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脊髓型颈椎病
概述
因颈椎椎管内病变压迫脊髓所致的严重疾病
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无力、步行不稳及大小便功能障碍
以手术治疗为主,可辅助进行理疗、牵引、药物等治疗
本病为逐渐进展的慢性疾病,未及时治疗者可能发生瘫痪
脊髓型颈椎病是什么?
定义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发生退行性改变,导致出现颈椎稳定性下降、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及椎管狭窄等病变。
以上病变可以直接压迫颈段脊髓,或压迫供应脊髓的血管,引起脊髓功能障碍,导致患者出现肢体麻木、无力、步行不稳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是颈椎病最严重的类型。
发病情况
脊髓型颈椎病的患病率占全部颈椎病患者的12%~20%。
多见于40~60岁的中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C5、C6是最常受压的脊髓节段,常有多个节段同时发生病变。
随着生活工作方式的变化,本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发病年龄也有年轻化的趋势。
脊髓型颈椎病早期症状是什么?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早期常出现四肢麻木、疼痛、力量减退、行走困难等症状。
疾病初期,由于脊髓、神经根受到轻度压迫,可能出现四肢麻木,颈部前屈时出现过电感,并向下放射。双手完成系扣子、写字等精细性动作时费力、速度慢,拿东西容易坠落。下肢力量减弱、僵硬,站立或步行时有“踩棉花”的感觉,走路摇晃不稳等情况。
脊髓型颈椎病保守治疗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脊髓型颈椎病的保守治疗方法需要综合应用,没有哪种方法是最好的。
保守治疗仅适用于病程短、症状轻微的患者。
常用方法包括休息、佩戴颈托、牵引、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牵引及物理治疗可以增加椎体间隙,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神经受压。常用药物包括镇痛药、肌肉松弛剂、神经营养药等,主要用于缓解疼痛、肌肉僵硬等症状。
脊髓型颈椎病能治愈吗?
脊髓型颈椎病如果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一部分可治愈,大多数患者症状有明显改善,少数患者预后不佳。
对有手术指证的患者及早进行手术,可解除脊髓压迫,恢复神经功能。术后患者症状消失、功能完全恢复,达到治愈效果。或者虽然未能完全恢复,但较前有明显改善。反之,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出现不可逆的后遗症。
病因
致病原因
随着年龄增大,颈椎椎间盘、韧带、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及椎体均可出现退行性改变。颈椎退行性改变引起的脊髓、血管受压是导致脊髓型颈椎病的基础。此外,颈椎的退行性变,可能导致椎间关节结构不稳定,引起椎体间的异常活动,不断对脊髓造成刺激,从而引起脊髓损害。
当患者存在发育性椎管狭窄时,其椎管前后径小,脊髓就更容易受到压迫而产生损害。
高危因素
年龄:本病是一种退行性变,年龄(40~60岁)是最主要的风险因素,目前有年轻化趋势。
发育性椎管狭窄。
长期低头:学生、白领群体,长期低头学习或伏案工作,或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等。
不良睡姿,经常落枕。
颈部外伤:如头部意外撞击硬物、粗暴运动、推拿按摩等。
颈部受凉:如吹冷风等。
发病机制
引起颈椎退变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具体机制可能如下。
椎间盘退变
在颈椎各个结构中,椎间盘退变被认为发生最早。
椎间盘由外围的纤维环和中心的髓核组成,其中间的髓核含水量减少,弹性降低,高度下降,可造成椎间隙狭窄,使颈椎不稳定。
同时其周围纤维环退变,发生破裂,退变的髓核可沿着纤维环的裂隙而突向边缘,压迫脊髓。
韧带增生、骨化
在椎间盘退化的基础上,关节囊、韧带也发生老化松弛,进一步加剧了颈椎的不稳定性。
由于人体代偿机制,脊髓前方的后韧带及后方的黄韧带代偿性肥厚增生,以维系颈椎稳定,造成颈椎管狭窄,尤其是前后径减小,从而压迫脊髓。
如果韧带进一步发生骨化(多见于后韧带),在脊髓边缘形成骨赘,会进一步加重对骨髓的压迫。
小关节骨质增生
小关节发生退变,造成关节突骨质增生,也会使椎管狭窄,压迫脊髓。
上述因素都可以直接压迫脊髓及供应脊髓的血管,对脊髓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
症状
主要症状
四肢感觉异常及运动障碍
下肢症状
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
