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蜇伤
概述
被蚂蚁的蜇针刺破皮肤、黏膜,导致的机体损伤
局部红肿,严重者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蚂蚁的毒液引起人体发生中毒、过敏反应等
伤处局部治疗,抗过敏、抗休克治疗,预防感染
定义
被蚂蚁的蜇针刺破皮肤、黏膜,将毒囊中的毒液注入机体,造成感染、中毒、过敏反应等。
蚂蚁属于昆虫纲,膜翅目,蚁科,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种类和数量最多的社会性昆虫。
发病情况
全世界蚂蚁达16000种以上,我国约有2000多种,常见的有600多种。在我国北方及西北干旱地区蚂蚁种类较少,而在海南、广西、云南、广东及福建等南方地区,蚂蚁种类较丰富[1~3]。
我国蚂蚁蜇伤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10月份,白天及傍晚均可发生,常见于户外劳作或纳凉时,个别也发生在家中。
据不完全统计,被蚂蚁蜇伤后约15%会产生局部严重反应,2%会产生严重系统性反应。
病因
致病原因
通常蚂蚁以大颚咬住人的皮肤,用其蜇针将毒囊中的毒液注入皮肤,致使人体发生中毒和(或)过敏反应[4~5]。
根据蚂蚁种类的不同,毒液成分及含量复杂、多样,但主要含有多肽及蛋白质、生物碱、蚁酸及生物胺等有毒物质。
毒液中多肽及蛋白质类毒素主要起细胞毒性、神经毒性及过敏反应。
毒性生物碱会促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血管活性胺类物质,引起溶血及细胞、组织坏死。
蚁酸具有强烈的细胞毒作用,使细胞内外渗透压失衡,导致细胞溶解破裂。
生物胺使全身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容积增大、血管通透性增加,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引起头晕、恶心、心悸、血压下降等。
症状
主要症状
局部症状
红肿痛痒:伤处皮肤迅速出现瘙痒、疼痛、红肿。
皮疹:蜇伤伤口周围出现风团样皮疹。
水疱或脓疱:最初24小时内,蜇伤处或其周边可形成水疱或脓疱,在24小时左右达到最大,可持续1周或更长时间。
皮损面积扩大:部分患者伤处周围皮肤可出现大面积红斑,肿胀明显,伴发大片水疱或脓疱。
其他:有小腿被蚂蚁致伤后局部出现反复溃烂的报道。
全身症状
蚂蚁蜇伤喉出现过敏反应,大多数可在蜇伤后数分钟发生,轻者可表现为全身瘙痒,风团样皮疹或皮下散在性和弥漫性红斑。
重者出现头晕、乏力、烦躁不安、一过性昏迷及抽搐等脑缺氧和脑水肿表现。少数严重病例可合并致死性心律失常,危及生命。
并发症
过敏性休克
少数患者在较短时间内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即收缩压<90 mmHg,平均动脉压<65mmHg,或自基线下降≥30%,患者出现意识障碍,轻则意识模糊,重则昏迷。最终可能心脏停搏。
软组织感染
未及时清洗消毒伤口或无菌性水疱破溃后未及时规范处理,伤口可继发周围软组织感染,表现为伤口周围软组织红肿或形成脓肿,皮温高可合并畏寒、发热。
急性浅表淋巴管炎
可表现为蚂蚁蜇伤处邻近淋巴结肿胀、触痛,伤口同侧肢体索条状红线、硬且触痛,可伴畏寒、发热等。
心律失常
可出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及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等各种心律失常。
就医
就医科室
急诊科
如发生蚂蚁蜇伤事件,伤者应尽快转运至有动物伤害救治经验的急诊科或急诊外科,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医师进行规范处置,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保护伤处,避免刺破水疱,以防污染或感染。
家属应陪同就医,以防发生意外。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出现伤口红肿热痛?
是否出现了发热?
是否局部出现皮疹、水疱?
是否出现全身皮疹,瘙痒?
是否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
是否出现呼吸困难、抽搐及昏迷?
病史清单
是否有过敏史?
是否有过其他动物致伤病史?
是否有过破伤风感染病史?
