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开放性骨折
概述
是指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断端与外界相通的骨折
受伤部位疼痛、肿胀、出血、活动障碍,可能伴有发热及骨折处畸形
可采取急救、药物、手术等进行治疗
多数经积极治疗预后较好;创伤严重、继发感染、出现并发症时预后较差
定义
开放性骨折是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的情况。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伤情多复杂多变,组织损伤严重、创口污染,易引起骨和软组织坏死感染,严重时还会导致肢体残疾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骨盆骨折引起的膀胱、尿道或直肠破裂,也属于开放性骨折。
与开放性骨折相对应的另外一个概念是“闭合性骨折”,是指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继发感染的可能性低于开放性骨折。
分类/分型
开放性骨折Gustilo-Anderson 分型
Gustilo-Anderson分型系统是目前最常用的分型方式,根据损伤的创面面积、软组织损伤程度和骨折类型分为3型,可很好地区分开放性骨折的严重性,被广泛用于开放性骨折的评估。
I型
皮肤创口长度小于1cm;
创口清洁,骨折端自皮肤内穿出,为比较干净的穿刺伤;
软组织损伤轻微,无碾挫伤;
骨折较简单,为横断或短斜形,骨折处无粉碎。
Ⅱ型
皮肤创口长度在1~10cm;
软组织损伤较广,但无撕裂,也无组织瓣形成;
软组织有轻、中度碾挫伤;
伤口中度污染,有中等程度的粉碎性骨折。
Ⅲ型
广泛损伤(包括皮肤、肌肉、血管、神经)及组织瓣形成,有严重感染。又细分为3型。
ⅢA:骨折处有适当的软组织覆盖,或骨膜可覆盖骨质;
ⅢB:广泛的软组织损伤和缺损,伴有骨外露;
ⅢC:伴有重要血管损伤和骨外露。
发病情况
成年人中每100万人约有307人出现开放性骨折。机动车事故是最常见的原因,约占34.1%。
病因
致病原因
直接暴力
暴力直接作用于受伤部位,导致软组织破裂,肌肉挫伤,并造成骨折,骨折端进一步刺破周围组织和皮肤而暴露在外。
间接暴力
暴力通过传导、旋转作用或肌收缩等使肢体远端发生骨折。骨折端进一步刺破周围组织和皮肤,暴露在外。
高危因素
具有下列危险因素者,为本病的高危人群:
极限运动,如赛车
对抗性运动,如拳击、橄榄球
高空作业
车辆驾驶
症状
受伤部位疼痛、肿胀、肢体活动障碍、出血,可能伴有发热及骨折处畸形等。大量出血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暴力撞击还可能导致内脏、肌腱、神经等损伤。
常见症状
疼痛
开放性骨折易导致软组织损伤,表现为伤处局部剧烈疼痛。在移动时,特别是骨折处疼痛加剧。
在骨折处可以出现局部压痛。
肿胀
骨折时,骨髓、骨膜、周围组织血管破裂和软组织损伤导致患处形成血肿,患肢肿胀。
严重者可影响动脉血液循环,发生缺血性肌挛缩
肢体活动障碍
剧烈疼痛和肿胀常使人不能、不敢运动。
开放性骨折容易损伤神经和血管,可能会导致受伤肢体完全失去活动功能。
出血
开放性骨折容易损伤软组织和血管,导致局部或者全身大量出血,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
特有症状
畸形
骨折端发生移动,可导致骨折处外形发生改变。
可以表现为长度缩短、形成非正常的角度,甚至出现旋转。
异常(反常)活动
正常情况下不能活动的部位,骨折后出现异常活动。
比如踝关节正常情况下很难外翻,如果发生骨折则可能发生外翻。
在非关节部位产生假关节活动。
骨擦音或骨擦感
骨折后骨折端相互摩擦时,可有骨擦音骨擦感。注意:不要主动检查此特征,以免加重疼痛和组织损伤。
其他症状
发热
骨折后短时间内体温一般正常。
严重损伤、出血量较大者,血肿吸收时可出现低热,多不超过38℃。
开放性骨折如出现了感染,可表现为持续发热。
并发症
早期并发症
休克
常因大量出血、重要脏器或广泛性软组织损伤,以及剧烈疼痛、恐惧等多种因素综合,引起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导致休克。
