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导管腺癌
概述
是前列腺癌的一种特殊亚型
主要表现为排尿梗阻及血尿等
病因尚明,可能与遗传、高脂饮食、感染等因素相关
早期以根治性手术和放疗为主,如有远处转移以内分泌治疗为主
定义
前列腺导管腺癌(DAC)是前列腺癌的一种特殊亚型,临床上较少见,且起病隐匿。
目前前列腺导管腺癌的起源仍有争议,但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接受前列腺导管腺癌起源于前列腺上皮。
也有学者认为前列腺导管腺癌起源于前列腺腺管,通常发生于前列腺外周带和尿道周围,由大的被覆假复层高柱状上皮细胞的腺体构成。
分类
起源分类
前列腺导管腺癌可分为大导管腺癌和次级导管腺癌。
起源于尿道周围大导管的大导管腺癌,多表现为外生性生长,在临床上可表现为下尿路梗阻症状、急性尿储留、血尿。
起源于次级大导管的次级导管腺癌的临床表现与通常的腺泡型前列腺癌相似,因此在临床症状上较难区别这两者。
组织学分类
临床上发现的前列腺导管腺癌常与典型的腺泡腺癌混合出现。
可分为单纯前列腺导管腺癌、混合型前列腺导管腺癌。
发病情况
前列腺导管腺癌约占所有前列腺癌的0.2%~0.8%,虽然相对罕见,但仍然是前列腺癌的第二常见亚型。
诊断年龄多为60~80岁。
病因
致病原因
前列腺导管腺癌目前无明确病因,与前列腺癌相同,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遗传及年龄
单个一级亲属(如父亲、亲兄弟)患前列腺癌,本人患病风险增加1倍以上。
有阳性家族史的患者,确诊年龄提前6~7年。
前列腺癌的发病与年龄密切相关,其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长,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高发年龄为65~80岁。
感染及炎症反应
前列腺炎可能与前列腺导管腺癌风险增加有关。
性生活
性行为过早、频繁的性行为、性伴侣过多、患有性传播疾病均会增加患前列腺导管腺癌的风险。
输精管结扎术
进行输精管结扎术的男性患前列腺导管腺癌的风险略有增加。
饮食
饮食在前列腺导管腺癌中的确切作用尚不清楚。已有的研究结果认为,热量、动物脂肪、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水果和蔬菜摄入不足,会增高患病的风险。
肥胖
肥胖者患前列腺导管腺癌的风险增高,且在晚期被诊断为前列腺导管腺癌的概率更高。保持健康的体重能够降低前列腺导管腺癌发生风险。
吸烟、饮酒
吸烟和饮酒均会增加前列腺导管腺癌的死亡风险。重度吸烟者患前列腺导管腺癌的风险会翻倍。
发病机制
从根本上说,前列腺导管腺癌是由DNA异常引起的。
与前列腺导管腺癌相关的基因突变包括BRCA1、BRCA2、CHEK2、ATM、PALB2、RAD51D、DNA错配修复基因、RNASEL、HOXB13等。
症状
主要症状
排尿困难
逐渐增大的前列腺腺体压迫尿道可引起进行性排尿困难。
表现为下腹饱胀、尿线细、射程短、尿流缓慢、尿流中断、尿后滴沥、排尿不尽、排尿费力。
合并感染时,会表现为尿急、尿频、尿痛、尿液浑浊、发热等症状。
长期梗阻可导致慢性尿潴留,出现尿路扩张积水,从而引起腰疼的症状。
血尿
是前列腺导管腺癌常见的症状,可发生于尿道周围大导管的导管腺癌。
其他症状
压迫症状
肿瘤压迫直肠可引起排便困难。
压迫输精管引起射精障碍。
压迫神经引起会阴部疼痛,并可向坐骨神经放射。
转移症状
肿瘤侵及膀胱、精囊、血管神经束,可引起血尿、血精、勃起功能障碍(俗称阳痿)。
肿瘤转移至肺脏时可出现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呼吸困难等症状。
转移至肝脏时可引起食欲不振、黄疸等。
转移至骨骼可引起骨痛、病理性骨折、截瘫等症状。
晚期全身多处转移,可出现贫血、消瘦、乏力、生活不能自理等恶液质表现。
就医
就医科室
泌尿外科
当出现排尿、排便困难,血尿,勃起功能障碍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肿瘤内科
若确诊为本病,需要进行抗肿瘤药物治疗时,可前往肿瘤内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有前列腺癌家族史者,应做好定期防癌体检。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没有发现排尿后便池内尿液呈粉红色?发现多久了?
