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神经损伤
概述
通常指外界暴力造成的神经损伤,包括脑、脊髓、周围神经
常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肢体无力、麻木、疼痛、大小便失禁等
最常见于交通事故、坠落、跌倒、火器伤、牵拉、切断、压迫等
损伤类型不同,预后区别较大,部分患者终身残疾
定义
神经损伤是指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周围神经的损伤、病变、功能障碍。
广义的神经损伤病因包括外伤、感染、代谢、营养、中毒等。
而通常所说的神经损伤多指外界暴力造成的损伤,最常见于交通事故、坠落、跌倒、火器伤、牵拉、切断、压迫等情况。本篇以此部分内容为主。
根据损伤部位、损伤范围不同,表现差异巨大,常出现的症状包括头痛、意识障碍、肢体无力、麻木、疼痛、大小便失禁等。
分类
按损伤神经是否与外界连通分类
闭合性损伤:皮肤屏障完整,但内部神经结构发生损伤,如牵拉伤、挤压伤
开放性损伤:受伤部位皮肤破损,神经组织与外界相通,如切割伤、火器伤。
按损伤部位分类
中枢神经损伤:损伤部位在脑、脊髓。
周围神经损伤:损伤部位为脊神经或脑神经。
混合型损伤:全身多处损伤,同时涉及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
发病情况
神经损伤包括多种类型,目前并无整体的权威发病数据。
脑损伤:我国脑损伤发病率在各种类型的创伤中居于首位,约占全身各部位损伤的20%。
脊髓损伤:中国有超过100万的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并以每年12万的速度增长。
周围神经损伤:属于临床常见病,全球每年每10万人中约有13~23人患病。
病因
致病原因
中枢神经损伤
脑、脊髓损伤主要见于交通事故、工伤事故、高处坠落、打架斗殴等损伤,可也见于锐器、爆炸等伤害。
少数情况下难产、使用产钳可引起新生儿脑损伤。
周围神经损伤
牵拉伤:最常见,如车祸时过度牵拉导致上肢的臂丛神经损伤,也可见于新生儿分娩时发生的产伤。
其他损伤:火器伤、电击伤、辐射伤、挤压伤
医源性损伤:因局部药物注射或其他医疗操作导致。
高危人群
具有以下情况或因素者属于本病的高危人群。
木工、厨师、电焊工、建筑工人等易受外伤的人群。
长期伏案工作、手部操作较多的人群,如打字员、洗衣工等。
经常进行剧烈、对抗性强、高风险运动,如篮球、跳伞、赛车等。
有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酒精中毒重金属中毒等病史。
发病机制
脑、脊髓由颅骨、脊椎保护,如果外力造成骨头断裂或错位时,就会受到伤害。若脑、脊髓中的神经元受损,就会导致感觉丧失、肌肉不能运动、失语、认知下降、癫痫、昏迷等症状。
周围神经是大脑和脊髓与身体其他部位之间传递神经信号的通路,包括脑神经、脊神经、自主神经及其神经节。损伤后可出现相应部位的肢体无力、感觉下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
症状
主要症状
不同部位、范围、严重程度的神经损伤表现不同,但都可涉及运动、感觉、脑神经、自主神经等多种功能。
脑损伤还会引起语言、认知、意识等高级神经功能异常。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脑损伤
生命体征紊乱:呼吸、血压、脉搏不稳定、高热
脑膜刺激征:剧烈头痛、呕吐、颈部僵直、颈背酸痛。
意识障碍:受伤后可即刻发生,短则半小时、数小时,长则数周、数月,甚至长期持续,进入植物状态
肢体无力:可表现为单独一个、同侧上下肢甚至四肢瘫痪
语言、构音障碍:语言表达、理解困难、发音不清、音调怪异等。
吞咽障碍饮水呛咳、吞咽动作减弱或消失。
脑神经损伤症状:眼睑下垂,眼球不能灵活转动,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听力下降、视物模糊、视力缺损。
其它:瞳孔散大、大量排尿、癫痫、极度口渴、呕血、排黑便等。
脊髓损伤
脊髓受损部位离头部越近,累及的范围越大,症状越多,病情越严重。
感觉障碍:可出现脊髓损伤平面以下肢体、躯干感觉减退或消失,还可出现麻木、烧灼、针刺等异常感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胸背部疼痛,有被带子缠住的感觉。
运动障碍:脊髓损伤平面以下肢体力量下降,活动困难,肌肉紧张、僵硬,乃至完全不能活动。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出现大小便失禁、尿潴留、便秘、性功能障碍、皮肤干燥、少汗或无汗、脱屑,指甲松脆。
颈段脊髓病变时有出汗障碍,引起非感染性发热;呼吸肌和膈肌无力,出现呼吸困难、憋闷等。
周围神经系统损伤
运动障碍:肌肉无力,松软,肢体活动受限,可出现垂腕畸形(桡神经损伤)、爪形手(尺神经损伤)、垂足(腓神经损伤)等。
感觉障碍:皮肤对针刺、冷热反应不灵敏,甚至消失。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早期多表现为皮肤潮红、皮温增高、干燥无汗等;晚期多表现为皮肤苍白、皮温降低、自觉寒冷,皮肤变得光滑、指甲增厚等。
并发症
关节挛缩、畸形
由于肌肉无力、关节活动受限,长期不能活动导致。
表现为关节组织僵硬、无法自主活动、出现畸形。
肢体肿胀