休克早期可表现为口渴、冷汗、皮肤苍白、烦躁、易激、注意力不集中、呼吸急促等。
病情加重,可有四肢湿冷、皮肤出现花纹、黏膜苍白或发紫、神志淡漠、昏迷等表现。
感染
开放性骨折创伤严重、伤口多且被污染,易发生化脓性感染和厌氧菌感染
重要脏器损伤
肺损伤
肋骨骨折时,尖锐的骨折端可能刺破胸膜、肋间血管和肺组织,引起各种肺损伤。
肝、脾破裂
下胸壁或上腹部受到强大暴力损伤,可能造成除肋骨骨折外的肝、脾破裂。
膀胱、尿道损伤
骨盆骨折可能损伤后尿道和膀胱。
直肠损伤
骶尾骨骨折可能刺破直肠,导致下腹部疼痛。
重要血管损伤
由于多数大血管(动脉)靠近骨,骨折端可能刺破这些重要血管,出现大出血等凶险情况。
神经损伤
脊髓损伤:多发生在颈、胸、腰段附近的脊柱骨折,造成脊髓损伤,可以出现损伤平面以下不同程度的瘫痪。
周围神经损伤:上肢开放性骨折可能损伤手臂处的各种重要神经,同样下肢开放性骨折可能损伤小腿和足部相关神经,导致相关部位感觉异常,出现麻木、疼痛等情况。
脂肪栓塞综合征
骨折后,骨髓中的脂肪滴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各组织器官,引起毛细血管的栓塞,产生疼痛,甚至有呼吸急促、头痛、痉挛、发热等栓塞症状。
骨筋膜室综合征
炎症或血管损伤等原因,导致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出现急性缺血、缺氧,进而产生剧烈疼痛。
中晚期并发症
坠积性肺炎
骨折病人,尤其是年老体弱者或有慢性疾病者,长期卧床不起时易发生坠积性肺炎
鼓励患者咳痰,及早起床活动。
压疮
严重外伤时,由于长期卧床不起,若外加护理不当,长期受压的局部软组织出现血液供应障碍,易形成压疮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骨折时,因下肢长期制动,静脉回流缓慢,创伤血液处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
骨化性肌炎
又称损伤性骨化,多发生在肘关节。
骨膜下血肿,血肿机化并在软组织内形成骨组织,影响关节活动功能。
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附近骨折,关节内受损未完全复位、畸形愈合。
关节僵硬
受伤后长期未进行功能锻炼,静脉血液和淋巴液回流不畅,出现组织粘连。外加关节周围肌肉挛缩,关节活动时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
急性骨萎缩
骨折后损伤附近神经,导致骨营养不良而引起急性骨萎缩。
缺血性骨坏死
骨折后血液供应被切断,严重者导致缺血性坏死。
缺血性肌挛缩
骨折导致重要动脉损伤,或固定过紧、时间过长,肌肉出现缺血坏死机化,形成瘢痕组织,逐渐挛缩形成特有畸形。
常为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严重后果。
骨发育障碍
儿时发生骨折,若损伤生长软骨骺板,将导致骨发育障碍。
就医
就医科室
急诊科
受到严重外伤,出现开放性骨折,受伤部位大量出血,或者骨折断端伤及内脏,出现休克等危及生命的表现,需拨打120叫救护车或者由他人及时送至急诊科救治。
骨科
受到外伤,局部疼痛、肿胀、不能活动,可见局部畸形或反常活动,需及时就诊骨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外伤导致骨骼疼痛,局部不能活动,伴有畸形,需考虑骨折。如果骨折情况较为严重,其断端可能穿破皮肤或内脏,不要盲目搬动身体,以防加重损伤。
需保持患处制动,必要时用树棍等进行固定,及时送医治疗。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怎么受的伤?请描述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
受伤距离现在多长时间了?
进行了哪些处理?出血情况怎么样?
是否出现局部剧烈疼痛、肿胀、不能活动或异常活动?
是否出现受伤部位畸形,甚至可见骨折断端?
是否出现呼吸困难、头晕、便血、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等?
病史清单
是否从事极限运动(如赛车)、对抗性运动(如拳击)等工作?
