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肉瘤
概述
来源于间叶组织的一大类恶性肿瘤
可有肿块、疼痛、溃疡、贫血、消瘦、乏力等表现
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以手术、化疗、放疗、靶向、免疫等综合性治疗为主
病情大多进展较快,预后较差
定义
肉瘤(sarcoma)指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骨和软组织肉瘤是肉瘤的主要类型。
间叶组织主要包括肌肉、脂肪、纤维组织、血管和淋巴管、骨骼、软骨组织等,命名方式是在间叶组织名称之间加“肉瘤”二字,例如:纤维肉瘤、脂肪肉瘤骨肉瘤等。
软组织肉瘤是一组源于黏液、纤维、脂肪、平滑肌、滑膜、横纹肌、间皮、血管和淋巴管等结缔组织的恶性肿瘤,包括起源于神经外胚层的神经组织肿瘤,不包括骨、软骨和淋巴造血组织。
肉瘤特点是生长快、侵犯和破坏器官结构和功能、易转移等。
分类
根据间叶组织的来源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常见的肉瘤类型。
骨肉瘤
骨肉瘤是最常见的骨恶性肿瘤,多见于青少年。
好发于四肢长骨干骺端,尤其是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
骨肉瘤恶性度很高,生长迅速,发现时常已有血行转移。
软骨肉瘤
发病年龄多在40~70岁。
多见于盆骨,也可发生在股骨胫骨等长骨和肩胛骨等处。
脂肪肉瘤
脂肪肉瘤是成人常见的肉瘤之一,多发生于软组织深部、腹膜后等部位。
这种类型多见于成人,极少见于青少年。
可进一步分为高分化脂肪肉瘤、黏液样脂肪肉瘤、多形性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等类型。
血管肉瘤
可发生于皮肤、乳腺、肝、脾、骨等器官和软组织。
皮肤血管肉瘤较多见,尤其是头面部皮肤。
纤维肉瘤
好发于四肢皮下组织,呈浸润性生长,切面灰白色、鱼肉状,常伴有出血、坏死。
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的婴儿型纤维肉瘤,较成人纤维肉瘤的预后好。
横纹肌肉瘤
横纹肌肉瘤儿童比较常见,主要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和婴幼儿,少见于成人。
好发于头颈部、泌尿生殖道等,偶见于四肢。
横纹肌肉瘤有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腺泡状横纹肌肉瘤和多形性横纹肌肉瘤等组织类型。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易早期发生血行转移,预后差。
平滑肌肉瘤
平滑肌肉瘤见于胃肠道、子宫、软组织腹膜后、肠系膜、大网膜及皮肤等处。
软组织平滑肌肉瘤患者多为中老年人。
发病情况
肉瘤是恶性肿瘤的一大类,临床较常见,但目前缺乏关于肉瘤整体发病情况的具体数据。以下为部分肉瘤的发病情况,可供参考。
软组织肉瘤
软组织肉瘤发病率大约为1.28/10万~1.72/10万,占成人全部恶性肿瘤的0.73%~0.81%,占<15岁儿童全部恶性肿瘤的6.5%。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人群,男性略多于女性。
几乎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50%~60%发生于肢体,其中约15%~20%位于上肢,35%~40%位于下肢;20%~25%位于腹膜后或腹腔,15%~20%位于躯干的胸腹壁或背部,5%位于头颈部。
骨肉瘤
骨肉瘤好发于青少年,大约75%的患者发病年龄在15~25岁,中位发病年龄为20岁,小于6岁或者大于60岁发病相对罕见。
病因
肉瘤目前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放化疗、化学致癌物质刺激等因素有关。
致病原因
肉瘤目前发病原因不明。
高危因素
现已确认了肉瘤发病的一些相关因素或易感因素,包括遗传易感性、基因突变、放疗与化疗、化学致癌物质、慢性刺激及淋巴水肿,又称高危因素。
遗传易感性
在肉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遗传因素决定个体是否容易发生疾病,与环境因素在肿瘤发生中起协同作用。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如血管肉瘤骨肉瘤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等。
