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扭伤
概述
主要表现为踝部疼痛、肿胀、皮下瘀斑、踝关节不稳、活动受限等
踝韧带过度牵拉导致部分损伤或完全断裂所致
主要通过休息、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治疗,必要时外固定或手术
经过规范的治疗和康复锻炼,一般可治愈
踝关节扭伤是什么?
定义
踝关节扭伤又称踝部扭伤,是指行走或运动过程中,踝关节超过其正常活动范围而引起的韧带、肌腱、关节囊等关节软组织损伤,也就是俗称的“崴脚”。
分型
根据损伤部位分型
内侧踝关节扭伤
又称外翻型踝关节扭伤,即内侧三角韧带扭伤。
外侧踝关节扭伤
又称内翻型踝关节扭伤,即外侧副韧带扭伤,包括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的扭伤。是四肢关节最常见的韧带损伤。
高位踝关节扭伤
即下胫腓韧带扭伤,由于损伤的位置高于踝关节面而得名。
根据损伤程度分型
Ⅰ度踝关节扭伤
韧带受到牵拉,但没有撕裂,踝关节相对稳定。
Ⅱ度踝关节扭伤
韧带部分撕裂,发生不同程度的关节不稳定。
Ⅲ型踝关节扭伤
一根或多根韧带完全撕裂,可伴有骨折、脱位,踝关节不稳定。
发病情况
踝关节扭伤是急诊科最常见的运动损伤,约占踝关节所有损伤的85%,约占所有运动损伤的40%。
外侧副韧带损伤是踝关节最容易发生的损伤,约占踝部损伤的70%以上。
运动时踝关节扭伤如何处理?
运动时踝关节扭伤应给予如下处理:休息、冷敷、加压、抬高患肢。
休息:损伤后应停止运动,不要让受伤的关节再负重。
冷敷:扭伤48小时内,反复冷敷,每隔20分钟间断冷敷,可以缓解肿胀。
加压:采用弹力绷带、弹力袜绑缚受伤部位,可抑制肿胀。
抬高患肢:伤后24小时内将患肢抬起(高过心脏),可以减轻水肿和疼痛。
踝关节扭伤后长期不消肿怎么办?
踝关节扭伤后长期不消肿需根据原因进行处理。
踝关节扭伤后如过早活动,会导致损伤加重,影响水肿的吸收,导致肿胀无法消退。此种需抬高患肢,休息。
如扭伤后固定不牢,有可能导致韧带撕裂加重,甚至韧带完全断裂而无法自行修复,从而出现长期不消肿。需要通过手术进行修复。
如果出现扭伤后长期不消肿,应立即就医。
踝关节扭伤出现后遗症怎么办?
踝关节扭伤后遗症可能有关节松弛、反复扭伤,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等。
如果出现关节松弛、疼痛、反复扭伤,需坚持做踝关节屈伸旋转活动,注意佩戴防护用具。
踝关节僵硬、活动受限时,可给予理疗、热敷,逐渐加大踝关节的活动幅度。
出现创伤性关节炎,采取热敷、理疗等,严重者要进行手术。
病因
致病原因
踝关节扭伤常见于以下情况。
跳跃或旋转跳跃后落地时,常见于篮球、足球、橄榄球、跳远、越野跑等运动。
跌倒或从高处坠落时。
下台阶时。
体育活动中被他人踩踏足部时。
高危因素
穿不合脚的鞋子运动,会使踝关节更容易扭伤。
有过踝关节损伤史,再次发生扭伤的风险更高。
平时不经常锻炼,脚踝肌肉力量弱,韧带柔韧性差,更易扭伤。
天生踝关节松弛,更易扭伤。
体重超重,会增加踝关节负重,使踝关节不稳定,更易扭伤。
在不平整的地面上走路或跑步。
在恶劣的场地条件下运动。
发病机制
踝关节处于跖屈位(足尖向下)时,若突然遭受内翻或外翻暴力,踝关节超过其正常活动范围,踝韧带被过度牵拉,可导致韧带被拉长、部分损伤或完全断裂,甚至伴有撕脱骨折、踝关节或下胫腓联合脱位、半脱位。
症状
主要症状
轻度扭伤
损伤部位局部疼痛,活动脚踝时疼痛加重。
轻度水肿。
局部压痛。
活动受限。
跛行(走路一瘸一拐),可进行负重行走。
中、重度扭伤
水肿严重,并常出现皮下瘀斑。
触摸和被动活动时疼痛剧烈。
患足无法进行主动的背伸、跖屈、内翻和外翻活动。
无法行走,负重困难甚至无法负重。
其他症状
若急性踝关节扭伤未及时修复,韧带松弛,导致踝关节慢性不稳定,会出现腿无力、打软的感觉,容易发生踝关节反复扭伤,活动时疼痛。
并发症
