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肝区隐痛
概述
发生在右上腹部(右季肋部)的隐痛
右上腹部或剑突下呈间歇性或持续性隐痛
多见于肝炎、肝癌、脂肪性肝病、肝结核、胆囊炎等疾病
出现肝区隐痛应及时就诊消化内科
定义
肝区隐痛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右上腹部(右季肋部)或剑突下的隐痛,疼痛程度较轻,部位常不明确。
导致肝区隐痛的病因较多,常见有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肝胆系统疾病,还可见于带状疱疹、右侧肋骨骨折肋间神经炎,此外还有不良情绪、熬夜等导致。
发生机制
肝脏包膜分布大量痛觉神经,肝脏肿大时肝脏包膜迅速扩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疼痛。
刺激达到一定强度可引起肝脏疼痛,当肝脏组织发生病变如缺血、炎症坏死时,痛阈降低,产生肝脏疼痛。
表现
肝区隐痛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部或剑突下呈间歇性或持续性疼痛,多表现为隐痛、钝痛或刺痛,可伴有发热、黄疸、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多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肝结核慢性胆囊炎等疾病。
症状特征
肝区隐痛性质
持续性疼痛:常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慢性肝脓肿等,多由于肝脏包膜牵张、肝脏周围炎导致。
间歇性疼痛:常见于胆囊结石胆囊炎肋间神经炎等疾病。
肝区隐痛持续时间
急性疼痛:常见于急性胆囊炎胆管炎、肝脓肿、右季肋部肌肉损伤等。
慢性疼痛:多由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胆囊炎、脂肪性肝病、原发性肝癌等疾病导致。
伴随症状
导致肝区隐痛的病因众多,根据伴随症状可对疾病进行初步诊断,在鉴别诊断中极其重要。
伴发热:慢性肝炎、肝结核、原发性肝癌等疾病常表现为不规则低热;在急性肝炎、肝脓肿等病变中多表现为中高热
伴黄疸: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病等。
伴食欲减退:多见于脂肪性肝病、肝硬化、肝脓肿等。
伴恶心、呕吐:常见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
伴消瘦:酒精性肝病、慢性肝炎、肝癌等疾病呈现逐渐消瘦的趋势。
伴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为口鼻出血或皮肤出血点,多见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
皮疹、瘙痒:常见于肝硬化、药物性肝病、原发性肝癌等。多与分泌致痒物质如组胺等有关。
腹腔积液:多见于重症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癌等。
伴呕血、黑便:肝硬化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呕血,吞咽后导致黑便。
原因
肝区隐痛常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肝结核慢性胆囊炎等消化疾病。
肝区隐痛还可见于肋间神经炎带状疱疹、劳累、不良情绪等非消化疾病。
以下仅列举部分可能导致肝区隐痛的病因,如您需要确诊,请到正规医院就诊。
疾病因素
慢性病毒性肝炎
既往有乙型、丙型或乙型重叠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病程超过6个月。
肝区隐痛呈持续性,是肝脏包膜牵张或肝周围炎所导致。
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由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肝损害因素导致,以肝脏脂肪变性为主要特征。
高能量饮食、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常见病因。
肝脏肿大刺激肝脏包膜上的感觉神经,诱发肝区隐痛。
酒精性肝病
系大量饮酒导致。
临床表现一般与饮酒量和饮酒时间有关。
在大量饮酒后,会出现肝区隐痛、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
肝结核
青壮年人较常见,常伴发热、消瘦、盗汗(入睡后汗出异常,醒来后汗出停止)等结核中毒症状。
肝脏自觉痛或触痛。
无特异性病征,需肝穿刺活检明确诊断。
慢性胆囊炎
病因包括胆囊结石、胆固醇代谢紊乱、感染等。
疼痛多于饱餐后或夜间发生,进食油腻食物加重。
主要体征:右上腹部压痛墨菲征阳性,右上腹可扪及肿大胆囊。
其他疾病
肝区隐痛还可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脓肿原发性肝癌肝脏疾病,此外肋间神经炎、带状疱疹、肝包虫病等也会导致肝区隐痛。
非疾病因素
除上述疾病因素外,以下非疾病因素也会导致肝区隐痛。
生活习惯
书写姿势不正确,可使肋间肌肉受压,产生局部疼痛。
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影响肝脏正常功能,发生病变导致肝肿大,进而牵拉肝脏包膜发生疼痛。
经常摄入油腻食物,久坐不动,缺乏锻炼。
精神心理因素
情绪激动、易怒等可引起肝区不适或疼痛。
抑郁症患者情绪焦虑、悲观、睡眠障碍,易导致肝区隐痛。
过度劳累
过度劳累会导致肝细胞受损,进而引起肝脏隐痛。
就医
就医指征
轻度肝区疼痛,且持续时间较短,无其他不适症状,可能是劳累、不良情绪导致,可先调整作息与情绪,居家观察。
肝区隐痛频繁发作,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就诊科室
肝区隐痛且伴随症状较轻微,通常建议消化内科就诊。
若肝区隐痛伴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建议急诊科就诊。
若伴有低热、盗汗、消瘦,建议肝病科或感染内科就诊。
若伴有皮肤红斑丘疹、水疱,建议皮肤科就诊。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肝区隐痛发作与持续的时间?