放疗与化疗
肉瘤是首先被确认与电离辐射暴露有关的实体肿瘤之一。如在接受放疗的乳腺癌女性中,皮肤脉管肉瘤是最常见的继发性肉瘤。
肉瘤发生率随放疗剂量增加及放疗后观察期延长而升高,并随年龄而降低。
儿童期肿瘤患者在接受放疗后,继发性肉瘤的发生率甚至更高。其中接受放化疗(尤其是蒽环类和烷化剂类)以及治疗原发性肉瘤或视网膜母细胞瘤者风险最高。
化学致癌物质
很多化学物质都有一定的致癌作用。
如氯乙烯或砷暴露与肝脉管肉瘤之间存在明确相关性。
苯氧基除草剂与软组织肉瘤很可能相关。
暴露于2,3,7,8-四氯二苯并二噁英(TCDD),发生软组织肉瘤的风险可能更高。
一些研究发现,工作中高强度的氯酚暴露,包括木材防腐、机械师及使用切削液等,同样可能增加软组织肉瘤的风险。
淋巴水肿
如乳房切除术后的手臂淋巴水肿、丝虫感染导致的慢性淋巴水肿,均有可能引起肉瘤发生。
其他
如创伤也可能是硬纤维瘤等软组织肉瘤的诱发因素。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等病毒与Kaposi肉瘤的发病机制有关。
异物引起的慢性刺激也是肉瘤的诱发因素。
某些良性疾病可逐步进展为恶性疾病。
骨纤维结构不良、骨巨细胞瘤等良性骨肿瘤,可恶变为骨肉瘤。
极少部分的深部脂肪瘤可转化为脂肪肉瘤。
发病机制
肉瘤的发生发展是复杂、多因素、多步骤的病理过程,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
融合基因
由染色体相互易位导致的基因融合,其产生的异常蛋白质作为异常转录调节因子发挥作用,从而奠定了肿瘤形成的分子基础。
融合基因相关肉瘤约占所有肉瘤的1/3。
基因突变
常见的突变基因包括TP53抑癌基因、NF1、PIK3CA、MDM2、RB、CDK4、RAS等。
症状
肉瘤的临床表现因其所在的器官、部位及发展程度不同而异。
肉瘤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即便有症状也往往没有特异性,等患者出现特异性症状时,常已经属于晚期。
局部表现
肿块
肿块是肉瘤细胞恶性增殖所形成的,可用手在体表或深部触摸到,如脂肪肉瘤患者可表现为缓慢增大的无痛性肿块。
也可能是肿瘤转移到淋巴结,可导致淋巴结肿大
疼痛
肿瘤的膨胀性生长或破溃、感染等,使末梢神经或神经干受刺激或压迫,可出现局部疼痛,常提示病情已进入中、晚期。
骨肉瘤患者开始时为间歇性、轻度疼痛,以后发展为持续性剧痛、夜间痛,并可有压痛。
一般止痛药、理疗等治疗效果较差。
溃疡
肿瘤若生长过快,可因供血不足出现组织坏死,或因继发感染而形成溃烂。
其他
位于四肢的脂肪肉瘤,可出现感觉异常、肢体水肿等神经、血管压迫表现。
骨肉瘤患者可出现患处皮温增高,伴明显的压痛;肿块增长迅速者,表面可见静脉怒张;随着肿瘤进展,可出现病理骨折。
全身症状
常见的非特异性全身症状有消瘦、食欲不振、低热、贫血、乏力等。
晚期患者常出现恶病质,表现为极度消瘦(俗称“皮包骨头”)、完全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全身器官衰竭等。
转移表现
肉瘤可通过直接蔓延、淋巴、血行等方式转移至邻近和远处组织器官,以血行转移为主。
直接蔓延
肿瘤细胞直接侵犯和长入周围正常组织器官,且与其没有明显界限,与原发灶连续。
淋巴道转移
总体来说,软组织肉瘤不常播散至同一区域的淋巴结。
若发生,多数情况为同一区域的淋巴结转移,但也可出现不经区域淋巴结而跳跃式转移至远处的。
血行转移
指的是肿瘤细胞经体循环静脉系统、门静脉系统、椎旁静脉系统等播散到其他组织器官。
骨肉瘤极易发生肺转移。
就医
当患者发现肿块、疼痛、溃疡等表现,可选择普外科、骨科等科室就诊。
就医科室
普外科
当患者在体表发现肿块、伴或不伴疼痛、溃疡等表现,可选择普外科、骨科等科室就诊,具体科室需要结合患者的患病部位来决定。
肿瘤科
当患者确诊肉瘤后,需要进行手术、化疗、放疗等相关治疗时,可选择肿瘤科、放疗科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者就诊时,可能需要进行相关检查,请选择方便穿脱的衣服,以便于医生进行体格检查。
记录出现的症状、持续时间等相关信息,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建议有家属陪同就诊。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没有发现身体出现异常肿块?发现多久了?
