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肛门息肉
概述
肛门息肉是肛管上段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
典型症状有便血、脱垂等症状
可能与遗传、肠道炎症、不良生活习惯等有关
小息肉可在内镜下进行摘除
定义
肛门息肉是肛管上段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之前统称为息肉样病变。息肉较大时可能会脱出肛门。
肛管分解剖肛管和外科肛管,解剖肛管是肛管上自齿状线,下至肛门缘的部分,外科肛管是上自齿线上1.5~2cm的肛直线,下到肛门缘的部分。齿状线是直肠与肛管的交界线。肛管息肉发生部位是外科肛管的齿线上的黏膜部分。
临床上很少应用“肛门息肉”或“肛管息肉”的概念。常将肛门息肉或肛管息肉称为直肠息肉
分类
根据病理学分类
腺瘤性息肉
最常见,息肉直径大于2cm者,发生癌变的概率约为50%。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更高。
错构瘤性息肉
指一种或数种组织异常混合性生长,有幼年息肉、Peutz-Jeghers症(黑斑息肉症)、神经纤维瘤病等。
增生性息肉
是最常见的非腺瘤性息肉,常多发,直径常小于5毫米。
炎性息肉
由炎症反应刺激肠上皮引起,可继发于任何一种炎症反应或感染性疾病(如阿米巴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或细菌性痢疾)。
一般没有恶变倾向。
发病情况
目前尚无肛门息肉的流行病学资料。以下为我国结直肠息肉的发病情况:
汉族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高于少数民族,但少数民族的肠息肉直径更大、更易癌变。汉族远端结直肠息肉患者主要集中在70岁以上,少数民族患者主要集中在50~69岁。
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男性多于女性,约为2∶1。
城市发病率比农村高,高收入地区较低收入地区高。
病因
致病原因
目前致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肠道炎症刺激、种族、吸烟与饮酒、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和代谢性疾病等有关。
遗传因素
本病有家族遗传倾向。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炎症刺激
如果炎症刺激长期未改善,可导致局部组织在修复过程中异常增生,导致组织增生样改变,形成息肉样改变。
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也见于阿米巴病、血吸虫病、嗜酸性肉芽肿等。
饮食习惯
吸烟、饮酒、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等是饮食习惯中的危险因素。
超过20年的吸烟时间与息肉大小及性质密切相关,与锯齿状息肉、高危腺瘤关系更甚。
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醛,会增加息肉的发生率。
动物蛋白摄入>100g/d更易引起腺瘤性息肉。减少糖类饮料和红肉的摄入、增加鱼类摄入可降低息肉的发生率。
代谢综合征
代谢相关因素通过引起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升高等,进而增加细胞增生,减少凋亡,促进肠息肉发生。
高脂血症是公认的肠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可增加了约30%的肠息肉患病风险,且是大肠息肉转变为大肠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血压是结直肠腺瘤形成和复发的关键预测因素。随着摄入降压药物数量的增加,肠息肉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
肥胖是腺瘤性息肉的危险因素,肥胖与腺瘤及晚期腺瘤的复发相关。
胆囊疾病
胆囊息肉样病变与腺瘤性肠息肉在临床中常同时存在。
胆囊切除后腺瘤性肠息肉和肠癌的发生率增加,推测可能是胆囊切除增加了胆汁的肝肠循环,使初级胆酸更多地脱羟化转变为次级胆汁酸,反复长期与肠黏膜接触所致。
高危因素
具有下列一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是结直肠息肉的高危人群:
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人患有肠息肉或肠癌。
肥胖。
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
长期低纤维饮食。
长期吸烟、饮酒。
患有胆囊疾病或胆囊切除后。
长期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
症状
主要症状
大部分患者无明显不适,只在行结肠镜或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时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部分患者有便血、脱垂、肠道刺激症。
便血
无痛性便血是肛门息肉最常见的表现。
多为排便中或便后出血。血液附着在大便的表面,呈鲜红色或暗红色,有时可将手纸染红。
出血量一般不多。如果排便时粪便挤压息肉致息肉脱落、息肉体积大且位置低,可能引起大量出血。
息肉脱垂
肛门息肉较大或数目较多的时候,由于排便、重力等因素导致肠黏膜受到牵拉,导致息肉脱垂。严重者可发生直肠脱垂
肠道刺激症
肠蠕动或者排便的时候牵拉息肉,可能引起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便急迫,但排便后有不尽感)等表现。
并发症
贫血
长期慢性便血,可能导致贫血,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易疲劳、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癌变
部分类型的肛门息肉会发生癌变,如腺瘤性息肉、家族遗传性息肉病等。
就医
就医科室
肛肠科
肠镜检查发现肛门息肉,或出现便血、腹痛、腹泻、长期便秘等不适时,建议及时到肛肠科就诊。
普外科
出现上述症状也可到普外科就诊。
消化内科
出现上述症状也可到消化内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清洗肛门等隐私部位。
就医前排空肠道。
女性患者避开月经期就诊。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近期排便是否正常?有无便秘的情况?
