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
概述
腕关节尺侧的三角纤维软骨和相关组织发生退变和损伤
可表现为手腕疼痛、活动时弹响、手腕无力、活动受限等
多与外伤、退行性损伤等有关
可采取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定义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是手腕受到外力或自身磨损,导致三角纤维软骨及其周围相关结构紊乱和破坏,出现腕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位于腕关节尺侧(小指侧),包括关节软骨盘、半月板同系结构、掌侧和背侧远尺桡韧带、尺侧伸腕肌腱鞘深层、尺侧关节囊、尺月韧带和尺三角韧带的一组重要结构,是腕骨和前臂之间的连接。
作用是保证桡骨围绕尺骨平滑旋转,是保持腕关节稳定和传导力量的重要结构。
由于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结构深藏于尺腕关节较小的空间内,受伤后的疼痛和肿胀症状可能不明显,患者通常误认为是普通的手腕扭伤,常延误就诊和治疗。
分类
根据Palmer法分类
Palmer法将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分为创伤型(I型)和退变型(Ⅱ型)两大类,临床上最为常用。
Ⅰ型:创伤性损伤
ⅠA型:中央部撕裂或穿孔;
ⅠB型:从尺骨茎突的止点上撕裂,可伴或不伴尺骨茎突骨折;
ⅠC型:远端撕脱,伴尺月韧带损伤和或尺三角韧带损伤;
ⅠD型:从桡骨附着缘上撕脱,可伴或不伴桡骨乙状切迹骨折。
Ⅱ型:退行性损伤
ⅡA型:水平部在近侧面或远侧面磨损,但未发生穿孔;
ⅡB型:除水平部磨损外,伴有尺骨和月骨软骨软化;
ⅡC型: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穿孔伴有尺骨和月骨软骨软化;
ⅡD型: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穿孔伴有尺骨和月骨软骨软化以及月三角韧带损伤;
ⅡE型: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穿孔,伴有尺骨和月骨软骨软化,以及月三角韧带损伤、尺腕关节或桡尺远端关节炎。
Atzei分型
ⅠB型损伤常导致关节不稳定,针对ⅠB损伤提出Atzei分型,对于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根据下尺桡关节掌、背侧韧带浅、深两支是否撕裂分型:
I型:远端撕裂(尺骨茎突基底部),浅支撕裂,深支完整;
Ⅱ型:完全撕裂,浅支撕裂,深支撕裂;
Ⅲ型:尺骨小凹处撕裂,浅支完整,深支撕裂;
Ⅳ型:无法修复的巨大破裂口,浅支撕裂,深支撕裂;
Ⅴ型:完全撕裂,浅支撕裂,深支撕裂,合并下尺桡关节炎。
根据TFCC损伤时间进行分型
急性损伤:损伤时间距修复时间小于三个月。可以直接修复,与健侧对比,可以恢复80%以上的握力及关节活动度,其预后优于亚急性(三个月到一年)和慢性损伤(一年以上)病例的修复。
亚急性指损伤:时间距修复时间三个月到一年。
慢性损伤:损伤时间距修复时间一年以上。偶尔慢性损伤也可以修复,但结果与急性损伤相比不满意。慢性损伤通常需要尺骨短缩和/或TFCC清创治疗。
病因
致病原因
急性损伤
直接外伤:向前跌倒时手掌撑地可导致,此时腕关节承受轴向应力;
也可以在强力扭转腕关节时造成损伤,常见致伤种类有在羽毛球等运动中手腕快速扭转;车祸中司机手握方向盘腕部受到旋转牵拉暴力;与人扭打过程手腕用力不当或提重物不慎扭伤等。
慢性损伤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磨损,软骨变薄,较薄的组织更易发生损伤。
手腕长期过度使用,可能使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退化,引起慢性尺侧腕痛。常见于需要从事腕部频繁活动和腕关节反复受力的人员,如建筑工人、运动员等。
其他
类风湿关节炎或痛风等疾病可累及腕关节,也可能造成TFCC损伤。
症状
主要症状
TFCC损伤可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表现为腕部疼痛、腕关节弹响、腕关节功能障碍等[3] 。
疼痛
腕部尺背侧(小手指侧)疼痛为最主要症状,多表现为持续性慢性疼痛,按压时疼痛加重,可有肿胀。
