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原位腺癌
概述
沿肺泡壁生长,不侵犯间质、血管或胸膜的癌前病变
发病隐匿,通常无任何症状
可手术治疗、放射治疗或定期随诊观察
良性疾病,及时治疗或按时随诊,基本不影响生存
定义
肺原位腺癌是指肿瘤细胞沿肺泡壁生长,不侵犯间质、血管和胸膜的局限性小病灶(≤3厘米)。
几乎没有任何可感知到的症状或体征,仅能从影像学检查中发现。
从CT上看,肺原位腺癌是5~30毫米的单个小结节,一般小于10毫米。
2021年之前,学界一直认为肺原位腺癌是肺腺癌的一种早期类型。最新版世界卫生组织(WHO)肺部肿瘤组织学分类中,已将肺原位腺癌划归为腺体前驱病变,也就是常说的癌前病变,不再属于恶性肿瘤范畴。
但是因为学术界已经习惯了这个称呼,故仍然称其为“癌”。
由于仍存在恶变风险,一经发现需要尽快治疗或密切随诊,早期治疗预后很好。
发病情况
关于肺原位腺癌的实际发病率,目前还没有权威统计数据。
肺腺癌的发展是沿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肺原位腺癌——微浸润腺癌——浸润腺癌这一过程进展的,后两者属于恶性病变。故所有的肺腺癌都是由肺原位腺癌进展而来。
但这并不意味着肺原位腺癌一定会进展为恶性肿瘤,很多患者的肺原位腺癌可能终生没有进展,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
注:不典型腺瘤样增生指的是一种起源于上皮的轻度到中度不典型增生,同样也属于肺癌的癌前病变。
病因
肺原位腺癌病因目前不明,可能与遗传、吸烟、职业暴露史等原因有关。
致病原因
肺原位腺癌的病因同肺腺癌,相对复杂,尚未发现确切的致病因素。
高危因素
可能与肺腺癌发病相关的因素包括遗传、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职业暴露、某些基因异常等,又称高危因素。
肺癌或其他肿瘤家族史
肺癌患者中存在家族聚集现象,这些发现说明遗传因素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吸烟与被动吸烟
吸烟是导致肺原位腺癌最常见的高危因素,大约85%的肺癌人群有吸烟史。
研究表明,具有长期吸烟史的人群,患癌风险较不吸烟人群明显提升。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则发病率越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有研究表示,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的人群,患肺癌及肺原位腺癌的几率较无COPD史的人群高。
职业暴露
多种特殊职业暴露可增加肺腺癌及肺原位腺癌的发病风险,其中包括接触石棉、氡、铍、铬、镉、镍、硅、煤烟和煤烟尘等各类致癌物。
发病机制
肺原位腺癌的发病机制同肺腺癌一样还未完全清楚,但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是驱动基因相关机制。
驱动基因是与癌症发生发展相关的重要基因,通常具有转化作用,可以启动非肿瘤细胞向恶性肿瘤演变的过程,从而诱导出现肺原位腺癌并进一步发展成为肺腺癌。
目前常见的驱动基因包括EGFR突变、ALK融合及ROS1融合等。
EGFR突变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属于酪氨酸激酶型受体,被配体激活后形成二聚体,激活其胞内通路并进一步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促进细胞的存活和增殖。
ALK融合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的变异主要为ALK基因发生断裂重排和其他基因形成融合基因。且ALK融合更常见于年轻的患者。
ROS1融合
C-ros肉瘤致癌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ROS1)基因融合是一种较新的肺癌分子亚型,变异方式和激活途径与ALK类似。
症状
肺原位腺癌通常没有任何症状,常在CT检查中发现。
主要症状
肺原位腺癌癌一般并没有特殊的、可以被患者自我感知到的临床症状,也基本没有可被观察到的体征。
该病通常是患者因常规体检或其他病变进行胸部CT检查,或外科手术切除活检时,才得以偶然发现和诊断。
就医
若在CT检查中发现疑似肺原位腺癌的表现,建议及时到肿瘤科等相关科室就诊。
就医科室
肿瘤科
若怀疑有肺原位腺癌,建议及时到胸外科或肿瘤科进行检查确诊。
放疗科
若患者想消除病灶又不具有手术指征,或不想进行手术,则可到放疗科行体部立体定向放疗,即SBRT治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穿宽松方便衣物,便于医生做体格检查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
建议有家属陪同。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怎么发现的异常,发现多久了?