逐渐出现的行走困难。
步态障碍,通常表现为痉挛性、剪刀样步态。
步态不稳,双脚有踩棉花感,易跌倒。
双下肢协调性差,不能跨越障碍物。
上下楼梯时,需要攀扶才能登上台阶。
严重时,走平地也需要借助拐杖或他人搀扶。
重者可出现双下肢痉挛性瘫痪,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上肢症状
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
双手无力,持物易落,严重者有肌肉萎缩。
双手不灵活,写字、系扣子、持筷子等精细动作难以完成。
严重者不能自己进食。
躯体感觉异常
颈部前屈可使颈部产生过电感,并沿脊柱向下放射或放射至双臂。
可伴有躯干或双下肢烧灼感或冰凉感。
大小便功能障碍
部分患者可出现膀胱功能障碍,表现为排尿无力、尿频、尿急、尿失禁或尿潴留等症状。
可出现大便干,排便困难。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有颈部僵硬的感觉,但不伴有疼痛。
颈后伸时易引起四肢麻木。
部分患者还会因颈椎前缘骨赘压迫食管,造成吞咽困难。
部分人还会出现性功能减退。
有的患者同时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可能出现颈部疼痛,并向上肢放射。
就医
就医科室
骨科
如果反复出现上肢或下肢麻木、疼痛、沉重、无力,或者行走困难、脚踩棉花感、持物掉落或难以完成手部精细动作等情况,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临床症状较多者,应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及发作频率等,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建议家属陪同就医,避免自行驾车或骑行就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四肢无力、发麻、疼痛的症状?持续多长时间了?
日常行走有困难吗?
写字、系扣子、持筷子等是否有困难?
大小便情况正常吗?
病史清单
颈部是否受过外伤?
是否有颈椎退行性病变、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等情况?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X线检查
CT检查
磁共振成像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镇痛药(口服):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肌肉松弛剂(口服):乙哌立松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长期低头工作或学习。
经常落枕。
可有头部意外撞击硬物的经历。
近期可能进行过颈部推拿按摩。
可有颈部受凉的经历。
临床表现
症状
四肢及躯干感觉异常。
四肢运动障碍
大小便功能障碍。
神经反射异常。
体征
上肢或躯干部出现节段性分布的浅感觉障碍区,深感觉多正常。
肌力下降,双手握力下降。
四肢肌张力增高,下肢往往较上肢明显。
腱反射活跃或亢进:包括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桡骨膜、膝腱、跟腱反射。
髌阵挛踝阵挛阳性。
病理反射阳性:如上肢Hoffmann征(霍夫曼征);下肢Babinski征(巴宾斯基征)。
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如果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病损在该神经节段水平。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本病的常规检查方法。
常拍摄全颈椎正侧位片、颈椎伸屈动态侧位片、斜位摄片,必要时拍摄第1、2颈椎开口位片和断层片。
正位片,可见钩椎关节变尖或横向增生、椎间隙狭窄。
侧位片,可见颈椎顺列不佳、反曲、椎间隙狭窄、椎体前后缘骨赘形成、椎体上下缘骨质硬化、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等。
过屈、过伸侧位片,可有节段性不稳定。
左、右斜位片,可见椎间孔缩小、变形。
有时还可见到在椎体后缘有高密度的条状阴影(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颈部磁共振成像检查常显示脊髓受压呈波浪样压迹,严重者脊髓可变细或呈连珠状。
受压节段可有脊髓信号改变。
并且有助于明确压迫因素的性质,排除肿瘤等占位性病变导致的脊髓压迫。
对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注意事项:MRI检查中,患者禁止携带铁器等磁性物品,如手机、手表、金属项链等,装有心脏起搏器者的患者或家属,不能进入MRI检查室。
CT检查
CT检查对脊髓、神经根、椎间盘的影像显示较差,但是可以显示有无韧带骨化,小关节骨质增生等骨质压迫,及其严重程度,也可用于鉴别其他类型颈椎疾病。
