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骨髓穿刺
概述
采集骨髓液协助临床进行疾病诊断、观察治疗疗效和判断疾病预后
了解骨髓中各种血细胞数量、形态、有无异常细胞,以及是否有病原体感染
协助诊断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骨髓转移等,进行病情评估和效果评价
血液科、肿瘤科
定义
骨髓穿刺是采集骨髓液的一种常用诊断技术。
临床上骨髓穿刺液常用于细胞学检查,也可用于造血干细胞培养、细胞遗传学分析、分子生物学检测及病原生物学检查等,以协助临床进行疾病诊断、观察治疗疗效和判断疾病预后。
为了解骨髓组织结构及间质成分,或当骨髓穿刺检查无法明确疾病诊断时,还需行骨髓活检。
检查目的
诊断作用
通过检查骨髓细胞增生程度、细胞组成及形态学变化,细胞遗传学检查(染色体)、分子生物学检查、流式细胞学检查、寄生虫和细菌学检查等协助临床诊断。
病情评估和治疗效果评价
观察治疗疗效和判断疾病预后,如判断白血病细胞是否得到有效清除。
温馨提示:对于定期复查患者,建议在同一家医院进行检查,方便比对前后检查结果。
采集骨髓
采集骨髓,进行造血干细胞培养、骨髓移植等。
适用人群
出现不明原因的外周血细胞数量和/或成分异常,不明原因的发热、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骨痛等人群,协助诊断和鉴别诊断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怀疑感染性疾病人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助于确定病原体,如疟疾黑热病及伤寒等。
怀疑有骨髓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人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需借助骨髓检查发现特殊细胞协助诊断遗传性疾病的人群,如戈谢病等。
观察血液系统疾病及其他骨髓侵犯疾病人群的治疗反应和预后判断。
准备行骨髓移植的人群。
禁忌人群
没有绝对的禁忌证,相对禁忌人群有:
穿刺部位感染者。
有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者,如血友病等。
妊娠晚期孕妇做骨髓穿刺应慎重。
小儿或有精神疾病等无法配合者不宜做胸骨穿刺。
检查风险
骨髓穿刺时有疼痛感或酸痛感,多可耐受。结束后需局部按压,适当限制肢体活动,静卧休息。
参考价格
骨髓穿刺的费用大约在500~800元左右,其中包括穿刺包的费用、麻醉费用、操作费用和骨髓涂片细胞学检验等。
骨髓穿刺液还可以进行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流式细胞学等其他检查,不同的检查项目、不同地区及医院价格可能存在差别。
一般属于医保报销范围内的检查项目。
检查流程
检查时间
骨髓穿刺一般需要预约,按照预约的时间进行检查即可。
穿刺后注意休息,提前预留休息时间。
检查方法
选择骨髓穿刺部位
骨髓存在于人体扁骨内,常用的穿刺部位是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髂前上棘骨面较平,易行固定,操作方便安全;髂后上棘骨性突出明显,操作安全。
此外还可选择胸骨柄、腰椎棘突。
患者体位
选择髂前上棘和胸骨穿刺时,患者取仰卧位。
选用髂后上棘穿刺时,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
选用腰椎棘突穿刺时,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
消毒铺巾和麻醉
自内向外常规消毒局部皮肤,打开骨穿包,操作者戴无菌手套,检查物品是否齐备,确认注射器与穿刺针座连接处无漏气,铺无菌洞巾。以2%利多卡因做局部皮肤、皮下和骨膜浸润麻醉。
穿刺和抽取骨髓液
操作者固定穿刺部位皮肤,骨髓穿刺针刺入皮肤、骨面,进入骨髓腔,拔出针芯,接无菌干燥注射器,抽取骨髓。
骨髓穿刺抽取量约0.1~0.2ml。若进行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流式细胞学等其他检查,需按照相关检测要求留取骨髓液。特殊疾病状态下,骨髓穿刺可能无法获取足够的细胞,需行骨髓组织活检。
骨髓液送检
将骨髓液滴在载玻片上,制备骨髓涂片数张,送检细胞形态学和化学染色等检查。
如需进行细胞遗传学、免疫分型、骨髓培养等检查,可抽吸相应骨髓液送检。
拔针包扎
抽吸结束后,操作者拔针,伤口覆盖消毒纱布,局部按压几分钟。如有潜在出血倾向的患者,需延长加压时间。
注意事项
检查前
检查前通常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有出血倾向患者慎重评估。
详细告知医生病史和相关检查结果,近期服用及正在服用的药物。是否有麻醉药物过敏史等。
通常骨髓穿刺仅需进行局部麻醉,无需空腹。如需使用镇静剂,医生可能会要求术前禁食水一段时间。
检查当天,穿着宽松舒适、易穿脱的衣服。
体弱、儿童等人群需家属陪同。
与医生充分沟通后,患者或家属需签署骨髓穿刺知情同意书。
检查中
骨髓穿刺过程中,保持体位不动。如有不适及时和医生沟通交流。
检查后
骨髓穿刺后医生将穿刺部位用无菌敷贴包扎,患者需仰卧休息,并压迫穿刺部位几分钟;行骨髓活检术后,需局部压迫二十分钟左右。
术后3日内保持穿刺部位干燥,避免感染。
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红、肿、热、痛,全身症状如有无发热、寒战等,如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诊。
术后适当限制肢体活动,静卧休息。通常不影响日常活动,如出现下肢麻木等及时就诊。
