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干性坏疽
概述
坏疽的一种表现类型,常见于四肢末端的组织坏死
主要有肢体发凉麻木、疼痛、皮肤皱缩、变黑等症状
由动脉阻塞而静脉尚通畅引起组织坏死并失去水分引起
主要为手术治疗,辅以非手术治疗
定义
干性坏疽是坏疽的一种类型,常见于动脉阻塞但静脉回流尚通畅的四肢末端。
干性坏疽的坏死组织由于本身缺少水分,加之暴露蒸发,使坏死灶干燥皱缩,严重呈黑色,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晰。
干性坏疽由于坏死组织干燥,故细菌感染少见,腐败现象较轻。
病因
致病原因
干性坏疽主要由动脉闭塞引起组织坏死,由于静脉通畅及暴露蒸发,造成水分丢失。
动脉闭塞,静脉尚通
当四肢末端动脉闭塞后,组织细胞会出现严重的缺血缺氧,细胞难以获得营养,导致组织坏死。
由于通畅的静脉会继续将组织内的代谢产物包括大量的水分运走,使坏死组织局部干燥且逐渐变黑,与正常组织明显分界。
常由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急性动脉栓塞、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足病、冻伤等引起。
水分丢失,局部干燥
干性坏疽多发于四肢远端,该处血液循环相对缓慢,结缔组织致密,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组织水分本身较少。
动脉阻塞后静脉仍通畅的特点使得坏死区域的水分可以经静脉回流,导致组织更加干瘪固缩。
坏死组织发黑是红细胞中的亚铁离子和腐败组织中的硫化氢结合,生成硫化铁的色泽。
高危因素
以下因素会增加干性坏疽的发病风险,属于本病的高危因素。
外周动脉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好发于中老年,表现为动脉内膜增厚、钙化、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动脉狭窄甚至闭塞,引起干性坏疽。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病于青壮年男性,主要累及四肢远端中、小动静脉的慢性、节段性、周期性发作的血管炎性病变,导致小动脉闭塞,引起干性坏疽。
糖尿病
对于糖尿病足的患者来说,基础的糖尿病使得患者踝关节以远的足部血管和神经病变,导致足部供血不足,感觉异常,肢体缺血坏死。
在此过程中如果动脉血液供应丧失,静脉有一些回流的状态,使坏死组织内的液体被排干,更易出现干性坏疽。
雷诺现象
主要是手指和脚趾的小动脉暂时痉挛,导致动脉收缩,管腔变窄,反复发作可出现闭塞,引起指端组织干性坏疽。
雷诺现象的诱发因素包括暴露于寒冷和情绪压力。
吸烟
烟草成瘾易引起动脉病变,严重出现动脉阻塞,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增加干性坏疽的发病率。
冻伤
四肢暴露在极冷的温度下可能会出现冻伤,常见于寒冷季节和从事低温作业人员,最快的冻伤可以在短短15分钟内发生,阻塞正常的血流。
冻伤主要影响手指和脚趾,冻伤皮肤干燥,易形成干性坏疽。
症状
主要症状
干性坏疽的主要症状为肢端皮肤发凉、皮肤变色、麻木、疼痛等,个别患者表现可略有不同。
肢端皮肤发凉
由于肢体远端动脉阻塞,会出现肢端皮肤发凉,可进行性加重,初始不易被察觉。
皮肤变色
是干性坏疽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坏死区皮肤干燥、皱缩,明显区别于周围正常组织。
坏死区因静脉尚通畅和暴露,水分散失较多,初期可表现为皮肤苍白。
随病情进展,坏死区皮肤干燥、皱缩,可由蓝变紫逐步变成黑色。
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非常清楚,腐败变化较轻。
变黑后可进一步出现皮肤脱落。
麻木
最常出现的是坏死肢端感觉迟钝,也可首发为坏死区皮肤麻木,严重者出现感觉丧失。
疼痛
由于干性坏疽以四肢端发病常见,其疼痛主要以活动性疼痛为主要表现形式。
其他症状
干性坏疽由于坏死组织干燥,腐败菌感染较为局限,一般不引起全身感染症状,但不排除可能并发全身感染,出现发热、休克等表现。
并发症
干性坏疽不及时治疗,可能出现残疾、湿性坏疽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
残疾
干性坏疽时,肢体动脉闭塞,组织严重缺血缺氧,肢体坏死、皱缩、变黑,严重者出现皮肤脱落、肢体断裂,导致残疾。
干性坏疽严重者,还可能行截肢手术,导致残疾。
湿性坏疽
干性坏疽并发感染,可形成湿性坏疽。
常有恶臭,边缘组织有炎性反应(红肿、发热、疼痛等症状)。
此时,邻近小血管易有血栓形成,从而加重局部缺氧程度,加速坏疽进展。
感染性休克
干性坏疽虽然没有感染或感染很轻,但若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严重感染,进一步发展为湿性坏疽,继而引发感染性休克。
可出现心率快、血压低、胸闷、呼吸困难、少尿或无尿等表现。
就医
就医科室
血管外科
干性坏疽患者,存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病变,建议就诊于血管外科。
内分泌科
若有糖尿病史或糖尿病足表现,可就诊于内分泌科。
普外科
若无特殊病史者,或干性坏疽病变严重致残者,也可就诊于普外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应清洗皮肤,保持患区清洁。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肢体远端发凉?
