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肝细胞癌
概述
发生在肝细胞的恶性肿瘤
可出现肝区胀痛、黄疸、腹水、发热、食欲缺乏、进行性消瘦等症状
病因尚不明确,肝炎、肝硬化、酗酒及糖尿病等均会增加患肝细胞癌的风险
治疗主要有手术、放化疗、免疫治疗、介入治疗等
定义
肝细胞癌是指来源于肝细胞的恶性肿瘤,占肝脏原发恶性肿瘤的90%以上,因此一般将肝细胞癌简称为肝癌。
严格意义上的肝癌还包括肝内胆管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
我国的肝癌发病大多遵循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三部曲"模式,乙型肝炎病毒(HBV)是我国肝细胞癌的常见危险因素。
早期肝细胞癌在进行根治性治疗(肝脏移植、手术切除、局部消融)后,预后相对较好,其5年生存率为40%~70%。
分型或分类
肿瘤大小分类
微小肝癌:直径<2厘米
小肝癌:直径2~5厘米
大肝癌:直径5~10厘米
巨大肝癌:直径>10厘米
大体病理形态
小癌型
单个结节直径小于或等于3厘米,或相邻两个癌结节直径之和小于3厘米。
结节型:单个癌结节的直径为3~5厘米。或直径在5厘米以下的多个大小不等癌结节,癌结节可散在分布或相互融合。
块状型:直径在5厘米以上的单个肿瘤或多个癌结节融合而成的块状肿瘤,直径在10厘米以上者为巨块型。
弥漫型:癌结节较小,弥漫地分布于整个肝脏。此类较为少见。
分化程度分型
分化程度越高,则表明恶性程度相对越低。
高分化型:与正常的肝细胞相似,细胞核比较圆,大小较规则。
中分化型:癌细胞的形状发生轻微的变化,出现核分裂的情况
低分化型:癌细胞明显变形,细胞排列紊乱,核分裂增多。
发病情况
根据全球癌症数据显示,肝细胞癌已成为第六大最常见的癌症,也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每年约有84.1万例新发病例和78.2万例死亡。
肝细胞癌的发病率在中国位居第4位,死亡率较则位居第3位。我国每年有近40万新诊断的肝癌(主要为肝细胞癌)患者,并且有约36.8万的患者因此死亡。
病因
致病原因
肝细胞癌致病原因尚未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肝硬化
我国约有700万人患有肝硬化,其肝细胞癌(HCC)的年发病率为1%~8%。
不同病因肝硬化HCC 5年累积发病率依次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30%、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15%~17%、酒精性肝硬化8%、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为4% 。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2015年全球有39.9万人死于HCV感染引起的肝硬化或HCC。
我国肝硬化和HCC患者中,由HBV所致者分别为77%和86%。
慢性HBV感染
据WHO报道,全球约有2.57亿慢性HBV感染者。
目前我国普通人群血清HBsAg阳性率为5%~6%,慢性HBV感染者约7000万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约2000万~3000万例。
HBV感染者发生HCC风险为非感染者的15~20倍。
慢性HCV感染
HC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全球慢性HCV感染者7100万人,我国约有1000万人。
慢性HCV感染者HCC发生风险为非感染者的5~20倍,HCC发病率随着HCV相关肝纤维化的进展呈递增趋势,肝纤维化1~4期HCC年发病率依次为0.5%、2.0%、5.3%、7.9%。
基因1b型HCV感染者HCC发病风险为其他基因型HCV感染者的1.78倍。
酒精性肝病(ALD)
中国ALD患病率中位数为4.5%(2.3%~6.1%),约6200万例。
大量饮酒者HCC发生风险为非饮酒者的2.07倍,少量饮酒者HCC发生风险亦较非饮酒者增加。
戒酒可使HCC发生风险每年降低6%~7%,乙醇所致HCC风险需经约23年清除期才能达到与非饮酒者相同。
每天饮酒含乙醇量25 g、50 g、100 g者较不饮酒者HCC风险依次增加1.19、1.40、1.81倍。
HBV或HCV感染者饮酒含乙醇量超过80 g/d,HCC风险增加53.9倍;饮酒含乙醇量超过80 g/d的糖尿病患者HCC风险增加9.9倍。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
我国普通人群MAFLD患病率为15%,约1.73亿~3.38亿例。
NAFLD相关HCC发病率为0.44/1 000人年。合并肥胖、2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病、血脂异常时,HCC发生风险增加8.1倍。
