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内生型桥脑胶质瘤
概述
一组起源于脑桥的胶质瘤,在脑干内呈弥散性生长
患者常表现为眼球活动障碍、复视、面瘫、肢体偏瘫等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
以综合治疗为主,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基因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疗法。其中手术结合放疗化疗是标准治疗方案
定义
弥漫性内生型桥脑胶质瘤是源于脑桥内部,呈弥散性生长的胶质瘤。
肿瘤原发于脑桥部位,肿瘤体积至少占脑桥的2/3,脑干外观呈弥散性肿胀。
分型
影像学分类
结合MRI增强扫描的特点和MET摄取情况分型。
伴有局灶性强化或高代谢型。
无局灶性强化或高代谢型。
病理学分类
按照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可分为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Ⅲ、Ⅳ级为高级别。
WHO I级:良性肿瘤,相对预后好,可长期生存。
WHOⅡ级:低度恶性肿瘤,有一定的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一部分患者可手术可治愈,结合手术后辅助放化疗,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WHOⅢ级:恶性程度较高,肿瘤增殖能力强,手术难以全切除,容易复发,手术后需辅助放化疗,整体预后不佳。
WHOⅣ级:恶性程度最高,肿瘤常常早期出现播散转移,手术效果差,术后放化疗等反应差,预后差。
按肿瘤部位分类
根据核磁共振检查DTI成像中皮质脊髓束与肿瘤位置的关系分型。
A型:推挤型,CST受到肿瘤的推挤发生移位,患者四肢肌力4-5级
B型:推挤+破坏型,CST同时受到肿瘤的推挤和破坏,患者受累肢体肌力2-3级
C型:穿过型,CST从肿瘤内部穿过,患者受累肢体肌力3-4级。
发病情况
发病高峰年龄呈现双峰分布,儿童5-10岁,成人30-50岁。
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区别。
发病率无明确流行病学调查,天坛医院曾统计数据分析,在脑干胶质瘤中,约80%为弥散内生型。
病因
致病原因
弥漫性内生型桥脑胶质瘤属于胶质瘤的一类。
胶质瘤发病原因尚不清楚,近几年研究显示可能与H3F3A、HIST1H3B/C、IDH1、TP53、PPM1D、ACVR1、BRAF等基因突变有关。
部分患者与1型神经纤维瘤病有关。
发病机制
由于肿瘤生长的部位位于脑桥。脑桥内部存在皮质脊髓束、脊髓丘脑束、呼吸血压中枢及众多神经核团,还与小脑关系密切,控制人体的运动、感觉、呼吸、血压、脑神经等诸多功能。
肿瘤可直接浸润或破坏上述结构,引起上述功能的障碍。
症状
主要症状
脑神经功能障碍
可出现视力、听力、面部感觉减退甚至丧失。
长束征
指脑干内长的纵行纤维束受累所表现出的临床征象,主要表现在病灶对侧的肢体。
肢体出现僵硬、痉挛、无力。
出现感觉功能障碍,表现为对触觉、压力和振动的感知下降,对疼痛、温度敏感性下降,对关节位置和运动方向的感知下降。
共济失调
主要表现为走路不稳,无法直线行走等。
颅高压症状
头痛
多表现为晨醒、咳嗽、用力和大便时加重。
呕吐后可暂时缓解。
呕吐
恶心、呕吐:多在清晨出现,较为猛烈,呈喷射状发作。
此外,儿童患者常有非典型临床表现,可于患者就诊前数月出现,表现为脾气暴躁、攻击行为(攻击对象主要为父母)、睡梦中大哭或大笑、多汗、大小便困难等。
并发症
本病患者常出现以下并发症。
脑干水肿
夜间睡眠呼吸暂停
与脑干中的延髓呼吸中枢损伤有关。
患者清醒状态下可维持正常的呼吸频率和节律,但夜间睡眠时可出现中枢性呼吸暂停。
感染
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尿液浑浊。
消化道应激性溃疡或出血
与手术应激及使用激素类药物有关。
表现为腹痛、呕吐、呕血或咖啡样物质。
脑积水
因肿瘤或手术操作损伤造成脑脊液循环障碍有关。
多表现为术后数日突然出现头痛、意识障碍。
压疮
患者因肢体活动不利、长期卧床引起皮肤压力性损伤。
表现为受压部位皮肤发红、发紫、水泡、破溃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
肢体瘫痪,长期卧床的患者可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
表现为肢体肿胀、局部皮温稍高,严重者可有肢体远端坏死。
就医
就医科室
神经外科
急诊科
出现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昏迷建议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或到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尽量记录发病症状及持续时间,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如有外院检查,一定携带相关检查和病历。
行动不便、肢体偏瘫、视力视野障碍的患者强烈建议亲友陪同就医,严禁自行驾车就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头痛、头晕?