肿块是否伴有红肿、疼痛,或持续增大?
有没有发现局部皮肤溃烂?
最近体重有没有发生变化?
病史清单
是否有肉瘤家族史?
是否接受过放疗或化疗?
是否长期接触化学致癌物质?
是否有长期慢性刺激及淋巴水肿
是否对药物或食物过敏?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生化检查。
影像学检查:X线、超声、CT、磁共振(MRI)、PET-CT、骨扫描等。
专科检查:肿瘤标志物内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
诊断
肉瘤的诊断,需要综合症状、体征和相应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而定,最终确诊需行病理检查。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能有以下病史,但有以下病史者并非都会患病:
肉瘤家族史。
接受过放疗或化疗。
长期接触化学致癌物质。
长期慢性刺激及淋巴水肿
临床表现
患者可出现肿块、疼痛、溃疡、贫血、消瘦、乏力等症状。
通过触诊可发现肿块表面温度高于周围皮肤,质地较硬,不易推动。
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凝血功能等。
可以了解患者的一般状况,以及是否适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其他检查
骨肉瘤患者可通过监测红细胞沉降率(血沉)、血清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作为对肿瘤发展或复发的观察指标之一。
影像学检查
在选择检查方法前,应充分考虑到各种检查方法的优缺点,根据检查部位和诊治要求以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X线
X线平片对肉瘤的定性和定位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不高,只有在肿瘤内有较多的钙化、骨化或以成熟的脂肪组织为主的病变中,X线有特征性表现,才显示出一定的诊断价值。
另外,X线平片可以清楚地显示肿瘤邻近骨骼的改变,可帮助显示软组织肿块与邻近骨与关节的关系。
超声检查
可通过超声检查鉴别浅表软组织肿块性质,对于神经源性肿瘤、脂肪瘤血管瘤、各种囊肿和动静脉畸形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还可以检查浅表淋巴结是否有肿大、融合,并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活检。
CT检查
CT具有理想的定位效果和较好的定性诊断能力,增强扫描可以明确显示肿块的大小、边界及其与周边各相邻组织的关系。对于细小钙化、骨化及骨质破坏的显示优于磁共振成像(MRI),但其对软组织的分辨力不及MRI。
在诊断和鉴别诊断困难时,根据治疗的需要可以采用CT引导下穿刺活检,具有损伤少、费用低和准确性高的特点。
MRI检查
MRI具有较CT更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又具备多平面扫描、多序列检查的特点,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准确显示病变的部位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还可以通过增强扫描或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来明确病变血供及其与邻近血管神经干的关系。
肉瘤内某些特殊成分在MRI序列中有特定的信号特征,可以通过选择MRI的不同回波序列帮助确定病变的病理性质,正确区分软组织肿块、手术后改变或术后复发等。
核医学检查
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术
全身骨骼放射性核素显像是早期发现软组织肉瘤骨转移的首选方法,由于假阳性率较高,其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可进行疾病分期、预后判断和疗效观察等。
对于发现可能出现病理性骨折的危险部位、肿瘤与骨骼的相互关系等帮助不大。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
用于判断软组织肉瘤的手术后残留、复发和远处转移,对于转移性肉瘤可以帮助寻找原发病灶。
内镜检查
内镜对诊断极为重要,包括电子胃镜、电子肠镜、腹腔镜等。