HBV/HCV合并感染伴有肥胖及2型糖尿病,HCC发生风险上升100倍以上。
致癌物暴露
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次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B1(AFB1)有强致癌作用。
黄曲霉毒素高暴露地区通常也为HBV流行区域,HBV和黄曲霉毒素同时暴露人群HCC风险增加73倍。
癌前病变
HCC的癌前病变常发生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多见于肝硬化患者。主要有肝硬化增生结节、低度异型增生结节(LGDN)和高度异型增生结节(HGDN)
日本学者报告,肝硬化增生结节、LGDN及HGDN的5年HCC累积发病率分别为46.2%、61.5%和80.8%,LGDN、HGDN患者HCC的年发病率分别约为10%、20%。
诱发因素
滥用药物:大部分药物主要是经肝脏代谢,其中有不少药物还有肝毒性,可损伤肝脏功能,久而久之,有可能诱发肝细胞癌的风险。
长期睡眠不足:一旦睡眠不足,肝脏血流供应会受到影响,将影响肝脏细胞的营养供应,可能导致其功能受到损害,增大患病风险。
高危人群
在我国,原发性肝细胞癌的高危人群,主要是有下列危险因素,且年龄在40岁以上的男性。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
长期酗酒(酒精性肝病)及吸烟。
经常或大量食用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
发病机制
慢性肝病会导致肝脏发生慢性炎症、纤维化和异常肝细胞再生,这些病理变化会进一步导致肝硬化,并使肝细胞发生一系列的遗传和表观遗传改变。
这些遗传和表观遗传改变最终会导致异常增生结节的形成,在其他分子病理变化的作用下,异常增生的细胞会获得增值、侵袭和生存优势,逐步完成向肝细胞癌的转变。
症状
主要症状
肝细胞癌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已进入中晚期。
典型症状
肝区疼痛
肝区疼痛为肝细胞癌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半数以上患者以此为首发症状。
多为持续性钝痛、刺痛或胀痛,夜间或劳累后加重。
主要是由于肿瘤迅速生长,使肝包膜张力增加所致。
消化道症状
食欲缺乏、腹胀、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因跟其他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症状类似,容易被忽视。
发热
部分患者可有发热,体温多在37.5℃~38.0℃,个别可高达39.0℃。
发热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癌组织出血坏死、毒素吸收、肿瘤压迫胆管发生胆管炎或肿瘤代谢物质有关。
晚期表现
肝细胞癌后期出现肺、胸膜及骨转移等,可引起相应的症状。
肺部转移
可以引起咳嗽、咯血
胸膜转移
可以引起胸痛、血性胸腔积液及憋喘症状。
骨转移
常见于脊椎骨、髂骨、股骨及肋骨,表现为骨痛、功能障碍或病理性骨折
其他症状
黄疸
肝功能恶化和晚期肿瘤的表现,可为梗阻性、肝细胞性或混合性黄疸
出血倾向
牙龈出血、鼻出血及皮下瘀斑等。
腹水、下肢水肿
主要表现为腹胀和移动性浊音,常伴双下肢水肿,多为凹陷性水肿。
全身症状
如乏力、消瘦等,晚期可出现恶病质
其他
呕血、黑便、皮肤瘙痒等。
并发症
肝细胞癌组织本身代谢异常,或癌组织产生的活性物质引起的内分泌紊乱或代谢紊乱,可出现类癌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
此外,还常并发自发性低血糖、红细胞增多症
其他少见并发症还包括高脂血症高钙血症、性早熟、促性腺激素分泌综合征、皮肤卟啉病、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就医
就医科室
普通外科
当影像学检测发现肝脏占位时,建议及时就诊普通外科或肝胆外科。
消化内科
当出现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消化内科。
有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等肝脏疾病的人群应定期复诊,一旦症状加重,建议及时就医。
肿瘤内科
如果确诊为肝细胞癌,需要进行抗肿瘤药物治疗时,可以到肿瘤内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者就诊时,可能需要进行胸部X线或CT检查,请避免穿带扣子的衬衫、有装饰亮片的上衣、带拉链扣子的连衣裙等含金属服饰。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右上腹疼痛,多长时间了?