后期由于慢性不稳定,可致踝关节脱位,关节软骨退变致骨关节炎,表现为慢性踝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活动受限。急性发作时,疼痛剧烈。
就医
就医科室
骨科
如果运动中或运动后,踝部出现疼痛、肿胀、活动范围受限等情况,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如扭伤严重,踝部疼痛剧烈,失去行动能力等紧急情况,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如踝关节疼痛剧烈,活动受限,不要试行站立和行走,建议原地等待救援。
行动不便者建议家属陪同就医,患者可借助轮椅、拐杖等行动,以防加重损伤、摔伤或发生意外。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脚踝是否有疼痛、肿胀等症状?持续多长时间了?
脚踝能活动吗?可以正常行走吗?
病史清单
是否有过踝关节外伤史或扭伤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X线检查
CT检查
磁共振成像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明确的运动损伤史。
可有反复踝关节扭伤史。
临床表现
症状
踝部疼痛,活动时踝关节疼痛加重;踝关节不稳、活动范围受限;不能负重及行走等。
体征
通过内翻应力试验、外翻应力试验可判断损伤的具体韧带。
影像学检查
X线、CT检查
检查踝关节骨骼的结构。
如踝关节扭伤合并脱位或半脱位、骨折时,会出现异常。
注意事项:检查前去除检查部位的饰品或金属物品,脱去鞋袜。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注意事项
检查前应去除含有金属材质的物品,以及电子产品、磁卡等。
如体内装有钢板、植入式起搏器等医疗器械,应提前告知医生。
鉴别诊断
踝关节骨折
相似点:中、重度踝关节扭伤与骨折均有踝部剧烈疼痛、压痛,肿胀严重,皮下可出现瘀斑、青紫,踝关节活动受限,甚至不能行走。
不同点:踝关节骨折检查可发现踝关节畸形,而踝关节扭伤无畸形。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踝关节软骨损伤
相似点:均可出现踝部疼痛、压痛、肿胀,踝关节活动受限。
跟腱断裂
相似点:均可出现局部疼痛、压痛、肿胀及踝关节活动受限。
不同点:跟腱断裂疼痛部位是足跟部,并伴有提踵无力,跟腱断裂的当时,可听到“砰”一声或“啪啪”声,同时足跟有被踢或被棍击样感觉。通过临床表现、MRI等可以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依据踝关节损伤的程度、踝关节的稳定性等确定治疗方案。
对于轻、中度,未出现踝关节不稳或轻微不稳的踝关节扭伤,可采用保守治疗,包括急性期休息、冷敷、加压、抬高患肢、外固定治疗及康复锻炼等。
重度踝关节扭伤,存在明显踝关节不稳或韧带断裂时,建议手术治疗。
急性期肿痛严重者,可以适当口服、外用非甾体抗炎药镇痛。
紧急处理
急性踝关节扭伤的紧急处理应遵循“ RICE ”原则,处理后应立即到附近医院就诊。具体方法如下。
休息(Rest)
损伤后应制动受伤的关节,并减少关节负重,比如采用双拐、前方带轮的助行器、轮椅等。
冷敷(Ice)
扭伤48小时内,反复冷敷,每隔20分钟冷敷一次,每次冷敷20分钟,可以缓解肿胀。
加压(Compression)
采用弹力绷带、氧化锌石膏绷带、弹力袜绑缚受伤部位,抑制肿胀。
抬高患肢(Elevation)
伤后24小时内将患肢抬起(高过心脏),以减轻水肿和疼痛。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非甾体抗炎药
急性期如果肿痛明显,可用非甾体抗炎药物镇痛消肿,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新型COX-2抑制剂