是否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相关职业?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血生化检查、细菌培养等。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
其他检查:肌电图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血气分析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镇痛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抗骨质疏松药:鲑降钙素枸橼酸钙、维生素D、阿仑膦酸钠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受到剧烈撞击。
自身有骨质疏松症、骨肿瘤等疾病。
临床表现
受伤部位出现疼痛、肿胀、畸形、活动不能。
可见骨折端从皮肤创口处露出。
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大量出血、休克。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辅助诊断,判断有无贫血、感染。
如果有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减少、血沉增快等,可能存在失血、感染。
血生化检查
如肝肾功能血清检查,可作为辅助诊断,判断肝肾功能有无受损。
检查前无需空腹。
尿常规
尿常规检查,判断是否有尿路及膀胱损伤,可辅助判断有无肾脏损伤
如尿中出现隐血,或肉眼血尿,有泌尿系统损伤的可能。
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进行细菌培养的同时做细菌药物敏感试验。
用于辅助判断感染的细菌种类,并确定感染处细菌敏感的抗生素。
粪便检查
辅助诊断,判断是否有消化系统损伤。
根据粪便颜色和粪便隐血试验判断,如果为阳性,则有消化系统损伤可能。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X线检查是针对骨折和怀疑发生骨折者的常规、首选检查。用于判断骨折类型和位移情况,以制定后续复位方案。
不但可以发现骨折线、骨骼移位等骨折典型改变,还可发现不全骨折、深部骨折、小片撕脱骨折等体格检查难以发现的问题。
如合并呼吸困难、咯血肺部啰音等情况,需进行X线胸片检查,以明确肺部血肿。
CT
CT可以进行三维重建,分辨率高,没有重叠,可以弥补X线片检查的不足。
可用于判断压迫脊髓神经根及复杂骨折情况。观察骨折块的大小、数量,关节面损伤、塌陷程度等,作为手术前的参考。
CT和三维重建是骨折手术前的常规检查。
该检查有放射性,检查时需要保持特定体位。
磁共振成像(MRI)
磁共振成像有图像清晰、精细、分辨率高、信息量大等优点,特别是对软组织显示清晰。
如果有脊柱受伤等情况,常使用MRI,观察锥体周围韧带、脊髓、有无出血等情况。
检查无放射性,但需要注意体内是否有金属内置物,有些金属内置物是不可以做MRI检查的,也不能携带金属制品进入MRI检查室。
泌尿系统检查
如果受伤后排尿困难或有血尿,可采取静脉尿路造影、逆行尿路造影、超声检查辅助判断尿路损伤。
其他
肌电图:可用于诊断开放性骨折导致的神经损伤。
神经传导速度:出现神经传导速度下降或者幅度减低,可能为神经损伤表现。
血气分析:用于辅助判断休克、肺挫伤
治疗
治疗目的:根治骨折,防止感染,促进受损肢体的功能恢复。
治疗原则:包括急救、药物、手术清创固定及并发症处理。
急救处理
急救处理包括止血、镇痛、骨折固定等,为手术做准备。
止血
创面出血需及时予以包扎,抬高肢体。必要时可以使用止血带(单次不超过2小时)。
若暴力导致大量出血,出现体温下降、意识不清等情况,立即建立静脉通路,进行输液、输血,以恢复血容量、平稳血压。
镇痛
当无法耐受疼痛,或者因疼痛无法配合检查时,可采取镇痛治疗。
如静脉注射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或低剂量氯胺酮。
必要时可使用周围神经阻滞。
骨折固定
首先清洗污染创面,用无菌辅料覆盖。
之后进行石膏或者夹板固定。固定原则:评估神经血管状态,固定应超过骨折的上下关节。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抗生素
