安全、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母乳喂养方式。6个月以内的患儿推荐纯母乳喂养。
如果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母乳喂养,可以选择合适的配方奶粉进行喂养。
4~6个月以上患儿在保证奶量的前提下科学添加辅食,确保辅食和母乳(或配方粉)组合能够为孩子提供全面的营养。
哺乳母亲饮食建议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为主,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可适当多摄入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牛羊肉、鱼肉、鸡蛋、牛奶等。
生活管理
家人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保证患儿有良好睡眠。
注意患儿身体卫生,常洗澡,局部保持干燥和清洁,注意患儿皮肤的保湿护理。
避免摩擦挤压等外力损伤,防止患处破损继发感染和溃烂。定期给患儿剪指甲,避免抓挠皮肤。避免患儿接触可能引起过敏的物质。
衣物和尿布需要采用柔软、吸水、无刺激的棉质品,避免穿人造纤维等材质的衣物,不使用碱性洗涤剂如肥皂等。
心理支持
家长可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习有关先天性血管瘤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照顾患儿。
家人给予患儿充分的陪伴,创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安慰患儿。
对于较年长的患儿,家长可鼓励孩子通过适量运动、看电影、听轻音乐、读书、公园散心等方式放松,促进心理健康。
对于病情未消退的较年长患儿,家属需要帮助其树立正确面对疾病的信心,正确看待疾病,避免引起心理障碍
病情监测
家属应日常关注患儿情况,若紫红色肿块出现溃疡、出血等,或患儿异常哭闹,应及时就医。
随诊复查
随访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发现疾病的进展,并及时进行干预处理,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改善生活质量。具体随访方案需建立在该指导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调整,进而确定最佳的随访方案。
一般随访内容包括病史、体格检查、超声等。
建议遵医嘱定期复查即可,若有不适,请随时就诊。
预防
先天性血管瘤目前病因不明,故尚无准确有效的预防措施。建议孕妈妈定期产检,及时发现自身变化和胎儿异常,及时就医,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