近期是否出现饭后上腹饱胀,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
近期是否有不明原因的发热、体重下降及乏力等情形?
病史清单
平时是否饮酒?日均饮酒量是多少?
家族中是否有肝细胞癌等恶性肿瘤病史?
是否有乙型病毒肝炎(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
是否有脂肪肝、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是否对药物或食物过敏?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专科检查:肿瘤标记物报告、肝功能、乙肝五项。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磁共振成像(MRI)、PET/CT。
常规检查:血常规、血生化检查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有乙型或丙型肝炎等肝病病史。部分患者可能有肝癌等恶性肿瘤家族史。既往存在大量酗酒病史等。
临床表现
可有肝区疼痛肝大或右上腹部肿块,乏力、消瘦、食欲减退、黄疸、腹胀等全身及消化道症状。
实验室检查
肿瘤标记物
血清甲胎蛋白(AFP)是诊断肝细胞癌和疗效监测常用且重要的指标。
AFP≥400ng/ml,且排除慢性或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睾丸及卵巢胚胎源性肿瘤及妊娠等,高度怀疑肝细胞癌。
AFP轻度升高:应进行动态观察,并与肝功能变化对比分析。
近30%的肝细胞癌患者AFP水平不升高,应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还可联合α-L-岩藻苷酶(AFU)、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和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等。
肝功能检查
常用的指标有: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反应肝细胞破坏程度。
胆红素反映肝脏的分泌排泄功能。
白蛋白、前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
乙肝和丙肝病原学检查
乙肝、丙肝病原学检查对肝细胞癌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是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简便、实时、无创、敏感的优点。
普通超声:可早期、敏感地检出肝内占位性病变。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观察病灶内血供,同时明确病灶性质及肝内重要血管的毗邻关系。
超声造影检查
可提示肝肿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帮助鉴别诊断不同性质肝肿瘤。
在评价肝细胞癌的微血管灌注和引导介入治疗及介入治疗后,即刻评估疗效方面具有优势。
注意事项:超声检查前应空腹至少8小时、避免在超声检查前进行钡餐造影和胃镜检查、检查时应配合医生的要求进行呼气、憋气或改变体位。
CT
能较好地显示肿瘤大小、部位、数目、瘤内出血与坏死等。
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血管瘤炎性假瘤等。
借助CT后处理技术可进行三维血管重建、肝脏体积和肝肿瘤体积测量、肺和骨等其他脏器转移评价等。
磁共振成像(MRI)
肝脏MRI具有无辐射、组织分别率高等优点,是肝细胞癌临床检出、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价的优选影像技术。
使用特异性的造影剂(如钆塞酸二钠注射液),可观察肿块的血供特征,还能发现极早期的肝细胞癌。
肝血管造影
目前多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这是利用介入手段将导管插入相应的肝血管内进行血管造影的X线诊断方法。
可明确显示肝脏小病灶及其血供情况,同时可进行化疗和碘油栓塞等。
注意事项:DSA是一种侵入性创伤性检查。检查前需禁食,穿刺区域皮肤需要备皮以除去毛发,并取下金属物体。术前需做碘过敏实验。术后要根据医生要求进行肢体制动。
PET/CT
常用的是氟-18-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全身显像,主要有以下优势。
分期:对肿瘤进行分期,通过一次检查能够全面评价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的转移。
再分期:因PET/CT功能影像不受解剖结构的影响,可准确显示解剖结构发生变化后,或者解剖结构复杂部位的复发转移灶。
指导评价:放疗生物靶区的勾画、确定穿刺活检部位。评价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
但是一般认为,FDG的PET/CT对于诊断肝癌的敏感性不如MRI和增强CT。
病理检查
