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蚂蚁蜇伤
概述
被蚂蚁的蜇针刺破皮肤、黏膜,导致的机体损伤
局部红肿,严重者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蚂蚁的毒液引起人体发生中毒、过敏反应等
伤处局部治疗,抗过敏、抗休克治疗,预防感染
定义
被蚂蚁的蜇针刺破皮肤、黏膜,将毒囊中的毒液注入机体,造成感染、中毒、过敏反应等。
蚂蚁属于昆虫纲,膜翅目,蚁科,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种类和数量最多的社会性昆虫。
发病情况
全世界蚂蚁达16000种以上,我国约有2000多种,常见的有600多种。在我国北方及西北干旱地区蚂蚁种类较少,而在海南、广西、云南、广东及福建等南方地区,蚂蚁种类较丰富[1~3]
我国蚂蚁蜇伤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10月份,白天及傍晚均可发生,常见于户外劳作或纳凉时,个别也发生在家中。
据不完全统计,被蚂蚁蜇伤后约15%会产生局部严重反应,2%会产生严重系统性反应。
病因
致病原因
通常蚂蚁以大颚咬住人的皮肤,用其蜇针将毒囊中的毒液注入皮肤,致使人体发生中毒和(或)过敏反应[4~5]
根据蚂蚁种类的不同,毒液成分及含量复杂、多样,但主要含有多肽及蛋白质、生物碱、蚁酸及生物胺等有毒物质。
毒液中多肽及蛋白质类毒素主要起细胞毒性、神经毒性及过敏反应。
毒性生物碱会促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血管活性胺类物质,引起溶血及细胞、组织坏死。
蚁酸具有强烈的细胞毒作用,使细胞内外渗透压失衡,导致细胞溶解破裂。
生物胺使全身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容积增大、血管通透性增加,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引起头晕、恶心、心悸、血压下降等。
症状
主要症状
局部症状
红肿痛痒:伤处皮肤迅速出现瘙痒、疼痛、红肿。
皮疹:蜇伤伤口周围出现风团样皮疹。
水疱或脓疱:最初24小时内,蜇伤处或其周边可形成水疱或脓疱,在24小时左右达到最大,可持续1周或更长时间。
皮损面积扩大:部分患者伤处周围皮肤可出现大面积红斑,肿胀明显,伴发大片水疱或脓疱。
其他:有小腿被蚂蚁致伤后局部出现反复溃烂的报道。
全身症状
蚂蚁蜇伤喉出现过敏反应,大多数可在蜇伤后数分钟发生,轻者可表现为全身瘙痒,风团样皮疹或皮下散在性和弥漫性红斑。
重者出现头晕、乏力、烦躁不安、一过性昏迷及抽搐等脑缺氧和脑水肿表现。少数严重病例可合并致死性心律失常,危及生命。
并发症
过敏性休克
少数患者在较短时间内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即收缩压<90 mmHg,平均动脉压<65mmHg,或自基线下降≥30%,患者出现意识障碍,轻则意识模糊,重则昏迷。最终可能心脏停搏。
软组织感染
未及时清洗消毒伤口或无菌性水疱破溃后未及时规范处理,伤口可继发周围软组织感染,表现为伤口周围软组织红肿或形成脓肿,皮温高可合并畏寒、发热。
急性浅表淋巴管炎
可表现为蚂蚁蜇伤处邻近淋巴结肿胀、触痛,伤口同侧肢体索条状红线、硬且触痛,可伴畏寒、发热等。
心律失常
可出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及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等各种心律失常。
就医
就医科室
急诊科
如发生蚂蚁蜇伤事件,伤者应尽快转运至有动物伤害救治经验的急诊科或急诊外科,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医师进行规范处置,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保护伤处,避免刺破水疱,以防污染或感染。
家属应陪同就医,以防发生意外。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出现伤口红肿热痛?
是否出现了发热?
是否局部出现皮疹、水疱?
是否出现全身皮疹,瘙痒?
是否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
是否出现呼吸困难、抽搐及昏迷?
病史清单
是否有过敏史?
是否有过其他动物致伤病史?
是否有过破伤风感染病史?
