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感觉障碍
概述
多种感觉刺激在人脑中的反应出现异常
最常见于神经系统疾病
当新出现感觉障碍或持续加重时,应及时就医
查明病因后对因治疗、避免诱发因素是关键
定义
感觉是作用于人体的各种刺激在脑中的直接反应,包括特殊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一般感觉(浅感觉、深感觉、复合感觉)。
浅感觉是指来自皮肤和黏膜的痛觉、温度觉及触觉;深感觉是指来自肌腱、肌肉、骨膜和关节的运动觉、位置觉和振动觉;复合感觉是指大脑顶叶皮质对深浅感觉分析、比较、整合而形成的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等。
通常说的感觉障碍是指一般感觉障碍。
发生机制
感染障碍是由于感觉信号在向脑传导的过程中受到干扰,产生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
当感觉路径受到刺激或兴奋性增高,则表现为刺激性症状,如感觉过敏、感觉倒错、感觉过度、感觉异常和各种疼痛;感觉径路受破坏时,则表现为抑制性症状,如感觉减退、感觉缺失。
类型
刺激性症状
感觉过敏:指给予轻微刺激则产生强烈疼痛的感觉。
感觉倒错:指对某种刺激的感觉错误。如冷的刺激产生热的感觉,轻划皮肤产生疼痛的感觉等。
感觉过度: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减弱但时间延长,如对轻微刺激的辨别能力减弱,当受到强烈刺激后,需经过一段潜伏期后,出现一种定位不明确的疼痛或不适感。
感觉异常:无外界刺激而发生的异常感觉,如麻木感、蚁走感、灼热感等。多为主观的感觉症状,而客观检查无异常。
疼痛:是感觉纤维受刺激的表现,是躯体的防御信号。常见的类型如局部疼痛、放射性疼痛、扩散性疼痛、牵涉痛灼性神经痛
抑制性症状
感觉减退:指在清醒状态下,对强的刺激产生弱的感觉,是由于感觉神经纤维遭受不完全性损害所致。
感觉缺失:指在清醒状态下对刺激无任何感觉。包括痛觉缺失、温度觉缺失、触觉缺失、深感觉缺失。在同一部位各种感觉均缺失,称为完全性感觉缺失;而仅有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称为分离性感觉障碍。
表现
不同人出现感觉障碍,在感觉障碍的具体形式上会有所不同。此外,感觉障碍通常还可能伴发其他症状。
症状特征
末梢型
表现为四肢对称性的末端各种感觉障碍(温、痛、触、深感觉),呈手套、袜套样分布,远端重于近端。见于多发性神经病等。
神经干型
表现为受损害的某一神经干分布区内各种感觉均减退或消失。如桡神经麻痹尺神经麻痹股外侧皮神经炎等单神经病。
后根型
表现为感觉障碍范围与神经根的分布一致,为节段性的感觉障碍。常伴有剧烈的疼痛,在咳嗽时加重,如腰椎间盘脱出、髓外肿瘤等。
脊髓型
传导束型
横贯性脊髓损害:表现为病变平面以下所有感觉(温、痛、触、深)均缺失或减弱,平面上部可有感觉过敏带,若病变在颈胸段可伴有锥体束损伤的体征。常见于脊髓炎脊髓肿瘤等。
后索型:表现为受损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见于糖尿病、亚急性联合变性等。
侧索型:表现为病变对侧平面以下痛、温觉缺失而触觉和深感觉保存(分离性感觉障碍)。
脊髓半离断型(脊髓半切征):表现为病变侧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及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觉缺失。见于髓外占位性病变、脊髓外伤等。
前联合及后角型
表现为分离性感觉障碍。
前联合病变时,受损部位呈双侧对称性节段性感觉解离,表现为温、痛觉消失而触觉存在。
后角损害表现为损伤侧节段性感觉解离,出现病变侧痛温觉障碍,而触觉和深感觉保存。见于脊髓空洞症、脊髓内肿瘤等。
马尾圆锥型
表现为肛门周围及会阴部呈鞍状感觉缺失,马尾病变出现后根型感觉障碍并伴剧烈疼痛。见于肿瘤、炎症等。
脑干型
当延髓外侧和脑桥下部一侧发现病变,表现为同侧面部及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即交叉性感觉障碍,如Wallenberg综合征等。
当病变位于脑桥上部和中脑一侧,则表现为对侧面部及半身感觉障碍。见于炎症、脑血管病、肿瘤等。
丘脑型
表现为对侧偏身(包括面部)完全性感觉缺失或减退。其特点是深感觉和触觉障碍重于痛温觉,远端重于近端。并常伴发患侧肢体的自发痛。多见于脑血管病。
内囊型
表现为对侧偏身(包括面部)感觉缺失或减退,常伴有偏瘫及偏盲。见于脑血管疾病。
皮质型
顶叶皮质损害,可表现为病灶对侧的复合觉(精细感觉)障碍,而痛温觉障碍轻。
如部分区域损害,可表现为对侧单肢的感觉障碍。
如为刺激性病灶,则表现为局限性感觉性癫病(发作性感觉异常)。
癔症性感觉障碍
特点是感觉障碍的分布与解剖支配规律不符合,易受暗示影响,其范围和程度易变化。
患者常有引起癔症的精神因素和性格特点。
伴随症状
伴有剧痛:可见于腰椎间盘脱出、髓外肿瘤、马尾病变等。
伴有偏瘫:可见于脑血管病、髓外占位性病变、脊髓外伤等。
伴有精神症状:可见于癔症性感觉障碍。
原因
感觉障碍最常见于神经系统疾病。此外,精神心理因素也可引发感觉障碍。
医生在做这类判断时,通常需要结合感觉障碍的具体表现,以及其他和感觉障碍一起发生的症状,来综合分析感觉障碍的原因。
疾病因素
外周神经疾病: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桡神经麻痹尺神经麻痹股外侧皮神经炎等单神经病。
脊髓疾病:脊髓炎脊髓肿瘤、亚急性联合变性、髓外占位性病变、脊髓外伤等。
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梗死等。
