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蜂窝织炎
概述
主要表现为病变部位红、肿、热、痛等
多为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细菌感染引起
药物治疗为主,形成脓肿时可切开引流
经过治疗多可痊愈
蜂窝织炎是什么?
定义
蜂窝织炎是发生在皮肤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感染。
蜂窝织炎属于浅表软组织感染,以急性蜂窝织炎最常见。本文中介绍的蜂窝织炎如无特殊说明,多指急性蜂窝织炎。
分型
根据病变深度分类
表浅蜂窝织炎
以局部皮肤红、肿、热、痛为主要症状,范围可因感染扩散而扩大。
病变部位引流淋巴结可有肿痛。
深部蜂窝织炎
皮肤症状不明显,可有肿胀、压痛;全身症状明显,如寒战、高热、乏力、头痛等。
根据病程分类
急性蜂窝织炎:是蜂窝织炎最常见、最重要的类型。
慢性蜂窝织炎:表现为皮肤硬化萎缩。
发病情况
多见于中老年人
蜂窝织炎会自愈吗?
少部分蜂窝织炎能自愈,但如发现蜂窝织炎建议及时治疗,等待自愈可能会导致感染加重。
蜂窝织炎是一种细菌感染,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或腐生性细菌等引起,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甚至肌层,以及深部的蜂窝组织发生了广泛性、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要积极治疗,避免炎症加重,引起败血症,危及生命。
蜂窝织炎有什么饮食禁忌?
蜂窝织炎患者并无特殊饮食禁忌。但在感染初期,可减少食辛辣刺激以及烟酒等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感染,不利于病情恢复。
除了要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外,油炸、炒烩、熏烤食品,也不宜吃太多。患者要保证饮食营养均衡,可以吃新鲜的水果和绿色蔬菜。
蜂窝织炎必须手术吗?
蜂窝织炎不一定必须手术,可遵医嘱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蜂窝组织炎属于一种弥漫性化脓感染,所以治疗方法为早期应用高效、足量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哌酮等),同时补充足量维生素,以及使用解热止痛药进行全身治疗。
当感染进一步扩散,局部组织坏死,形成脓肿,则必须切开引流,清除脓液和坏死物质。
病因
致病原因
蜂窝织炎的主要致病原因是致病菌感染,可能为一种细菌感染,也可能为多种细菌混合感染。
致病菌
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
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及其他类型的链球菌(如肺炎链球菌等)。
另外还可能有厌氧菌(如肠球杆菌、变形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等)、流感嗜血杆菌等。
发病机制
致病菌感染
外伤、溃疡等可导致皮肤、软组织损伤,细菌可通过创伤部位侵入。
被致病菌污染的器具损伤皮肤,也可造成感染。
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感染可以通过淋巴、血液循环等引发感染。
感染扩散
溶血性链球菌是导致蜂窝织炎最常见的细菌,可释放溶血素等物质,使炎症不容易局限,从而发生扩散,进而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内毒素血症
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是导致蜂窝织炎的常见细菌,由于可产生凝固酶,病变比较局限,不容易扩散。
高危因素
抵抗力差是蜂窝织炎的高危因素。婴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善、老年人抵抗力差,是蜂窝织炎的高发人群。
症状
主要症状
表浅病变
病初,表现为病变部位红、肿、热、痛。
随后,炎症可沿皮下迅速扩散,出现明显肿胀、剧烈疼痛,局部皮肤发红,且边缘不清,可出现不同大小的水疱。
病变加重时,皮肤水疱可发生溃破,流出水样液体,部分皮肤颜色加深。
深部病变
皮肤症状不明显,大多只有局部水肿。
多有寒战、高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严重者体温极高或过低,甚至出现嗜睡等意识改变。
慢性期
主要表现为皮肤硬化萎缩。
特殊类型症状
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
多发生在下腹和会阴部,皮肤受损且污染严重时可发生。
病变大多局限在结缔组织,初期症状与一般蜂窝织炎类似。
病情进展迅速,破溃后可有臭味,全身症状恶化较快。
新生儿皮下坏疽(新生儿蜂窝织炎)
起病急、发展快,病变不容易局限,很容易造成广泛的皮下组织坏死。
多发生在背部和臀部,偶尔发生在其他易受压部位,如枕部、肩、腿、腰骶和会阴等。
病初皮肤发红,触摸感觉发硬。
病变范围扩大时,中间部分颜色变暗,质地变软,皮肤和皮下组织分离。
皮肤坏死时,颜色呈灰褐色或黑色,并可发生破溃。