通过内镜可以充分显露病变部位,有利于发现早期微小病变,并可进行活检。
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是肉瘤诊断中最可靠的方法,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
组织病理学检查
细针穿刺活检:获得的是细胞,缺乏组织的完整性,病理诊断的局限性较大,难以做出准确诊断,即使能确定肿瘤的性质,也较难准确分型。因此,无法替代组织病理学诊断。
空芯针穿刺活检:是目前最常用的活检手段,定性诊断较细针穿刺活检容易,但标本量有限,明确病理分型有其局限性,最终有待术后病理诊断证实。
切开活检:可获得更多手术标本,利于诊断,但存在肿瘤污染风险,以及对再次手术的要求比穿刺活检高等缺点。
术中冰冻诊断:原则上不主张进行术中冷冻切片诊断,对一些可能需要采取重大手术(如截肢或半骨盆切除等)的病例,应尽可能在术前明确病理诊断。
基因检测
部分肉瘤需要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分子遗传学异常,如基因重排、基因融合等。
分期
对恶性肿瘤的分期有助于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正确地评价疗效,判断预后。
TNM分期
部分肉瘤采用的是国际抗癌联盟(UICC)提出的 TNM分期法,主要基于T、N、M三个要素。不同种类肉瘤的分期方法略有不同,这里以软组织肉瘤举例。
T:代表原发肿瘤的范围,主要指肿瘤原发灶的大小及外侵程度,一般分为Tx、T0、T1、T2。
N:代表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一般分为Nx、N0、N1。
M:代表远处转移情况,一般分为Mx、M0、M1。
【特别提醒】
x代表无法评估,如Tx代表原发性肿瘤不能评估。
0代表无证据或不存在。例如T0表示无原发性肿瘤证据,N0表示无区域淋巴结转移,M0表示无远处转移。
T1表示肿瘤≤5厘米,T2表示肿瘤最大直径>5厘米。
N1表示有区域淋巴结转移,M1表示有远处转移。
数字越大,表示越严重,分期相对越偏向于晚期。
更多详细分期内容,请参考阅读相关疾病的分期部分。
分组
根据软组织肉瘤的TNM分期及组织病理学分级(G),还可以将其分组。
组织病理学分级指的是手术后通过对肉瘤组织的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估出的病理分级,分级越高,表示其分化程度越低,恶性度越高。
分期原发性肿瘤区域淋巴结远处转移分级分级
StageIAT1aN0M0G1或Gx
T1bN0M0G1或Gx
StageIBT2aN0M0G1或Gx
T2bN0M0G1或Gx
StageIIAT1aN0M0G2或G3
T1bN0M0G2或G3
StageIIBT2aN0M0G2
T2bN0M0G2
StageⅢT2a或T2bN0M0G3
任何TN1M0任何G
StageIV任何T任何NM1任何G
注:Gx表示肉瘤细胞的分化程度不能确定;G1~G3,数字越大,分级越高。
鉴别诊断
需要与间叶组织来源的良性肿瘤鉴别,如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等。
脂肪瘤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肿块。
不同点:两者的超声表现差异很大,若要确诊还需要经病理检查。
平滑肌瘤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肿块、疼痛。
不同点:平滑肌瘤是发生于平滑肌组织的肿瘤,瘤组织由梭形平滑肌细胞构成,细胞排列及形态不同。
神经纤维瘤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肿块。
不同点:神经纤维瘤为多发性,且常对称。大多无症状,但也可伴明显疼痛、皮肤常伴咖啡样色素斑,肿块可如乳房状悬垂。可根据牛奶咖啡斑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
治疗目的:最大程度切除肿瘤,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治疗原则:诊断一旦明确应尽早开始治疗,目前多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可以选择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法。
手术治疗
正确的外科手术是治疗肉瘤最有效的方法,也是绝大多数肉瘤唯一的治愈措施。