肿瘤:颅内肿瘤、髓外肿瘤等。
非疾病因素
癔症是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所导致的精神障碍。癔症的患者也可以出现感觉障碍。
就医
感觉障碍常提示存在疾病因素。
就医指征
新出现感觉障碍或逐渐加重时通常建议及时就医。
如感觉障碍伴有肢体无力、失语、意识障碍等,则需紧急就医。
就诊科室
出现感觉障碍后通常建议首诊就诊于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
由于导致感觉障碍的原因众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感觉障碍的起病和持续时间?
有没有什么情况下可以缓解?比如改变体位、温度等。
感觉障碍是间断出现还是持续出现?
感觉障碍轻重程度如何,部位、范围是否固定?
是否伴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皮损?
是否伴随肢体活动无力或者言语不清?
病史清单
之前有什么诱因吗,比如受寒,接触化学物质,情绪紧张?
以往有什么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肾病?
平时服用哪些药物,是否受过外伤,做过手术,接受过放射治疗
家族中其他人是否有类似情况?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要进行辅助检查,以及如有必要应进行哪些检查。
身体检查
医生会对就诊者的一般情况(精神状态、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等)先进行检查判断。
医生会重点检查感觉障碍的部位范围及具体情况、明确有无运动障碍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常规检查
血常规、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微量元素等:排查有无感染、肝肾功能异常等全身系统性疾病。
对于糖尿病患者,可完善血糖谱监测,包括静脉血、指端血;空腹、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其他检查
脊柱脊髓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可判断是否存在脊柱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神经根、脊髓是否有受压、损伤及病变等。
头颅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MRI,可判断是否存在颅脑占位病变、脑出血、脑梗死等疾病。
四肢血管超声:检查是否存在四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以及大动脉炎
神经肌电图:可检查是否存在神经损伤及病变程度,如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
缓解与治疗
多数情况下,感觉障碍均需要积极就医,及时向医生求助获取专业建议。
有明确病因的感觉障碍一定要针对病因治疗,同时可适当应用药物、理疗等方法缓解症状。
缓解措施
注意保护脊柱,避免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过度负重等;睡觉时选择适当高度、质地的枕头、床垫。
避免长时间受寒及使用冷水。
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注意低盐、低脂饮食。
糖尿病患者注意三餐规律,尽量选择升糖指数低的食物。
维生素B族缺乏的患者,可适当使用动物肝脏、蛋黄、麦麸等食物进行补充。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可尝试使用改善神经营养、改善微循环、缓解焦虑抑郁的药物治疗。
神经营养药物,如叶酸、B族维生素、鼠神经生长因子等。
改善微循环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依帕司他等。
有严重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可使用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西酞普兰等治疗。
按摩、感觉刺激训练、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等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神经营养状态,缓解麻木症状。
对因治疗
针对不同的疾病原因,医生给予的治疗方案会有较大差异,以下列疾病为例:
多发性神经病: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适当增加营养。早期足量应用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
急性脊髓炎:首选糖皮质激素治疗,还可联合免疫球蛋白,使用抗生素治疗呼吸道和泌尿系感染。
脑梗死:在一般内科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可酌情选用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脑水肿降颅压等措施。在时间窗内有适应证者可行溶栓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