是否有下腹饱胀、尿线细、射程短、尿流缓慢?
是否有尿流中断、尿后滴沥、排尿不尽、排尿费力?
有无尿急、尿频、尿痛、尿液浑浊、发热的情况?
最近体重有变化吗?食欲怎么样?
病史清单
是否有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家族史?
是否吸烟、喝酒,量如何?
是否对药物或食物过敏?
是否伴有前列腺炎等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专科检查:前列腺穿刺活检、肿瘤标志物。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检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影像检查:直肠超声、磁共振(MRI)。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改善前列腺症状的药物:特拉唑嗪、盐酸坦索罗辛等。
中成药物:癃清片、癃闭舒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能有以下病史:
恶性肿瘤家族史。
前列腺炎史。
输精管结扎史。
临床表现
患者可有排尿困难、血尿、尿不尽、尿急、尿频、尿痛、腰痛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清PSA检查
一般包括tPSA、fPSA/tPSA等检测指标,数值异常表明患前列腺癌可能性增高。但前列腺导管腺癌患者早期血清PSA升高不显著。
4ng/ml≤tPSA<10 ng/ml
建议做直肠指检(DRE)检查,若DRE阳性,则建议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
若DRE阴性,则需要看fPSA/tPSA,我国推荐fPSA/tPSA>0.16作为正常参考值。
若患者的fPSA/tPSA<0.16,一般也建议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
tPSA≥10 ng/ml
建议前列腺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影像学检查
直肠B超检查
是简单有效的检查方法,可帮助寻找可疑病灶,初步判断肿瘤大小。
还可引导进行穿刺活检。但早期患者行直肠指诊常常无法探及前列腺质硬结节。
CT
可显示前列腺形态改变、肿瘤及转移。
当肿瘤侵犯膀胱或前列腺周围器官时,盆腔CT均可出现相应的改变。
当盆腔淋巴结有肿瘤转移后,CT可以根据盆腔淋巴结大小的改变,判断有无转移发生。
磁共振(MRI)检查
MRI可用于检查已经出现PSA异常或直肠指检出现异常的患者,帮助明确是否需要进行活检。
已经确诊前列腺导管腺癌的患者,也可以使用MRI帮助明确分期。
骨扫描
如果肿瘤扩散到远处,通常会首先出现骨转移。骨扫描可以看到骨转移的情况。
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前列腺导管腺癌诊断的金标准。
前列腺活检
活检是取出前列腺的一个小样本,然后用显微镜观察其病理变化的方法。
一般使用穿刺活检,通常由泌尿外科医生完成。
淋巴结活检
淋巴结活检会切除一个或多个淋巴结,检查它们是否含有癌细胞。
可以用来确定癌症是否已从前列腺扩散到附近的淋巴结。
前列腺导管腺癌在不治疗的情况下很少单独进行淋巴结活检,一般在手术治疗时一并进行淋巴结清扫和活检。
分级
前列腺癌的等级一般使用Gleason评分系统,但该系统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前列腺导管腺癌。目前认为前列腺导管腺癌至少相当于Gleason4级(分化差或未分化)。
大导管腺癌在前列腺实质内呈弥漫性大腺泡结构(导管分化);次级导管腺癌大部呈息肉状和菜花状突向前列腺导管,镜下为绒毛管状结构。
这两种类型均可出现实体型、筛状型、乳头状、粉刺样和浸润性腺体等组织结构,肿瘤细胞基底部可有 CK-HW 阳性表达的基底细胞外围,瘤细胞 PSA 和 PAP 阳性表达。
分期
前列腺导管腺癌与其他前列腺癌采用相同的TNM系统进行分期,分为Ⅰ~Ⅳ期。
更多详细分期内容,请参考阅读前列腺癌的诊断部分。
鉴别诊断
前列腺增生
相似点:前列腺导管腺癌和前列腺增生均会出现尿频、尿急、尿失禁、尿流变细、排尿困难等。
不同点:前列腺增生直肠指检时表现为前列腺质地柔韧、表面光滑、边界清晰,而前列腺导管腺癌直肠指检时表现为坚硬的结节。