肝占位性病灶或肝外转移灶活检或手术切除组织标本,经病理组织学和/或细胞学检查诊断为肝细胞癌。
肝细胞癌术后的病理报告内容主要包括:
组织学分型:为肝细胞癌型。
组织学分级:肝细胞癌的分化程度可采用WHO 2019版的3级分级法,肝细胞癌生长方式:包括癌周浸润、包膜侵犯或突破、微血管侵犯和卫星结节等。
肝细胞癌分期:常用的是中国肝癌的分期方案(CNLC)。详见后文。
诊断标准
甲胎蛋白(AFP)>400ng/ml,超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肝实质性肿块,且具有肝细胞癌典型影像学表现者,即可作出临床诊断。
临床上约一半的肝细胞癌患者AFP不升高,此时须检测AFP异质体或其他肝癌肿瘤标记物。如为阳性,有助于诊断。
分期
肝细胞癌的分期遵循中国肝癌分期,具体详细内容,请参考阅读肝癌的诊断部分。
鉴别诊断
继发性肝癌
相似点:均有肝占位的表现。
不同点:继发性肝癌大多为多发性结节,影像学上多无肝硬化的表现。血清AFP多呈阴性。胸腹部CT、胃镜、肠镜等检查可能发现原发癌。肝穿刺活检有助于鉴别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
肝良性肿瘤
相似点:均有肝占位的表现。
不同点:肿瘤标志物多为阴性,多无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病史,无肝癌典型影像学表现。
肝脓肿
相似点:均有肝占位的表现,也可伴有坏死。
不同点:肝癌中央坏死时应与肝脓肿相鉴别。肝脓肿多有感染中毒症状,多数患者合并糖尿病,无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病史,肿瘤标志物多为阴性。
肝硬化
相似点:肝硬化结节和小肝癌在超声检查中均可表现为肝内结节,CT中均可为低密度占位。
不同点:肝硬化是原发性肝癌的高危因素,AFP可有升高,但多小于300 μg/L。通过增强CT或MRI及超声造影,可进行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治疗原则:早期首选手术切除治疗。中、晚期可介入治疗,如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姑息性治疗。
外科治疗
肝细胞癌的外科治疗是肝细胞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最重要的手段,主要包括肝部分切除术和肝移植术。肝切除术的原则,是完整切除肿瘤并保留足够体积且有功能的肝组织,因此完善的术前肝脏储备功能评估与肿瘤学评估非常重要。
部分肝切除是治疗肝癌首选和最有效的方法。肝切除可以通过开腹施行,也可有选择地采用经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下施行。
肝功能 Child-Pugh A 级、ICG-R15<30%是实施手术切除的必要条件。剩余肝脏体积须占标准肝脏体积的40%以上(肝硬化患者)或30%以上(无肝硬化患者),也是实施手术切除的必要条件。
肝脏储备功能良好的CNLC Ia期、Ib期和IIa期肝细胞癌是手术切除的首选适应证。
对于肝肿瘤巨大且剩余肝脏体积较小的患者,可采用术前TACE使肿瘤缩小,或门静脉栓塞/结扎和联合肝脏离断及门脉结扎的分次肝切除术(ALPPS)。使剩余肝脏代偿性增生的方法提高切除率。
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是肿瘤数目、血管侵犯、肿瘤分化程度和AFP水平等。
肝叶切除术
手术前需要对患者的全身情况及肝功能储备进行全面评价,只有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才可进行肝叶切除术。这些评估均由医生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
手术方式选择
腹腔镜与常规开腹手术均为肝切除的方式。两者预后无显著差异,但前者可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根据不同切除范围,又可分为肝叶切除术、肝段切除术、半肝切除术及肝三叶切除术。
肝叶切除术适合于肝癌灶局限于一叶,可以整块切除者。
肝段切除术适合于早期肝细胞癌。
半肝切除术肝癌灶局限于一侧两叶内。
肝三叶切除术仅适合于充分评估,余肝功能可满足机体需要者。
肝移植
肝移植可同时去除肿瘤和硬化的肝,因此可以获得较好的长期治疗效果。
但供肝匮乏和治疗费用昂贵,医学上一般建议选择肝功能C级的小肝细胞癌患者、早期肝细胞癌不适宜行肝叶切除者进行肝移植。
能否进行肝移植的标准并未完全统一。国际上大多按照米兰标准选择肝细胞癌患者进行肝移植,米兰标准如下:单个肿瘤直径≤5厘米。2个或3个肿瘤,直径均≤3厘米,无血管侵犯或肝外转移。
介入治疗
肿瘤介入治疗是借助影像技术(血管造影、超声、CT、磁共振、腔镜等)引导,将物理能量(射频、微波、超声等)或化学物质聚集到肿瘤部位来杀灭肿瘤的一种治疗方法。
经肝动脉介入治疗主要包括肝动脉栓塞(TAE)、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和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其中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目前被公认为是肝细胞癌非外科手术的最常用方法之一。