是否有胸闷、憋气等症状?
病史清单
患者是有患有其他器官肿瘤,或是否有肿瘤病史?
父母、子女及同胞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中,是否有肿瘤尤其是肺癌病史?
是否吸烟?吸烟多久了?每天多少支?
是否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多久?
做什么工作?是否因职业或其他原因接触过石棉、氡、铍、铬、镉、镍、硅、煤烟和煤烟尘等相关化学物质?接触了多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专科检查: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报告等结果。
影像学检查:胸部CT、PET-CT检查结果。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结果。
诊断
肺原位腺癌初步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最终确诊需行病理检查。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能有以下病史,但有以下病史者并非都会患病。
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
既往有非典型腺瘤性增生病史。
有肺癌家族史。
临床表现
大多没有任何特异性表现。
影像学检查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CT一般是最早发现肺原位腺癌的检测手段。因为此病多无症状,所以经常是患者常规体检或因为其他不适行胸部CT时偶然发现的。
影像学特征:
5~30毫米的纯磨玻璃结节,密度均匀,极少有空泡、毛刺、胸膜牵拉和分叶等象征肺癌的表现,可以有血管穿过,但无血管弯曲。
10毫米以上的纯磨玻璃结节,诊断原位腺癌需要慎重,因为肺原位腺癌一般小于10毫米。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
PET-CT是另外一种可有效发现肺原位腺癌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PET-CT可同时获得肿瘤的形态特征及肿瘤代谢程度信息,更有助于协助确诊肺结节的良恶性。
PET是通过放射性显像剂,探测其在活体内的生物化学变化和代谢变化过程,实现疾病探测目的。目前常用的PET显像剂是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
病理检查
肺原位腺癌通常没有特异性的临床症状,有些时候其影像学表现也不易和其他疾病分辨。一般是在术中或者术后进行病理检查,才可完全确诊。
鉴别诊断
微浸润腺癌
相似点:两者影像学上有类似表现,常难以鉴别。
不同点:
微浸润腺癌是肺原位腺癌的进一步发展,属于“恶性”的范畴,定义为肿瘤突破基底膜的范围不超过5毫米,CT表现为小于30毫米的磨玻璃结节,有不超过5毫米的实性成分。
需要手术切除后通过病理进行鉴别诊断。
肺结核
相似点:肺结核形成的结核球也呈球形。
不同点:
肺结核一般多见于年轻患者,有午后低热、盗汗(入睡后异常出汗,醒来后停止出汗)等特殊症状。
结核球病灶多见于结核好发部位,如肺上叶后段和下叶背段。病灶边界清楚,密度高,可有包膜。有时含钙化点,周围有纤维结节状病灶,多年不变。
肺炎
相似点:
部分患者患肺炎后CT一般表现为磨玻璃影、结节、实变、支气管壁增厚、空洞等多种情况,部分表现类似肺原位腺癌。
肺部慢性炎症机化后会形成团块状的炎性假瘤,也易与肺原位腺癌相混淆。
不同点:
若应用抗生素或一段时间后缩小,则考虑为肺炎。
炎性假瘤往往形态不整、边缘不齐,有密度较高的核心,易伴有胸膜增厚。
肺部良性肿瘤
不同点: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不同,可以此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避免进一步进展成为恶性肿瘤。
治疗原则:一经发现需要积极进行治疗,采用个体化和综合性治疗的原则,多采取定期复查、手术、放疗等方式。
保守治疗
根据最新分类标准,肺原位腺癌已经属于良性病变,且进展极为缓慢,很多患者10年乃至一生其肺原位腺癌都不会进展成为恶性肿瘤,故手术不是必须进行的治疗。
但患者须按照医嘱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以及时发现疾病进展。
手术治疗
对于持续稳定存在的,位于外周部位、手术方便、创伤小的肺原位腺癌病变,或者无法与微浸润腺癌明确鉴别的病变,可考虑微创外科手术切除。
如病灶位于外周方便切除部位:行肺楔形切除。
如病灶位置较深,但仍位于某一个肺段内:行亚肺段或肺段切除。
病灶处于多个肺段之间或支气管根部,切除需要联合肺段切除或肺叶切除者,不推荐或慎重选择手术。
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