颈段脊髓造影
经将对比剂注入硬膜囊内,通过特殊影像学手段观察脊髓的具体情况。
该检查可以很好地显示脊髓受压情况,但由于检查有创,且并发症较多,目前临床上已经多用磁共振成像检查代替。
肌电图检查
肌电图检查有助于鉴别周围神经损害和中枢神经损害,以及对周围神经肌肉病变进行定位。
其他检查
必要时还可能进行经颅彩色多普勒、椎动脉超声检查、椎动脉造影等,主要用来检查椎-基底动脉血流、椎动脉颅内血流等情况,是诊断及排除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用检查手段。
鉴别诊断
神经根型颈椎病
相似点:均可有手部疼痛、麻木、乏力等症状。影像学检查均可观察到颈椎退行性改变。
不同点:神经根型神经病会有明显的颈肩部疼痛、压痛。影像学检查可观察到明显的神经根受压情况。但是有时脊髓型颈椎病可以同时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相似点:均可有肢体无力、肌肉萎缩症状。
不同点: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肢体症状多先出现在上肢。手部肌肉萎缩明显,双手呈鹰爪形。随着时间的延长,肌无力可扩展到躯干、颈部、面部及延髓所支配的肌肉。肌电图检查有助于鉴别。
椎管内肿瘤
相似点:均可产生脊髓受压的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等。
不同点:椎管内肿瘤可通过颈椎X线、CT检查可观察到肿瘤特征性表现。可通过磁共振成像检查鉴别。
脊髓空洞
相似点:均可产生脊髓受压的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等。
不同点:脊髓空洞常继发于其他疾病,如小脑扁桃体下疝、脊髓肿瘤、脊髓创伤等。可通过磁共振成像检查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解除脊髓压迫,恢复脊髓支配区域的神经功能。
治疗原则:症状较重者,如无手术禁忌原则上应采取手术治疗;症状进行性加重者,应尽早采取手术治疗;采取保守治疗者,应严密监测病情进展情况。
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减少颈椎负荷。
改变不良习惯,避免长时间低头。
调整枕头高度和睡眠姿势。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肢体疼痛、僵硬等症状严重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应用药物来缓解。
非甾体抗炎药
有助于缓解肢体疼痛,常用药物包括布洛芬、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等。
肌肉松弛剂
用于缓解肌肉僵硬和痉挛,常用药物包括乙哌立松等。
神经营养药
有利于保护和恢复神经功能,常用药物包括甲钴胺、神经生长因子等。
糖皮质激素及利尿脱水剂
一般在脊髓水肿时短期使用,常用药物包括氢化可的松、甘露醇等。
扩血管药物
存在脊髓周围血管压迫时,可用扩血管药物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
解除由于椎间盘突出、骨赘形成或韧带增生、骨化导致的脊髓或血管压迫,重建颈椎的稳定性。
适应证
脊髓明显受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
保守治疗期间症状进行性加重。
保守治疗无效,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者。
禁忌证
基础疾病较重,不能承受麻醉与手术者。
有严重神经症或精神病,不能配合手术者。
病变定位不明确又不宜手术探查者。
手术方法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对于短节段脊髓前方受压的患者,多选择颈椎前路手术。
常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神经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等术式。
必要时还可以切除钩椎关节,行椎间孔扩大减压。
具有入路创伤小、减压彻底、可以扩大椎间隙及椎管内径、增加颈椎节段稳定性等优点。
颈椎后路减压术
适用于存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脊髓前后方均受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
通过脊髓后移完成“间接减压”。
后-前联合入路手术
对于脊髓前方及后方均受压,并且压迫程度较重的患者,根据病情可以选择后-前联合入路手术。
该术式减压较为彻底,但是创伤较大,风险较高,需谨慎采用。
手术并发症
感染
术后如护理不当,容易出现手术创口感染。当术后出现内固定相关感染时,可能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
脊髓、神经损伤
术中可能出现喉返神经损伤喉上神经损伤
术中也可出现脊髓损伤,严重时可导致瘫痪。
如术中发生硬膜损伤,可能出现脑脊液漏,严重时会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颈部血管损伤及血肿