疼痛可以在用力抓握物体时诱发,在腕关节活动及前臂旋转时腕部疼痛加剧。
弹响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后尺骨稳定性降低,可能在前臂旋转、抓握或手腕活动时出现弹响。
腕关节功能障碍
腕部旋前、旋后、尺偏、屈伸活动受限,患手不能举重物,握力下降,难以完成拧毛巾、开车和使用勺子等动作。
长期损伤后未能及时治疗,日常生活中腕部疼痛,例如很多患者会出现用力撑床或扶椅站起时腕部尺侧疼痛,晚期出现腕关节活动功能受限,难以完成拧毛巾、开车和使用勺子等动作。
并发症
关节僵硬
如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反复遭受损伤、异物刺激或是长期石膏固定等,可能引起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粘连,进而导致腕关节僵硬。
就医
就医科室
骨科
如果出现腕关节尺背侧疼痛,活动腕关节时疼痛加重或出现弹响,抓握无力,建议立即前往骨科就诊。
如果所在医疗机构科室分支较细,出现上述症状还可就诊手外科或运动医学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不要自行服用止疼药物,以免掩盖病情,影响医生的诊断。
如果出现腕部剧痛,活动受限,可能存在关节不稳等情况,尽量保持制动,不要盲目活动患处。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出现腕关节周围疼痛?疼痛出现的具体部位在哪里?什么时候开始的?
疼痛是持续的还是间断的?是否有加重、缓解的情况?
举重物、拧毛巾、使用勺子时是否力量减弱?
活动手腕时是否出现弹响?
上述症状是否有明确原因引起?具体经过如何?
病史清单
既往是否受过外伤,如外力撞击、跌倒或者不慎扭伤等?是否曾发生桡骨、尺骨、手腕等骨折?
是否从事水管工、装修工、运动员等需要长期活动手腕的工作?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CT关节造影、磁共振成像检查。
其他检查:腕关节镜检查和手术记录。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止痛药物:布洛芬、双氯芬酸钠、塞来昔布等药物。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可有前臂旋前位跌倒,手部撑地,腕关节受到撞击的病史。
可有长期频繁活动腕关节和腕关节用力的经历,如从事建筑工作、打羽毛球等。
临床表现
症状
一般表现为腕尺侧疼痛,如手部撑床、用力拧毛巾和举高重物时疼痛,还可出现弹响,伴肿胀、腕关节活动受限等。
体征
腕关节痛性弹响:患者前臂垂直位时放松腕关节,检查者一手紧紧握住桡骨,另一手前后活动尺骨,与对侧相比活动度增大并伴有咔嗒声。
尺腕应力试验:患者前臂垂直位时在腕最大限度尺偏、轴向应力下做被动旋后、旋前时引起腕尺侧疼痛、弹响或交锁为阳性。
尺侧鼻烟窝试验:检查者用拇指按压受检者尺侧鼻烟窝(按压尺骨茎突与尺侧腕屈肌肌腱之间、 尺骨头与三角骨之间),出现较为剧烈的疼痛为阳性,此处为损伤最佳触诊按压痛位置。
尺骨茎突撞击试验:检查者最大限度将受检查者前臂旋后,并被动伸展腕关节,如果出现腕尺侧疼痛,则尺骨茎突可能与三角骨之间有撞击。
琴键试验:患者手平放桌上,检查者用一个手指向掌侧按压手腕尺背侧,如果出现远侧桡尺关节疼痛、弹响、旋后和(或)尺骨向掌侧塌陷,停止按压后尺骨远端可如琴键般弹回原始位置,为阳性。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腕关节X线用于排除桡骨骨折、尺骨茎突骨折、尺骨变异等。
常采取标准的正侧位(肩部外展90°,肘部屈曲90°,前臂平放)和斜位。
可以观察尺侧变异情况,月骨和远端尺骨是否有关节病改变,月三角间隙是否正常,下尺桡关节是否有退变性关节病,是否存在尺骨茎突和远端桡骨的月骨凹处的骨折等。
CT关节造影
对诊断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有一定的帮助,对中央型撕裂的敏感性相对较高,但对外周型撕裂的诊断准确率则相对较低。
CT关节造影也常用来检查是否存在下尺桡关节不稳定的情况,但结论必须和临床查体相结合,并避免过度诊断。
核磁共振检查
MRI能较为准确地提示TFCC损伤的严重程度,可作为术前常规检查。