尽早合理使用抗生素,可预防骨折感染,有助于骨折愈合。
建议皮试后尽早使用,直至创面愈合后48小时。
急诊情况下,可先给予广谱高效的抗生素。
破伤风被动免疫
开放性骨折出现深部创伤,推荐采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或破伤风抗毒素注射治疗。
剂量需根据创伤情况及治疗时机进行调整。
手术治疗
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手术名为清创术。原则上越早实施,感染概率越低,治疗效果越好。该术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开放性骨折病人的治疗和预后。
术前准备
检查全身情况:通过脉搏、血压判断是否有休克;通过末梢循环情况判断是否有神经、肌腱和重要血管损伤
麻醉:一般使用臂丛或硬膜外麻醉。全麻或腰麻有加重休克的风险。
清创术
经过清洗、消毒、切除创缘、清除异物,切除坏死和失去活力的组织,使之变成清洁的创口。
清洗患处
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创口冲洗。彻底清洗创面及周围健康组织上的污垢。
创口边缘处理整齐
一般切除创缘皮肤1~2mm。
失去活力的皮肤要彻底清除。
皮下受损组织处理
清除污染、坏死、无血液供应的皮下脂肪和筋膜组织,以减少感染风险,利于功能恢复。
如果污染少,仅切除污染处即可。尽量保留肌腱、血管、骨骼完整性。
出血需根据情况选择止血钳或结扎止血。
再次清创
经以上步骤后进一步清创,以减少感染风险。
生理盐水清洗创口和周围2~3次。
0.1%活力碘浸泡或湿敷3~5分钟。
如果创口较深和/或污染严重,可加用3%过氧化氢清洗。
骨折固定与组织修复
如果已经彻底清创,并且软组织良好覆盖,则可以采取一期固定。
骨折复位固定的类型和时机对于预后十分重要。
外固定
清创后将骨折复位固定。外固定可用石膏托或持续骨牵引外固定。
外固定操作简单、安全、方便,失血少。可用于具有严重软组织损伤和创口严重感染者。
内固定
多为髓内针固定。
适应证:可彻底清创,有良好软组织覆盖,关节内和干骺端骨折。
注意严重的开放性骨折伤后超过6~8小时者,为避免感染,不宜应用内固定,可选择外固定。
肌腱修复
肌腱如果是刀伤或利器切断,断面平整,则可清创后缝合;否则需待创口愈合后再修补。
血管修复
主要血管断裂,需清创后切至内膜完整处,无张力情况下吻合。
缺损较多时,可自体移植静脉修补。
神经修复
不影响功能时,可以只清创不缝合。
主要神经损伤,需清创后缝合。
若神经损伤较多,可将邻近关节或骨折端截除,以便神经吻合。
创口引流及闭合
创口引流
放置引流物,引流伤口内的血液和积液,一般于24~48小时后拔除。
创口闭合
尽量使暴露于外界的开放创口闭合。对于6~8小时内的开放性骨折,清创后尽量一期缝合。
直接缝合伤口:皮瓣缺损少,张力不大时,可直接缝合。
皮肤缺损较多,不可直接缝合。可采用减张缝合、局部转移皮瓣、植皮等方法闭合。
大块脱套伤的皮肤已经失去血供,必须全部切除,同时植皮缝合。
延迟闭合:第三度开放性骨折,损伤严重时,清创后湿敷3~5天再进行植皮。
皮瓣移植:第三度开放性骨折伴广泛软组织损伤时,为避免感染,需用各种皮瓣加以覆盖,后进行固定。
一期截肢
适应证:挤压伤后出现患肢缺血超过6小时,伴有神经功能障碍;肢体严重损伤;多处阶段性肌肉毁损。
截肢手术需要将全部病变切除。截肢前需要评估能否佩戴假肢,能否恢复独立活动和生活自理。
术后应用包扎带,正确摆放体位,尽早进行康复锻炼。
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处理
肢体出现剧烈疼痛,严重肿胀伴张力性水泡,肢体远端脉搏减弱,皮温降低,肌力减弱,感觉异常,可能为筋膜间室综合征。需积极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消肿药物如甘露醇、地塞米松、迈之灵等,消肿以减轻筋膜间室的压力。镇痛药物如阿片类(吗啡、芬太尼)。
手术处理:确诊后6~8小时内手术减压。清除坏死组织。术后可选择敷料覆盖、植皮,或肿胀消退后二期缝合。
注意事项:如果出现肌肉坏死、溶解,可能有感染的风险,需彻底清创,危及生命时可能需要截肢,同时观察其他脏器功能。
康复治疗
骨折的康复治疗对防止并发症,促进骨折愈合,防止关节粘连、关节囊挛缩等术后并发症,尽早恢复功能十分重要。
