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肾移植排斥反应
概述
肾移植排斥反应是移植肾与受者产生免疫病理反应所致病症。由于供者、受者遗传背景的差异,若不使用免疫抑制剂,移植肾可能受到体内淋巴细胞为主的免疫活性细胞和抗体的“攻击”而出现排斥反应。肾移植排斥反应包括超急性排斥反应、加速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
病因
1.细胞反应
T细胞被认为是同种移植异基因排异的主要介导者。细胞反应的4个时期相互间形成串联反应,最终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移植肾被破坏。
2.抗体介导的血管反应
抗体介导血管反应的机制与细胞反应相似,T细胞也参与了B细胞的激活过程,使B细胞进一步增殖和分化成为浆细胞,少量抗体结合于血管壁即可诱发抗体介导的移植物排斥。
3.预先存在的抗体反应
同种肾移植的超急性排异是由于受者在移植前存在抗供体的抗体,进行移植手术时,受者抗原抗体反应激活补体介导的组织损伤。这些抗体可以是受者以前接受过移植、接受输血、多次妊娠或感染而产生的。
症状
1.超急性排斥反应
临床表现为移植肾在血液循环恢复后无尿,或开始排尿继而无尿。在术中,移植肾在血液循环恢复后变硬呈红色,以后突然变软呈紫色,肾动脉搏动良好而静脉塌陷。
2.加速排斥反应
常发生在移植后2~5天,发生越早,程度越重。临床表现为全身症状较重,常有高热、畏寒、乏力、腹胀、尿量突然减少或几天内发展为无尿,肉眼血尿多见。伴移植肾肿胀压痛,血肌酐水平持续上升,血压显著升高。
3.急性排斥反应
一般发生于术后3个月内,临床表现为肾肿胀压痛、发热、乏力、尿量减少,体重增加及血压升高。生化检查中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尿蛋白和红、白细胞增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发现肾肿大,血管阻力增加;肾扫描发现肾血流量减少。
4.慢性排斥反应
发生于术后6~12个月,病情进展缓慢。表现为逐渐丧失肾功能伴高血压及肾小
球病变所致的血尿和蛋白尿
检查
1.肾功能检查
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升高。
2.尿常规
尿中蛋白和红、白细胞增多。
3.B超检查
移植肾增大,阻力指数增大。
4.穿刺活检
有急性排斥的病理改变。
5.肾扫描
发现肾血流量减少。
诊断
1.超急性排斥反应
(1)移植肾在血液循环恢复后无尿或开始排尿继而无尿。
(2)移植肾在血液循环恢复后变硬呈红色,以后突然变软呈紫色,肾动脉搏动良好静脉塌陷。
(3)有急性排斥的病理改变。
2.加速性排斥反应
(1)常发生在移植后2~5天。
(2)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寒、乏力、腹胀、尿量突然减少,肉眼血尿多见。
(3)伴移植肾肿胀压痛,血肌酐水平持续上升,血压显著升高。
3.急性排斥反应
(1)多发生在术后前3个月内,临床表现为肾肿胀压痛、发热、乏力、尿量减少,体重增加及血压升高等症状。
(2)生化检查中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
(3)尿中蛋白和红、白细胞增多。
(4)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发现移植肾增大,阻力指数增大。
(5)肾扫描发现肾血流量减少。
(6)有急性排斥的病理改变。
4.慢性排斥反应
发生于术后6~12个月以后,逐渐丧失肾功能伴高血压、血尿和蛋白尿
治疗
1.超急性排斥反应
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一旦发生多数不可逆转,确诊后应行移植肾切除术
2.加速排斥反应
总体疗效较差。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如下。
(1)尽早使用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抗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或抗人T细胞CD3鼠单克隆抗体。
(2)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3)血浆置换免疫吸附直接去除致敏抗体。
若上述措施无效,应尽早切除移植肾,恢复透析状态,避免其他并发症。
3.急性排斥反应
治疗关键是及时处理。
(1)首选甲泼尼龙冲击治疗。
(2)甲泼尼龙冲击无效者,实施联合清除或中和抗体的方法。
(3)抗体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需同时进行血浆置换或免疫吸附去除抗体,也可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中和抗体。
4.慢性排斥反应
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处理原则为早期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及保护残存肾功能。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治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