是否有破伤风疫苗接种病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肝肾功能)检查等。
心电图、超声、CT检查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破伤风疫被动免疫制剂
诊断
主要依据蚂蚁致伤史和临床症状进行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接触蚂蚁和被蜇伤史。
症状
蜇伤处出现瘙痒、疼痛、红肿及风团样皮疹,可见针尖样皮损。
蜇伤处或其周边可形成水疱或脓疱,在24小时左右达到最大,可持续1周或更长时间。
胸闷、憋气、发绀、喉头堵塞感、面色苍白、大汗、昏迷等。
辅助检查
血常规
蚂蚁蜇伤后可出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升高。
肾功能
严重的过敏反应,可损伤肾功能,出现尿素氮(BUN)、肌酐(Cr)等升高。
肝功能
心肌酶谱
凝血功能
电解质
电解质紊乱时,可出现低钾、低钠等。
心电图
超声
若局部感染处形成脓肿,在彩超下可见混杂低回声团块。
鉴别诊断
如果有明确的蚂蚁接触咬伤史,一般不需要鉴别;致伤动物不明时需要与其他动物致伤进行鉴别。
隐翅虫皮炎
蜜蜂蜇伤
被蜜蜂蛰伤后,伤口留有毒刺,受蛰部位立即出现显著的疼痛、灼烧感,周围皮肤红肿。如果被成群的蜜蜂蜇伤,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蜈蚣蜇伤
伤口为一对小出血点,局部疼痛、红肿,伴有眩晕、恶心、呕吐、发热、心悸、谵妄、昏迷等,一般无水疱,常无瘙痒,以伤口疼痛为主要特征。
毒蛇咬伤
伤处有牙痕1~4 个点,典型病例有两点大而深的牙痕,被咬部位疼痛,或局部麻木,伤肢肿胀,第 2~3天时最为严重,其周围可出现血疱、水疱及 瘀斑等,严重者出现皮下及内脏出血。该病肿胀及疼痛明显,常伴有血小板明显下降及凝血功能明显异常。
治疗
治疗目的:伤口清洗消毒,预防严重并发症。
治疗原则:脱离环境;评估病情,识别严重过敏反应;伤处局部治疗;并发症治疗;预防破伤风[5~8]。
局部处理
冲洗
通常以弱碱性液冲洗伤处,如肥皂水、2.5%~2.8%氨水或5%碳酸氢钠溶液。红火蚁需用酸性溶液冲洗伤处。
冷敷
局部肿胀明显者可采用冷敷,以减轻肿胀和疼痛感。
局部用药
包扎
被蜇伤后应尽量避免将水疱弄破,防止伤口继发感染,消毒包扎伤口。
抗过敏、抗休克治疗
抗过敏药物治疗
抗休克治疗
重症者若出现过敏性休克,医生会立即肌内注射肾上腺素、进行补液、扩容升压、保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支持治疗等。
严密监测生命指征,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立即行心肺复苏等。
并发症治疗
软组织感染和急性浅表淋巴管炎
出现软组织感染或浅表淋巴管炎应规范抗感染处理,软组织感染出现脓肿可切开引流。
喉头水肿
面罩吸氧,应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尽早气管插管,必要时行环甲膜穿刺。咽喉部喷雾0.1%肾上腺素,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足量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使水肿尽快消除。
严重喉阻塞者,发现后立即气管切开。
心律失常
针对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注意寻找诱发心律失常的原因,选用针对性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他治疗,积极改善心律失常。
预防破伤风治疗
蚂蚁蜇伤有患破伤风的风险,应按照《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的要求,预防破伤风的发生[9~11]。
心理干预
蚂蚁蜇伤患者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及时干预,可通过介绍蚂蚁蜇伤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蚂蚁蜇伤的正确认识,使患者从心理上消除对蚂蚁蜇伤的顾虑,缓解焦虑情绪,早日康复。
预后
治愈情况
蚂蚁蜇伤比较轻微,仅有局部临床表现者,预后通常良好。
如并发破伤风等并发症,预后不佳。
对于出现过敏性休克的患者,有较高的死亡风险。
预后因素
预后与蚂蚁种类,注入毒液多少,是否及时、规范处理,以及个体自身健康状况(有无严重基础疾病)等有关。
危害性
被蚂蚁蜇伤后约15%会产生局部严重反应,2%会产生严重系统性反应,普通蚂蚁蜇伤后,症状轻,预后良好,但是火蚁蜇伤后病情较重,极个别可引起死亡等。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适当增加营养,增强自身免疫力。
保持健康饮食习惯,避免过度饮酒。
规律生活
病情稳定后可在医师指导下适当运动。
规律作息,避免劳累,注意休息。
不吸烟。
保持心理健康
对于蚂蚁蜇伤后出现心理创伤的患者,应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
病情监测
应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神志和精神状态。
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按时伤口换药处理。
如有必要,可遵医嘱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
随诊复查
根据受伤部位,受伤程度等,医生会制定复查时间。遵医嘱按时复查。
预防
在多蚂蚁地区劳动或户外活动时,要加强个人防护,穿长袖上衣、长裤、袜子及高筒水鞋等,防止被蚂蚁蜇伤。
随身携带类固醇类外用药物,如不慎被叮蜇要及时冲洗伤口后涂抹患处,若出现全身过敏反应需及时就医。
学习蚂蚁蜇伤防控知识和救治办法,提高防范意识。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