有无肢体无力,感觉障碍?
有无视力视物重影?
面部感觉有没有异常,有没有面瘫?
有没有听力下降、耳鸣?
有没有饮水呛咳,有没有味觉丧失?
上述症状程度如何?性质如何?持续多长时间了?
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受过头颈部外伤?
身体其他部位是否发生过肿瘤,是否手术治疗?
手术时间,病理结果以及后续的治疗如何?
是否具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检查、头颅磁共振检查MRI、正电子放射扫描(PET)。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镇痛药物:布洛芬、可待因、氨酚羟考酮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能有神经纤维瘤病的病史。
患者家族内有人患有本病或其他相关疾病。
临床表现
症状
体征
医生通过体检了解生命体征、运动、感觉、腱反射以及病理反射是否出现异常。
生命体征:检查血压、心率、脉搏、瞳孔、呼吸是否正常、稳定。
视力检查:眼球活动是否受限,是否存在眼震。
皮肤感觉检查:用棉签在患者皮肤上滑动,或用钝针轻扎皮肤,根据对感觉的敏感性,评估感觉障碍的程度。
面部检查:面部感觉是否减退,双侧额纹是否对称,双侧鼻唇沟是否对称。
听力检查:是否存在听力下降。
运动功能检查:观察是否能完成抬手、坐起、站立、行走等动作,是否需要辅助,直线行走是否平稳。
腱反射检查:观察敲击肘关节、膝关节的肌腱时上臂、大腿肌肉收缩情况。
病理反射检查:医生利用钝头竹签轻划患者足底、足背等相应部位,查看脚趾屈伸反应是否异常。
头颅磁共振(MRI)平扫及增强
用于明确病灶弥散的程度,是否累及脑干其他区域,有无脑积水,是本病诊断的主要依据。
检查结果:肿瘤在不同成像状态下可表现为低信号、等信号或高信号,囊实性肿瘤可呈混杂信号;早期可无强化表现,病情进展时局部出现强化并逐渐扩展到整个肿瘤。
注意事项:有假牙、体内有钢板、心脏支架等金属植入者,需告知放射科医生,由医生决定是否能进行检查。
头颅CT平扫及增强
检查目的:判断有无颅内占位性病变,并可判断是否存在脑积水。
检查结果:肿瘤起源于脑桥,至少占据脑桥的2/3,脑干呈弥散性肿胀,肿瘤呈等低密度影,有时可出现瘤内坏死,瘤内囊变极少见。
注意事项:CT检查结果缺乏特异性,主要用于无法进行MRI检查的情况。有一定辐射量,儿童、孕妇不宜进行。
正电子放射扫描(PET)
检查目的:明确脑部代谢情况,有利于肿瘤恶性程度的判定,对于是否行切除手术,具有指导意义。
检查结果:肿瘤内出现代谢增高灶提示肿瘤进展,恶性程度升高。
注意事项:检查前需空腹。静脉注射药物前后均需要静卧60分钟左右。检查过程中不能移动体位。
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的结果,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可明确肿瘤的分型、分级、肿瘤基因分子特征。
对于肿瘤的恶性程度判定、肿瘤短期内复发及预后的判断、术后的放化疗,甚至化疗药物的选择,均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鉴别诊断
脑干小脑型多发性硬化
不同点:多发性硬化病程中常有缓解复发,MRI等影像学检查显示除脑干外尚有小脑、大脑或脊髓的脱髓鞘病灶。多发性硬化患者脑脊液中常可检出寡克隆带,且IgG指数增高。
脑干血管病变
相同点:均可出现复视、面瘫、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表现。
治疗
治疗目的:去除病灶,明确病理,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条件允许的情况,进行手术切除后,辅助放疗等进行综合性的治疗。
支持治疗
卧床休息,密切监测意识、瞳孔、脉搏、呼吸和血压变化。
出现昏迷、呼吸困难时及时吸氧,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并进一步应用机械通气。
定时翻身,防止发生压疮。
手术治疗
手术原则
在保护功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手术方式
主要采取肿瘤切除或者活检术(包括开放活检或者立体定向活检)。
适应证
伴有局灶性强化、高代谢表现的病灶。
瘤体逐渐变大,表现出恶变倾向,病变侵及周围结构。
不伴局部强化表现时可选择开放活检或者立体定向活检。
禁忌证
弥散型脑桥胶质瘤累及整个脑干。
伴有软膜播散或者种植的脑桥胶质瘤。
脑干功能严重衰竭的患者。
全身情况差,难以耐受手术。
注意事项
术后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选择不同的体位,基本原则伤口部位朝上,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
意识清楚后,可遵医嘱采取头部抬高15~30度。
术后6小时行CT检查,早期进行颅脑MR复查。
放射治疗
弥漫性内生型的脑桥胶质瘤基本上不能全切肿瘤,所以肿瘤部分切除或者活检后,根据分子病理结果,选择是否进行放射治疗(放疗)。
放射治疗无法延长多数患者的总生存期,只能在短时间内缓解症状,症状缓解程度因病理级别而异。