严重时可出现高热、拒乳、哭闹、昏睡甚至昏迷等全身症状。
口底、颌下蜂窝织炎
多发生于小儿,感染可起源于面部或口腔。
感染起源于面部者,局部皮肤红、肿、热、痛,并伴有较重的全身反应;感染可向颌下或颈深部蔓延,严重者可导致吞咽和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感染来源于口腔时,颌下皮肤轻度发红、发热,有明显肿胀,伴有高热、呼吸急迫、吞咽困难,不能进食;炎症肿胀可迅速波及咽喉,造成喉头水肿,压迫气管进而阻碍通气,较为危急。
眼眶周围蜂窝织炎
眼眶周围组织潮红、肿胀。
感染可扩散至眼窝、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眼球突出、眼肌麻痹等症状。
肛周蜂窝织炎
多发生于儿童。
表现为排便疼痛,肛周发红,有压痛,肛门直肠出血等。
并发症
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淋巴引流或感染扩散可导致病变附近淋巴管炎淋巴结炎
主要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皮疹局部淋巴结肿大、触痛等症状。
筋膜炎、肌炎、骨髓炎
感染向深部组织扩散,可导致筋膜炎、肌炎、骨髓炎等。
主要表现为通常表现为疼痛和压痛等。
菌血症、脓毒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内毒素血症
致病菌和/或其产生的内毒素进入血液,可导致菌血症脓毒症内毒素血症等,并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畏寒、发热、肌肉酸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心内膜炎
主要表现为发热、肌肉酸痛、疲乏、皮肤瘀点等。
就医
就医科室
普通外科
如出现皮肤局部红、肿、热、痛,以及发热、寒战、头痛、乏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如出现高热、意识模糊、呼吸困难等症状,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避免用力按压或按摩肿痛部位,以免加重病情。
可记录症状出现的时间、特点、症状发展变化等,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时建议穿着易穿脱的衣物,以便医生进行检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哪个部位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
症状是否有变化?是逐渐加重,还是逐渐减轻?
病变范围是逐渐增大,还是逐渐缩小?
发热吗?最高多少度?
皮肤颜色有变化吗?
是否伴有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其他症状?
病史清单
之前有没有受过外伤或发生感染?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检查
血培养
药物敏感试验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菌药物:头孢拉定、红霉素、阿奇霉素
消肿药:50%硫酸镁、金黄散、鱼石脂
诊断
诊断依据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以及血常规检查等多可诊断。分泌物涂片、培养,血培养等可明确致病菌,帮助诊断和治疗。
病史
受过外伤,或皮肤卫生情况较差。
临床表现
症状
局部皮肤红、肿、热、痛,边界不清;或有寒战、高热、头痛、乏力等全身不适。
体征
按压病变部位可有疼痛(压痛)。
触诊病变部位周围淋巴结,可发现淋巴结肿大,常伴有疼痛。
如果发生皮肤和皮下组织分离,触诊时可有浮动感;脓肿形成时,触诊有波动感。
产生气体时,可有皮下捻发音
病变表面皮肤可破溃,流出分泌物。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可以提示感染状态。
如果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可支持诊断。
分泌物检查、血培养、药物敏感试验
分泌物检查包括分泌物涂片、分泌物培养,可以明确感染的病原菌。
致病菌如果入血,可以通过血培养明确其类型。
培养时结合药物敏感试验,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鉴别诊断
丹毒
相似点:都可出现发热、头痛、畏寒等不适,有的可出现水疱,体格检查可发现淋巴结肿痛
不同点:丹毒多发生在下肢,表现为片状微微隆起的皮肤红疹,边界清楚,很少化脓破溃。病变可复发,导致淋巴管阻塞,形成淋巴水肿,出现肢体肿胀、局部皮肤粗厚等症状。
接触性皮炎
相似点:都可出现皮肤发红、水肿、水疱等。
不同点:接触性皮炎在接触外界物质后发生,症状范围较为局限,可伴有瘙痒、烧灼感、刺痛感等不适。
坏死性筋膜炎
相似点:都可出现皮肤发红、肿胀、皮温升高、触痛,以及高热、畏寒等症状,病变范围不清。
不同点:坏死性筋膜炎较少出现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病变部位可出现麻木。全身症状严重程度与局部症状轻重不一致。
气性坏疽