目前提倡TACE联合局部消融、外科手术、分子靶向药物等综合治疗,以进一步提高TACE疗效。
TACE
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
分期:CNLC Ⅱb、Ⅲa和部分Ⅲb期肝癌患者,肝功能Child-Pugh A级或B级,PS评分0~2分。
可以手术切除,但由于其他原因(如高龄、严重肝硬化等)不能或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CNLC Ⅰb、Ⅱa期肝癌患者。
门静脉血流:门静脉主干未完全阻塞,或虽完全阻塞但门静脉代偿性侧支血管丰富,或通过门静脉支架植入可以复通门静脉血流的肝细胞癌患者。
门静脉出血:肝动脉-门脉静分流造成门静脉高压出血的肝细胞癌患者。
肝细胞癌切除术后:DSA可以早期发现残癌或复发灶,并给予TACE治疗。
局部消融治疗
局部消融治疗,具有对肝功能影响少、创伤小、疗效确切的特点,使一些不适合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亦可获得根治机会。
局部消融治疗是借助医学影像技术的引导对肿瘤靶向定位,局部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直接杀灭肿瘤组织的一类治疗手段。
主要包括射频消融(RFA)、微波消融(MWA)、无水乙醇注射治疗(PEI)、冷冻治疗、高强度超声聚焦消融(HIFU)、激光消融、不可逆电穿孔(IRE)等。
局部消融治疗适用于以下情况,可获得根治性的治疗效果。
CNLC Ⅰa期及部分Ⅰb期肝癌:单个肿瘤、直径≤5厘米,或2~3个肿瘤、最大径≤3厘米。
无血管、胆管和邻近器官侵犯以及远处转移。
肝功能分级Child-Pugh A/B级者。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药物治疗是面向全身的治疗,又称为系统治疗或全身治疗。
肝细胞癌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化学药物治疗(化疗)、靶向药物及免疫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可单用,也可多种联合使用。
对于晚期肝细胞癌患者,有效的系统治疗可以减轻肿瘤负荷,改善肿瘤相关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以肿瘤组织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性(或相对特异性)分子为靶点,利用分子靶向药物特异性阻断该靶点的生物学功能,选择性从分子水平来逆转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甚至清除肿瘤目的的治疗方法。
索拉非尼
适用人群:可用于肝功能Child-Pugh A级或B级的晚期肝细胞癌。相对于肝功能Child-Pugh B级,Child-Pugh A级的患者生存获益更明显。
不良反应:腹泻、体重下降、手足综合征皮疹心肌缺血以及高血压等,一般发生在治疗开始后的2~6周内。
仑伐替尼
适用人群:不可切除的CNLC Ⅱb、Ⅲa、Ⅲb期,肝功能Child-Pugh A级的肝细胞癌患者,其一线治疗效果不劣于索拉非尼,用于HBV相关肝癌具有较好的生存获益。
不良反应:高血压、腹泻、食欲下降、疲劳、手足综合征、蛋白尿、恶心以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瑞戈非尼
瑞戈非尼(Regorafenib)被批准用于既往接受过索拉非尼治疗的CNLC Ⅱb、Ⅲa和Ⅲb期肝癌患者。
不良反应:高血压、手足皮肤反应、乏力及腹泻等。
【提示】更多免疫治疗内容,请参考阅读肝癌中的治疗部分。
全身化疗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利用化学合成药物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在肝细胞癌中常用的化疗药物及方案如下。
FOLFOX4方案:即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在我国被批准用于治疗不适合手术切除,或局部治疗的局部晚期和转移性肝细胞癌。
砷剂:对中晚期肝细胞癌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免疫治疗
目前肝细胞癌的免疫治疗药物主要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其主要作用是阻断表达免疫检查点的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作用,从而阻断肿瘤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
常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纳武利尤单克隆抗体和帕博利珠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既往索拉非尼治疗后进展或无法耐受索拉非尼的肝细胞癌患者。