可显示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信号强度及形态改变,对于腕部疼痛的无创评估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准确显示局部撕裂和中央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病变。
其他检查
腕关节镜是诊断损伤的“金标准”。能够直接对腕关节尺桡骨、腕骨以及韧带等结构进行观察,判断损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尺骨撞击程度等情况。
腕关节镜还可以区分病变是创伤性还是退变性。退变性病变常为圆形穿孔,边缘磨损,可见关节盘呈黄色;创伤性病变表现为扁平的纵向撕裂,保持了关节盘的白色。
鉴别诊断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应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尺侧腕伸肌腱鞘炎
相似点:都可能出现腕部疼痛、活动受限等表现。
手腕骨折
相似点:都可能出现腕部疼痛等表现。
不同点:手腕骨折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受伤者中以老年人居多,还可出现手腕部的畸形、异常活动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进行鉴别。
有多种疾病可引起腕部尺侧疼痛症状,包括月三角韧带损伤、豆三角关节炎、尺腕撞击综合症等,需要仔细鉴别排除。
治疗
治疗目的:改善临床症状,恢复日常生活。
治疗原则:恢复腕关节力学基础,维持关节稳定。
保守治疗
一般治疗
急性损伤多数可先保守治疗,停止运动,注意休息腕部。
用石膏或支具固定腕关节在旋后位,一般制动4~6周,减少腕部受力,症状可明显改善。
拆除外固定后开始功能锻炼。
非甾体抗炎药
主要包括依托考昔、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钠等,内服和外用均可。
其作用原理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产生镇痛、抗炎作用。可减轻组织炎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腕部的疼痛、肿胀等症状。
如果患有胃溃疡等胃部疾病,可以选择塞来昔布、美洛昔康等对胃黏膜刺激比较小的药物类型。
激素封闭治疗
封闭治疗即在要注射部位消毒好后,将药物注射到疼痛点,产生持续释放治疗作用的治疗方法。
可以起到消炎、消肿、止痛的效果,能够有效改善疼痛症状。
物理治疗
部分患者可采用物理治疗,减轻局部炎症,加快血液循环,有利于减轻症状和修复损伤组织。如中频脉冲电刺激可刺激肌肉收缩, 缓解疼痛, 起到消炎、消肿、松解粘连、促进瘢痕组织的吸收等作用。
后期可在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采用器械及腕关节ROM训练可解决手腕关节活动度问题, 同时亦可增强肌力。
手术治疗
适应证:慢性或亚急性损伤,或经非手术治疗后症状无改善者。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开放手术和腕关节镜微创治疗两大类。
目前临床上,外科医生普遍接受根据Palmer分型选择修复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的手术方式。
ⅠA型损伤
多采用腕关节镜清创术,即在患者的腕部做出微创小切口,然后置入高清摄像头,然后在可视状态下检查腕关节内病变,清理关节内受损组织。
ⅠB型损伤
对于关节稳定的ⅠB型损伤,可采用腕关节镜下缝合技术,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ⅠC型损伤
ⅠC型损伤中绝大多数为尺月、尺三角韧带部分断裂,腕关节镜下清创效果良好。
如尺月、尺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累及下尺桡关节不稳定, 腕关节镜下修复困难,则需要手术切开修补。
ⅠD型损伤
ⅠD型损伤在临床上常见于伴随桡骨远端骨折,其治疗方式目前存在争议,因为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在该部位没有血供,修补后难以愈合。
有学者认为无明显下尺桡关节不稳定,可行腕关节镜下清创;如累及下尺桡关节不稳定,可行腕关节镜下下尺桡韧带重建术。
ⅡA、B型损伤