是否有破伤风疫苗接种病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肝肾功能)检查等。
心电图、超声、CT检查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破伤风疫被动免疫制剂
诊断
主要依据蚂蚁致伤史和临床症状进行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接触蚂蚁和被蜇伤史。
症状
蜇伤处出现瘙痒、疼痛、红肿及风团样皮疹,可见针尖样皮损。
蜇伤处或其周边可形成水疱或脓疱,在24小时左右达到最大,可持续1周或更长时间。
胸闷、憋气、发绀、喉头堵塞感、面色苍白、大汗、昏迷等。
辅助检查
血常规
蚂蚁蜇伤后可出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升高。
肾功能
严重的过敏反应,可损伤肾功能,出现尿素氮(BUN)、肌酐(Cr)等升高。
肝功能
肝功能受损时可出现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 110移酶(ALT)等轻度升高。
心肌酶谱
心肌受损时,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羟丁酸脱氢酶(HBDH)等可升高。
凝血功能
严重的过敏反应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可有轻微异常。
电解质
电解质紊乱时,可出现低钾、低钠等。
心电图
心电图可出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及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等各种心律失常。
超声
若局部感染处形成脓肿,在彩超下可见混杂低回声团块。
鉴别诊断
如果有明确的蚂蚁接触咬伤史,一般不需要鉴别;致伤动物不明时需要与其他动物致伤进行鉴别。
隐翅虫皮炎
表现为在接触部位出现条状、片状或点簇状水肿性红斑,伴有烧灼疼痛感,其上逐渐出现密集的丘疹、水疱或脓疱,可继发表皮坏死、糜烂及结痂等,1~2周脱痂愈合,留下暂时性色素沉着
蜜蜂蜇伤
被蜜蜂蛰伤后,伤口留有毒刺,受蛰部位立即出现显著的疼痛、灼烧感,周围皮肤红肿。如果被成群的蜜蜂蜇伤,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蜈蚣蜇伤
伤口为一对小出血点,局部疼痛、红肿,伴有眩晕、恶心、呕吐、发热、心悸、谵妄、昏迷等,一般无水疱,常无瘙痒,以伤口疼痛为主要特征。
毒蛇咬伤
伤处有牙痕1~4 个点,典型病例有两点大而深的牙痕,被咬部位疼痛,或局部麻木,伤肢肿胀,第 2~3天时最为严重,其周围可出现血疱、水疱及 瘀斑等,严重者出现皮下及内脏出血。该病肿胀及疼痛明显,常伴有血小板明显下降及凝血功能明显异常。
治疗
治疗目的:伤口清洗消毒,预防严重并发症。
治疗原则:脱离环境;评估病情,识别严重过敏反应;伤处局部治疗;并发症治疗;预防破伤风[5~8]
局部处理
冲洗
通常以弱碱性液冲洗伤处,如肥皂水、2.5%~2.8%氨水或5%碳酸氢钠溶液。红火蚁需用酸性溶液冲洗伤处。
冷敷
局部肿胀明显者可采用冷敷,以减轻肿胀和疼痛感。
局部用药
局部使用含糖皮质激素的药膏,如醋酸氟轻松乳膏、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也可用炉甘石洗剂、百部酊等。
包扎
被蜇伤后应尽量避免将水疱弄破,防止伤口继发感染,消毒包扎伤口。
抗过敏、抗休克治疗
抗过敏药物治疗
过敏症状较轻者:口服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口服抗组胺药物,或肌注苯海拉明异丙嗪等抗组胺药注射剂。
抗休克治疗
重症者若出现过敏性休克,医生会立即肌内注射肾上腺素、进行补液、扩容升压、保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支持治疗等。
严密监测生命指征,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立即行心肺复苏等。
并发症治疗
软组织感染和急性浅表淋巴管炎
出现软组织感染或浅表淋巴管炎应规范抗感染处理,软组织感染出现脓肿可切开引流。
常用药物包括青霉素、羧苄西林替卡西林头孢噻肟头孢哌酮等。
喉头水肿
面罩吸氧,应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尽早气管插管,必要时行环甲膜穿刺。咽喉部喷雾0.1%肾上腺素,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足量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使水肿尽快消除。
严重喉阻塞者,发现后立即气管切开。
心律失常
针对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注意寻找诱发心律失常的原因,选用针对性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他治疗,积极改善心律失常。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首选腺苷或维拉帕米;心房扑动可用β受体阻滞剂;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静脉注射镁盐等;伴有中、重度缺钾者,为了改善心律失常,应积极给予补钾治疗等[3~5]
预防破伤风治疗
蚂蚁蜇伤有患破伤风的风险,应按照《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的要求,预防破伤风的发生[9~11]
心理干预
蚂蚁蜇伤患者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及时干预,可通过介绍蚂蚁蜇伤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蚂蚁蜇伤的正确认识,使患者从心理上消除对蚂蚁蜇伤的顾虑,缓解焦虑情绪,早日康复。
预后
治愈情况
蚂蚁蜇伤比较轻微,仅有局部临床表现者,预后通常良好。
如并发破伤风等并发症,预后不佳。
对于出现过敏性休克的患者,有较高的死亡风险。
预后因素
预后与蚂蚁种类,注入毒液多少,是否及时、规范处理,以及个体自身健康状况(有无严重基础疾病)等有关。
危害性
被蚂蚁蜇伤后约15%会产生局部严重反应,2%会产生严重系统性反应,普通蚂蚁蜇伤后,症状轻,预后良好,但是火蚁蜇伤后病情较重,极个别可引起死亡等。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适当增加营养,增强自身免疫力。
保持健康饮食习惯,避免过度饮酒。
规律生活
病情稳定后可在医师指导下适当运动。
规律作息,避免劳累,注意休息。
不吸烟。
保持心理健康
对于蚂蚁蜇伤后出现心理创伤的患者,应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
病情监测
应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神志和精神状态。
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按时伤口换药处理。
如有必要,可遵医嘱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
随诊复查
根据受伤部位,受伤程度等,医生会制定复查时间。遵医嘱按时复查。
预防
在多蚂蚁地区劳动或户外活动时,要加强个人防护,穿长袖上衣、长裤、袜子及高筒水鞋等,防止被蚂蚁蜇伤。
随身携带类固醇类外用药物,如不慎被叮蜇要及时冲洗伤口后涂抹患处,若出现全身过敏反应需及时就医。
学习蚂蚁蜇伤防控知识和救治办法,提高防范意识。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