【提示】更多免疫治疗内容,请参考阅读肝癌中的治疗部分。
放射治疗
肿瘤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是局部治疗手段,可用于消灭和根治局部原发肿瘤或转移病灶,可以单独治疗肿瘤。
放疗大致可以分为外放疗和内放疗。
外放疗
外放疗是利用放疗设备产生的射线(光子或粒子),从体外对肿瘤照射。
小肝癌
不愿接受有创治疗的小肝细胞癌患者,可考虑立体定向放疗(SBRT)。据报道,该方法可达到与手术切除或局部消融治疗类似的效果。
中晚期肝癌
放疗大多属于姑息性放疗,其目的是缓解或者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延长带瘤生存期。
大肝癌
对局限于肝内的大肝癌患者,有一部分可以通过局部放疗转化为可手术切除,从而可能达到根治目的。
内放疗
内放疗是利用放射性核素,经人体管道或通过针道植入肿瘤内。
放射性粒子植入是局部治疗肝细胞癌的一种方法,包括90Y微球疗法、¹³¹I单克隆抗体、放射性碘化油125I粒子植入等。
放射性粒子能够持续产生γ射线或β射线,在肿瘤组织内或在受肿瘤侵犯的管腔(门静脉、下腔静脉或胆道)内植入放射性粒子,可以通过持续低剂量辐射,杀伤肿瘤细胞。
如氯化锶(89Sr)发射出β射线,可用于靶向治疗肝细胞癌骨转移病灶。
其他治疗
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α、胸腺肽α₁等。
细胞免疫治疗: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疗法(CIK)等。
这些疗法截至目前(2022年11月)都尚在临床研究中。
¹³¹I-美妥昔单抗注射液:联合TACE进行的治疗,可实现免疫治疗、放射治疗及介入治疗的三结合的新模式,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支持治疗
对于晚期肝细胞癌患者,一般医生会给予最佳支持治疗,常用的方法如下。
积极镇痛,纠正贫血,纠正低白蛋白血症。
加强营养支持,控制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处理腹水、黄疸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
适度的康复运动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
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中医药治疗
榄香烯、康莱特、华蟾素、消癌平、槐耳颗粒、肝复乐、金龙胶囊艾迪注射液及其口服剂型等相继已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
上述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癌痛、增强免疫力,可能延长生存期,同时,患者的依从性、安全性和耐受性均较好。
【特别提醒】秘方、偏方、民间土方等方法治疗没有科学依据,适应证、有效性也不明确,有的还能明显损坏肝功能,甚至导致肝衰竭,安全性难以保证,不建议使用。
预后
治愈情况
癌症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可以用5年生存率来大致预估,其是指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比例。5年后复发概率降低,但仍需密切复查。
肝细胞癌整体生存率
早期肝细胞癌能够获得根治性治疗(肝脏移植、手术切除、局部消融)的机会,术后5年生存率为40%~70%。
肝细胞癌
未经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恶性程度高,肿瘤生长迅速,未经治疗者一般仅生存3~6个月。
小肝癌: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为60%~70%。
手术切除:在肝细胞癌治疗手段中,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为30%~50%。
姑息治疗:各种姑息治疗远期效果有限,5年生存率一般为10%~20%。
预后因素
肝细胞癌分期是肝细胞癌患者最重要的预后因素,分期越高预后越差。除此之外,肝细胞癌的预后还与下列因素有关。
肿瘤本身因素
肿瘤大小:小肿瘤(直径为2~5厘米),预后较好。
包膜:有包膜者预后较好。
肿瘤数:单个肿瘤者预后较好。
血管累及情况:分肉眼静脉侵犯和脉管微癌栓,两者预后均较差。
镜下肿瘤类型:纤维板层型预后较好,其他各型的平均存活期为4个月。
镜下肿瘤特征:血管浸润、高度核异型性和核分裂多者,预后较差。
其他因素
肝硬化:伴有肝硬化的患者,预后更差。
AFP:患者体内含量越高,预后较差。
有c-myc扩增者:预后较差。
日常
日常管理
肝功能维护
积极治疗肝脏疾病
对于乙肝患者,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需要贯穿治疗全过程。推荐选择强效低耐药的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或丙酚替诺福韦等。