因长期不活动以及血管功能障碍,引起循环障碍。
表现为肢体肿胀、发凉、按压时出现凹陷并难以回弹,以手、足最为明显。
感染
如长期卧床,呼吸和咳痰能力下降,排尿排便障碍,容易出现感染。
表现为发热、呼吸困难、咳嗽咳痰无力、尿液浑浊、腹泻等症状。
压疮
患者若肢体活动不利,长期卧床或保持某一姿势,容易出现压疮
表现为受压部位发红、发紫、水疱、破溃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
肢体瘫痪、长期卧床,容易引起下肢静脉血栓。
表现为肢体肿胀、局部皮肤温度稍高。
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危及生命。
就医
就医科室
神经外科
受到外伤后,出现头痛、呕吐、肢体无力、麻木、疼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外伤后出现头痛剧烈、频繁呕吐,呼吸紊乱、癫痫、昏迷等表现,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骨科
局部外伤、骨折导致部分肢体疼痛、无力、麻木,可到骨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尽量记录发病原因、症状及持续时间,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遇到头部、脊柱部位外伤的患者,避免自行搬运患者,以免患者受到二次伤害。
如患者有明显伤口、出血,应立即用干净的毛巾或纱布加压包扎伤口。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头痛是否剧烈?什么时候会加重?
有没有呕吐?呕吐物是喷出来的吗?是什么样的?
有没有肢体无力,不能活动?
是否出现全身抽搐?是否出现昏迷或神志不清的情况?
是否有肌肉萎缩、皮肤苍白?
症状最先出现的时间、部位、有无进展?
有无加重或者缓解的因素?
病史清单
受伤过程是怎样的?受力点在哪里?
是否有牵拉损伤、切割伤、压迫性损伤史。
是否有火器伤、电烧伤史及放射性治疗史。
是否有局部长期药物注射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受伤部位的CT、磁共振、X线检查。
电生理检查:肌电图检查、体感诱发电位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镇痛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等。
营养神经药物:甲钴胺、鼠神经生长因子。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
临床表现
症状
头痛、意识障碍、肢体无力、麻木、疼痛、大小便失禁等。
体征
医生通过体检了解肌肉力量、皮肤感觉、自主神经功能和神经反射是否出现异常。
肌肉力量及肌力检查:通过抬手、抬腿、行走等动作,判断肌肉力量情况。
肌张力检查:通过用手感受被动屈伸患者关节时阻力情况,了解哪些部位的肌张力发生变化。
感觉检查:通过棉签轻触、安全别针针刺的方法,评估病变部位皮肤感觉的敏感性;对怀疑有脊髓损伤的患者,医生需找到正常感觉存在的最低平面。
神经反射检查:利用叩诊锤敲击骨膜、肌腱,利用钝头竹签轻划前臂、足底、足背等相应部位,查看肌肉及肌腱反射,从而判断脊髓损伤的位置。
皮肤自主神经功能检查:判断皮肤是否潮红、皮温增高、有无汗液等。
叩击试验(Tinel征):对怀疑局部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可叩击神经走行的部位,查看是否出现针刺性疼痛、麻木感,并向其支配区放射。
检查检验
实验室检查
进行常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生化全项、血型、凝血常规、动脉血气分析等,了解全身状态,为手术治疗做准备。
影像学检查
包括对头颅、脊柱、肢体等病变部位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MRI)、CT检查、X线检查。
CT为脑、脊髓损伤急诊检查首选,可快速诊断损伤部位、出血、血肿、骨折移位、碎骨块以及合并损伤。
磁共振检查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性,对于脑、脊髓实质内微小病灶效果比CT好;可判断周围神经的结构性损伤,如臂丛神经损伤
X线检查可发现颅骨、脊柱、肢体骨折,适用于全身、大范围的骨折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
包括感觉/运动诱发电位、肌电图。可发现神经受损的类型及程度。
常出现感觉/运动神经信号传导速度减慢、电压下降;肌肉对刺激的反应消失或迟缓。
鉴别诊断
根据外伤病史、临床表现以及相关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
治疗
治疗原则: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挽救神经功能,预防并发症。
治疗目的:通常需要急诊手术治疗,配合药物、康复等方法。
现场急救
对于脑、脊髓、全身多发神经损伤的患者需要现场急救。
尽量避免搬动患者,不要晃动其头部、脊柱或损伤部位。
确保呼吸道畅通,解开患者领口纽扣、领带、裤带,清理口鼻内异物、义齿。