慢性前列腺炎
相似点:慢性前列腺炎也出现和前列腺导管腺癌类似的尿路刺激症状,直肠刺激症状,性功能障碍,会阴区和耻骨部位不适、疼痛。
不同点:慢性前列腺炎直肠指检时,前列腺呈饱满、增大、质软、轻度压痛。通过超声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可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争取根治性切除,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治疗原则:前列腺导管腺癌病情进展快,侵袭性强,局部复发率高,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原则,早期患者推荐首选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晚期患者以内分泌治疗为主。
手术治疗
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是治疗早期前列腺导管腺癌的主要手段。
手术可以采用传统手术、腹腔镜手术以及机器人辅助手术等方式。
目前建议术前予以新辅助治疗(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等)以降低其临床分期、切缘阳性率(切缘在病理检查中发现癌细胞即为切缘阳性)、减少局部复发率。
由于前列腺导管腺癌恶性程度高,术后可考虑予以辅助治疗,包括内分泌治疗、放疗、化疗等。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时前列腺导管腺癌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早期患者可通过根治性放疗获得治愈。
内分泌治疗
内分泌治疗又称激素治疗或雄激素剥夺治疗,是目前治疗前列腺癌的重要全身治疗方法。
化学治疗
适用于前列腺导管腺癌晚期且对激素治疗不敏感的患者。
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副作用,包括头发脱落、骨髓抑制、食欲下降、恶心、呕吐、乏力等。
预后
治愈情况
前列腺导管腺癌进展快,侵袭性强,局部复发率高,并且绝大多数前列腺导管腺癌在初诊时即为晚期,5年生存率仅为15%~50%。
【提示】5年生存率是指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比例,并不代表患者只能生存5年。
生存率是用于临床研究的统计数据,通常是基于大量患有某种特定癌症人群(如分期)的既往研究结果,这些统计数据无法预测也不代表任何个人的生存情况。
预后因素
关于前列腺导管腺癌的预后因素存在争议。一般认为单纯的前列腺导管腺癌进展稍缓慢,但局部容易复发。
Gleason分级评分较高预示着肿瘤分化较差,患者预后可能较差。
前列腺导管腺癌患者能活多久与临床分期有直接关系,分期越早,预后越好。
起源于末梢次级导管的癌比中心初级导管的恶性程度高。
起源于绒毛状息肉的以及合并前列腺增生的纯导管癌的预后比合并腺泡样腺癌的患者好。
日常
日常管理
生活方式
戒烟酒,多喝水,积极防治泌尿系统感染。
早睡早起,适度锻炼,保持健康体重。
饮食管理
饮食结构均衡,食物种类多样化,营养丰富。
癌症是消耗性疾病,身体需要补充足够的能量,建议多摄入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牛羊肉、鱼肉、鸡蛋、牛奶等。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心理支持
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学会向朋友和家人倾诉,避免压力过大,造成心理疾病,必要时可求助心理医生。
家人需要给与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帮助其度过难关。
随诊复查
随诊对患者十分重要,既能帮助医生评估疗效,又能监测是否复发。
复查时间应由专科医生制定,请严格遵医嘱。
预防
前列腺导管腺癌是前列腺癌的一种病理亚型,而前列腺癌又属于前列腺恶性肿瘤,因此严格来说,我们应该预防的是前列腺恶性肿瘤,无法精准预防某个亚型。
【提示】更多前列腺恶性肿瘤的预防,请参考阅读前列腺癌。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