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概述
一种罕见的局部侵袭性皮肤软组织肉瘤
皮肤出现隆起的无痛性皮下结节,可互相融合,呈淡红或青紫色
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与染色体异常等因素有关
通过手术切除治疗
定义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为皮肤隆起的多结节及肿块性病变。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有85%至90%的病例属于低度恶性,其余含有高级别肉瘤成分为中度恶性,可向局部侵袭并融合肿块,病程缓慢,极少发生远处转移,但有局部复发倾向[1-3]。
发病情况
因此病较罕见,我国尚缺乏权威的流行病学数据。
此疾病多发于成年人,男性稍多于女性,部分病例可能开始于儿童时期,也可见于婴儿和儿童[2-3]。
病因
致病原因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致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目前相关研究认为与17号和22号染色体易位继发的染色体融合有关。
细胞遗传学研究指出约90%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病例含有而形成的特征性的染色体易位t(17;22),导致PDGFB/COL1A1基因融合变异型的产生,进而形成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3-5]。
诱发因素
研究指出,约有10%~20%的患者在病变部位曾经发生过外伤,包括手术、陈旧性烧伤瘢痕等。
症状
主要症状
临床表现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初期表现为无痛性皮下结节,质地坚韧,可不隆起于皮肤,表面呈正常肤色、淡红色或青紫色。
发生部位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
多发于躯干,一般为胸部和肩部,近心端多于远心端。也可发生于头颈部或四肢近端,四肢远端少见。较少见于头面部及颈部。掌跖不受累。
病程
初期病程缓慢,随着肿瘤增大瘤体可能会出现溃疡、出血或疼痛,后期可突然加速生长而导致严重疼痛,表面破溃及挛缩。
转移情况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呈局部侵袭,且有高度复发倾向。偶尔有广泛播散及融合结节,较罕见转移。
并发症
皮肤感染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后期可加速生长,导致表面皮肤的破溃及挛缩,容易造成肿瘤表面及周围皮肤溃疡,导致细菌感染。
扩散及转移
在极罕见情况下,肿瘤会扩散至皮肤周围组织,甚至会转移到皮肤以外的身体部位。
就医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当患者出现皮肤无痛性结节时,建议及时就医,确定病因。
整形外科
当患者出现皮肤肿块增大,且向周围侵袭时,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皮损无破溃的情况下,可就诊前进行局部皮肤清洁,方便检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发现肿块多久了?肿块大小有变化吗?每年增长几厘米?
发病部位是否曾经有过外伤?
是否伴有疼痛?有没有加重或缓解因素?
病史清单
既往是否得过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家族中是否有其他成员确诊此疾病?
检查清单
皮肤组织病理检查。
影像学检查:皮肤超声检查、磁共振检查、CT检查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史或有该病家族史。
缓慢生长的坚硬皮肤结节部位可能曾发生过外伤等情况。
临床表现
初期表现为无痛性皮下结节,质地坚韧,可不隆起于皮肤,表面呈正常肤色、淡红色或青紫色。
初期病程缓慢,随着肿瘤增大而疼痛明显,后期可突然加速生长而导致严重疼痛,表面破溃及挛缩。
皮肤组织病理检查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检查。
镜下形态:可见病变多集中于真皮,少数见于深部软组织,境界不清。肿瘤由形态单一的良性外观梭形细胞组成,形成席纹状排列的生长方式,有丝分裂活性较低,无核非典型变。瘤内血管丰富,并见浸润性生长。
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34弥漫阳性,Vimentin阳性,S-100均阴性[5-7]。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作为辅助诊断,不一定所有患者都需要影像学检查,但存在较大或复发性原发肿瘤时,可以帮助鉴别肿瘤的性质、体积、侵袭范围及深度,和与邻近组织关系等。