是否有便血?如有,颜色是怎样的?
是否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是否长期有腹痛、上腹部不适的症状?
是否排便时感觉有包块脱出肛门?
病史清单
是否平时食红肉多而蔬菜少?
是否有肠道息肉或大肠癌家族史?
是否有吸烟或饮酒的习惯?
是否患有高脂血症、糖尿病或高血压?
是否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炎症?
是否患有胆囊疾病或切除过胆囊?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直肠镜检查、病理报告单
直肠指诊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粪常规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肠息肉或大肠癌家族史。
有吸烟、饮酒、食红肉多等不良生活习惯。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炎症。
有胆囊疾病或胆囊已被切除。
临床表现
有便血、息肉脱垂、腹痛、腹泻、便秘、里急后重等症状。
专科检查
直肠指检
医生在直肠指诊时可以触摸到肛管和直肠部位的凸起物。
做直肠指诊时,摆好体位,听从医生安排。医生把手指探入直肠时,会有异物感,需要暂时忍耐。
肛门视诊
肉眼可以观察到肛门口的息肉,有直肠脱垂现象;肛门息肉呈红色、有蒂或者无蒂、球状或半球状的凸起肿物。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可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或贫血。
便潜血试验
可以发现粪便中隐匿的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对肠道息肉或肿瘤的早期筛查意义重大。
肛门镜或直肠镜检查
肛门直肠疾病的常规检查方法之一,可清楚观察到息肉的位置、大小、形态。
对于可疑恶性的息肉,可于镜下取活检进一步明确病理诊断。
除检查外,还可作为治疗手段。
做直肠镜或肛门镜检查前8小时,需要禁食、禁水,排空粪便。
病理学检查
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病变组织的性质、类型,以及有无癌变等。
病理学检查是判断直肠息肉是否癌变的金标准。
鉴别诊断
肛乳头瘤
相似点:肛管局部隆起,过度生长会出现脱出等表现。
不同点:肛乳头瘤不出血,肛门息肉易出血。
直肠癌
相似点:两者都有隆起和便血。
不同点:肛门息肉间断性出血,量小,鲜红,早期直肠癌持续便血。但准确鉴别很难,一般需要依据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鉴别。
痔疮
相似点:两者都有肿物、便血等表现。
不同点:痔疮是肛管和直肠下端的静脉丛充血肿大的肿物,便血量大,滴或喷射而出;肛门息肉便血量小,主要是排便后卫生纸擦拭时发现有出血。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不适症状,预防癌变。
治疗原则:除炎性息肉外,一般均采取手术治疗。微小息肉或小息肉可在肠镜或肛门镜下进行摘除。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可能会应用抗炎药物。其他类型的息肉均以手术治疗为主。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可应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如柳氮磺胺吡啶)、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等控制炎症。
阿米巴病可应用硝基咪唑类(如甲硝唑)治疗。
血吸虫病可应用吡喹酮等药物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
常规肠镜检查中发现的息肉绝大多数(超过80%)是微小息肉(≤5mm)或小息肉(6~9mm)。此类息肉可在肠镜或肛镜下手术摘除。
对于直径≥10mm的息肉,外科手术主要治疗措施。
手术方式
内镜下切除
主要包括冷钳夹活检术、息肉圈套切除术、氩离子凝固术等方法。
冷钳夹活检术:用于治疗5mm以下的结肠病变。具有快速、简单、费用低的特点。
息肉圈套切除术:广泛用于微小息肉和小息肉(4~10mm)的切除。切除病变需送病理,进行组织学评估。
氩离子凝固术:多用于治疗细小或扁平的息肉,极大降低了穿孔的发生。
微波凝除法:主要适用于无法圈套或广基底的小息肉。
外科手术切除
如果息肉直径过大(超过10mm),可能需要经腹手术切除息肉。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则要视情况切除部分直肠和结肠。
术后并发症
出血
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
术中出血,首先经内镜下止血。