手术的目标不仅是完整切除肿瘤,而且要求获取安全的外科切除边缘。
通常,安全外科边界是指MRI显示肉瘤边缘或反应区外1厘米处,手术是在保证安全外科边界基础上追求完整切除肿瘤。
术后功能恢复与安全边界发生矛盾时,通常以牺牲部分功能为代价。
对于体积较大、较深或侵犯邻近大血管、神经、关节和骨骼等重要组织的肿瘤,预计一期手术难以达到根治切除,而对化放疗相对敏感,需要术前放化疗和介入治疗等手段使肿瘤体积缩小、坏死和形成明显的假包膜,从而为手术获得安全外科边界创造条件。
发生于四肢肉瘤的手术治疗
四肢肉瘤手术治疗常用术式有间室切除、广泛切除和截肢。
一般来说,积极推荐间室切除和广泛切除,可能保留肢体的全部或部分功能。
但如果肿瘤侵犯多个间室或主要血管、神经,不能达到间室切除或广泛切除,保肢手术不可能获得满意的外科边界,截肢手术将使患者获益。
截肢的适应证:
重要血管、神经束受累。
缺乏保肢后骨或软组织重建条件。
预计假肢功能优于保肢。
患者要求截肢,经评估符合手术条件。
其他部位肉瘤的手术治疗
除四肢外肉瘤还可发生于脊柱、胸壁、盆腔、腹腔等部位,因彻底切除的几率低于四肢,其局部控制率和预后远不如四肢。
对于肿瘤无法彻底切除者推荐先行减瘤手术,缓解肿瘤对相关部位的压迫,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化学治疗
术前化疗
术前化疗即新辅助化疗
优点
可以使肿瘤与神经、血管、肌肉的边界清晰,降低截肢风险,提高保肢率和肢体功能。
提高手术切缘阴性率,降低局部复发风险。
与术前放疗联合使用时具有增敏的效果。
具有杀灭微小转移灶的效果。
很多患者因为术后并发症不能按时行辅助化疗,术前化疗可以减少这种情况对生存的影响。
依据术前化疗的病理缓解率可以制订后续化疗方案。
常用药物
化疗常用的药物有多柔比星、异环磷酰胺、吉西他滨达卡巴嗪紫杉醇依托泊苷等。
术后化疗
术后化疗即辅助化疗。
术后化疗旨在消灭亚临床病灶,减少远处转移和复发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建议在伤口愈合后尽早开始,共完成4~6周期。
是否选择联合治疗,以及治疗疗程,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其意愿,综合制订治疗方案。
转移或复发的不可切除肿瘤化疗
针对这类肿瘤的化疗又称姑息性化疗。
姑息性化疗是指对于转移或复发不能完整切除肿瘤患者采取的化疗,其目的是使肿瘤缩小、稳定,以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考虑到肉瘤的多样性和化疗较重的毒副反应,姑息化疗方案的制订需要因人而异。
放射治疗
放疗的目的在于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延长总生存期,更好地保留肢体功能。但是很多类型的肉瘤对放疗不敏感。
术前放疗
即新辅助放疗。
可以使肿瘤范围更清晰。
放射治疗范围较小、血液循环更好、放疗剂量较低。
降低关节僵硬、纤维化等远期并发症发生率。
术后放疗
即辅助放疗。
优点
能够显著改善肉瘤的局部控制率。
有明确完整的病理结果和切缘状态。
急性手术伤口并发症低。
缺点
放疗靶区范围大,剂量高。
晚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如放疗区域纤维化、关节僵硬、水肿和骨折。
姑息放疗
针对全身远处转移的肉瘤,姑息放疗目的是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利用靶向药物治疗肿瘤的方法。
靶向药物以肿瘤组织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性分子为靶点,可以从分子水平选择性地逆转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甚至清除肿瘤细胞,而不会或较少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
可用于治疗肉瘤的靶向药物有培唑帕尼、安罗替尼、舒尼替尼、塞瑞替尼和瑞戈非尼等。
免疫治疗
肿瘤免疫治疗是利用人体的免疫机制,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方法来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
在肉瘤中,最常用的免疫治疗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有研究表明,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阿替利珠单抗可用于治疗晚期软组织肉瘤