相似点:都可出现发热、病变部位疼痛等不适。
不同点:气性坏疽者有近期手术或创伤经历,创伤常累及肌肉,影像学检查发现气体影可帮助明确诊断。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相似点:都可出现局部发热,皮肤发红、肿胀、疼痛等症状。
不同点: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常先发生疼痛,局部皮肤出现肿胀、发红等改变后,可出现瘀斑和皮肤脱落。
新生儿皮下坏疽与硬皮病
相似点:二者均可有皮肤变硬。
不同点:硬皮病皮肤不发红,体温不升高。
治疗
蜂窝织炎以药物治疗为主,辅以一般治疗,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物理治疗可能有一定疗效。
一般治疗
发热时,可能会通过冷敷等进行物理降温。
如果有进食困难,可能需要通过输液维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
出现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者,可能通过吸氧辅助通气。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抗菌药物
主要是使用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有厌氧菌感染时可能会加用硝基咪唑类药物;医生会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药物,并根据病情选择口服或静脉滴注。
青霉素
青霉素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使用前须详细了解药物过敏史,并进行皮肤试验。
其他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腹泻等。
青霉素可进入乳汁,虽然量较少,但有可能会对婴儿产生影响,如导致婴儿腹泻、皮疹、过敏等,因此建议哺乳期女性按照医生要求使用青霉素。
头孢菌素类
蜂窝织炎发展较为迅速者,多选用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等。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少,常见的有过敏反应,多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等。
可与青霉素类产生交叉过敏反应,应按照医生要求使用。
硝基咪唑类
硝基咪唑类包括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等,常用的是甲硝唑。
硝基咪唑类药物的特点是有抗菌和抗原虫作用,适合控制厌氧菌感染。
不良反应可能有轻微胃肠道症状,如恶心、腹部绞痛、腹泻等。
其他
还可选择喹诺酮类、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局部用药
早期急性蜂窝织炎,可用50%硫酸镁湿敷,或敷贴金黄散、鱼石脂膏等。
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的伤口可用3%过氧化氢液冲洗、碘伏湿敷等方法处理。
手术治疗
蜂窝织炎如果形成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
口底、颌下蜂窝织炎,应尽早切开减压。
其他各型蜂窝织炎,可在病变处做多个小切口减压。
物理治疗
紫外线照射、音频电疗、超短波、红外线等物理治疗可能有一定效果。
预后
治愈情况
蜂窝织炎经及时治疗大多可以痊愈。
发生破溃者,经2周可结痂愈合;不破溃、炎症局限者,可自然吸收而消退。
口底、颌下蜂窝织炎可能会迅速进展,如不及时控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危害性
蜂窝织炎可出现发热、疼痛等不适,影响正常生活;如果感染扩散,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
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有效治疗,炎症可能会蔓延至深部组织,引起筋膜炎、肌炎等。
口底和颌下蜂窝织炎可阻碍通气,严重者可发生窒息而危及生命。
日常
日常管理
生活习惯
发热期间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恢复后可适当运动,提高身体素质。
按照医生的要求用药,不要擅自换药、停药。
保护皮肤
保持病变周围皮肤清洁、干燥,不要按压病变部位皮肤。
如果发生破溃,可使用过氧化氢、碘伏等局部消毒,防止感染。
调整饮食
发热期间,可选择热量丰富、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如瘦肉类、蛋奶类、蔬菜水果等,并多饮水。
平时注意均衡饮食,不挑食、偏食,保证各类营养素摄入。
预防
注意安全,防止受到外伤;受伤后应及时就诊,并进行清创等处理,预防感染。
保持皮肤清洁,定期洗澡,及时更换个人衣物及床单、被罩等。
婴儿、老年人等抵抗力较弱的人群,应当注意保护皮肤,适度运动,避免皮肤长期受压,或长期受尿液、粪便等外界刺激。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