对于丙肝患者,应行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或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
控制肝硬化进展
病因治疗: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必须戒烟、戒酒,谨慎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抗纤维化治疗:肝硬化虽不能逆转,但病变仍呈活动者,宜用抗纤维化治疗,对缓解或延缓病情的发展有益。
合理规范用药
肝细胞癌患者在自然病程中或治疗过程中可能会伴随肝功能异常,应及时适当地使用具有抗炎、降酶、抗氧化、解毒、利胆和肝细胞膜修复保护作用的保肝药物。
常用药物:如异甘草酸镁注射液、甘草酸二铵、复方甘草酸苷、双环醇、水飞蓟素等。
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使用对肝功能造成损伤的药物,若需使用,请在专业药师指导下使用。
建议谨慎使用保健品或偏方,以免诱发药物性肝损害。
预防酒精肝、脂肪肝
预防酒精肝、脂肪肝的方式主要包括戒酒、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心态。
心态与情绪调整
疾病初期患者知晓自己可能患肝细胞癌后,心情容易紧张,坐立不安。
基于以上情况,需要医护人员与家属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及时调整心态,生活上予以指导,鼓励患者积极面对治疗中的各种问题,恢复治疗的信心,以最佳心态接受治疗。
饮食管理
非特殊患者的饮食
一般手术后需要禁食2~3天,之后逐渐过渡到流食,以后再根据情况逐渐改为半流食和普通饮食。
肝细胞癌患者采用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维生素和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可适当摄入牛、羊、鱼等肉类,但是脂肪摄入不宜过多,避免其在肝内沉积而诱发其他疾病。
饮食以清淡为主,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避免食用油炸或脂肪含量过高的食物。
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饮食
以清淡、低糖、低钠、细软的食物为主,多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
要控制血糖,同时也要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饮食
要严格卧床休息,必要时禁食、水,一旦进食过硬的食物,可引起曲张血管的大出血。出血停止后恢复期患者的饮食,应该由流食逐步过渡到半流食、软食。
肝性脑病患者的饮食
控制脂肪及蛋白质的摄入,以免加重肝脏负担。同时要减少体内氨的产生,减轻肝昏迷的症状。尚能进食者,应该多选用精细粮食和含纤维少的水果,以保证热量充足。
科学运动
运动的重要性
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量力而行,适度的低中强度的运动,可以帮助改善因为癌症带来的疲劳,减轻和化解因为癌症治疗带来的副作用。
运动还可以帮助控制体重、调节情绪和减轻心理压力。
运动的方式与强度
有肝硬化病史的患者,如果肝功能处于代偿期,则完全可以从事低强度(如慢走、做家务)和中等强度(快走、打太极拳、瑜伽和跳广场舞等)的运动。
如果肝功能处于失代偿期,则应该做低强度或以下的运动,配合卧床休息。
建议至少保持每周5天,每天至少30分钟(可以用3个10分钟来完成)。
力量训练以低中强度为主,每周2~3次,隔天进行。
每次训练保证练习到下肢(如下蹲、站桩等)、核心(平板支撑)、上肢(俯卧撑)的大肌肉群。每个肌群2~3组,每组重复8~12次。
褥疮
又称压疮,是人体局部组织失去正常功能而发生的溃烂和坏死。
部分肝细胞癌患者长期卧床及营养不良,很容易发生褥疮,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很大。
因此家属应该定时帮助患者翻身,减少组织受压时间,保护股骨隆突和身体支撑处,避免摩擦和剪切力导致皮肤损伤。
随诊复查
肝细胞癌手术切除后、肝移植术后、消融术后及系统治疗完全缓解后的复发转移,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因此所有患者都需要接受密切观察和随诊。
治疗后2年之内,每3~6个月检测一次血清AFP等肿瘤标志物。2年后,每6~12个月检测一次。
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定期前往医院,在肝脏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长期的抗病毒治疗。
治疗后2年之内,每3~6个月一次腹部和盆腔CT或MRI评估肝脏病灶,以后每6~12个月一次。
预防
肝细胞癌是肝癌的一种类型,因此预防准确来说,应该是预防所有肝癌。具体预防措施请参考阅读肝癌的日常内预防部分。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