打电话给急救中心或医院寻求帮助,询问并听从医生的指导进行处理。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密切监测意识、瞳孔、脉搏、呼吸和血压变化。
出现昏迷、呼吸困难时及时吸氧,可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
呕吐者暂停进食、饮水。
吞咽障碍时可经鼻饲管或静脉输液途径进行营养支持
避免用力排便、咳嗽,排便费力时可给予缓泻剂疏通大便。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中枢神经损伤
脱水治疗:甘露醇、呋塞米等药物缓解神经水肿、降低颅内压。
抗癫痫治疗:对于出现癫痫发作的脑损伤患者,可使用地西泮、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药物控制癫痫发作,避免进一步加重颅脑损伤
脑保护药:奥拉西坦胞磷胆碱乙酰谷酰胺等脑保护药物有助于改善神经营养状态。
周围神经损伤
神经营养药物:维生素B6、维生素B12、甲钴胺、鼠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节苷脂等药物适合改善周围神经营养状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抗炎药物: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等,可减轻损伤导致的炎症反应。
缓解神经痛:持续、严重的神经痛可使用卡马西平、普瑞巴林、加巴喷丁阿米替林等药物。
手术治疗
中枢神经损伤
脑损伤
对于开放性颅脑损伤、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引起严重颅内压增高脑疝颅内血肿引起局部脑损伤可进行手术治疗。
常用方式包括去骨瓣减压术、血肿清除术、颅内血肿清除术、钻孔引流术等。
脊髓损伤
外伤导致脊柱骨折移位、压迫脊髓者都应进行手术,以复位脊椎,去除脊椎骨片和血肿。
常用方式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椎板减压术等。
周围神经损伤
对于开放性损伤或保守治疗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不理想的闭合性神经损伤患者可进行手术治疗。
常用方式包括神经松解术、神经吻合术、神经移位术、自体神经移植术等。
康复治疗
无论哪种神经损伤,一旦病情稳定都应积极进行康复治疗。
主要根据所出现的功能障碍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言语功能训练、认知功能训练、物理因子治疗、矫形器及辅助器材等
预后
治愈情况
本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非常重要。若不及时进行正确有效的治疗,预后极差,可导致终身残疾。
一般认为中枢神经无再生能力,一旦损伤往往迁延不愈,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疾病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
周围神经损伤有一定自发修复能力,但再生速度缓慢,约每天1毫米,且多限于损伤后一年内。恢复速度与损伤程度、病程、神经断裂距离等相关。
危害性
神经损伤可引起肢体无力、关节挛缩、部分患者需长期卧床,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因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容易发生皮肤破溃、烧伤、烫伤等意外。
严重而不可逆的残疾状态可带来巨大的心理障碍,引发心理疾病,及增加家庭及社会负担。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均衡饮食,增加营养,保证充足的营养和适宜的体重。
适当增加高蛋白、高热量且易消化的食物,如奶酪、鸡蛋、瘦肉等。
增加富含维生素B族、纤维素的食物,如蛋黄、全麦、动物肝脏等。
不抽烟、不饮酒,有糖尿病的患者注意低糖饮食,保证血糖平稳。
昏迷、吞咽障碍的患者可以经鼻饲管进食。
运动管理
在医生建议下选择适合的锻炼方式,如八段锦、健身操、文艺娱乐、剪纸、泥塑、水疗运动等。
锻炼环境应安全,锻炼时需家属陪同,防止再次受伤。
锻炼强度适宜,避免过度,应循序渐进。
生活管理
长期卧床的患者,需勤翻身,避免褥疮发生。
感觉障碍的部位禁用热水袋、暖宝宝等局部热量较高的物品,以免发生烫伤。
病情监测
每天监测肌肉力量、感觉、大小便等功能的变化。
监测皮肤变化,避免发生压疮、烫伤。
随诊复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一般1~3个月需要复查一次,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复诊检查项目包括损伤部位的CT、MRI检查、肌电图、诱发电位等。
预防
注意生产、生活安全,避免外伤是预防的关键。
骑车时不抢道,不超速行驶,戴好头盔等;开车时系好安全带、不争道抢行、禁止酒驾。
避免暴力行为及冲突。
从事高危工作或活动时(如建筑工人、滑雪运动员等),做好防护措施,特别是头部、脊柱的保护。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