预后
肉瘤整体来说恶性度较高,预后较差,但近年来治愈率在逐渐提高。
治愈情况
目前关于肉瘤的治愈情况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发病位置、肿瘤类型、发现时临床分期、患者一般状况等,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具体疾病具体分析。
总的来说,肉瘤恶性程度相对较高,预后较差。但近年来,随着体检观念的推广,以及各种新技术、新药物的不断出现,早诊断、早治疗,肉瘤的生存率有了明显提高。
骨肉瘤患者5年生存率一般在60%~70%,有一些骨肉瘤治疗中心报道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
软组织肉瘤的总体5年生存率可达60%~80%。
【特别提示】
癌症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可以用5年生存率来大致预估,指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比例。
5年后复发概率很低,一般可视作临床治愈。
5年生存率仅用于临床研究,不代表个人具体的生存期,患者的个人生存期需要结合多种因素来决定,建议咨询就诊医师。
预后因素
预后因素是指对患者的总生存期及生存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不同类型的肉瘤预后差异悬殊。
影响肉瘤生存预后的主要因素有年龄、肿瘤部位、大小、组织学分级、是否存在转移及转移部位等。
影响肉瘤局部复发的因素主要有不充分的外科边界、多次复发、肿瘤体积大、组织学分级高等。
分期越早,分级越低,预后越好。
软骨肉瘤预后好于骨肉瘤。
5婴儿型纤维肉瘤较成人纤维肉瘤的预后好。
日常
建议肉瘤患者注意科学饮食、规律作息、监测病情和定期复查。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合理安排饮食,注意多吃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食物。
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蔬菜,补充机体所需的维生素,促进恢复。
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鱼肉等。
应避免吃生冷、刺激、腌制、油煎、油炸食物,如炸鸡、辣椒等。
生活管理
避免劳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日常生活中需要适当运动,提高身体素质,避免免疫力低下。
保持健康的体重,适当活动,如慢走、太极拳、气功、呼吸操等。
心理支持
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学会向朋友和家人倾诉,避免压力过大,造成心理疾病,必要时可求助心理医生。
患者要树立对疾病的正确认识,积极接受治疗,在治疗间期和治疗结束后,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与家务,重新融入社会角色。
家人给予患者充分的陪伴,创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安慰患者,帮助其渡过难关。
病情监测
患者日常应注意观察身体表现,若出现肿块、疼痛、溃疡、贫血、消瘦、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随诊复查
随诊的重要性
定期随访动态观察对于肉瘤患者很重要,可以评估治疗效果、早期发现复发和转移病灶,有助于及时进行治疗。
随诊时间
下列复查时间仅供参考,具体时间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
第1~3年,每3~6个月进行复查。
第4~5年,每6个月进行复查。
第5年之后,每年复查1次。
复查项目
每次随访的内容包括:全面体检、B超/MRI或局部增强 CT、骨扫描、胸部影像学检查(胸部CT)、功能评分等。
注意:若有不适,请随时就诊。
预防
不同类型肉瘤病因不同,且很多疾病病因尚不明确,故目前尚无准确有效的预防措施,建议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自身变化,及时就医,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