以下患者不适合进行放射治疗:年龄小于3岁,一般情况差或者脑干功能严重衰竭无法耐受放疗者,存在严重脑积水未处理者,伤口未愈合或局部存在感染者。
进行放射治疗后,受照射部位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暴晒、摩擦等,防止破损和感染。治疗期间多饮水、多排尿。
化学治疗
目前为止,各种化学治疗(化疗)方案均未能改善本病患者预后,因此不是临床常用治疗。
免疫治疗
部分患者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变体III(EGFRvIII),针对该突变研制的多肽疫苗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其他药物治疗
脱水药物:甘露醇、甲强龙、地塞米松等药物可减轻水肿,缓解瘤周及术后水肿引起的症状。
如术后出现明显的头痛,可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镇痛药物,对症处理。
如出现肺部、泌尿系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首先使用头孢曲松、头孢哌替啶等抗生素经验性治疗,待细菌培养结果明确后改用敏感抗生素。
后续治疗
对复发患者,应该根据复发部位、肿瘤大小、颅内压情况以及患者基本情况综合考虑。
对于无法再次放疗,且无明确化疗药物的情况,可选择免疫治疗或者基因靶向治疗等。
康复治疗
在生命体征比较稳定时,可以早期开展康复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主要的康复内容包括眼球活动训练,言语训练,吞咽治疗、面部针灸以及肢体功能训练等。
预后
治愈情况
弥漫性脑桥胶质瘤一般预后较差,弥散内生性的生长方式,造成手术全切的难度极大,且无明确效果的化疗药物,放疗也无法改变肿瘤患者整体的预后。
大多数患者治疗后生存期9~12个月,2年生存率10%~25%。
预后因素
患者的预后与以下因素相关。
病灶范围:肿瘤范围较为局限,无深部组织的浸润,该类型预后相对好。
肿瘤切除程度:可进行肿瘤全切甚至扩大切除,该类型预后相对好。
存在特殊基因突变类型:存在H3F3A K27M基因突变的患者对放射治疗不敏感,易转移及复发,预后较差。而存在HIST1H3B/C K27M(编码组蛋白H3.1)突变的患者相比于前者预后较好。
危害性
严重而不可逆的残疾状态和高死亡率,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障碍,引发心理疾病,进而增加家庭及社会负担。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均衡营养,以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增加营养,并辅助高纤维素蔬菜的摄入,保持大便的通畅。
避免辛辣刺激、易胀气及过于油腻的食物。
补充足够的水分,保持大便通畅。
戒烟、戒酒,不饮浓茶、咖啡。
生活管理
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不吸烟、不喝酒、不熬夜、不过度劳累等。
出院后状态较好的患者应坚持家庭康复训练和锻炼身体。
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应该注意做好翻身、护理等工作,避免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以及褥疮等。
患者存在肢体无力、视物重影等症状,需加强保护措施,防止跌倒。
不能经口进食者,选择胃管置入,喂饭时可适当抬高床头,防止发生误吸。
心理支持
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并选择正确的途径释放压力,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家属要注意倾听和观察,必要时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
病情监测
监测头痛、眼球活动、面部运动、面部及肢体感觉、肢体运动等变化。
监测体温、皮肤、D二聚体指标变化,以了解是否继发感染、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随诊复查
WHOⅠ级的肿瘤建议术后第一年每3个月复查一次,第2年每6个月复查一次,此后每年复查1次。
WHOⅡ-Ⅳ级的肿瘤,建议术后1个月首次门诊复查,进行放疗者,放疗后1个月再次复查。未行放疗者或者治疗2年内每3个月复查一次,2年后每6个月复查一次。
如出现病情变化,随时复诊。复诊时常复查颅脑MR平扫+FLAIR+增强,全身情况,神经系统体征以及脑干功能评分等,有条件者可行PET-CT检查。
预防
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很难有效预防,但通过以下措施有可能降低发病风险或者更早地发现肿瘤,早期治疗,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避免不必要的放射检查,远离辐射源。
有脑肿瘤家族史者,应定期体检。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