利用放射线对肿瘤进行消融治疗,最大的特点是“无创”,目前在临床中已应用于早期肺癌的无创治疗。
对于肺原位腺癌患者来说,如果考虑病变有进一步进展的可能,但无法耐受或不想采用手术治疗方案,则可考虑应用SBRT进行治疗,但需要医生根据病情谨慎判断。
预后
肺原位腺癌属于良性疾病,只要按时随诊或及时治疗,基本不影响患者生存。
治愈情况
绝大多数肺原位腺癌是在查体时或因其他疾病做胸部CT时发现。该病属于癌前病变,只要定期复查,疾病不进展为恶性肿瘤,则无较大风险。
如病情出现进展应及早行手术、放疗等方式进行根治治疗,预后通常较好,但后续仍需定期复查。
预后因素
预后因素是指对患者的总生存期及生存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对大多数肿瘤来说,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肿瘤的性质、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治疗情况和个人体质等。
肺原位腺癌不涉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且作为癌前病变,只要定期复查,在有恶变倾向时及时进行恰当处理,便能够保证较好的预后。
危害性
该病虽然是良性疾病,但起病隐匿、早期无症状,若无法及时发现,或者发现后未按时复查,则可能进展为恶性的微浸润腺癌,进而成为肺腺癌。
日常
若是已患有肺原位腺癌,可参考下述饮食和生活建议。健康人群为了降低患癌几率,也可参考以下建议,特别是预防和筛查。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肺原位腺癌饮食上没有特殊禁忌,可参考以下几点。
建议清淡饮食,饮食不宜过于油腻,不宜暴饮暴食。
保持营养均衡,不宜摄入过多红肉类,如猪肉、牛肉等,尤其是油炸或煎烤的肉类或加工肉制品,需减少摄入;多食新鲜水果蔬菜。
可适量增加菌类、豆制品、鱼类等食物的摄入。
生活管理
戒烟戒酒,避免劳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适当锻炼,可选择相对较为温和的慢跑、瑜伽、游泳等方式健身。也可选择球类运动,如羽毛球、乒乓球等。
心理支持
日常应保持开朗、乐观,有不良情绪及时通过合理渠道宣泄,如与家人、朋友聊天倾诉等。
肺原位腺癌早期发现治愈率很高,患者自己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心态。
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支持,让患者以良好心态积极面对手术及其他治疗。
家属应给予患者充分的陪伴,创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安慰患者。
在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后,建议家属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与家务,重新融入社会角色。
随诊复查
推荐肺原位腺癌患者按以下方法进行随诊复查。
对首次发现的疑似肺原位腺癌的磨玻璃结节应进行定期随访。
推荐在结节首次发现后的3个月进行1次薄层CT平扫检查。
随访过程中,若结节明显缩小,则考虑良性病变可能。
其他患者推荐进行每年1次薄层CT随访。
若结节持续稳定存在,可视病灶形态及大小等因素继续随访。
对于直径<8毫米,CT值较低,边界模糊的纯磨玻璃结节可每半年或1年随访一次;
对于直径≥8毫米,边界清楚的纯磨玻璃结节,或含有实性成分的部分实性结节,可适当缩短随访时间间隔至6个月。
对于持续稳定存在的外周优势部位(手术方便、创伤小的外周部位)的肺原位腺癌病变,或者无法与微浸润腺癌明确鉴别的病变,可考虑微创外科手术切除。
预防
预防策略
由于肺原位腺癌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因此暂无确切预防手段。但做到以下几点,有助于减少发生几率,或早期发现。
肺原位腺癌的高危因素包括肿瘤家族史、吸烟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史、职业暴露史,因此主要的预防手段包括戒烟戒酒、远离易致癌物质、积极防治COPD等。
针对高危人群,需提高警惕,定期进行查体,及早发现病情,避免疾病进展。
筛查
高危人群
建议肺癌及肺原位腺癌高危人群主动进行筛查,其主要筛查方式为薄层CT扫描。
吸烟:吸烟年数≥30年,包括曾经吸烟年数≥30年,但戒烟<15年。
被动吸烟:与吸烟者共同生活或同室工作≥20年。
患有COPD。
有职业暴露史(石棉、氡、铍、铬、镉、镍、硅、煤烟和煤烟尘)至少1年。
有肺癌家族史。
一般人群
除高危人群以外为一般人群,可在每年的定期体检中通过薄层CT扫描来进行筛查。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