超声检查:肿瘤表现均质低回声或混合回声,内部血流较丰富。
磁共振成像检查:可见大小不等团块影,界清,边缘不整,与肌肉相比,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增强呈不均匀强化。
皮肤CT:表现为表皮真皮交界处边缘乳头状突起的缺失,在真皮可以发现细长的纺锤形肿瘤细胞。
鉴别诊断
皮肤纤维瘤
相似点:外观及症状相似。
不同点:皮肤纤维瘤属于良性肿瘤,通常不会向外扩大,但从外观和影像学方式难以辨别二者,必要情况下须依靠病理学进行辨别。
瘢痕疙瘩
相似点:皮损表现为局部皮损及肿块,且都伴有痒痛的情况。
不同点:瘢痕疙瘩在外观上呈蟹足样外观,而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较常呈现不规则的圆球状。
脂肪肉瘤
相似点:外观相似,伴有痒痛,且有可能会转移和扩散。
不同点:外观或影像学检查较难判断差别,须依赖病理学检查鉴别,通常脂肪肉瘤镜下可见较多的脂肪母细胞。
基底细胞癌
相似点:外观相似,一开始都是无痛性的肿块,后期可能会出现溃疡及扩散。
不同点:基底细胞癌好发于头面部,多表现为蜡样光泽的肿块,浸润程度一般较浅。无法区分时须依赖病理学切片进行鉴别。
皮脂腺囊肿
相似点:外观为无痛性的皮肤隆起,后期可能会出现表面溃疡。
不同点:皮脂腺囊肿切开可见囊壁及乳白色带异味分泌物。
治疗
治疗目的:切除原发肿瘤,减少并发症如感染、扩散或转移的发生。
治疗原则: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以手术切除且病理证实切缘阴性为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
莫氏显微外科手术
适应证
主要用于治疗复发风险高的局部侵袭性肿瘤。
手术方式
以倾斜的角度切除肿瘤,并将样本定位和定向。将肿瘤切片加工成冷冻的水平切片后,可用显微镜来评估外周和深边缘,同时以组织学检查来标记残余的肿瘤细胞,以指导后续手术过程,直到实现边缘肿瘤阴性为止,可立即进行创面修复。
禁忌证
患者一般情况较差,无法持续长时间的手术。
扩大切除术
适应证
适用于肿瘤生长部位较多可切除的皮肤组织的患者。
手术方式
通过手术将肿瘤原发灶切除,并向外扩大3cm的圆周范围,当切缘大于5厘米局部复发率更低,且切缘3~5厘米局部复发率低于切缘小于3厘米。防止肿瘤细胞残留,导致复发或转移,如无法一期缝合可以考虑转移皮瓣或二期缝合。
禁忌证
肿瘤生长部位有较多神经及血管经过,无法完全扩大切除。
化学治疗
当肿瘤生长迅速,且转移至其他部位如脑、骨骼或其他软组织等,手术无法切除干净时,可以选用伊马替尼等全身化学治疗方式。
预后
治愈情况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经过手术完整切除后一般预后良好,但仍有可能因切除不完全而导致复发的情况。
预后因素
一般情况较差,如患有凝血功能障碍或糖尿病患者会影响伤口愈合。
手术过程中未切净可导致肿瘤复发。
危害性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可能会局部扩散或者远处转移,虽然后者极为罕见,但一旦发生,有可能会影响到相应器官的外观及正常功能。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日常生活中无特殊饮食禁忌,建议健康饮食。
保持饮食均衡,多摄取蔬菜水果及足够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
每天摄取相应体重的充足饮水量。多补充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增强营养及促进伤口愈合。
生活管理
作息保持规律,每日有七至八小时的睡眠时间较佳。
建议加强锻炼,如散步、快走等,增强机体抵抗力。
皮肤管理
注意皮损处的清洁,保持干净,防止感染。
术后伤口如有不适的症状,如瘙痒,注意禁止搔抓。
随诊复查
患有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应定期随诊复查,以便医生评估患者病情变化,并且防止出现并发症。
肿瘤生长部位有重要的血管或神经等组织经过,无法完整切除或扩大切除的患者,需要定期会诊复查。
手术切除后,建议每三个月至半年到医院做检查,观察是否在原处或远处有新的肿瘤生长,尽早发现处理。
随诊时间需专科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
预防
预防患病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涉及包含遗传学在内的多种危险因素,目前仍无有效方法可以预防此疾病发生。
预防复发
手术切除完整的患者一般复发率较低,建议按照医生要求定期随诊复查。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