该损伤以退变性损伤为主。对于存在尺骨正变异(骨远端长于桡骨远端)的患者,可进行尺骨截骨短缩。同时可关节镜下探查尺腕关节,行清创术。
ⅡC、D、E型损伤
适应证:关节镜下月三角关节稳定、尺骨正变异在2~4毫米以内,合并ⅡC型损伤,TFCC穿孔,或者伴有尺腕关节炎。
如果存在尺骨正向变异者,建议在清创的同时行尺骨部分磨除术。
如果是ⅡD、ⅡE型损伤,建议行尺骨截骨短缩,以增加尺腕韧带复合体张力;同时,需要治疗月三角关节不稳,如韧带重建、紧缩等。
术后康复治疗
术后4至6小时,采取平卧位,度过麻醉期。6小时后可取侧卧位,术后第2天可取坐位或下床活动。
术后1至2周,麻醉消失后即可在医生指导下做屈指肌腱、肘关节伸屈及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收、上举等活动。
术后3至4周,可继续坚持上述活动,适当增加次数和频率,循序渐进,可适当增加握力练习,手握住橡皮球或橡皮圈,用力抓紧,并维持姿势不动。
术后5至6周,可增加腕关节背伸、腕关节活动度锻炼。
约10至12周后,逐渐恢复涉及腕部的日常活动,一般6个月后逐渐恢复体育活动。
预后
治愈情况
未治疗
腕关节扭伤可能会损伤到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可能会导致反复出现腕关节的疼痛,并可出现手腕力量下降、活动受限等情况,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
治疗后
在经过正规治疗后,能够显著改善腕关节活动范围和功能,有效缓解疼痛等不适症状,极大地改善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
危害性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尺腕关节疼痛、腕关节乏力,甚至抓握及活动受限,患者无法参加运动和从事劳动,影响生活质量。
部分患者甚至会因疼痛的困扰而出现心理抑郁等问题。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应合理安排饮食,注重营养,多吃新鲜蔬果,保证营养均衡。
术后可适当多补充高能量、高蛋白质的食物,比如鸡蛋、牛肉等,有利于身体的恢复和愈合。
保证足够的富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如牛奶(每日500毫升)、动物肝脏(一周1~2次)、瘦肉、虾皮、海带、豆腐等。
戒烟戒酒。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比如辣椒、胡椒、大蒜等。
运动管理
在固定解除后可进行适当活动。如对腕关节进行屈曲、伸展、左右侧弯曲等活动,一侧保持6~10秒,范围内尽量不引起疼痛。
还可加强抓握训练,如取海绵状物体,用力挤压10秒钟,力度以不会引起疼痛为宜。
心理支持
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压力过大。
家人应多关心患者,加强沟通,理解和安慰患者,使其得到理解和帮助。
病情监测
该病目前多采取腕关节镜治疗,一般创伤较小。如果术后出现手指肿胀、麻木等症状,可能是出现了关节内血肿和积液、神经损伤等情况,需及时去医院处理。
如果保守治疗,石膏固定4~6周后,腕关节仍然疼痛剧烈,建议行MRI检查以明确病情。
随诊复查
复查目的:观察病情恢复情况、治疗效果。
复查项目因人而异,根据自身病情各有不同,常见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局部X线片、核磁共振等。
复查时间: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患者治疗出院后,建议分别于1、3、6、9、12个月后到医院复查,评估患腕功能恢复情况。恢复期间如有不适,可及时就医,不必严格参照上述时间。
预防
在涉及扭转手臂或手腕的运动或活动之前需要活动手腕,运动时做好防护,还可佩戴护腕,注意量力而行,避免腕部急性损伤。
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磕碰和跌倒,当出现手腕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防止漏诊耽误病情。
从事反复使用腕关节的工作,需要做好腕部保护,注意劳逸结合。如持续家务劳动或工作一段时间后,可以适当休息,放松手腕部,防止慢性疲劳损伤。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