骨折后1~2周内,康复治疗以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消除肿胀,防止肌肉萎缩为主,可以使用物理治疗,配合患肢肌肉舒张、收缩功能锻炼。
骨折2周后,肿胀消退、疼痛减轻,骨骼逐渐稳定,可以提高活动强度和范围。比如,可以适度在助步器帮助下锻炼,活动相邻关节,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骨折愈合,去除固定物后是康复治疗的关键时期,尤其是此前康复治疗不足者,需要通过锻炼恢复关节活动范围和肌肉功能。可以配合物理因子治疗、按摩、针灸、外用药物熏洗等。
预后
治愈情况
如果未损伤内脏等其他器官,并且无多余碎骨块或引起感染,积极治疗预后较好,可恢复骨性连接。
如果骨折损伤严重、复位固定不佳,或者自身营养不良,可能导致骨折延迟愈合、畸形愈合,甚至不愈合。
预后因素
全身因素
机体状况不佳,如患营养不良、糖尿病、钙磷代谢紊乱、恶性肿瘤等疾病时,骨折愈合会延迟。
局部因素
骨折类型和数量:断端面积越小,出现多发骨折或一骨多断,愈合较慢。
骨折部位血供少、软组织损伤严重、出现软组织潜入或者继发感染,愈合较慢。
其他因素
反复多次复位、牵引及固定不当、术后过早功能锻炼,会干扰骨折的固定,影响愈合。
骨折断端损伤到内脏,如损伤肺部、肝脏、消化道、膀胱等,会导致相应脏器的损伤,影响预后。
危害性
治疗不规律,或合并感染,容易导致愈合困难,甚至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
如果骨折断端损伤大动脉,容易导致大量出血甚至休克,会危及生命。
如果断端损伤到内脏及神经,容易遗留相关部位的后遗症,影响日常生活。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骨折早期(1~2周)
较轻的开放性骨折或肢体骨折,不影响进食,可正常进食,清淡饮食即可。
如果损伤了相关消化道,或者出现其他并发症,不便经口进食,需根据情况采用肠内或静脉营养。待病情好转,遵医嘱逐步经口进食,并减少肠外营养,直至停用。
骨折中期(3~4周)
由清淡饮食转为高营养饮食,并保证足够的富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如牛奶(每日500毫升)、动物肝脏(一周1~2次)、瘦肉、虾皮、海带、豆腐等。
对于骨骼疏松及老年骨折患者,尤其注意补充钙和维生素D,多晒太阳,或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补充剂。
每日保证饮水1600毫升,预防尿路结石和便秘。
骨折后期直至恢复阶段(5~6周)
饮食可逐步恢复正常,但应注意膳食均衡。
保证足够的牛奶摄入(每日300~500毫升),多晒太阳。
蔬菜每日应摄入400克(生重)。
水果每日200克(约一个拳头大小的量)。
生活管理
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温度、感觉等,如果出现皮肤青紫、温度下降,局部出现麻木或剧烈疼痛等,需要及时请医生处理。
治疗期间,需要他人协助洗头、擦浴等,可以向未受伤的一侧侧身,切勿压迫受伤部位。
可以采取平卧等睡姿,防止压迫受伤部位。
适当抬高患处可以促进消肿。
避免患肢负重,如下肢骨折时,不要背重物。
运动管理
骨折经过治疗,病情稳定后,可以先活动骨折处附近的关节,防止肌肉萎缩或挛缩;如果自己无法运动,可以由他人帮助运动。
骨折康复后,大多可以恢复正常活动,注意保护患肢,防止再次受伤。
如行走不便,可以适当对家中环境进行改造,方便活动,如加装扶手等。
心理支持
有情绪不稳定、心理压抑等情况时,及时向亲友倾诉,培养其他爱好或增加其他活动分散注意力,也可以向医务人员寻求帮助。
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以免由于心理问题影响治疗效果。
随诊复查
出院后按照医生的要求复诊、换药、拆线,一般每3个月进行1次X线检查,直至1年。
预防
交通、工作、生活过程中注意安全,减少可能受巨大外力伤害的风险。
老年人、绝经期女性等,应当补充维生素D、钙等营养素,适度运动、晒太阳,预防骨质疏松。
从事高空作业等工作者,务必做好自身防护,防止意外伤害。
老年人活动时注意安全,必要时可使用助行器等辅具等进行保护,防止外伤。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