颈前路血管损伤出血量大时,血肿可压迫气管,引起窒息。
无论是颈前路还是颈后路的患者,术后血肿均有可能压迫神经,产生四肢麻木、无力症状,甚至瘫痪。
C5神经根麻痹
颈前路及颈后路减压治疗颈椎病均会导致 C5 神经根麻痹。患者主要表现为三角肌和/或肱二头肌麻痹,肩臂部浅感觉减退,患肢上臂上运动神经元体征和或疼痛。
颈部术后轴性疼痛
常见于后路减压术后,表现为颈项部、肩胛上部和肩部的疼痛、僵硬。平卧、热敷时缓解,受凉加重。
术后护理
术后以平卧位和非切口侧的侧卧位为主,定时更换一次体位。
避免引流管反折、挤压,注意各种引流装置低于伤口平面。
注意保护手术切口,预防感染。
术后在医师指导下,合理锻炼四肢肌力及颈部肌肉,促进功能恢复。
术后可酌情佩戴颈托,适度限制颈椎活动。
颈椎牵引
作用
颈椎牵引对缓解颈椎病的症状有一定作用。
限制颈椎活动,缓解肌肉痉挛
牵拉分离颈椎和椎间关节,增加椎间盘间隙,扩大椎间孔,进而减轻椎间盘压力负荷。
缓解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有利于神经根的水肿吸收。
延长椎管纵径,改善神经根和脊髓实质的血流量以及脑脊液循环。
改善脊柱曲度,恢复颈椎正常序列和小关节功能。
注意事项
脊髓型颈椎病者应谨慎施行颈椎牵引,要根据椎管狭窄程度和脊髓受压情况决定是否做牵引治疗。
对于处于疾病早期,症状及压迫程度较轻的患者,可尝试牵引治疗;但对于有明显脊髓压迫症状的患者,不宜采取牵引治疗。
颈椎制动
颈椎制动是指通过石膏、支具等方法,使颈椎获得固定,缓解症状。
作用
主要用于固定和保护颈椎,防止颈椎过伸、过屈、过度转动,避免造成脊髓的进一步受损,有助于组织的修复和症状的缓解。
配合其他治疗方法同时进行,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制动方法
石膏法:包括颌胸石膏、头颈胸石膏。
支具法:常用颈围、颈托,有多种类型,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自身要求与特点。
制动时间
一般固定时间应在3周左右,以维持和巩固疗效。
理疗
作用
扩张血管,解除肌肉和血管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消除脊髓及其周围软组织的炎症、水肿,减轻粘连。
调节神经功能,促进功能恢复。
常用方法
包括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低频电刺激疗法、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超短波疗法、超声波疗法、光疗、磁疗、激光照射等。
中医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属于中医“痹证”“痿证”“项强”等范畴。临床常采用中药内服、中药外治、按摩与推拿、针灸等疗法治疗。
预后
治愈情况
对于病情较轻者,非手术治疗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症状,病情严重者需要手术治疗才能缓解症状。
及时手术治疗,能解除脊髓压迫,最大程度地缓解、改善脊髓功能,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危害性
逐渐加重的肢体麻木、四肢及躯干感觉异常、运动障碍,以及大小便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等情况,影响日常工作、生活、出行。
脊髓型颈椎病为逐渐进展的慢性疾病,大部分患者病情会逐渐加重、恶化。病情严重者可出现瘫痪,生活不能自理。
日常
日常管理
注意休息,减少颈椎负荷。症状严重时需卧床休息。
纠正不良坐姿,避免长时间低头。
调整睡眠姿势及枕头高度,枕头不宜过低或过高。
限制高风险活动和环境,避免做危险动作,避免外伤跌倒,以免发生急性颈椎损伤。
合理进行四肢肌力和颈部肌肉锻炼。
注意颈部防寒保暖。
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预防
避免长期处于低头姿势
要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工作1小时左右后改变一下体位。
调整睡眠姿势及枕头高度
一般成年人颈部垫高约10厘米比较好。
高枕使颈部处于屈曲状态,其结果与低头姿势相同。
侧卧时,枕头要加高至头部不出现侧屈的高度。
避免颈部外伤
避免使劲甩头的活动。
避免在非正规的机构进行颈部按摩。
出现颈肩臂痛时,在明确诊断并除外颈椎管狭窄后,可行轻柔按摩,避免过重的旋转手法,以免损伤椎间盘。
避免风寒、潮湿
冬天注意颈部保暖,可以围围巾。
夏天注意避免风扇、空调直接吹向颈部。
出汗后不要直接吹冷风,或用冷水冲洗头颈部,或在凉枕上睡觉。
合理锻炼
每天早、晚各数次进行缓慢屈、伸、左右侧屈及旋转颈部的运动。
加强颈背肌肉锻炼。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作息规律,避免劳累,均衡饮食,避免吸烟、饮酒,保持心情舒畅等,有助于延缓身体各项机能退化。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