是否有皮肤变色,从什么时候开始变黑?
是否有皮肤发麻、感觉减弱,甚至出现感觉丧失?
是否有坏死区活动性疼痛?
坏死区是否干燥,皮肤是否干裂?
病史清单
是否患有动脉粥样硬化、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病史?
是否有糖尿病多年,血糖控制不佳?
是否有冻伤?
是否长期大量吸烟?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生化(包括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病原体检测和药敏试验。
影像学检查:血管超声、血管造影、CT检查、磁共振成像(MRI)。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生素:青霉素、大环内酯类(如琥乙红霉素麦迪霉素)和硝基咪唑(如甲硝唑替硝唑)等。
镇痛药:布洛芬、阿司匹林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有动脉粥样硬化、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现象等血管病变。
患有糖尿病。
曾有冻伤。
长期大量吸烟。
临床表现
干性坏疽的主要症状为肢端发凉、皮肤干燥变色、变黑、麻木、活动性疼痛。
干性坏疽坏死组织有绝对清晰的分界。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
了解外周血象情况,明确是否感染,及感染的可能类型。
常出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大幅增多,病情严重者可出现白细胞减少。
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明确糖尿病诊断,了解糖尿病分型,评估血糖控制情况。
糖尿病患者典型表现为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升高。
血生化
肌酸激酶: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若肌酸激酶增高,提示出现肌肉组织的坏死。
电解质(包括钾、钠、钙等):若出现异常,考虑为营养不良或感染引起,不利于组织细胞修复。
病原体检测和药敏试验
通过对坏死组织表面溢液或静脉血液进行病原体培养,可以明确有无病原体感染和感染的具体类型。
药敏试验可测定微生物对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程度。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影像学检查
血管超声
干性坏疽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晰,坏死区干燥,血管迂曲。超声检查也可以评估血流状态等血管阻塞的程度。
超声检查结合血管造影,可全面精准定位病变部位、范围、程度,明确诊断。
血管造影
动脉阻塞、静脉尚通畅的血液循环障碍,是干性坏疽发生的根本机制。
血管造影能直观发现血流异常部位,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CT检查
CT检查用于对其他坏疽的鉴别诊断。
能够检查病变部位是否有气体积聚,判断有无气性坏疽可能。
磁共振成像(MRI)
磁共振成像(MRI)可更加细致地掌握病变部位、范围,评估血管闭塞程度及长度。
湿性坏疽明确范围更有效。
鉴别诊断
湿性坏疽
相似点:均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皮肤变色、疼痛等症状。
不同点
湿性坏疽多发生于和外界相通的内脏或淤血水肿的四肢。
坏死组织含水分大,肿胀严重,腐败感染程度重,与健康组织分界不清,可伴有恶臭。
病情进展更迅速,全身中毒症状易出现,更易出现中毒性休克。
常见于坏疽性阑尾炎、肠坏疽、肺坏疽及产后坏疽性子宫内膜炎等。
二者肉眼观察即可鉴别,也可结合病原体检查等辅助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治疗导致干性坏疽的原发病。及时清除坏死组织,避免坏疽扩大,保住患者肢体远端功能,同时也要积极防治湿性坏疽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
治疗原则:确诊后,在巩固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需要尽快手术治疗,同时应用改善循环、镇痛等药物治疗,可辅以一般治疗、其他治疗等。
手术治疗
清创术
适应证
确诊为干性坏疽的患者,除病变部位外,其余血运良好的,需要及时彻底清创。
对于糖尿病患者,早期不宜盲目切除,以免扩大坏死面积。
目的
清除坏死组织及异物,破坏微生物繁殖的厌氧环境,避免感染。
修复或替代受损血管,恢复动脉血供,保留远端肢体功能。
禁忌证
存在尚未纠正的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周围其他动脉存在狭窄病变未解决者。
注意事项
术中视健康组织血供情况,决定是否一期缝合或二期修复创面。
基础病重患者可先行血管介入术或血管搭桥术后,保障有利血液供应后,再行坏死灶切除。
截肢
适应证
病情严重、进展迅速、可危及生命者。
肢端完全坏疽、无法彻底清创者。
整个肢体均已受累或严重毁伤者。
禁忌证
存在尚未纠正的严重凝血功能紊乱者。
心、脑、肺、肾等重要器官存在严重功能障碍,无法耐受手术及麻醉者。
注意事项
残端开放,不予缝合。
术后采用氧化剂冲洗和湿敷伤口。
注意观察敷料有无渗液,及时更换敷料,必要时再次清创。
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主要为应用药物治疗、一般治疗和其他治疗。
药物治疗
抗感染药物
通常不需要给予广谱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怀疑合并感染,需行病原体检测和药敏试验,根据结果应用敏感抗生素。
常用药物:青霉素、大环内酯类、硝基咪唑等。
促血液循环药物
干性坏疽患者多伴有动脉供血不足,治疗时可应使用扩张动脉血管、改善微循环药物。
常用药物:前列腺素E等。
镇痛药物
局部剧烈疼痛患者可考虑使用止痛药物来缓解症状。
