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转移性肿瘤
概述
脾转移性肿瘤(spleen metastatic tumors)指起源于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通常是来源于非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转移途径为血行、淋巴和直接侵犯。
病因
原发灶可以是全身各个器官,来自血行转移的以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恶性黑色素瘤、大肠癌、胃癌、肾癌、子宫颈癌、绒毛膜上皮癌较为多见,淋巴转移多来自于腹腔脏器,常伴腹主动脉旁或脾周淋巴结肿大。肿瘤脾转移可作为全身转移的一部分,少数情况下可作为乳腺癌、卵巢癌等原发病灶的惟一继发转移性器官。直接侵犯来自于邻近器官,如胃、结肠等。转移灶可单发或多发,或弥漫性浸润。
症状
通常为原发肿瘤的表现,脾脏的局灶性症状不明显。脾转移肿瘤一般不引起巨脾症,脾脏只稍增大,甚至可完全正常。因此临床上常无特殊症状。只有脾脏明显增大时,才可产生左上腹包块、腹痛和周围脏器受压症状。也可有发热、食欲不振、消瘦、贫血、腹水等征象。
检查
可进行X线检查、超声检查、CT检查、MRI检查、病理检查等项目。
B超检查能直观了解脾转移性肿瘤的位置、大小、范围和性质,为影像学诊断的首选检查项目。超声显示脾脏内显示单发或多发散在分布的低回声肿物,无包膜,内部回声尚均,肿瘤可融合成“分叶状”,肿瘤内部也可以液化形成无回声区。如肿物呈小结节状弥漫性分布时,超声显示呈“蜂窝状”低回声,中间有高回声的条状分隔。
诊断
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鉴别诊断
2. 脾脏内囊性转移灶需与脾的良性囊肿鉴别:囊性转移灶的壁往往增厚,可有附壁结节形成,“牛眼”征或“靶心”征为典型表现。脾脏良性囊肿壁菲薄且光整,CT值为水样密度。
治疗
并发症
预后
脾脏转移性肿瘤,如果仅限于孤立性脾转移,可在全身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行全脾切除,疗效尚可。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并发症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