报告获取时间
骨髓穿刺后不同的检查项目所需时间不同。常见的骨髓涂片检查等大概2~4天。其他诸如流式细胞学检查、染色体检查所需时间可能需要1~2周。具体以医院信息为准。
获取结果后,应核实个人信息、检查时间等基本信息。
结果解读
获取骨髓穿刺检查结果后,应该交给医生分析解读。
通常骨髓穿刺检查结果需综合其他检查结果,如血常规、病理检查、染色体检查等综合判断评估。明确诊断后进行相应的治疗。
正常结果
骨髓穿刺结果主要观察骨髓象,如果没有异常,报告单会显示:骨髓增生程度、粒细胞与红细胞比值、各系细胞比例及形态未见异常;未见异常细胞及寄生虫。
异常结果
主要表现为骨髓增生程度、粒细胞与红细胞比值、各系细胞比例及形态的异常。
骨髓增生程度
增生极度活跃,常见于各类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增生明显活跃,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也见于正常儿童或青年。
增生活跃,见于正常骨髓象,有时可见于增生性贫血、部分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者局灶性代偿增生者。
增生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骨髓纤维化等,也可见于老年人的骨髓象。
增生极度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骨髓坏死等。
粒系细胞与红系细胞比值
正常:粒、红两系细胞平行增多(如红白血病)或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红两系基本不变化的造血系统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等。
增高:常见于急性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化脓性感染,中性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等。
减低:常见于粒细胞减少,如粒细胞缺乏症;红细胞系增多,如各种增生性贫血、真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具体细胞比例
粒细胞系统
增多:多种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原始、幼稚粒细胞增多为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中性晚幼粒及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大部分急性炎症和感染性疾病、中性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等以中性晚幼粒及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
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红细胞系统
增多:各类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等以中晚幼红细胞增多为主;巨幼细胞贫血以巨幼红细胞增多为主;急性红白血病以原红细胞及早幼红细胞增多为主,常伴幼红细胞巨幼样变。
减低: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淋巴细胞系统
绝对性增多:见于急性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等。
相对性增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单核细胞系统
增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如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等;部分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风湿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恶性肿瘤、肝硬化、药物反应等。
浆细胞系统
增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白血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反应性浆细胞增多:如慢性炎症及感染性疾病、风湿性疾病、恶性肿瘤、过敏性疾病等;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巨核细胞系统
增多: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Evans综合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巨核细胞白血病等;脾功能亢进等。
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感染、中毒等。
就医建议
患者是否需要进行“骨髓穿刺”检查,应当听从专科医生的意见。
拿到检查结果后应及时复诊,以便明确诊断并开展治疗。
定期复查患者也应及时复诊,让医生评估治疗效果和判断疾病预后。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检查流程
结果解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