常用药物:芬太尼、阿司匹林等。
原发病药物
根据血常规、血生化、糖化血红蛋白等结果,及时选用降糖、抗凝、抗血小板等药物治疗。
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变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及时就诊请医生处理。
一般治疗
高压氧:高压氧可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改善坏死区组织的缺血、缺氧症状,同时可抑制厌氧细菌的繁殖,减轻感染。
补液:常应用葡萄糖氯化钠溶液、右旋糖苷等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保持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有助于组织细胞的自我修复和抗感染。
加强营养支持:保证每日充足的热量及营养物质摄入,要营养均衡。
治疗干性坏疽的药膏是什么
对于干性坏疽或者是小的足趾坏疽,可以外用抗感染药物,最常用的是聚维酮碘软膏、莫匹罗星软膏、多粘菌素B软膏等。
干性坏疽大多是坏疽的一种,常见为肢端组织缺血坏死,干枯变黑并向躯干发展,直到血液循环足以防止坏死的地方停止。
干性坏疽的病变界线一般较清楚,早期干性坏疽的症状为患处表面发白,感觉钝痛和冷,在这个阶段局部改善循环有治愈的可能。到了后期则需要通过清创术等去除坏死组织。但不经处理的话,最终坏死部分会蔓延直至停止后也会自行脱落。
干性坏疽大多数是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的,肢体发黑部分说明已经完全坏死,是不可能逆转的,但抗感染药物能够使得局部的感染在一定程度上控制。
需要注意,如身体不适需尽早就医,以免耽误治疗。建议在正规医疗机构及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以上药物均需要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切不可自行盲目使用,以免发生意外。
干性坏疽创面修复怎么做
干性坏疽创面修复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来治疗。
干性坏疽创面常由糖尿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引起,因此要加强原病的治疗,并在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可以服用二甲双胍、血栓通片等药物治疗原发疾病。另外,需要对干性坏疽创面进行修复,并通过药敏试验等,确定感染菌后再使用敏感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进行治疗。
2.手术治疗:即通过手术把坏疽部分切除,避免感染扩散。如果坏疽使局部坏死严重,则可能需要手术截肢。
建议患者前往医院就诊,根据坏疽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上述药物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要自行盲目服用。
预后
治愈情况
干性坏疽的预后一般与组织坏死的程度、是否及时有效治疗以及是否进行良好的护理等有关。
通常轻症者可治愈,预后尚可。
重症患者难以治愈重症难以治愈,并且若坏死组织范围过大,为挽救患者生命可能会截肢,预后差。
预后因素
干性坏疽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
低温作业冻伤或手术后感染,治疗不及时。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等血管病变未系统治疗。
烟草成瘾、营养状态差、免疫力低下。
危害性
干性坏疽处理不当,易转变为湿性坏疽,继而并发感染性休克等,导致患者死亡。
病变严重时需要截肢,可导致残疾,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为避免动脉阻塞,建议多食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如瘦肉、鸡蛋等)、高维生素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
避免大量食用高脂食物(黄油、猪油、硬奶酪、蛋糕和饼干以及油炸食品)。
保证充足、均衡的营养物质摄入,可以预防疾病并促进疾病康复。
糖尿病患者应遵医嘱进行饮食控制。
生活管理
戒烟:香烟中的活性成分尼古丁对血管的影响很大,它能收缩血管,导致血流量减少,引发坏疽
戒酒:每日大量饮酒会导致血压飙升,并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进而导致血流阻塞,可诱发坏疽。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居住环境干净整洁。
出现伤口,及时处理,以免继发感染。
规律作息,适当锻炼,增强体质,避免劳累。
严重疾病患者治愈后多伴有肢体缺损,应及时行功能锻炼。
病情监测
注意有无皮肤逐渐变凉、干燥变色、麻木、疼痛等症状,出现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随诊复查
康复期间应定期随诊复查,以便医生评估康复程度,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复查时间需医生根据患者个体病情和原发病的情况制定。
复查时检查项目一般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管超声检查等。
预防
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
加强运动,合理饮食,避免高脂、高糖。
戒烟、戒酒。
受伤后及时就医,彻底清创。
患有动脉粥样硬化、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现象等血管病变者及时治疗,避免加重。
注意肢体保暖,谨防冻伤。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