如尼美舒利、塞来昔布等,用于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疼痛明显时缓解疼痛。
外用药物
症状较轻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外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
外固定治疗
一般较轻微的外踝韧带损伤或单纯的内踝韧带损伤,可进行外固定治疗。
固定方法
外踝韧带损伤一般是用石膏或支具将踝关节于轻度外翻中立位固定;单纯内踝韧带损伤是轻度内翻中立位固定。
固定时间
3~6周,固定治疗期间尽量避免负重。
解除固定后康复锻炼
拆除石膏或支具后,应立即进行相应的康复锻炼,以防止肌肉萎缩、关节粘连,可负重行走,恢复肌肉力量。
一般康复锻炼3个月后肌肉力量可恢复,并可进行体育活动。
康复锻炼
踝关节扭伤者,在急性疼痛和肿胀消退后,能完成简单动作时,就可以开始康复锻炼。可以练习主动内翻、外翻、背屈、跖屈等动作;也可以借助弹力绷带,一端缠绕在患足,另一端固定在桌子腿上,进行以上动作。
建议石膏固定、避免负重2~4周,然后在行走靴保护下行走锻炼4~6周。期间加强非负重下的肌力训练。
术后6~12周开始游泳、快速步行等活动,逐渐过度到对抗性运动。
中、重度损伤者,最好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包括力量锻炼、感觉训练、步态训练等。
康复锻炼应循序渐进,不宜快速恢复高强度运动。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修复韧带,以防止出现因踝关节不稳导致的反复扭伤。
手术适应证
较严重的外踝关节韧带损伤,出现踝关节不稳及关节囊撕裂者。
较严重的内踝韧带损伤,伴有骨折或其他韧带损伤者。
经支具、康复训练后仍不能恢复强度较大的运动者。
经保守治疗3~6个月,效果不明显者。
手术方式
通过关节镜或切开局部,修复或重建损伤的韧带。
手术后
手术后需要进行石膏固定3~6周,拆石膏后可负重行走,进行康复锻炼。
一般手术后3~6个月可恢复体育活动。
中医治疗
推拿、针灸等疗法。治疗原则是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伴有踝关节脱位者,可进行手法复位。
注意:踝关节损伤有韧带撕裂或完全断裂,或合并骨折等情况,不可进行推拿治疗。
预后
治愈情况
踝关节扭伤经过规范的治疗和康复锻炼,一般可以痊愈。
康复的时间取决于扭伤的严重程度。轻度扭伤者经过康复锻炼一般3个月后可恢复肌肉力量并进行体育活动;严重的韧带损伤或完全断裂者,一般术后3~6个月可恢复体育活动。
危害性
影响工作、生活
踝部疼痛、压痛、肿胀、踝关节活动受限,会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出行。
反复扭伤
如未及时有效治疗,可能会发生慢性不稳定,容易反复出现踝关节扭伤。
并发症
后期由于慢性不稳定,可致踝关节脱位,关节软骨退变为骨关节炎。
日常
日常管理
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各种不良体位或姿势。
活动时包扎绷带或戴支具,有助于保护踝关节。
饮食无特殊禁忌,清淡、均衡饮食即可。
如服用药物,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并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随诊复查
按医生要求定期复诊。
如症状长时间不缓解,应及时就诊。
预防
避免进行过于剧烈的体育运动。
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
进行体育运动时,需要戴护踝装置,加强对踝关节的保护。
肥胖者应减轻体重。
走路时不看手机,注意脚下情况。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