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者,应静脉使用止血药物,或急诊肠镜检查,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严重者或需手术治疗。
感染
术后可能出现腹痛、腹泻、发热、血白细胞增高等表现。
可静脉应用青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
术后注意事项
密切观察有无便血、腹痛、发热、血压降低等情况,有异常需及时与医生沟通。
术后遵医嘱定时换药,同时注意伤口护理,若出现伤口出血或感染应及时就医。
术后注意休息1~3天,1周内避免过度体力活动。
术后24小时内禁食,可以饮少量的水和静脉输液维持营养需要。24小时后可进流质、少渣半流质(米糊、粥、软面条等),3天后再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恢复正常饮食后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煎炸、辛辣食物(大蒜、辣椒等)。
术后2周内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可用适量番泻叶冲泡代茶饮,避免大便干结或便秘影响创口愈合。
预后
治愈情况
肛门息肉一般不能自愈。如果及早发现并进行手术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腺瘤性息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如果未及时发现和切除,则有可能恶变。
危害性
约50%腺瘤性息肉可能发生恶变。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若未给予治疗,息肉癌变的发生率为100%。
慢性便血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贫血。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戒烟戒酒。
保持低脂饮食,避免吃肥肉、油炸及辛辣刺激的食物。
可多食一些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如韭菜、芹菜等。
多食用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少吃腌制食物。
生活管理
保持合适的体重,超重者应减重。
保持运动的习惯,定期进行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
作息规律,避免熬夜。
将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如患有胆囊疾病、肠道炎症,积极治疗。
心理支持
肛门息肉易复发,患者容易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可及时向亲友倾诉,必要时可以寻找心理医生帮助。
家庭成员面对患者的时候,也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鼓励患者,帮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随诊复查
肛门息肉患者应在规范治疗后遵医嘱定期复查。
进行内镜下切除术的患者,一般在术后1个月左右复查粪便隐血试验,术后6个月复查肠镜、肛门指诊、粪便隐血试验等。或按照医嘱定期复诊。
如果息肉较大,行经腹手术,则在术后1~3个月复查腹部影像学检查(CT或MRI),术后6个月左右复查一次肠镜检查。
预防
早期筛查
早期检出肛门息肉,接受规范治疗,可以预防其癌变,改善预后。
建议年龄≥50岁无肠息肉和肠癌家族史者,常规接受肠镜和大便隐血检查。没有发现息肉的情况下可以10年后复查。
有肠息肉和结肠癌家族史者,应在50岁之前定期筛查肠镜。
如果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建议从青少年时期开始肠镜筛查。
预防方法
肛门息肉的病因尚不明确,但是目前已经发现一些因素和肛门息肉相关,采取以下措施可以降低肛门息肉发生的可能。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
保持理想的体重,使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2)为18.5~23.9。
研究表明,增加钙摄入、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可预防肠息肉或结肠癌患者形成新息肉。不过,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多吃蔬菜、水果和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适当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和抵抗力,如慢跑、打球等。
将血糖、血压、血脂控制在症状范围内。
如果患有胆囊疾病,应积极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