肝区隐痛发作频率?
肝区隐痛性质与程度?
是否伴有发热、黄疸、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乏力、消瘦、皮疹、呕血、黑便等症状?
病史清单
有无基础病,是否在服用什么药物?
肝区隐痛前是否摄入油腻食物或进食过饱?
肝区隐痛前是否进行剧烈运动?
是否存在精神紧张、作息不规律?
既往有无类似发作病史?
是否有肝硬化、胆囊炎等慢性疾病史?
既往是否感染过乙肝、丙肝?
近期是否密切接触过犬类或生食鱼虾?
是否进行过胃镜、肝胆超声检查?
是否嗜酒?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测量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体温,注意是否有血压下降、心率升高。
观察有无神志改变、休克等情况,可初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腹部查体:视诊有无皮下静脉曲张;听诊有无移动性浊音;叩诊、触诊有无肝区压痛、叩痛,有无移动性浊音、墨菲征等。
观察是否呈慢性病容;有无面色黝黑;有无黄疸、皮疹、出血点。
测量体重查看患者有无体重明显变化。
实验室检查
嗜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检测:明确有无病毒性肝炎
肝功能检查:通过转氨酶与胆红素判断是否存在肝胆疾病。
凝血酶原时间:判断肝脏储备功能。
蛋白质代谢:通过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分析肝脏储备功能。
血氨:检查有无肝性脑病
血生化:通过血糖、血脂判断有无脂肪性肝病。
血常规检查:通过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判断是否存在贫血;通过白细胞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因素;查看血沉是否加速,判断有无感染。
尿常规:通过尿胆红素和尿胆原检查是否存在胆结石或肝损伤
便常规+潜血检查:通过便潜血试验检查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
肿瘤标志物:检查甲胎蛋白判断是否存在肝癌。
其他:结核菌素试验检查有无肝结核;皮内抗原试验、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检查有无肝包虫病;ELISA可检查有无华支睾吸虫病血清特异性抗体。
其他检查
影像学检查:腹平片、腹部CT、磁共振成像、腹部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占位性病变,检查有无肝硬化、胆道结石、肝脓肿等多种情况。
胃镜检查:可检查静脉曲张程度与范围及有无门脉高压性胃病
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可发现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征象,但诊断敏感性不如胃镜。
肝穿刺:超声指引下行肝脏穿刺,可取肝组织做病理检查,对明确肝结核肝癌有重要价值。
口服或静脉胆管造影:可显示胆道结石与胆囊大小和胆总管形态,从而明确疾病。
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可明确并治疗胆道结石。
诊断性腹穿:明确有无腹水。
缓解与治疗
缓解措施
生活习惯
避免劳累,保持规律作息,不熬夜。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易怒。
避免密切接触犬类动物。
脂肪肝患者应适当进行锻炼,避免体重过高。
饮食习惯
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摄入大量油腻食物或生食鱼虾。
肝硬化患者避免进食坚硬食物,以免损伤曲张的静脉,导致大出血。
患者血氨偏高,应严格限制蛋白质的摄入,以免诱发肝性脑病
严禁饮酒。
若肝区隐痛症状持续加重或不缓解,且伴随症状严重,建议及时就诊。
家庭常备非处方药
肝区隐痛者,若伴随症状较轻,持续时间较短,可居家观察。
居家观察常备的非处方药物:还原型谷胱甘肽保肝、复方甘草酸苷片修复肝细胞膜、熊去氧胆酸降低胆汁胆固醇浓度、多烯磷脂酰胆碱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
可在医师、药师的指导下按照说明书服用,但是需避免盲目用药。
肝区隐痛伴随症状严重,甚至出现神志改变、呕血、休克等表现,建议及时就诊。
不可随意使用止疼药,以免影响疾病诊断。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呕血、黑便者,需及时监测生命体征、禁食、补液,并行药物或手术紧急止血。
腹水患者,给予呋塞米等利尿药、补充白蛋白以及必要时行腹穿。
皮肤红斑丘疹、水疱者,可予镇痛药如卡马西平,外涂炉甘石洗剂。
肝区隐痛逐渐加重的患者,排除消化道穿孔后,可服用止痛药如哌替丁。
对因治疗
慢性病毒性肝炎
禁止饮酒,避免摄入坚硬粗糙食物。
抗病毒治疗:人白细胞干扰素替诺福韦、索非布韦等。
免疫调节剂:乙肝免疫球蛋白、免疫核糖核酸。
保肝治疗:可适当选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双环醇等减轻肝损伤
脂肪性肝病
严格戒酒、控制饮食、适量运动。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治疗:多烯磷脂酰胆碱、维生素E减少脂质过氧化;二甲双胍治疗合并2型糖尿病;阿托伐他汀调脂。
酒精性肝病治疗: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行营养支持;多烯磷脂酰胆碱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美他多辛加快乙醇代谢。
肝结核
营养支持疗法: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钙铁的食物如牛奶、骨头汤等。
抗结核治疗: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链霉素等一线抗结核药物。
结核性肝脓肿需行手术引流或肝叶切除术治疗。
慢性胆囊炎
消炎利胆:消炎利胆片、熊去氧胆酸等。
手术治疗:包括开腹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预防胆囊癌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